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蔗生产事关玉山县经济发展的全局。全县种植甘蔗1500公顷,产工业蔗10万吨,蔗农可得收入3O00万元,企业可创产值SOOO万元,国家可得税利700-800万元。甘蔗是企业造纸、酒精等生产的原料,关系到糖厂千余职工的生活出路,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同小可。因此,种好甘蔗对农民致富、企业生存、财政增收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近几年玉山县甘蔗生产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严重的滑坡。甘蔗生产的情况是,1991年种植1586公顷,工业蔗产量12.15万吨,平均每公顷工业蔗产量76.6吨,为历史的最高水平。1992年工业蔗产量10.67万吨,1993年…  相似文献   

2.
甘蔗单位面积效益值的高低取决于单位面积的原料蔗产量及蔗糖分含量,而原料蔗产量是基础,蔗糖分则是核心,只有两者的相对统一,才可获得最佳效益。如何使二者得以统一,实现高产、高糖,获得最佳效益,即是本文研究的着力点。1993年列项对甘蔗每公顷产糖15吨进行配套技术研究.以提高单位面积产糖量为目的,着力于良种的推广和高产、高糖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应用,结果表明:此套技术投资省、操作简便、农民易接受,并得出每公顷产糖15吨的主要构成指标是:有效茎10.5万株/公顷,单茎重1.35千克,原料茎产量141.75吨/公顷,产糖率10.80%以上。  相似文献   

3.
旱地甘蔗机械深松耕技术是采用一种特制的深松铲来迫松耕作层和底层硬土,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孔隙度和通透性,使降水渗透存在于土壤底层.达到保肥、保水、蓄水目的。经过深松的蔗地,甘蔗根系易于向纵横发展,形成强大的根群。从而增强吸水、吸肥的范围和能力,提高耐旱,抗倒伏能力,获得甘蔗高产稳产。要大力普及推广应用,必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技术工作;统一规划,连片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健全农机服务队,实行有偿服务;加强社会化体系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多年甘蔗肥料试验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提出了甘蔗测土配方施肥的有关技术参数,即产1吨甘蔗的需肥量,土壤的供肥能力和尿素、钙镁磷肥和氯化钾的当年利用率,并提出了甘蔗计划产量需肥量的计算公式。几年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使用该项技术可以减少施肥的盲目性,减少对肥料的投资,增加甘蔗的产量和蔗糖分,提高经济效益。至1990年止,该项技术在广西14个县市的甘蔗产区上推广应用,累计面积达8.67万公顷以上,验收结果表明在88.6%的试验点比对照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平均增产9.765吨/公顷,蔗糖分提高0.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云南的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甘蔗和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食糖产量、企业效益、蔗农收入、财政税收大幅增长,年均产糖200万吨,蔗糖产业工农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制糖工业实现利税30亿元,已发展成为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然而,甘蔗科技促进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目前,云南甘蔗平均亩产为4.5吨,在近80%的旱地蔗区亩产仅为3.5吨,甘蔗糖分14.8%,甘蔗单产和糖分还有很大潜力。"十二五"期间,我省甘蔗  相似文献   

6.
1概况本县位于雷州半岛中北部,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温水资源丰富,全县耕地总面积7万公顷,有6万公顷适宜种植糖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糖蔗生产迅速发展,特别是1982年以来,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以我县为重点,持续多年开展多项糖蔗高产、高糖科技推广项目,使我县糖蔗生产全面发展。至1989年全县糖蔗收获面积3.676万公顷,比三中全会前增加2.8倍,平均公顷产从过去的30多吨提高到82.3吨,总产302.6万吨,产糖28.44万吨,使我县糖蔗生产第一次步上了公顷产七十五吨的台阶,并被誉为“全国第一甜县”。“八.五”期间…  相似文献   

7.
漳浦县在实施两个根本转变中把蔗糖生产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抓,使蔗糖生产保持稳步发展的好势头。1984-1996年全县蔗供榨量累计达323.42万吨,年均供榨量24.慨万吨,1994-1995年榨季供榨量与产糖量居我省首位,糖料总量居全国百强县第引位,被列为全国糖料生产基地县。1995年鹿溪糖厂实现税利2250万元,成为我省税利大户,名列中国食品行业最佳效益企业第36位。今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3933.33公顷,预计总产可达28.5万吨,比去年稳中有升。最近,农业部在该县召开全国糖料生产政策与基地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该县蔗糖生产的经验。漳浦…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苗处理对新台糖10号产量性状的影响庄景阳,吴燕珠,吴大寅(南靖县一糖厂)(南靖县山城镇)(南靖县农业局)南靖县是福建省甘蔗主要产区之一,常年种蔗面积在3000公顷左右,平均公顷产75吨左右,蔗糖业收入是县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1995年全县大...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复合性营养型的化学催熟剂—甘蔗增糖增产剂在我县蔗区应用的可行性,在1994/95年榨季实施400公顷示范推广经验上,1995/96年榨季继续推广666.7公顷,每公顷用4500ml增糖增产剂兑水750kg进行喷施,30天后调查表明:可增加甘蔗蔗糖份1.35%,田间锤度增加2.24%,每公顷增产蔗茎6291kg,增幅达9.4%。大机压榨甘蔗蔗糖份增加0.71%,重力纯度增加0.104%,还原糖下降0.12%。每公顷新增经济收入3087元,项目新增经济效益190.6万元。  相似文献   

10.
甘蔗台糖172品种是台湾糖业科学研究所有成的,其亲本为台糖153X台糖152。该品种呈中至中小茎,植株直立均匀,叶片直立,利用光能较好,利于提高产量。我县于1985年9月从广西农垦职工大学引进试种,经多年的试验示范,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宿根性好等优点,适宜来宾县各蔗区种植,受蔗农喜爱和欢迎,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96年全县种植台糖172品种已达12071.7公顷,占全县种蔗面积的44.8%,比原当家品种挂糖11号多8063.2公顷,约为其3倍,成为全县的当家品种。其中凤凰糖厂蔗区种植台糖172品种达4438.7公顷,占全区种蔗面积的70.6%…  相似文献   

11.
李英 《广西农学报》2012,27(2):34-39
为研究大新县甘蔗种植区域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和甘蔗的低产原因,对甘蔗种植区土壤的基本情况、施肥状况等进行调查并采集耕层土样进行分析测定。结果为:蔗区土壤成土母质以石灰岩和第四纪红土为主;耕层浅薄;土壤pH值在3.8-8.9之间,土壤过酸或过碱面积大;水利设施不完善,土壤干旱;土壤养分不协调,氮、磷、钾肥料施用比例失衡;长期连作,病虫害多,土壤板结;中低产田面积大。改良对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轮作和间套种、增施有机肥和推广蔗叶还田、推广机械深耕深松技术、加强蔗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正永德县是国家级糖料基地县,辖区内有4个糖厂,目前全县甘蔗种植面积2.6万hm2,年产甘蔗134万t,年产废弃的蔗稍蔗叶约27万t。蔗稍蔗叶传统的处理方式是焚烧,利用率极低,易引起火灾,焚烧产生的雾霾还污染环境。利用蔗稍叶进行肉牛养殖是永德县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养殖技术,从2010年开始试验实施,2013年开始全县推广,深受全县广大蔗农和养殖户的欢迎。经过多年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甘蔗种植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是蔗区生产多年来的老问题,旱地甘蔗种植采用深耕深松、地膜覆盖技术能防倒伏、提高糖分含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甘蔗种植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是蔗区生产多年来的老问题,旱地甘蔗种植采用深耕深松、地膜覆盖技术能防倒伏、提高糖分含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昌宁县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旱坡地甘蔗栽培技术马志和(云南省昌宁县甘蔗技术推广站,678112)昌宁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全县人口31万人,农业人口29万人,农业以粮、蔗、茶为主,蔗区主要有柯街、卡斯、鸡飞、湾甸、勐统等5个乡,蔗农11及万多人,占全县总人...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项目,我们于1993—1994年开展了旱地甘蔗深沟、板土、镇压的抗旱保水栽培试验研究。据昌宁县两年的试验研究结果,新植蔗每公顷增产21—22.2吨,宿根蔗增10.46吨,增糖0.5%。此项栽培技术具有抗旱、保水、延长宿根年限、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含糖量的明显效果,是适合云南旱地甘蔗推广的一项高产、高糖重要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广西百万亩甘蔗配套栽培技术经济效益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目在广西16个县实施,通过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及其规范化配套栽培技术和加大物质投入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与非项目区相比,实施区三年加权平均蔗茎公顷产量92.64吨,增产19.74吨,增长27.08%;平均蔗糖分14.79%,提高1.2%(绝对值);累计新增蔗茎总产量133.56万吨,新增蔗糖总产量16.79万吨,新增总产值34520.19万元,新增纯收入28033.09万元。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光温水条件优越,一年四季适合农作物生长,是我国唯一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点的宝地,海南有宜农地101.6万公顷,宜热作地84.7万公顷,是发展甘蔗生产的最适地区,小面积产创全国之冠,每公顷产量高达426吨(三亚市崖城,品种海蔗4号,1976年)。糖蔗的含糖份也名列全国前茅,有些年份蔗糖份平均达14%以上,有的品种高达19.1%(崖城红皮,3月份)。“八五”以来,每年种植甘蔗面积10万公顷左右,是我国新兴的糖蔗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阐述旱地蔗区甘蔗生产的“三高”问题。认为旱地蔗区甘蔗生产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商品经济的观念;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发展蔗地主体农业,发展甘蔗生产的规模经营;搞好糖厂的综合经营;要保护农民利益,不断提高农民的实际收益。根据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及旱地甘蔗生产经验,认为旱地甘蔗“三高”工程的技术主要是推广良种;推广地膜覆盖综合栽培技术;提早下种,延长生长期;深种或深松;因土配方施肥;病虫鼠害的综合防治;推广涂层尿素、复硝钾和稀土等科技新产品。各地应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进行优化组合,组装成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三高”综合技术,更好地促进旱地蔗区蔗糖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甘蔗种植深耕深松技术应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种植深耕深松技术是甘蔗优质高产、抗旱抗寒、抗倒伏、保水保肥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2005年对蔗地进行拖拉机深耕深松与牛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48KW中型拖拉机悬挂深耕犁、深松机进行深耕深松作业,甘蔗出苗率比牛耕提高19.3%,分蘖率提高28.9%,根数增多3.8条/株,根长增21.1cm,根重增19.8g,土壤含水量增加0.5%~1.5%,干旱时达1.7%;每公顷增产原料蔗18.15t,增值4719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