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61-202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对比分析了全国和冀鲁豫晋陕粮食产量与灾情的变化特征;采用已构建的河北、山东、河南灾情-产量评估模型,输入2008-2020年灾情数据,估算粮食产量及其因灾损失,检验已建灾情-产量评估模型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同时,基于该统计建模方法构建了山西和陕西两省粮食作物灾情-产量评估模型,评价构建模型方法的通用性。结果表明:(1)1961-2020年,北方五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8%和25%,夏收粮食和秋收粮食种植面积分别以3.39hm2·a-1和106.3hm2·a-1的速率极显著下降(P<0.01),总产量分别以137.3×104t·a-1和119.9×104t·a-1的速率极显著增加(P<0.01)。2008-2020年北方五省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以209.42hm2·a-1和25...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新时期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性,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对区域粮食产量造成的损失,利用1981−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对比分析东北三省和全国粮食产量与灾情的变化特征;采用已构建的灾情−产量评估模型,输入近10a灾情数据,估算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因灾损失及最终产量,并对已建灾情−产量评估模型的敏感性和稳定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1981−2020年,东北三省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大幅增加,占全国比例稳步提高,2020年种植面积、2012年以来总产量占比均达到全国的1/5。(2)在全国灾情呈先增强后减轻的显著变化趋势下,东北三省灾情并无明显增减趋势,40a内全国和东北三省粮食单产分别以65.96kg·hm−2·a−1和252.5kg·hm−2·a−1增加,近10a东北三省粮食单产极显著增加,增幅为52.6kg·hm−2·a−1。(3)2011−2020年全国平均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为23704.5×103和11204.7×103hm2,东北三省分别为3899.1×103和1900.0×103hm2;10a内全国和东北三省的灾情均显著低于前3个年代,是40a中灾情相对最轻的10a。(4)灾情−产量评估模型的模拟精确度高,黑龙江、吉林、辽宁粮食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0.90和0.88;斜率分别为1.05、1.02和0.98(P<0.01);40a平均因灾损失率分别为10.4%、17.9%和18.0%,50%的年份因灾损失率高于8.0%、17.0%和16.0%。(5)受灾情总体偏轻的影响,该模型对吉林和辽宁近10a的粮食产量略有高估。基于1981−2010年数据构建的区域粮食因灾损失评估模型,经检验能很好地评估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造成的损失,具有预测粮食产量的性能,具备业务化应用的可行性。气象灾害对东北三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全国灾情影响的平均水平,鉴于东北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产量的占比较高,新时期防范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利用1949-2020年长江流域(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上海和四川)耕地面积、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分析区域粮食生产与灾情的变化特征;采用已构建的长江流域7省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上海)灾情-产量评估模型,估算各省(市)1949-2020年粮食因灾损失及产量,并构建四川省1949-2020年粮食作物的灾情-产量模型;明确了影响区域粮食产量的主要灾种,构建了主要灾种-产量评估模型,进一步检验了模型构建方法的通用性。结果表明:(1)过去72a,全国、长江流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平均分别为11.60×107hm2和2.70×107hm2,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沪苏浙川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全流域玉米、小麦、其他作物和稻谷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9%、14.9%、34.6%和44.6%,稻谷种植面积增加趋势显著(P<0.05)。(2)1949-2020年,全国、全流域粮食作物产量平均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市)1949-2014年农作物灾情统计数据和粮食作物单产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粮食气象减产量与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及绝收面积的回归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长江中下游7省(市)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产量损失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粮食气象减产量与总灾情显著相关(P<0.05),其中除湖南省外,其它各省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P<0.01)。粮食气象减产量与成灾面积关系更密切,依据总灾情评估粮食产量,模型的拟合优度(R2)除上海市外均大于0.9。(2)根据粮食气象减产量与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台风5种灾情的相关性,建立主要灾种粮食产量模型,仅从R2数值来看,除湖南省外,其它6省(市)主要灾种模型的R2均略高于总灾情模型,但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两类模型的R2不存在显著差异。(3)两类模型均不能解释粮食作物结构性逐年波动变化,是模型产生模拟误差的一个主要因素。本研究建立的灾损模型和产量评估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灾情与粮食产量的关系,2015年数据试报检验表明,可以将其用作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省(市)粮食产量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1-2010年东北三省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和粮食产量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粮食气候减产量与灾情的关系,并构建基于灾情数据的粮食产量估算模型;在粮食因灾减产量估算的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干旱、洪涝、低温和风雹4种灾害在受灾率、成灾率及绝收率水平上对粮食减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粮食气候减产量与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存在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6(黑龙江省)、0.78(吉林省)和0.87(辽宁省),各模型估算的粮食产量模拟值与实际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6%、-0.32%和-0.20%。可见在气象灾害发生时历史农业灾情统计资料对区域粮食灾损量和粮食产量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能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供可靠的粮食产量估算和农业气象灾害评价依据。对粮食因灾减产量与灾情的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在受灾水平上,干旱的关联度在三省均为最高;在成灾、绝收水平上,风雹的关联度均位列第1;低温灾害在受灾、成灾和绝收水平上的关联度都不是最高的。由此可见,造成东北三省粮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以程度轻、范围广的干旱及程度重、局地性强的风雹为主,而东北地区作为气候变暖趋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低温不再是当地首要的农业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农业气象灾害灾损评估方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针对河北省不同区域冬小麦、玉米,棉花不同发育期内所遭受的旱、涝、风、雹、冻等农业气象灾害,阐述了其灾损评估的理论依据。全面分析了影响农业气象灾害的各种因素,选取了其适宜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并进行分级,确定了灾害的评估方法,并建立了灾损评估模型。通过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朝阳地区山洪灾害损失评估的科学性,结合GIS技术对朝阳地区山洪灾害损失进行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结合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可实现不同山洪等级下淹没范围内人口数量、财产、交通以及用地面积损失的定量评估。该方法为区域山洪防汛决策及灾情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粮食损失评估模型及我国粮食灾损量的估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分析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入手,利用实际粮食产量资料,提出了一个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评估模型,作为这一模型的应用实例,对我国近40年来的粮食灾损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近40年我国粮食灾损量年平均为1598.7万t,粮食灾损率年平均为7.4%。  相似文献   

9.
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评估模型及我国粮食灾损量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人手,利用实际粮食产量资料,提出了一个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评估模型。作为这一模型的应用实例,对我国近40年来的粮食灾损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近40年来我国粮食灾损量年平均为1598.7万t,粮食灾报率年平均为7.4%。  相似文献   

10.
华北冬小麦干旱产量损失评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气候相似、农业生产水平相近的原则将华北分成15个亚区,利用1970-2010年华北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采用线性内插法将相邻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处理成逐日数据,通过对比逐日CI指数与土壤墒情资料,分区域和发育阶段对冬小麦发生干旱时的CI指数评判标准进行订正,并基于该指标建立冬小麦干旱累积标准指数,同时结合冬小麦单产资料,构建冬小麦干旱产量损失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内CI指数与对应的土壤墒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亚区修订后的冬小麦干旱指标均与直接用CI指数判别干旱的指标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亚区冬小麦干旱指标不一致,其中豫西、鲁北、鲁东南、京津、豫中东干旱指标较小,鲁中、冀东北、冀中、冀南干旱指标较大;华北15个亚区冬小麦干旱产量损失评估模型均通过0.05水平的F检验,冬小麦干旱累积标准指数与干旱产量损失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京津、晋中、晋南、鲁中、鲁东南、豫西等亚区的模型历史评估结果与对应的干旱产量损失相关性显著。模型能较准确地评估冬小麦发生干旱时的产量损失,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深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川中丘陵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系统阐述了川中丘陵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低温寒潮及秋绵雨的发生规律及其对该区农业生产的危害,并提出了选良种、调播期、改革耕作制度、应用覆盖栽培及化学调控技术等具体且行之有效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十-五”规划对水资源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资源.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评价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及方案是否在水资源供给能力之内.采用情景分析法和承压法评价了内蒙古"十一五"规划的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及未来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十五"期间的节水力度(情景1),到2010年内蒙古需水总量为2.52×1010 m3,按"十一五"规划的节水力度(情景2),则需水总量为2.06×1010 m3,预计可供水量为2.29×1010 m3.在情景1时水资源缺口达2.36×109 m3,在情景2时,水资源盈余2.2×109m3.从总体来看,只要加大节水力度,内蒙古"十一五"规划目标完全在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之内.但由于水资源区域分布差异大,中西部地区在情景2时仍然处于缺水状态,因此,中西部地区需要调整规划的农业灌溉面积和局部工业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的“双碳”目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LULC),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政策规划,建立自然发展、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3种情景,利用PLUS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203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分析,并用InVEST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开发情景下碳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内蒙古地区林地与建设用地面积均有增加,耕地、水域、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均呈减少态势,且转移方向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2)自然发展状态下,草地、耕地、水域及未利用地呈下降趋势,林地及建设用地呈上升趋势;在生态保护状态下,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均比自然开发情景有所增加;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呈扩张趋势,扩张面积达4.69×104 hm2。(3)2000年、2010年、2020年内蒙古地区碳储量分别达到1.371 7×1010,1.370 9×1010,1.370 6×1010 t,呈逐年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近50a来气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了1961年以来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并对区内降水量、气温、自然灾害事件等因子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内蒙古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比非ENSO事件年平均减少了31.45mm,拉尼娜事件发生年内蒙古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比非ENSO事件年平均减少14.69mm,表明ENSO事件具有减少内蒙古地区降水量的明显作用;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年平均气温比非ENSO事件年平均气温高出0.12℃,拉尼娜事件发生年的平均气温比非ENSO事件年高出0.22℃,表明ENSO事件具有使内蒙古地区气温升高的作用;ENSO事件的发生增加了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且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比拉尼娜事件发生年更容易暴发干旱灾害,ENSO事件的发生通常给内蒙古地区农牧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减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析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地域广、区域差异明显以及发生频率逐渐变大、灾情逐渐加重等基本特征,揭示了导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以及灾情巨大的原因,并提出应改变传统灾害管理体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农业灾害保险建设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腰坝绿洲的土壤盐渍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腰坝绿洲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土壤盐分离子分布规律,为研究区农业生产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计策提出合理依据。[方法]通过在野外考察、GPS定点、样品采集和处理并借助Excel和SPSS软件,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该区土壤盐离子含量、总碱度与土壤离子含量之间的关系、土壤含盐量以及盐离子间的相关性。[结果]灌区土壤pH值平均值为8.13,为碱性土,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其中0—10cm土壤盐离子含量最高,平均值达到4.49%。阳离子主要是Ca2+和K++Na+,阴离子主要是SO2-4Cl-HCO-3,CO2-3含量微小。0—10cm土层和10—60cm土层中SO2-4与Ca2+均有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均大于0.95,因子分析中SO2-4与Ca2+,Cl-和K++Na+发生"聚类"现象。[结论]灌区盐渍化土主要为硫酸盐渍土,其次为氯化盐渍土,该盐渍土危害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