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泉渍稻田暗管排水的改土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管排水工程是治理泉渍田的有效措施。本文依据连续三年试验观察结果,系统分析了泉渍田治理前后水土环境状况的变化及作物增产的机理,对我国山区广泛开展泉渍田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对湖南湘西援助的“W.F.P.中国3779项目”的实施,探索岩溶山区泉渍低产田治理工程技术措施和经验,我们从1989年起连续三年进行了以暗管排水为主要措施的治理试验。 本文对泉渍低产田暗管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总结,对治理工程产生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对岩溶山区泉渍低产田暗管排水标准及工程技术要素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梁森  曹滨  韩莉 《灌溉排水学报》2023,(S1):213-218
徐州现状灌排模式难以解决农田节水、超设计标准暴雨涝渍灾害和面源污染问题,为实现农田节水、蓄雨、排涝、降渍、防污的系统治理,在“以水定地”确定灌溉发展规模和作物种植布局、易涝渍风险度分区评估、试验确定主要作物土壤水分适宜控制指标的基础上,于2019—2021年开展了不同类型易涝农田灌排蓄渗降系统治理试验,提出了徐州易涝农田灌排蓄渗降系统治理创新技术体系,形成了5种不同类型易涝农田适宜的治理模式。相比常规灌排模式,灌排蓄渗降系统治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灌排水量、灌排水次数、作物涝渍风险和面源污染。灌排蓄渗降系统治理模式具有节约灌溉用水、提高雨水利用率、减排防污、增加浅层地下水量、减少水土流失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面向可持续灌溉农业发展的涝渍盐碱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可持续灌溉农业是实现全球粮食安全、维持民众生计的必要保障条件之一,但因灌溉诱发的农田涝渍盐碱协同危害却对作物生长及产量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严重制约灌溉农业生产力水平,带来农田生态环境负效应.文中在对灌溉诱发的涝渍盐碱共存形成机制、作物生长和土壤特性对涝渍盐碱的响应、涝渍盐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行综述基础上,从排水、用水、灌溉、土壤、作物、社会经济等各种涝渍盐碱管理途径入手,阐述相关的治理措施与技术应用效果,围绕“节灌、减排、控盐、增效”的面向可持续灌溉农业发展的涝渍盐碱管理目标,从涝渍盐碱共存机制研究、涝渍盐碱共存状况监测评价、涝渍盐碱治理技术组合及集成模式研发、涝渍盐碱危害风险分析与评估等层面上,提出相应的主要研究内容与重点.  相似文献   

5.
论三江平原地区涝渍灾害与地上地下排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易涝易渍(包括盐渍)耕地较多。涝渍是个连续过程,其对作物产量影响是与受淹时间和受渍时间呈密切二元一次方程相关关系。渍害严重影响了耕作(尤其机械化耕作)和农田生态。该区耕地雨后地表残存积水多(比3—5年一遇日降雨径流量还大,既呈涝灾又加重渍害),而不能地上排水。为此,根据三江平原地区地上排水导致渍害得不到治理和涝灾依然严重存在的现状,应特别重视地下排水(包括井灌井排)与地上排水相结合,加强地表残存积水及其治理研究,才能根治涝渍,并尽快把地下排水提到涝渍统一治理的日程上。  相似文献   

6.
淮北平原涝渍兼治的组合排水工程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等多方面原因,致使旱、涝、渍频繁,且涝渍灾害往往是紧密相连,先涝后渍,涝渍相随.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旱、涝、渍灾害一直困扰着本区的农业发展。通过试验及调查,从治理涝渍效果、提高农业产量、投入产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几种适宜于本区的组合排水形式。  相似文献   

7.
我县机电排灌在近十多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受益的固定式电力排灌站有517处,装机558台,26,930千瓦,其中排渍泵站16处,装机37台,5,727千瓦,设计排渍面积11万亩,提灌机埠501处,装机521台,21,203千瓦,设计灌田38万亩,  相似文献   

8.
四湖地区渍害低产田排水改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江汉平原的四湖地区有耕地面积580万亩,渍害低产田占34.5%,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本文在研究渍害田分布,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稻田治渍排水标准,提出适宜的垂直渗漏量是稻田治渍的重要指标;渍害稻田麦作期的地下水位控制;以及田间工程要求和田面水分管理的措施。为平原湖区渍害低产田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的渍害低产水稻田,冬春季节的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不到0.5米,耕作层土壤含水量接近田间最大持水量,种植小麦因土壤渍湿而颗粒无收。为了探讨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田间地下水位埋深与降雨后的排渍要求(允许滞水天数),我们在荆州地区四湖工程管理局丫角排灌试验站开展了测坑模拟试验,同时还在潜江县田湖大垸进行了暗管排水小区试验。  相似文献   

10.
<正> 里下河地区河道纵横,沟网密布。其地形特点是:四周高,中间洼。地面高差大,一遇暴雨,易造成大面积低洼农田积水,内涝不能自排。 经过三十多年治理,虽然洪的威胁已经摆脱,旱的问题基本解决,涝的排除大有改善,但渍的危害依然存在。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治理涝渍仍然是水利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我县属里下河水网圩区,其主要特点是地势低洼,大部分田面高程在洪枯水位之间。地下水位高,涝渍危害重。年雨量虽然丰沛,但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冬春季节经常干旱少雨,麦作期仍需多次灌水。针对以上特点,我县圩区治理的原则是:引、排、降、灌统一规划,洪、涝、渍、旱综合治理;主攻涝渍,逐步发展喷灌和地下排灌工程。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移动式喷灌系统。这种系统与田间除涝治渍工程,统一规  相似文献   

12.
在治理渍害低产田工程的规划设计中,确定排渍暗管间距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就近年来各地成功的经验和笔者的体会,介绍了如下几种确定南方农田排渍暗管间距的方法:在经验数据法中,分别阐述了按排渍暗管深度、按田间土质和土壤的渗透系数定暗管间距的方法;在公式法中介绍了几种稳定流公式和非稳定流公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在田排水的任务,对农田除涝排水标准、防渍排水标准和控制盐碱化排水标准等三方面概述了已有调查总结和试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排水标准中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我国渍害田治理分区及排水控制深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全国渍害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整合GIS组件ARCmap的空间分析功能和EXCEL的计算功能,设计了我国各地渍害田治理分区数据库,结合作物种植分区和不同作物的排水深度,提出了不同分区的排水控制深度,可作为我国渍害田治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波形薄板排水降渍节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水节地是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热点与难题。农田水利建设是用地大户,其田问沟渠路占地率较大,一般为15%~20%,为了科学地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优化田间排水降渍系统,高邮市采用特制的波形薄板,装配成多层管道,打成梅花眼孔埋置于田间的导渗沟与隔水沟中。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农田暗排暗降工程增添了新内容,收到了节地排水降渍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涝渍连续过程以时间为尺度的作物排水控制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易涝易渍地区雨季,涝渍相伴相随,对作物影响很大,研究涝渍连续过程作物排水控制指标具有重要生产意义。根据这类地区涝渍发生特点,以棉花涝渍相随试验为基础,建立了作物排水分析基本模型,依据模型提出了涝、渍连续过程排水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从涝、溃连续过程的统一体中确定适宜的排涝、排渍指标与传统的从涝、渍分别试验确定排涝、排渍指标有很大不同,它符合涝渍地域生产实际,体现了涝渍兼治的排水控制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冲垅渍害低产田与平原渍害低产田的成因不同,改造、治理的措施也有差异。本文根据湖北省蕲春县四个典型冲垅渍害低产田治理中的观测试验及实际调查成果,论述了这类低产田的类型、特点及其水利方面的治理措施(明沟排水、暗管除渍),并对冲垅渍害低产田的治理效益进行了具体分析。根据这些典型经验,治理的投资为141元/亩,年增产效益为87元/亩,还本年限不到2年,效益显著,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8.
暗管排水是改造渍害低产田,提高农业单产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渍害低产田改造过程中,如何选择管材,如何制作暗管以及对不同类型的渍害田选用何种管材较为合适等,是当前各地渍改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本文拟就蕲春县经6年的摸索试验所取得的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砂礓黑土是黄淮海平原主要中、低产土壤之一,此类土壤的耕地面积约5000万亩,为尽快改良这类低产土壤,在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提出了“砂礓黑土排灌技术”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安徽淮北砂礓黑土地区旱涝渍灾害并存且发生频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该类土壤地区采用地下排灌两用工程系统的可行性及设计方案。通过试验对比,此系统对治理砂礓黑土地区旱涝渍灾害及进行浸润灌溉是行之有效的,效益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农业以高产、优质、高效为主要目标,为治理渍害低产田而设计的地下排水系统,其排渍标准应以获最佳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与管理水平、土地利用率以及自然和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