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效率及林间花绒寄甲种群数量,采用松褐天牛疫木就地隔离结合人工释放花绒寄甲的方法,开展花绒寄甲释放技术及控制松材线虫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隔离材料中以8目镀锌铁丝网的隔离效果最好,对疫木松褐天牛的控制效果达100%;在疫木覆盖8目镀锌铁丝网之后的翌年3—4月松褐天牛预蛹和蛹期释放花绒寄甲的寄生率(72. 25%)极显著高于在砍伐疫木覆盖8目镀锌铁丝网时释放的寄生率(54. 60%);在3—4月每堆木段0. 5 m~3(松褐天牛幼虫数150头左右)中以释放成虫150头/堆或者释放卵卡3 000粒/堆为最佳,寄生率高、成本低,且释放卵比释放成虫寄生率更高;采用8目镀锌铁丝网罩隔离疫木联合人工释放花绒寄甲来处理疫木的生物除害方法,明显控制住了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病的途径,提高了林间花绒寄甲种群数量,致使松材线虫对健康松树的致死率显著下降,病死木减退率达92. 91%,防治效果达85. 08%,且极显著优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疫木现砍现烧措施。表明疫木隔离结合释放花绒寄甲能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流行危害,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松材线虫萎蔫病生物学特性及治理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材线虫萎蔫病病原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而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主要传病媒介。根据南京地区自然规律、线虫和天牛的生物学特性,采用了树干注药、薰蒸杀灭病死木中的传病媒介、喷洒菊酯微胶囊农药、加强营林技术管理和制定严格的植物检疫制度等综合防治方法,能有效地防治松材线虫萎蔫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日本五针松(Pinus parviflora)栽培圃地调查松褐天牛(Monochumus alternatus),并取样镜检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揭示日本五针松感染松材线虫病的可能性和扩散风险,为开展检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日本五针松圃地采集枯死或濒死的日本五针松植株,采用分离镜检法检测枯死或濒死日本五针松木质部的线虫种类;剖木检查天牛危害,观察留在日本五针松松枝上的补充营养伤口,同时鉴定天牛幼虫特征,解剖检验羽化的天牛成虫携带LⅣ状态。【结果】在枯死或濒死6株日本五针松枝条样本中有3株样本分离到松材线虫或拟松材线虫,检出率为50%,其中1个样本检出纯松材线虫,1个样本检出纯拟松材线虫,1个样本为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混合寄生,检出率各为33%。侵入枝干的天牛幼虫为松褐天牛幼虫,该幼虫能在日本五针松上顺利羽化为成虫,并携带松材线虫L_(Ⅳ)型耐久型幼虫。【结论】日本五针松能被携带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危害并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加强检疫管理,杜绝通过人为调运苗木扩散传播松材线虫病。  相似文献   

4.
当前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多为集中到具有疫木加工资质的定点木材加工企业进行除害处理,或者就地焚烧,这样的除害处理方法处理成本高,疫木流失风险大,林农抵触情绪大,疫木清理成效低。对此,根据张国庆提出的松材线虫病疫木林间就地覆盖熏蒸除害处理方法,开展林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0.8 mm防雨布进行林间就地覆盖熏蒸,56%磷化铝药片投放量大于30 g/m3,就能够达到疫木安全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5.
松材线虫病疫木进入200米深的煤矿坑道,作坑木使用。试验表明,松褐天牛在35天内死亡,松材线虫三个月内还能分离到,但数量有所减少。200米深矿井内使用是完全安全的。该方法对时间选择性不强,可不分季节使用,有利于各地开展松材线虫病的常年除治。同时解决了煤矿企事业使用坑木的难题和国家投资疫木除治资金紧张的问题。松材线虫病疫木作坑木下矿井安全利用,达到了疫情控制、林农利益、厂家利润三者兼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松材线虫病疫木林间就地除害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异地定点切片、熏蒸、浸泡、高温处理和焚烧等方法,这些均存在一些缺陷。由于在采伐、运输到处理过程中,存在疫木被挪用的风险,疫木除害处理率很难做到100%,给松材线虫病控制带来极大困难。本文提出林间疫木就地除害技术,即根据交通条件,采用林间就地切片或熏蒸覆盖,不仅可以规避上述风险,还可以降低疫木除害成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25年松材线虫病发生防治经历,探索松材线虫病防控理论与方法,提高防控科学技术水平与健康松树保护能力。[方法]用"双松效应"和"分担效应"等11项效应,提炼"1优先"、"2反对"、"3原则"、"4措施"、"5管理"松材线虫病死树清除理论,在全面清理与彻底除害松疫木的基础上,开发多种简便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对带疫松褐天牛作针对性的化学生态诱杀、仿生农药扑杀和释放天敌昆虫管氏肿腿蜂、花绒寄甲寄生或捕杀;开发高效甲维盐免疫针剂对健康松树注射预防,扑灭松材线虫病危害。[结果]松材线虫病从1999年28 273公顷350万株病死树的高峰期,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4 333公顷6.8万株病树最低期,分别下降87.84%与98.06%;在清理基础上,同时施放花绒寄甲,能使枯死松材数量比对照大幅度下降,连续施放5年,松林平枯死量到2012年降到0.511株/hm~(-2),枯死率为0.022 7%,达到控制效果,达极显著水平;林地清理+疫木隔离+天敌释放,能达到扑灭松材线虫病。24堆松疫木隔离试验结果:扑灭松材线虫病,即100%遏制松材线虫病发生的,有9堆,占37.5%,其中铁丝网、尼龙网各4堆,占88.9%,编织袋1堆,占11.1%;甲维盐免疫针剂的发明为扑灭松材线虫病奠定了基础。2008年和2009年对北仑区甲维盐注射扑灭松材线虫病的效果作跟踪检查,发现注射当年的松材线虫病死树大幅减少;次年10月接近扑灭,第三年彻底扑灭了松材线虫病。[结论]松材线虫病只要积极防治,采用"全面清理+工业化化除害","全面清理+天敌昆虫","全面清理+疫木隔离+天敌昆虫","全面清理+甲维盐免疫",完全有可能达到控制与扑灭目标。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接种松材线虫及松褐天牛蛀食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健康、无病的马尾松人工接种松材线虫以及在伐倒健康、无病的马尾松上进行松褐天牛蛀食性试验,结果表明:主干接种松材线虫的马尾松染病率为20%,死亡率为10%,树枝接种松材线虫的马尾松染病率为10%,无死亡情况。另外,松褐天牛蛀食性试验的伐倒木上,每只雌性松褐天牛繁殖的平均幼虫数为12.3头,皮下组织被取食破坏率平均达25.6%。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舒城县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包括加强早期监测、加强疫木管理、及时清理病死松树、诱杀松墨天牛、营林技术措施治理、科学处理疫木等内容。希望对其他松材线虫病发生区的治理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星子县直升机喷洒5%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防治松褐天牛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药1 d后,飞防区样木上松褐天牛死亡率为83.37%,施药3 d后,死亡率达100.00%。采用飞机喷药杀灭松褐天牛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现代化手段,范围广、时间快,对环境影响小,成本低,对山区和大面积防治具有极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松材线虫携带的一株细菌分离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从患松材线虫病致死的黑松和马尾松病树组织及松褐天牛虫体中分离的松材线虫虫体上均分离到同一细菌菌株 .经致病性、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测定 ,将致病菌株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ATBExpression自动鉴定仪的鉴定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同 .在分离过程中该菌出现频率较高 ,说明是松材线虫携带的主要细菌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显示 ,用无菌线虫或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分别接种的黑松无菌苗不发病 ,而用二者混合接种则使无菌苗迅速发生褐变和萎蔫 .林间利用 6年生黑松进行的接种试验结果证明 ,用无菌松材线虫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混合接种的黑松与使用野生松材线虫接种的黑松都 10 0 %的患病 .单独用无菌松材线虫接种有 4株发病 ,6株没有发病 .其中发病黑松中不仅分离到了松材线虫 ,也分离到了细菌 ,而没有患病的 6株黑松中仅分离到少量松材线虫 .这说明在野外条件下接种的松材线虫可以通过某种途径重新获得细菌 ,导致了接种的黑松患病 .而接种后无菌松材线虫没能获得细菌的那些黑松就没有患病 ,说明单独无菌松材线虫不能使黑松患病 .这些结果说明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与松材线虫的致病性有关 .因此 ,可以把松材线虫病看作是线虫和细菌共同侵染引起的一种植物复合侵染病害 .在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松材线虫效应因子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揭示Bx-Hh-grl对松材线虫致病性的作用,为防治松材线虫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松材线虫Bx1022株系接种黑松,20 d后提取线虫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将该转录组设为松材线虫植食阶段转录组。提取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培养的Bx1022的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将该转录组设为菌食阶段转录组。比较分析两个转录组,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Bx-Hh-grl。对Bx-Hh-grl编码蛋白质的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进行预测。利用原位杂交检测Bx-Hh-grl表达部位。应用RNAi技术干扰Bx-Hh-grl表达以探究Bx-Hh-grl对松材线虫致病性的作用。通过Q-PCR验证,确定RNAi效果显著。将经RNAi处理的松材线虫接种3年生黑松枝条,以未经处理的松材线虫(CK组)和ddH2O(Mock组)处理的黑松作为对照,比较黑松发病情况进而比较不同处理后松材线虫的致病性差异。  结果  筛选出植食阶段与菌食阶段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Bx-Hh-grl,其编码蛋白质具有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Bx-Hh-grl在松材线虫食道腺表达,符合效应因子基因特征。Q-PCR结果显示经RNAi处理后的松材线虫Bx-Hh-grl表达量下调,RNAi处理效果显著。接种实验表明,Bx-Hh-grl-RNAi组显症的时间明显晚于CK组,Mock组黑松一直保持健康状态。  结论  Bx-Hh-grl是与松材线虫致病相关的效应因子基因。明确Bx-Hh-grl功能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松材线虫致病机理,为降低松材线虫危害,防治松材线虫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对寄主蒎烯胁迫反应的分子机制,按m(α-蒎烯)∶m(β-蒎烯)=1.0∶0.4配制α和β-蒎烯混合液,并以该混合液处理下的松材线虫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Illumina HiSeq 2000对其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表明:α和β-蒎烯混合液对松材线虫繁殖率存在显著影响,低质量浓度时抑制松材线虫的繁殖,高质量浓度时促进松材线虫的繁殖。α和β-蒎烯混合液质量浓度为17.16 g L-1时对松材线虫的繁殖抑制效果最明显,从该质量浓度处理下松材线虫的转录组中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46条,其中上调表达116条,下调表达30条,主要包括细胞色素酶P450基因家族、葡萄糖醛酸脱氢酶家族。GO富集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作用、单体生物代谢过程以及血红素结合等功能分类,KEGG富集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外源物质的P450代谢通路和药物代谢通路。松材线虫在蒎烯胁迫过程中细胞色素酶P450基因家族和葡萄糖醛酸脱氢酶家族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不同地区不同松树上采集分离不同种类的线虫,对线虫携带的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用黑松无菌苗及愈伤组织测定细菌的毒性.细菌分离结果表明:松材线虫携带的优势菌为荧光假单胞菌,与其他线虫携带的细菌种类不同.毒性测定结果显示:松材线虫携带的优势菌株毒性最强,拟松材线虫及滑刃属线虫携带的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小杆线虫携带的细菌没有任何毒性.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松材线虫病传媒昆虫松褐天牛天敌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褐天牛天敌的筛选是研究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基础工作,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马尾松病死木进行解剖观察,搜集松木皮下和木材内的昆虫,对不能判断是蛀干害虫的昆虫,用松褐天牛幼虫进行饲养,结果发现了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花绒寄甲和6种松褐天牛幼虫的取食性天敌。松褐天牛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在贵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松材线虫对其携带的一株致病细菌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报道了以黑松细胞为材料的一种改进的细胞荧光染色显微生测法.用该方法测定了接种松材线虫虫体上分离到的荧光假单胞GcM5-1A菌株或该菌株和无菌松材线虫混合物接种后的愈伤组织水提物的毒性.结果表明,单独接种无菌松材线虫或单独接种该菌株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未表现出毒性;而接种无菌松材线虫与该菌株的混合物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与接种野生松材线虫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的毒性以及该菌株的NB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的毒性均很强,并且它们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说明松材线虫在寄主组织中能促进细菌的产毒.向该菌株的NB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中添加松材线虫后测定其毒性,结果表明无菌松材线虫对其毒性并无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松材线虫本身不产生毒素,在荧光假单胞菌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中加入无菌松材线虫未能显著改变其毒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松材线虫体表携带优势细菌的鉴定及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证实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虫株携带弱毒细菌替代强毒株系防治松树萎蔫病这一思路的可行性,从2个美国松材线虫虫株体表分离并确定了优势细菌,测定了各优势细菌的毒性和致病性.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细菌分离结果显示:MG4,MG5,MG8和MG9等4菌株为美国线虫体表的优势菌株。毒力测试表明.与中国松材线虫携带的强致病菌相比,美国松材线虫携带的4个菌株的产毒能力和致病性均较低.可以作为生防细菌的候选菌株使用。经细菌的常规染色、形态学观察及16SrDNA序列分析,MG4,MG5,MG8和MG9菌株分别被鉴定为代夫特茵Deftia tsuruhatensis,恶臭假单胞茵Pseudoinonas putida,嗜麦芽窄食单胞茵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和泛菌属1种Pantoea sp.。图2表3参20  相似文献   

18.
松材线虫及携带细菌对黑松复合的侵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不同松树上分离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滑刃线虫和小杆线虫,并从松材线虫和小杆线虫体上分离细菌,将线虫无菌化处理后与从线虫体上分离到的荧光假单胞杆菌、产气肠杆菌混合接种无菌黑松苗和愈伤组织。结果表明,单独接种无菌线虫或细菌不能使黑松致病,无菌松材线虫、无菌拟松材线虫只有与有毒性的荧光假单胞杆菌混合接种时才能使黑松无菌苗和愈伤组织发病,细菌通过线虫携带在树体内传播扩散,使松树致病。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线虫和细菌在松材线虫病致病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鉴定出对松材线虫有较高杀灭活性的放线菌,并确定其毒力因子。方法以藤黄八叠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3个敏感菌株为抑菌检测对象,从南阳师范学院校园内、白河边、宝天曼、卧龙岗等地采集的土壤样品中筛选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以及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抑菌活性最高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将该菌株进行杀松材线虫活性测试,并分离纯化出杀线活性物质。结果筛选出4株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C611、C612、C614、C619,其中C611菌株对藤黄八叠球菌、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较高抑制活性。结合该菌株形态学、生理学特征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结果,将其初步确定为链霉菌属。将C611发酵液处理松材线虫7 d后,线虫死亡率高达85%,空白对照组死亡率为0,对C611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后,初步确定活性成分为呋喃它酮。使用含量为0.1%呋喃它酮纯溶液测试杀线虫活性,作用于线虫5 d后其死亡率高达96%。结论本研究筛选到的生防放线菌C611,鉴定出其活性物质为呋喃它酮,丰富了松材线虫生防菌的种类,本研究首次发现呋喃它酮对线虫有较强毒杀作用,为松材线虫生物防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松材线虫病属于复杂病害系统,涉及到传播活动、媒介昆虫、寄主植物和松材线虫。该病虫 害属于严重森林灾害,诊断方法与防治技术能够对松材线虫的防控效果造成直接影响。此次研究主 要是探讨分析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首先介绍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发展与诊断技术,之后提出详细 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松材线虫的诊断与防治起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