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目的】探究橡胶树插接苗砧木与接穗间的生长特性和组织连接方式,为橡胶树种苗的砧穗关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GT1种子实生苗和RY73397花药组培苗为砧木或接穗进行楔形插接,观测插接苗的生长参数与砧穗间的树皮结构特征,比较分析不同砧穗组合的插接苗生长差异。【结果】自接(ZH1和ZH4)的插接成活率高于他接(ZH2和ZH3);未插接苗(对照组,CK1和CK2)的生长参数(株高、叶蓬数及砧木和接穗的茎粗)高于插接组合苗(ZH1~ZH4),且参数间极显著相关。对照组与插接组合间砧木、接穗和砧穗结合部的树皮、木栓层、韧皮部和有效韧皮部厚度以及次生乳管列数均表现为差异显著。砧木的茎粗与树皮厚度、砧穗结合部的茎粗与次生乳管列数、接穗的茎粗与韧皮部厚度间显著相关,其余部位的茎粗与树皮结构特征参数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楔形插接严重阻碍了插接苗株高、叶蓬数及砧木和接穗茎粗的生长,显著减少了接穗树皮的次生乳管列数,砧穗结合部受...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甜玉米品种苗期耐寒性的差异,该试验选用14个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对照组置于常温25℃培养,试验组在人工气候培养箱中控制甜玉米幼苗的生长温度为11℃,处理30d后测定试验组与对照组苗的茎粗、株高和电导率。综合比较,M188-1、T50-2的耐寒性最强,M119-1-2的耐寒性最弱。  相似文献   

3.
从形态和生理等水平对乌塌菜耐寒特性进行研究,探究各耐寒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乌塌菜大规模品种耐寒性评价及耐寒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奠定基础。以6份乌塌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部分幼苗在低温(0℃)胁迫5d,测定叶片的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其余幼苗在大田栽培,待成熟时测定其12个形态特征,以各单项指标的耐寒系数作为衡量耐寒性的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方法对其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不同乌塌菜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不同品种低温耐受性的相关性不显著,各品种可溶性糖含量都有所增加;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叶色、叶片面积、株型和紧实程度是反映乌塌菜主要的形态性状,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是反映乌塌菜耐寒性鉴定的主要指标。通过隶属函数值法分析将6份乌塌菜品种按耐寒性强弱划分为2类。叶色深、叶片面积小、株型小和紧实的品种耐寒性强;叶色浅、叶片面积大、株型大和松散的品种耐寒性弱。  相似文献   

4.
6个香梨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比较及耐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库尔勒香梨品种的半致死温度与耐寒性的关系及抗寒能力水平,为杂交育种工作中抗寒亲本的选择以及品种区域性引进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导率法测定各品种枝条在-18℃、-22℃、-26℃、-30℃、-34℃、-38℃低温处理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求得半致死温度(LT50),并与自然条件下的冻害指数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各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细胞膜伤害率的增加呈"S"形曲线,与相应的低温呈极显著负相关;6个香梨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24.31℃(新梨6号)、-24.19℃(新梨7号)、-20.53℃(新梨8号)、-25.70℃(新梨9号)、-23.43℃(新梨10号)、-21.37℃(香梨),半致死温度与田间冻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半致死温度能准确反映库尔勒香梨的抗寒能力,供试香梨品种的抗寒力大小为:新梨9号新梨6号新梨7号新梨10号香梨新梨8号。  相似文献   

5.
以6份乌塌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rosularis)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5℃,0℃,-5℃,-10℃)胁迫,测定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半致死温度、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将各性状在低温与常温下测定值的比值作为耐寒性评价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耐寒性。结果表明,6份乌塌菜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 )变化范围为-0.30~-2.17 ℃。对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不强,评价品种耐寒性需要用多指标测定。对各指标聚类分析表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结合起来用于鉴定乌塌菜的耐寒性更准确。通过对乌塌菜品种聚类分析,6份乌塌菜品种中,耐寒性最强的品种是塌地乌6号和徽乌1号;耐寒性较强的品种是徽乌2号、塌地乌2号和塌地乌1号;耐寒性弱的品种为塌地乌3号。  相似文献   

6.
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6个紫薇新品种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导法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6个紫薇品种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变化曲线进行拟合,计算其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各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变化曲线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S形上升,由此计算出S形曲线拐点对应的温度即为其LT50。6个紫薇品种薄荷花边、塔斯卡洛拉、民族红、白色巧克力、炫彩樱桃、炫目玫红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0.27、-28.20、-27.11、-37.96、-30.77和-37.67 ℃。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明猕猴桃溃疡病抗性差异生理机制,并筛选猕猴桃溃疡病抗性相关指标。【方法】本试验以6个四川省主栽猕猴桃品种为试材,通过枝条离体接种和盆栽苗接种,鉴定其对溃疡病的抗病能力,并从枝叶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指标上剖析了抗性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①6个猕猴桃品种枝、叶形态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叶片气孔密度、气孔长度与溃疡病离体接种试验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6和0.8858),叶片海绵组织厚度与溃疡病离体接种试验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442),而叶片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宽度,枝条皮孔长度、皮孔宽度、皮孔密度、芽眼皮层厚度与溃疡病离体接种病情指数无显著相关性,皮孔形状亦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②盆栽苗接种病原菌后枝条、叶片中SOD、POD、CAT、PPO、PAL活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升高。健康叶片、枝条韧皮部SOD、POD活性与溃疡病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3,-0.9680,-0.9517和-0.8088)。叶片CAT、PPO、PAL、枝条韧皮部CAT、PAL活性与溃疡病病情指数无显著性关系。枝条韧皮部PPO活性与溃疡病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850)。溃疡病病菌接种前叶片、枝条韧皮部可溶性糖含量均与溃疡病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20和-0.8452),但叶片、枝条韧皮部可溶性淀粉与溃疡病病情指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6个猕猴桃品种溃疡病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翠玉’、‘东红’、‘伊顿1号’、‘金果’、‘金艳’、‘红阳’。叶片气孔密度、气孔长度、叶片海绵组织厚度、叶片与枝条韧皮部SOD、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是评价猕猴桃抗溃疡病能力的有力指标。  相似文献   

8.
不同树龄橡胶RRIM600养分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年龄阶段的橡胶无性系RRIM600为研究材料,对各器官(树叶、鲜茎、树根、树皮、树干、胶乳)中五大养分元素N、P、K、Ca、Mg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养分元素在各器官中的高低顺序,树叶为:NKCaMgP;树枝为:KCaNPMg;树根为:CaNKMgP;树皮为:CaKNMgP;树干为:NKCaMgP;胶乳为:NKPMgCa。橡胶树各养分的高低顺序为:NCaKMgP。(2)不同器官所含养分的高低顺序,N含量高低顺序为:树叶树根树枝胶乳树皮树干;P为:树叶树枝树根胶乳树干树皮;K为:树叶树枝树根树皮胶乳树干;Ca为:树皮树根树枝树叶树干胶乳;Mg为:树叶树根树皮树枝树干胶乳。不同器官养分总含量高低顺序为:树叶树皮树根树枝胶乳树干。(3)各器官养分含量与月份和树龄之间建立的直线回归均达显著差异,橡胶RRIM600树叶、树枝、树皮、树干和胶乳养分含量主要受月份影响,树根主要受树龄影响;N、P、K、Ca、Mg均主要受月份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大蒜品种资源的耐寒性,以8份田间自然生长的大蒜品种资源离体叶片为材料,通过室内低温胁迫处理,用电导率法结合Logistic方程对其耐寒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供试材料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呈"S"型曲线变化趋势。供试材料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介于-0. 587℃至-3. 113℃之间。根据LT50结果,确定参试的8个大蒜品种资源的抗寒性强弱依次为中牟大蒜、徐蒜6号、邢台紫皮蒜、莱芜红皮蒜、徐州白蒜、恩施红蒜、徐蒜3号和玉林白蒜。同时发现,胁迫温度与LT50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以-3℃处理下相关性最高,其次为0℃和-6℃。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天山樱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以矮生和乔化两种类型天山樱桃的一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模拟低温胁迫处理(-20,-25,-30,-35和-40℃),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以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测算半致死温度(LT50),进一步通过组织褐变法和恢复生长法,综合评价各参数与耐寒度间的关系,从而评价不同类型天山樱桃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强度的增加,枝条的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升高,当温度达到-40℃时,两者的相对电导率均超过50%,矮生型天山樱桃枝条的半致死温度为-36.81℃,乔木状天山樱桃枝条的半致死温度为-39.91℃,可见两种类型天山樱桃的抗寒性顺序依次为乔木状天山樱桃>矮生型天山樱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短须裂腹鱼苗对硫酸铜的耐受性,为短须裂腹鱼苗培育过程中安全高效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水温(7.3±0.3)℃、溶解氧7.9 mg/L、pH 7.8、CaCO3硬度41.2±0.7 mg/L、光照强度(12 h:12 h)100 lx、不充氧、不投喂的静态条件下,以1龄和2龄短须裂腹鱼苗为研究对象,配制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模拟药浴过程,根据累计死亡率(概率单位)与硫酸铜浓度对数的线性关系、半致死浓度(LC50)、95%置信区间及安全浓度(SC)等指标评估短须裂腹鱼苗对硫酸铜的耐受性。【结果】1龄和2龄短须裂腹鱼苗在硫酸铜溶液中浸泡,其开始死亡时间与硫酸铜浓度对数均呈负相关线性关系,浸泡24和48 h的累计死亡率与硫酸铜浓度对数则呈正相关线性关系。1龄短须裂腹鱼苗在硫酸铜溶液中浸泡24、48 h的LC50分别为1.018和0.870 mg/L,对应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44,1.092]mg/L和[0.459,1.281]mg/L,SC为0.191 mg/L;2龄短须裂腹鱼苗在硫酸铜溶液中浸泡24、48 h的LC50分别为4.222和1.011 mg/L,对应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3.775,4.670]mg/L和[0.421,1.602]mg/L,SC为0.017 mg/L。采用常用浓度(7.143 mg/L)硫酸铜溶液进行药浴3 h,1龄和2龄短须裂腹鱼苗均未出现中毒或死亡现象,且在药浴后的3 d恢复期内也无异常。1龄和2龄短须裂腹鱼苗在常用浓度硫酸铜溶液中浸泡的累计死亡率曲线均呈斜置的波浪形,存在2个凸起,但中间无平台期;鱼苗死亡频数呈不对称M形分布,即符合二阶高斯分布。【结论】硫酸铜对1龄和2龄短须裂腹鱼苗的急性毒性至少可列为高毒农药,其中2龄鱼苗耐受性相对较高,但短须裂腹鱼苗对硫酸铜急性毒性耐受性较低,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高浓度短时间药浴法。  相似文献   

12.
红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及其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74份不同来源的红麻种质资源,对10个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皮厚、单株生皮重3个性状对单株干皮重和纤维支数有重要影响;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分别为韧皮纤维产量构成因子(52.68%)、茎秆皮骨构成因子(12.96%)、纤维品质构成因子(10.77%)及晒干率构成因子(9.18%),其累计贡献率达85.61%.因此,在品种选育时,应注意选择植株较高、中等茎粗、韧皮较厚、晒干率较高和品质优良的材料,以确保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3.
红麻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理调控红麻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红麻的纤维产量。[方法]以纤维产量为参考数列,株高、茎粗、皮厚、笨麻率、干皮精洗率5个产量构成因素为比较数列,对8个红麻品种的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红麻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红麻纤维产量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皮厚>株高>干皮精洗率>茎粗>笨麻率。关联度分析表明,在育种上,红麻应选育皮厚、植株高大的品种;在栽培上,应主攻皮厚,增加植株高度,减少笨麻率,协调好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论]红麻的纤维产量与皮厚、株高、干皮精洗率等产量构成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找出鉴别橡胶树老幼态芽接无性系苗木的参考指标,并试图从形态和生理等参数解释橡胶树幼态无性系生长较快的原因,以1年生橡胶树芽接幼态无性系和老态无性系为试验材料,从苗木生长、叶蓬大小、叶片性状、光合特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等方面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生长方面,橡胶树幼态无性系株高和地径极显著(P<0.01)大于老态无性系,参试的无性系株高幼态比老态植株大11.4%~13.3%,地径比老态植株大13.23%~32.04%;2)叶蓬和叶片性状方面,幼态无性系蓬高、蓬宽、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比叶面积等均极显著(P<0.01)大于老态无性系,幼态无性系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分别约为老态的1.50、1.35倍和1.80倍,而叶脉密度和抽生角度极显著(P<0.01)小于老态无性系,老态无性系叶脉密度和抽生角度是幼态无性系的1.3倍和1.5倍以上;3)生理参数方面,幼态无性系叶片SPAD值、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生长素及激动素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老态无性系,脱落酸含量显著(P<0.05)低于老态无性系。表明橡胶树幼态无性系具有叶蓬宽而大、叶片长而大、茎干直立性好、净光合速率强、内源生长素含量高等优点,这些优点是决定其苗木生长较快的主要因素;同时建议将叶片大小、叶脉稀朗程度、接穗与砧木抽生夹角作为橡胶树花药体胚植株芽接无性系(幼态)及其供体芽接无性系(老态)苗木的鉴别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意大利银白杨(I-101)×毛白杨4个优良杂种无性系和84k、I-101、新疆杨和毛白杨30号4个对照无性系的1年生休眠苗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低温处理,以常温(CK)为对照,设置5个温度梯度:-10、-15、-20、-25℃和-30℃,低温冷冻处理24 h,研究8个白杨无性系1年生枝条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包括半致死温度、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5个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8个无性系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明显,抗寒性强弱表现为‘03-4-22’> 84k > I-101 >新疆杨>‘03-5-17’>毛白杨30号 >‘03-6-11’>‘03-4-9’;研究认为无性系‘03-4-22’在5个抗寒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中表现最好,属于抗寒无性系,可为白杨派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12个北方强冬性甘蓝型油菜的抗寒性进行比较,并运用3种鉴定方法对其抗寒性进行明确划分,为北方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改良提供科学可靠的鉴定方法及优良的抗寒种质。【方法】 以12个北方强冬性甘蓝型油菜为材料,通过观察记载冬前植株形态、统计田间越冬率、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测定冬前低温下生理指标和比较分析冬油菜春播后品种(系)间生长发育的差异、春化率的差异与抗寒性的关系,来比较分析品种间抗寒性的差异,接着运用LT50、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和春化差异比较的方法对参试材料的抗寒性强弱进一步进行了明确划分。【结果】 参试材料在甘肃天水(34°60′N,海拔1 084—1 650 m)越冬率为92.1%—97.8%,北移至兰州(36°73′N、海拔1 517 m)和上川(36°03′N、海拔2 150 m),越冬率大幅度降低,兰州越冬率为36.0%—78.6%(地膜覆盖),上川越冬率仅为0—14.4%(地膜覆盖),甘肃农业大学新育成的16TS 309-4、16TS 306-3、16TS 309-10、15NS 45-4、2016 8(G)和2016TSG(10)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平均越冬率为10.2%—14.4%(上川)。上述品系越冬前植株生长习性趋于匍匐生长,心叶色和幼茎色呈黄绿色或紫色,叶片颜色深绿,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大于地上部,根冠比增加,介于0.23—0.95,且差异显著(P<0.05)。低温条件下,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soluble protein)、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和游离脯氨酸(proline)含量相对较高,且LT50较低,在-13.4—-5.7℃。冬油菜春播后,12个参试材料的田间春化率介于4.05%—87.65%,2016TS(G)10春化率最低,为4.05%,小区平均株高为10.77 cm,未现蕾阶段的植株薹高10.50 cm,现蕾阶段的植株薹高17.10 cm,均为品种(系)间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化率与平均株(薹)高、成熟期植株所占比例和LT50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0—0.96,与越冬率、综合评价(D)值、CAT、POD、SP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6—-0.63。【结论】 在中国北方,冬油菜适时春播,可通过田间春化率的差异、植株生育时期的差异及平均株(薹)高的差异来评价冬油菜抗寒性的强弱。甘肃农业大学新育成的7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在北纬36°03′,海拔2 150 m的地区可以越冬,抗寒性显著优于天油14和天油2288(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及新油23(新疆农业科学院选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3个鲜食枣品种的抗寒能力,为新疆鲜食枣品种的区域栽培布局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月,采集伏脆蜜、京沧1号、冬枣的一年生枝条,利用超低温冰箱人工模拟低温环境(-10℃~-35℃)处理枝条,测定萌芽率、相对电导率、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含量,3个品种半致死温度(LT50)由各自的相对电导率配合Logistic方程得到,再结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3个鲜食枣品种的抗寒性。【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3个枣品种枝条的萌芽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均在-25℃降至0;相对电导率值、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同;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则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伏脆蜜、京沧1号、冬枣的半致死温度从高到低分别为-20.44、-19.91和-19.53℃。2个主成分能表示三个品种各个指标71.189%的信息,主成分1主要包含可溶性糖、萌芽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相对电导率的信息,主成分2包含脯氨酸的信息。而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的得分均为伏脆蜜最高,其次是冬枣,京沧1号最低。【结论】3个品种枝条的抗寒能力强弱依次为伏脆蜜、冬枣、京沧1号。在新疆南疆种植冬枣的区域,可选择抗寒能力强的伏脆蜜,而京沧1号抗寒性相对较弱,需在冬季及时做好防冻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应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镜技术研究橡胶树无性系PR107施用乙烯气体刺激割胶后的树皮组织结构。结果表明.微割新技术对树干形成层分化乳管列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减少了树干输导功能韧皮部厚度和筛管的口径。控制乙烯气的用量,调节割胶频率是微割新技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寄主的结构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寄主茎,皮孔的结构与抗性的关系,及气孔的开闭与病菌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茎的导管腔小,数量多:抗病品种1年生枝条的皮孔小,数量多,角质层厚,补充组织外层细胞壁较厚,且与皮层交界处有木栓层细胞;1、2年生枝条的皮孔虽然大小基本相同,但2年生枝条皮孔在新旧补充组织间有一皮加 细胞,病原菌对寄生气孔的开闭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花铃期水分亏缺对不同部位果枝棉铃大小(直径、长度、体积)、各组分干重(铃壳、纤维、棉籽)和产量的变化,以及水分亏缺处理与棉铃指标的关系,为机采棉花铃期供水不足时提供参考滴灌量。【方法】以新陆早50号和新陆早73号为材料,花铃期设3个滴灌量:2 450 m3/hm2(CK)、2 050 m3/hm2(D1)、1 650 m3/hm2(D2),于花后17 d开始,每隔7 d分别取第2、第5和第7果枝的棉铃,共取5次,测定棉铃大小及各组分干重。【结果】2个品种不同部位果枝棉铃长度、直径和体积均在花后24 d达到最大值。在花后45 d,D1和D2处理中上部果枝棉铃直径与对照差异明显,新陆早50号中部和上部果枝棉铃直径分别降低2.92%~4%和2.21%~5.35%;新陆早73号分别降低2.66%~6.38%和2.77%~8.69%。2个品种棉铃各组分干重棉籽 > 纤维 > 铃壳,铃壳、棉纤维及棉籽重分别在花后24、38和38 d达到最大值。在花后45 d,2个品种D1和D2处理中上部果枝棉籽重与对照差异明显,新陆早50号中部和上部果枝棉籽重分别下降8.9%~20.71%和11.53%~20.73%;新陆早73号分别下降8.96%~16.24%和10.21%~17.06%。单株籽棉产量与棉籽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2个品种D2处理各部位果枝减产明显,新陆早50号下部、中部和上部果枝籽棉产量分别下降12.5%、13.48%和15.67%;新陆早73号分别下降12.69%、11.9%和18.21%。【结论】中上部果枝棉铃直径是影响棉铃干重的重要因素。水分亏缺不利于棉纤维和棉籽发育,中上部果枝棉籽受影响较大。D1处理与对照各部位果枝成铃数和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2 050 m3/hm2(D1)为应对花铃期供水不足时滴灌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