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张育红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4):65-65
出血性败血症是影响牦牛健康成长的主要疾病,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也具有直接影响。该病可分为肺炎型、水肿型和败血型三种类型,其中肺炎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症状主要为胸膜肺炎,牦牛在患病后,会流脓性鼻液、呼吸困难以及痛性干咳,对牦牛健康发育具有直接影响;水肿型的症状主要为胸前水肿、颈部水肿以及咽喉水肿,在藏地又称为颈部肿大病;败血型主要发生于牦牛犊牛,犊牛在患病后会出现粪便带血、腹痛下痢、肌肉震颤、食欲不良、精神忧郁、体温升高,容易导致犊牛死亡,病变为皮下组织、肌肉、内脏器官、鼓膜和浆膜拥有大量出血点。想要确保牦牛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和诊断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是由致病性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危害较为严重。笔者结合实际病例,探讨了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方法和诊治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对一起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了解到,败血型病初发高烧,可达41~42℃,随之出现全身症状。不久后,患牛有腹痛现象,开始出现下痢,粪便初为粥状,后呈液状,其中混有黏液、黏膜片及血液,发出恶臭,有时鼻孔内和尿中有血。拉稀开始后,体温逐渐下降,迅速死亡。病期多为12~24h。 相似文献
6.
结合高原牦牛的生长习性及生长环境等因素,阐述了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病学,分析了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因,并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潘玉洁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18):75-76+89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类细菌性传染性疾病。不同年龄的牛感染该种疾病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该文就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控方案,以期对控制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王辉成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9,39(6):55-56
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m,含氧量14.9%~11.44%,耐-30℃~-40℃的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我县近年来牧区牦牛发生以出血性败血症开始陆续发生,犊牛多发,又呈现出上升态势,突然发病,大多表现急性经过,流行发生。因此,加强综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牦牛患出血性败血症主要是因为感染了多杀性巴氏杆菌。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在冷热交替、潮湿,以及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发病率较高,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播。本文首先探讨了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体、临床特征及流行特点,其后就如何防治该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11.
经调查从青海省班玛县1~2岁牦牛中发现有67头牦牛出现多头蚴的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病机理并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确诊为牛多头蚴病。应用磺胺嘧啶钠、复方吡喹酮注射液等药物治疗,除发病已久的13头牦牛死亡外,其余的牦牛痊愈。 相似文献
12.
牦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病的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藏那曲地区牦牛发病死亡数量较大,本病症状与大肠埃希氏菌病极为相似。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细菌学、血清学检查鉴定,动物回归试验,首次证明引起那曲地区牦牛死亡的病因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所致。 相似文献
13.
杨磊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5):79-80
牛产后败血症以全身症状表现为主,体温高热稽留,死亡率较高;脓毒血症以组织器官化脓为主要特征表现。预防该病需做好母牛疾病防控及产后护理,科学助产;抗生素是治疗该病的最佳药物,治疗该病建议采用局部和全身相结合的方案进行用药,同时,为加速疾病康复还应配合保健用药。 相似文献
14.
牦牛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一种特殊动物,具有耐寒、耐粗饲、适应性、抗病力强等特点,兽医临床上牦牛患病率低,尤其是随着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预防性驱虫、免疫注射等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在牧区得到有效落实,加上牦牛生活的环境因素,牦牛泰勒虫病感染率极低。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蜱虫大量寄生,造成草场污染,牧区牦牛泰勒虫病偶有发生。笔者采用灭蜱、杀虫、强心、补液、保肝利胆等综合治疗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16.
邱建伟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5):123-124
牛出血性败血症具有致病因素多、传染源多、危害大的特点,养殖户要针对该病的特点制定有效防控方案,并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定期对牛群给予免疫注射,并加强饲养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发病几率,提升经济效益。该文主要论述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2017-2018年在兽医临床上共收治该病23例,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治愈21例,有效率达91.3%,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22年2月,川西北某地牦牛暴发以呼吸道症状为突出特征的传染病。为确定病因,对发病牦牛进行了相关病原的病原学诊断。共采集13头发病牦牛的20份病料,采用PCR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冠状病毒(BCoV)、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腺病毒3型(BAdV-3)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P. multocida,Pm)、溶血性曼氏杆菌(M. haemolytica,Mh)和牛支原体(M. bovis,Mb)等9种牛呼吸道病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20份样本中共检测出IBRV、BAdV-3和Pm 3种病原,且存在混合感染,其他病原未检出;4份全血样本中检测出3份IBRV、1份BAdV-3阳性,1份胎盘组织样本中检出IBRV阳性,8份鼻拭子样本中检出3份IBRV、5份BAdV-3阳性,2份流产中阴道拭子中检出2份BAdV-3阳性,5份肺脏组织样本中检出4份Pm阳性;进一步对IBRV和Pm进行分型鉴定,确定该地牦牛感染的为1.2型IBRV和A型Pm。结果表明,引发该地牦牛呼吸道疫病的是1.2型IBRV、BAdV-... 相似文献
19.
20.
皮蝇幼虫在牦牛体内移行动态与伊维菌素最佳驱除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伟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7,37(2):18-19
2004年经剖检60头幼年牦牛,对牛皮蝇幼虫在牦牛体内移行动态进行了观察。8月份,第一期幼虫在牦牛体内出现,10月中旬牦牛体内第一期幼虫呈高峰。从11月中旬到第二年2月中旬第二期幼虫出现,元月中旬二期幼虫出现高峰,三期幼虫从元月中旬到6月初出现,3月中旬出现高峰。用伊维菌素给45头幼年牦牛投药:9月中旬,10月中旬和11月中旬各15头。9月中旬和11月中旬的投药群,在12月中旬均出现瘤疱,而10月中旬的投药群未发现瘤疱,表明10月中旬对第一期幼虫为最佳驱除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