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猕猴桃果实成熟进程中内源乙烯释放规律以及外源乙烯处理对果实后熟软化的效应,以 探讨乙烯与猕猴桃果实后熟软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猕猴桃果实采后后熟软化分为前期的软化启动阶段 和后期的快速软化阶段,乙烯在果实成熟过程的作用主要是加速了快速软化阶段的果实软化进程,而与 软化启动阶段的果实软化启动无明显相关;外源乙烯可加速猕猴桃果实后熟软化,其调控机理并不是通 过促进果实内源乙烯的合成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果实采后初期,ABA含量积累增加,早鲜和海沃特两品种分别于采后第3d和第4d达到最高值,随后迅速下降;后熟进程中,两品种的内源IAA水平均急速下降,并伴随出现乙烯跃变,两品种分别于采后第8d和第14d出现乙烯峰值;采后果实硬度急剧下降,两品种分别于第9d和第14d降至1.0kg/cm#+2以下;外源ABA处理可促进采后果实的乙烯生成,并加速乙烯跃变峰的到来和果实的软化;CaCl#-2采后浸果显著抑制了内源ABA合成增加,并延缓了果实后熟软化过程。ABA可能在猕猴桃果实软化进程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乙烯利和ABA处理对‘金魁’美味猕猴桃采后生理及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魁’果实属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具有明显的呼吸跃变和乙烯释放高峰。乙烯利和ABA处理显著地促进了果实的呼吸和乙烯释放,加速果实硬度的下降,从而加速果实的后熟衰老,相比之下,乙烯利较ABA更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和软化。同时乙烯利和ABA处理还促进了果实内源ABA的积累.加速IAA和GA3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以“金什1号”猕猴桃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外源乙烯对不同成熟度果实的催熟效果及温度、乙烯浓度对外源乙烯催熟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外源乙烯可促进盛花期123d后(SSC≥8%、DM≥18%、Hue≤110)的“金什1号”猕猴桃的软化,软化后SSC达到15.0%以上,TA降低至0.4%以下,该成熟度可以作为“金什1号”适时采收参考时间之一。温度对外源乙烯催熟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在20℃条件下10~100μl/L的外源乙烯可显著加速/果实的软化进程,10℃条件下作用效果不明显,但在20℃条件下10~100μl/L浓度范围内不同乙烯浓度对催熟效果影响不明显。同时研究还发现成熟度对猕猴桃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软化进程也有影响,成熟度越高外源乙烯催熟效果越明显。以上研究结果为猕猴桃早采上市及人工催熟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刚采收的猕猴桃硬果不产生乙烯,也无 ACC 氧化酶活性,但有少量 ACC 存在。随着果实的软化,乙烯开始出现并很快达到释放高峰,乙烯的释放与 ACC 氧化酶的活性及 ACC的含量变化一致。用外源乙烯或机械伤处理加速了猕猴桃果实内源乙烯释放的原因,是这些处理促进了 ACC 的合成并增加了 ACC 氧化酶的活性。与冷藏相比,气调贮藏强烈地抑制了ACC 氧化酶的活性和乙烯的释放。浸钙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的乙烯释放、ACC 氧化酶活性及ACC 含量影响不大,因此浸钙处理后减缓猕猴桃果实软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ABA对草莓果实成熟和软化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法兰地’草莓为试材,研究草莓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内源脱落酸(ABA)含量、FaNCED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以及外源ABA、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和乙烯利处理对果实成熟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ABA含量和FaNCED表达量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花后35d(转色期)和花后45d(果实完熟期)。外源ABA促进FaNCED基因的表达及ABA的积累,促进草莓果实的成熟和后熟软化,NDGA处理表现出相反效果,喷施乙烯利表现不明显,推测ABA在草莓果实成熟和后熟软化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ABA对甜瓜果实成熟和软化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甜瓜为材料,分析了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克隆了ABA生物合成关键酶9-顺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基因NCED的保守序列并进行表达分析,研究了ABA,NDGA、1-MCP及1-MCP+ABA对果实成熟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NCED基因在甜瓜果实始熟期大量表达,内源ABA高峰出现在此之后.乙烯释放量,ACC含量和ACO活性在果实成熟初期极低,其各自峰值的出现迟于ABA高峰10 d左右.外源ABA处理显著促进果实成熟和软化,各项成熟指标比对照提前8 d.NDGA处理效果相反;1-MCP和1-MCP+ABA处理与NDGA处理相似,但效果较小.ABA启动了甜瓜果实成熟,它通过诱导乙烯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而参与了成熟与软化过程,乙烯则主要在成熟后期,尤其是在果实固有风味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猕猴桃果实乙烯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刚采收的猕猴桃硬果不产生乙烯,也无ACC氧化酶活性,但有少量ACC存在,随着果实的软化,乙烯开始出现并很快达到释放高峰,乙烯的释放与ACC氧化酶的活性及ACC的含量变化一致。用外源乙烯或机械伤处理加速了猕猴桃果实内源乙烯释放的原因,是这些处理促进了ACC的合成并增加了ACC氧化酶的活性,与冷藏相比,气调贮藏强烈地抑制了ACC氧化酶的活性和乙烯的释放,浸钙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的乙烯释放,ACC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用浓度为10μL·L-1的外源乙烯处理不同成熟度网纹甜瓜(20℃,24 h),研究外源乙烯对果实硬度、ⅱ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及细薄壁水解酶活性(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甲酯酶和羧甲摹纤维素钠酶)、脂氧合酶和外渗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果实是否达到完熟状态,与对照组相比,外源乙烯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成熟和完熟网纹甜瓜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以及细胞壁水解酶和脂氧合酶活性和外渗电导率,使它们的果实硬度迅速降低.但是不同成熟度的甜瓜果实对外源乙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即与成熟果实相比,外源乙烯更显著地提高完熟果实的以上各个指标,从而使乙烯处理后的成熟果实硬度下降的速度更快.另外从对外源乙烯的相应时间来看,外源乙烯处理后完熟果实的以上各指标立即升高,而成熟果实在乙烯处理后1~3 d与成熟果实对照差异不明显,处理后6~12 d乙烯处理组和对照组差异逐渐加大.说明外源乙烯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成熟和完熟果实中细胞壁水解酶活性,进而促进细胞的降解,加快不同成熟度甜瓜果实后熟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以布鲁诺美味猕猴桃果实为材料,研究冷藏和货架期间脂氧合酶(LOX)活性和乙烯合成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果实冷藏期间的LOX活性被显著抑制,自由基生成减少,ACC积累延缓,ACC氧化酶活性降低,乙烯释放量很低,果实维持较高的硬度;当冷藏果实转入20℃货架期,上述效应迅速被逆转,表现为LOX活性增加,ACC含量上升,乙烯合成增加,果实进入后熟软化。货架期间果实的后熟软化进程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而加快。  相似文献   

11.
ABA对番木瓜成熟软化的影响及其与乙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ABA对番木瓜果实成熟软化的影响及其与乙烯的关系,结果表明:番木瓜果实采后乙烯产率逐渐上升,在第8天达到高峰,硬度迅速下降。外源ABA和乙烯利处理促进了果实乙烯的释放以及果实硬度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和果面颜色变化,加速了果实成熟软化进程。ABA生物合成抑制剂NDGA处理则抑制了乙烯的产量,果面颜色变化和硬度的下降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此外,外加Co2+和1-MCP处理可抑制ABA对乙烯产率、果实硬度下降,可溶性固形物上升和果面颜色变化的促进作用。ABA对番木瓜果实成熟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通过刺激乙烯的产生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甜瓜果实在采后贮藏过程中脂氧合酶对果实后熟软化生理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西州蜜17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甜瓜果实贮藏期间脂氧合酶活性、乙烯释放量、果实硬度、呼吸强度、果胶酶活性、淀粉酶活性以及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研究甜瓜果实采后脂氧合酶代谢、乙烯产生、后熟软化生理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关系。分别将甜瓜果实在20℃贮藏(对照组)、经1-MCP处理后20℃贮藏、2℃贮藏,分析甜瓜果实中LOX活性与乙烯释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甜瓜果实后熟软化过程中,LOX活性上升先于乙烯释放量的增加,而在乙烯释放量与呼吸强度跃变后,LOX活性逐渐下降。同时,果实中果胶酶与淀粉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在跃变现象发生后显著增加,果实硬度随之迅速下降,说明果胶酶与淀粉酶基因表达增强和酶活性升高是甜瓜果实发生软化的关键因素。此外,LOX活性升高能够启动乙烯释放量的增加,促使果实发生呼吸跃变并进入后熟阶段,但乙烯对LOX却没有调控作用。由此可知,LOX活性对果胶和淀粉的变化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启动乙烯的释放来调节果胶和淀粉的代谢反应,使果实发生软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外源抗坏血酸对陕西省周至县主栽猕猴桃品种‘秦美’的保鲜效应。采后‘秦美’猕猴桃果实经0.5%抗坏血酸溶液浸果20 min后在常温(20℃)下贮藏,以蒸馏水处理的果实为对照,研究外源抗坏血酸对‘秦美’猕猴桃果实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抗坏血酸处理降低了采后猕猴桃果实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延缓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升高,减缓果实营养品质的下降,减少果实失重和腐烂,保持较高的果实好果率,因此认为外源抗坏血酸处理能够有效地延缓采后‘秦美’猕猴桃果实的成熟衰老进程,是采后猕猴桃果实贮藏保鲜的一种可选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生理特性及乙烯合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乙烯合成途径为线索,研究李(Prunus domestica L.)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乙烯释放量、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和丙二酰氨基环丙烷羧酸(MACC)含量以及ACC合成酶(ACS)和ACC氧化酶(ACO)活性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乙烯在李果实成熟软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李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硬度和可滴定酸的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李果实成熟期的软化启动阶段,乙烯释放量、ACC含量、ACS和ACO活性增强缓慢,此时乙烯释放量也比较低,ACS和ACO的活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成熟过程中三者高峰值同时出现在软化后期。证明李果实成熟期的软化启动阶段,乙烯并非是软化启动因子,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启动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5.
“玉露”桃的采后生理及其贮运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七八成熟的“玉露”桃果实为试材,研究其采后生理的变化及与之适应的贮运技术。试验结果表明:①“玉露”桃果实采后常温下后熟衰老进程很快。果实组织中的SOD活性急性剧下降,果实迅速软化,采后第3天出现乙烯释放高峰,随之果实即达完熟;②3℃贮藏果实,可维持较高的DOD活性,减缓果实软化,减少乙烯放量并推迟其峰值的出现;4经30℃预冷1-3天后的果实,置于常温下仍能正常后熟并不影响其品质,且后熟进程得以推  相似文献   

16.
阚娟  刘俊  金昌海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4):2931-2938
【目的】研究不同溶质型桃成熟软化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β-Gal)和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α-Af)以及乙烯生物合成相关酶(ACC氧化酶ACO和ACC合成酶ACS)的变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测定乙烯释放量;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相关酶活性;采用RT-PCR研究相关酶的定性表达,同时采用Real-time PCR分析其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不同桃品种之间软化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雨花3号’桃果实成熟过程中,随着果实硬度下降,乙烯释放量明显增加并出现峰值,‘加纳岩’桃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硬度且乙烯释放量很低,其最高值不及‘雨花3号’桃果实乙烯释放量的1%;β-Gal基因表达量和活性在桃果实成熟软化前期较高,α-Af基因表达和活性在成熟软化后期较高,且α-Af的快速变化期滞后于乙烯及其合成相关酶的变化。【结论】β-Gal酶对桃果实早期阶段的软化启动有较大影响,且两类桃果实β-Gal基因表达和β-Gal活性可能存在不同的诱导机制; α-Af对桃果实成熟中后期快速软化影响更显著且α-Af的激活与果实内源乙烯的积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诺丽果实软化规律,克隆木葡聚糖内转糖苷酶/水解酶(XTH)基因,初步明确其表达模式。【方法】用果实硬度计测量后熟阶段的诺丽果实在25℃放置及乙烯利处理两种状态下的硬度变化。从诺丽果实采后0~48 h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差异表达的XTH候选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目的基因全长,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表达模式,同时用便携式乙烯测量仪测定内源乙烯释放量。【结果】后熟阶段的海巴戟果实采后表皮硬度随贮藏时间增加而下降,且乙烯利处理后的软化趋势较室温自然放置更为显著。从海巴戟果实采后0~48 h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基因XTH(DN16278g1)的表达量高、差异大。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克隆测序后将其命名为McXTH,并将其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ON512442。McXTH基因ORF全长1 062 bp,共编码353个氨基酸,与其他植物中的XTH基因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75%~88%。RT-qPCR结果和内源乙烯释放量表明,在海巴戟果实成熟阶段McXTH的表达量与同时期的内源乙烯释放量在趋势上大体相同。【结论】海巴戟果实的软化受乙烯和关键基因XTH调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和乙烯处理对肥城桃内源乙烯生物合成的影响,并探讨NO与乙烯的拮抗作用。【方法】分别用10 μl•L-1 NO和1 000 μl•L-1 外源乙烯、10 μl•L-1 NO和1 000 μl•L-1 外源乙烯共同处理3种方式处理肥城桃果实,研究果实内源乙烯生物合成的变化。【结果】外源乙烯促进了肥城桃果实的内源乙烯生物合成;而NO通过显著降低果实中ACS和ACO的活性,明显抑制了肥城桃果实内源乙烯的生物合成。NO和外源乙烯共同处理的肥城桃果实内源乙烯生物合成低于外源乙烯单独处理而高于NO单独处理,表明NO对外源乙烯具有拮抗作用。【结论】NO抑制了果实内源乙烯的生物合成,且抑制了外源乙烯对果实乙烯生物合成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软枣猕猴桃果实最佳采收期,以"桓优1号"软枣猕猴桃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果实品质和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软枣猕猴桃果实采收期提前20d照样能够后熟软化,采收期越早,成熟软化所需时间越长,贮藏品质越差,但上市时期不发生变化。软枣猕猴桃果实在从常规采收期(下早霜前)前5d开始果实增重缓慢,接近最大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增加,但与其他采收期的果实相比,进入软化期和腐烂进程基本一致,因此,从果实的品质角度考虑应从9月25日开始,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7.2%开始采收为宜。为了流通运输的需要可适当提前采收,但品质会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七八成熟的“玉露”桃果实为试材,研究其采后生理的变化及与之适应的贮运技术.试验结果表明:①“玉露”桃果实采后常温下后熟衰老进程很快,果实组织中的SOD活性急剧下降,果实迅速软化,采后第3天出现乙烯释放高峰,随之果实即达完熟;②3℃贮藏果实,可维持较高的SOD活性,减缓果实软化,减少乙烯释放量并推迟其峰值的出现;③经3℃预冷1-3天后的果实,置于常温下仍能正常后熟并不影响其品质,且后熟进程得以推迟,从而为“玉露”桃的短期低温集结与批量外运提供了技术依据;④采用内有隔板瓦楞纸箱加聚乙烯发泡网套果包装,与传统的竹箩包装相比较,可明显减少运输过程的振动损伤,使果实商品率增加,腐烂率减少,货架寿命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