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户农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为优化农作物结构调整与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宾县384个农户进行随机调查,采用频率分析法,从生产要素投入、作物纯收益、作物出售情况、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及农业政策等5个方面,探讨其对农户种地积极性以及农作物选择的影响。【结果】作物纯收益的提高、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补贴与引导政策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种地积极性。而在农户作物选择方面,主要受作物纯收益影响,其次为农业补贴与引导政策。【结论】为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未来的种植业发展,研究区应从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粮食作物收购价格、提供稳定收购渠道、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和拓展服务内容等方面调动农户种地积极性、优化农作物结构,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韧  邢安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88-6190
介绍了我国种植业产品结构调整中农村政府与农户行为关系的3种模式,在对中国山东省苍山县种植业产品结构调整中政府行为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5种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政府行为模式并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农村政府行为模式的优化有利于推动农户行为、种植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最后,提出了优化农村政府行为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汉中市为研究区域,选择武侯镇、勉阳镇等5个乡镇为典型乡镇开展实地问卷调查,并选取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年纯收入以及种植业年均纯收入等因素作为研究因子,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理论,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耕地利用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家庭总人口、种植业年均纯收入与农户耕地耕作意愿具有显著性关系,即农户因素对耕地利用具有显著性影响;农业与非农业的经济收益对比对农地的要素投入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河西绿洲灌区农户节水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干旱缺水是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用水平是应对干旱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河西农户节水技术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科学分析农户节水技术选择行为,可以为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用水平和转变农户用水观念提供理论支持。依据对河西绿洲灌区武威的农户调查资料,应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农户采取节水行为主动性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耕地面积、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水费占种植业支出比重、农户对新技术的态度对农户采纳节水行为主动性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对农户采纳节水行为主动性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最后,从促进农户对节水技术的理性认知、加快土地整合以形成规模经营、政府积极引导与扶持农户选择节水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户采取节水行为主动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文:本文从种植农户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种植业保险的实施效果,探讨连续几年农户对种植业保险的认知变化、评价变化和并对变化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7个盟市农户的问卷调查以及有关单位的部门访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户对种植业保险政策认知度呈上升趋势,但了解深度不够;第二,随着农户对农业保险政策认知度的逐步提高,其对农业保险总体评价反而呈下降趋势;第三,农户对种植业保险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保险的保障水平低,农户遭受自然灾害后获得的赔偿对弥补灾害的作用不大,农业保险产品覆盖面窄,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把种植业结构调整分成第Ⅰ类结构调整和第Ⅱ类结构调整,并从理论上推导出这两类结构变化对种植业产值影响的计算方法。利用此方法对河南省主要作物的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出各种作物结构变化对产值的影响,指出了结构变化不合理之处,为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四川省399份退出生猪散养农户的微观样本数据,通过建立multinomial logit模型分析散养农户退出后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与选择"务工为主"相比,健康状况对农户从事其他行业有正向影响;受教育年限对户主选择只从事种植业有显著负影响;性别对户主选择自营业有显著负影响;家庭规模对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养殖业)和失业有正影响,对户主从事自营业有显著负影响;退出前家庭总收入对户主从事养殖业和只从事种植业有显著正影响;当前家庭总收入对户主从事养殖业和自营业有显著正影响;家庭收入非农占比对户主从事农业生产有显著负影响;到县城和乡镇的距离对户主从事养殖业和只从事种植业有负影响;地形仅对户主从事自营业为主存在显著负影响;退出时间对农户选择只从事种植业、自营业为主有显著正影响。基于有关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拓展农民非农就业渠道,逐步实现用"知识经济"替代"肌肉经济";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户提高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对于因自身健康和年龄因素而面临失业的农户应进行适当扶持,给予适当照顾。  相似文献   

8.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的加大及畜牧业快速发展,对牧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本文选择8个苜蓿品种设置品种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阿克苏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苜蓿品种,为农户选择苜蓿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江汉平原为例,基于行为理论在农户行为决策研究中的应用,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作物种植决策的因素,并比较分析了农户作物选择决策感知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行为意愿对行为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农户感知重要的经济效益、产量保障及家庭财富因素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影响显著;农户感知不重要的种植技术及种植补贴因素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影响不显著。但样本中农户作物选择决策感知与实际决策影响因素不一致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农户感知重要的灌排条件因素未通过农户行为决策模型显著性检验;并且感知与行为决策显著性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农户感知与行为决策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政府在引导种植结构调整时不仅要注重行为决策的影响,更要深入了解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偏好及调整意愿,促使农户偏好及意愿与行为决策在更大程度上达成一致,让农户在种植结构调整中获得更大满足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的影响,基于吉林省359个农户数据,运用二元Logit离散选择模型,研究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主产区优势产区农户和非优势产区农户收入及种植结构调整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优势产区玉米产量、品质、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都明显高于非优势产区,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玉米仍可获得合理收益,非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玉米则普遍亏损;2)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不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玉米出售价格(正相关)、土地流转难易程度(负相关)、对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的满意程度(正相关)。非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较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业劳动力数量(正相关)、耕地面积(负相关)、贷款状况(正相关)、玉米出售价格(负相关)、是否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农户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单元,当前急需理解农户的环境影响,并依此为依据找寻缓解环境压力的对策。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区,以生态足迹作为测度环境影响的指标,利用入户调查资料,基于成分法核算了农户的生态足迹,对比分析了汉、藏、回族地区农户的环境影响,并利用STIRPAT模型分解了各因素对农户环境影响的作用。研究发现:(1)甘南州农户的人均生态足迹高于张掖市与临夏州,其中甘南州农户的人均草地足迹远高于张掖市与临夏州,而张掖市农户的人均化石能源地足迹远高于甘南州与临夏州; (2)3个地区农户对耕地影响的差距均较小,但对水域、林地、草地影响的差距都较悬殊; (3) 农户的家庭规模、富裕水平、受教育程度、非农化水平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驱动因子,扩大家庭规模、提高富裕水平将加剧对环境的影响,而提高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及非农化水平将减缓对环境的影响,但它们引起的环境影响变化速度均低于其自身的变化速度;(4) 民族属性对农户的环境影响具有显著作用,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现有样本数据支持环境Kuznets曲线假说。  相似文献   

12.
分析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常熟市、奉贤区、江都市和阜南县为例,利用807份农户调查问卷,选取区域差异、农户家庭区位、户主基本状况、农户家庭特征、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稳定性等因素,采用二元Logit模型,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模型。结果表明:1)地区、户主年龄、土地经营面积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2)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经济发展水平递增,经济相对发达的奉贤区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阜南县的5.5倍;3)户主年龄增加会减小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年龄每增加1岁,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率减少3.1%;4)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农户土地经营面积的增大而减小,经营面积每增加1 hm2,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率减少68.7%;5)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土地利用变化有一定影响,土地产权越不稳定,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3.
运用环京津山区6个县51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Probit模型,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增加农户家庭收入的作用确实很明显,其中,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家庭耕地数量、龙头企业规模、中介组织数量、生产加工基地数量和产业化覆盖农户数等变量是产业化经营影响农户增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资源禀赋和理性小农理论,以云南省国家休闲农业示范区域558份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农户禀赋对农户是否参与休闲农业行为的影响,又用多变量Pr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农户禀赋对农户各参与方式(个体经营、劳动力参与和土地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禀赋大多数变量对农户是否参与休闲农业有显著影响,但在各参与方式中,农户禀赋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人力资本禀赋主要对个体经营方式影响显著,社会资本禀赋对各参与方式的影响均显著,自然资本禀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景区区位优势上,扶持政策认知对户主教育程度和参与行为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体经营方式中。故西部地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引导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户禀赋因素及各参与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6年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348户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脆弱异质性家庭对停伐政策的态度及影响因素。采用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法将348户职工家庭分为脆弱性家庭和非脆弱性家庭,描述性分析2组样本家庭对停伐政策的态度及认知情况,利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分析脆弱性与非脆弱性家庭对停伐政策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脆弱性家庭对停伐政策的了解程度及执行情况的评价均高于脆弱性家庭,脆弱性家庭相对非脆弱性家庭对停伐政策的认可度较高,但是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相对较低。脆弱性家庭和非脆弱性家庭对停伐政策的态度受户主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政策认知特征变量的显著影响,但脆弱性家庭变量参数估计绝对值相对更大,因而停伐政策对脆弱性家庭有着更为敏感和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李翠珍  张颖  刘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94-2297,2325
以杭州和绍兴区域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农户尺度的劳动力力流动形式、在农业和非农业行业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运用二项logistic模型,探讨浙江省农户尺度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约46%的被调研农户选择了以打工形式转出劳动力,其次是以个体经营形式转出的,占到总样本的12%左右,而以永久迁移形式转出劳动力的农户所占比例最小。②男、女劳动力数对调研农户劳动力转移均有正的显著性影响,女劳动力数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耕地资源、劳动力平均年龄、抚养人口数对农户劳动力转移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农户家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规模越大;同时,浙江省积极鼓励土地规模流转对农户劳动力转移出农业和农村地区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地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度模型;并利用湖南长沙市2个郊区县14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因素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技术、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及其市场转移概率;目前,农业生产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地投入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影响最小;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42 hm2,但目前户均农地经营面积仅有0.31 hm2;为了使农户家庭劳力与农地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进而使农户家庭收入达到最大,应选择转入农地或转出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京郊农民储蓄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储蓄功能多元化角度看,我国利率从1996 2002年连续8次下调,银行的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京郊农民储蓄逆势增长,基于分析影响京郊农民储蓄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对未来京郊农民储蓄的分流笔者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北京明长城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及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北京明长城沿线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及稳定性状况,基于分形理论,以北京市长 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京境内明长城两侧3 000 m 范围内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 象,在对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周长和面积统计的基础上,又对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形状指数及周长-面积的标度和 频度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分维数以及稳定性指数对各景观要素类型的分形特征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形状指数以及周长-面积的标度和频度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周长和面积 统计表明,研究区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二者面积比重之和达83.38%,而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景观面积比重 较少,分别为0.76%和0.36%。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分维数以及稳定性指数分析表明,农地和其他用地景观的斑块 形状最为不规则,复杂程度最高,空间占据程度最大,稳定性最低,而疏林地斑块形状最规则,稳定性最高。其中, 农地景观稳定性指数为-0.086 7,表现为在其复杂形态下的一种稳定性。从整体上看,研究区自然景观斑块形状 较人文景观更为规则,稳定性更高。地形地貌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景观斑块形状和稳定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北京市园林树木遭受倒春寒冻害的春季温度特征。[方法]根据温带倒春寒天气特征,对北京市的春季温度进行分析,并根据建成区公园树种组成分析倒春寒冻害的潜在威胁。[结果]倒春寒在40°N附近温带地区的发生规律是在4月份正常春季物候开始之前气温提前回暖并持续5 d以上后,最低气温立刻骤降至0℃以下所发生的冻害。2011—2016年北京市频繁发生倒春寒迹象,但是与2011—2013年相比,2013—2016年倒春寒天气迹象中的低温天数有所减少。[结论]北京市的多数落叶乔木都曾有遭受倒春寒冻害的记录,而常绿树种的受害比例较低。建议在未来北京城市绿化中多采用常绿树种代替落叶树种,以降低树木遭受倒春寒冻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