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海北祁连县西端的央隆草原是高寒干旱气候区,以纯牧业为生产方式,近年来草地退化严重。通过分析,草地退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破坏了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导致草地退化;其次是气候变化影响和风蚀作用致使草地进一步退化乃致沙化。  相似文献   

2.
海北州位于青海湖北岸,境内天然草地资源丰富,草原总面积264.8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32.8万hm2,草原畜牧业已成为海北州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海北州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草原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之畜牧业基础设...  相似文献   

3.
马青山 《草业科学》2009,26(12):161-163
006-2007年,在泽库县 “黑土滩”大面积发生的典型地段,选择退化严重并在环境条件上具有代表性的2块“黑土滩”退化草地作为试验区,在进行灭鼠和围栏保护的基础上,采取耕翻单播多年生牧草、耕翻混播多年生牧草、重耙补播(混播)多年生牧草和围栏封育天然草地4种试验处理措施,对“黑土滩”退化草地进行了综合治理研究,提出治理“黑土滩”的综合措施是:灭鼠、施有机肥、耕翻、施无机肥、重耙,播种牧草,复磨,封育。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共和县高原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明  看召本 《草业科学》2011,28(6):1181-1186
摘要:由于粗放型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过度追求牲畜数量,产生了“公地悲剧”。因此,国家对青藏高原制定了以牧业合作组织为平台推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战略,实行游牧定居、草地围栏,以实现“三减”目标。本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哈乙亥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了该合作社的成立过程、运行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以合作社为载体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结果发现,由于高原牧民生产与生活的特殊性,藏族传统文化习俗独特性以及牧民由游牧转向定居的“再社会化”变迁等方面的复杂影响,牧民合作组织的生成和发展与农业区具有较大的差异,目前畜牧合作社在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退牧分流人员就业、畜种退化、动物防疫等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北州)拥有天然草原259.47万hm2,可利用草原232.83万hm2。草原是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也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牧区的经济主体。由于受到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海北州天然草地大面积退化,有毒植物大量滋生蔓延,影响了草地质量和产量,草  相似文献   

6.
余露  宜娟 《草业科学》2012,29(12):1920-1925
以宁夏盐池县草原家庭承包为例,从产权视角对草原“公地的悲剧”理论进行了剖析。草地资源的公共使用不是导致草地退化的唯一原因,“公地的悲剧”理论并不普遍适用于草原治理。草原去公共化亦不是草原可持续利用的良丹妙药。草地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应脱离其所处区域的区位条件和文化传统,而应加强推动草原使用家庭化、合作化、社区化等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文广  刘晓东  于钊  马晓明  马泽  王蕾 《草业科学》2011,28(8):1502-1506
摘要:在建立盐池县草地植被覆盖遥感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基于植被指数的象元二分法模型,反演了盐池县2000、2005和2009年3个时期的草地盖度影像,分析了盐池县不同时期草地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05年高覆盖、中高覆盖和中覆盖草地分别增加了4.83、907.03和714.67 km2,低覆盖和极低覆盖草地分别减少约717.83和908.62 km2;2005-2009年,高覆盖、中高覆盖和中覆盖草地依然表现为增加,分别增加了228.47、190.00和377.04 km2。说明自2002年起盐池县实施“天然草原禁牧封育”、“退牧还草工程”、“天然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 等生态建设项目效果明显,草地荒漠化趋势好转。  相似文献   

8.
格尔木市草地退化原因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部加 《青海草业》2003,12(3):26-28
由于受高海拔、恶劣气候、鼠虫害破坏、人为因素等影响,致使格尔木市沙化草地、缺水草地、盐碱化草地、荒漠化草地占有很大比例,草地退化严重,制约着本市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草地退化原因,并提出了治理草地退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西藏“一江两河”农区草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适应未来西藏农牧业产品的优质、大量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农区草业。在一年两收农作制度中,采用饲草体系调控农业种植结构和“一江两河”的水热高效分配,既有利于该区农业结构调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牧草饲料;又有利于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植被盖度和减小风速,控制水土流失。西藏“一江两河”农区草业的兴起,能减轻天然草地目前承受的巨大压力,减轻草地退化。发展饲草生产和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使西藏成为高原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能加快当地农牧民的经济增长步伐。大力发展农区草业对促进西藏“一江两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西藏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特有的生境条件和生态脆弱性,通过对区域天然草地牧草返青、生长规律及放牧对草地植被影响的分析,针对目前天然草地利用和退化、沙化现状,提出在今后大规模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对天然草地的利用必须因地制宜地走全年舍饲与季节性禁牧互补的途径,探讨了适合本区域实施舍饲休牧的时间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天然草地合理利用和退化草地的复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气象资料分析,认为该区呈现气温上升、降雨增加、蒸发加剧的趋势,其结果是对天然草地产生负面影响,造成草地生态系统的恶化,并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玛曲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该区不同沙化程度草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草地沙化进程中,存在着土壤机械组成不断变粗、土壤容重不同程度增加而孔隙度相应减小的变化趋势。在0~20cm层,植被盖度<50%的中度沙化草地和植被盖度<10%的极重度沙化草地与植被盖度>80%的天然草地相比,土壤中砂粒含量分别提高10.7%和15.2%,土壤容重分别增加9.3%和12.4%,土壤孔隙度分别减小10.4%和13.9%;随沙化程度的加剧,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层次也有所加深。  相似文献   

13.
海北站周围3种外来物种入侵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文靖  张堰铭 《草业科学》2007,24(11):22-25
通过对海北生态系统定位站附近3种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的分布情况的调查,初步分析了3种植物的扩散策略,并预测了其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放牧季节及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在海北高寒草地进行了7年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试验,并用围栏控制放牧进行对照.试验显示,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在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出现不同的变化.在夏季牧场,物种丰富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而均匀度则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冬季牧场,物种丰富度和放牧之间呈现驼峰反应模式,说明植物的丰富度在中度放牧强度时达到最大.不同牧场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模式说明夏季牧场放牧强度不足.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昆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海  李婧梅  程茜  褚晖  陈懂懂 《草业科学》2012,29(1):121-127
2009年7月中旬于祁连山地区的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在滩地草甸、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山坡草甸和沼泽化草甸4个不同的生境中对昆虫进行百网取样,共获得908头昆虫。分别隶属于10目42科 65种。发现该地区双翅目昆虫是最繁盛的类群:第2个优势目为膜翅目,其次优势目为鞘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依次为滩地草甸>金露梅灌丛>山坡草甸>沼泽化草甸;均匀度差异不大;优势度指数沼泽化草甸最高,滩地草甸最低。滩地草甸和山坡草甸昆虫群落的相似性最大;其次是金露梅灌丛;差异最大的是沼泽化草甸。通过分析发现,生境的变迁和气候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选择高寒矮嵩草草甸及其开垦后形成的农田和一年生人工草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物量和植物-土壤系统固定的有机碳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地上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人工草地>农田>高寒草甸(P<0.01),分别为11.83、9.78和4.36 t/hm2;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下生物量剖面分布均呈倒金字塔形,0~40 cm地下生物量为高寒草甸>人工草地>农田(P<0.01),分别为15.74、5.61和1.24 t/hm2.随着高寒草甸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植物群落碳素固定量也随之减小,其序列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寒草甸>人工草地>农田(P<0.05),其值分别为7.63、6.81和4.51 t/hm2.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沙化草原区是半干旱天然打草场的重要分布区,针对该区域的草场现状,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对科尔沁区天然打草场不同刈割频次下的草地植被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次不同,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刈割2次处理下的羊草生物量在群落总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比刈割1次的减少了23.87%;而一年生牧草虎尾草和苣荬菜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生物量比刈割1次的分别增加了14.17%和12.98%;从产草量来看,刈割1次处理下的干草产量略高于刈割2次处理,而鲜草产量是刈割2次处理较高;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是刈割1次处理的净收入高于刈割2次处理,高出403.10元/hm2。由此可以看出,刈割2次处理减少了群落中的多年生牧草数量,促进了一年生牧草的繁殖,并且投入较高,因此,在科尔沁地区的天然打草场,1年刈割1次更有利于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更新和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前,荒漠化已成为世界性公害,遍及世界110多个国家,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其恶劣的生态环境,其荒漠化尤为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状提出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特征和生物量对短期休牧的响应,为高寒草甸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于2017年9月上旬采用样方法对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的连续放牧、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的高寒草甸样地进行调查、取样和分析,研究了短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较连续放牧极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的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和样方物种丰富度(P<0.01),极显著提高了异针茅、矮嵩草、异叶米口袋和青海苜蓿等代表性牧草高度(P<0.01);2)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较连续放牧极显著提高了枯落物量和半腐殖质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禾本科、豆科和阔叶类植物生物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质牧草产量(P<0.01);3)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较连续放牧极显著提高了表层地下生物量(0~10 cm)和总地下生物量(0~30 cm)(P<0.01)。对于青海海北地区的未退化高寒草甸,可以采用短期休牧技术优化其群落结构,提高生物量和优质牧草产量,促进天然草地资源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青海海北门源县门源马场为例,探讨了3种类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和多样性。结果表明: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和门源嵩草(Kobresia menyuanica)3种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均表现为复层结构;其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关系密切;不同高寒草甸群落间共有物种较少,物种替代速率较高;矮嵩草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分别是金露梅高寒草甸和门源嵩草高寒草甸的1.62和1.69倍;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的表层土壤中,垂直空间分布结构呈T字形;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