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ZY-6型油菜毯状苗移栽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俊  俞文轶  张敏  吴崇友  蒋兰  汤庆 《农业机械学报》2020,51(12):95-102;275
现有移栽机均以土壤流动为移栽的前提条件,不适应稻茬田黏重土壤,且作业效率较低。针对油菜机械化移栽的难题,采用油菜毯状苗的育苗方式,借鉴水稻插秧机的切块取苗原理,设计了2ZY-6型油菜毯状苗移栽机,该机可一次性完成切缝、移栽和覆土镇压等作业。切缝装置采用动力波纹圆盘,破茬能力强、沟型稳定,有利于后续秧苗对缝栽插;设计了机械液压式旱地仿形机构,可在不平土壤条件下实现栽深控制;设计了V型覆土镇压装置,通过具有夹角调节功能的V型对称布置的镇压轮锐角轮缘切土、侧向推土,挤压栽植缝壅土立苗;根据油菜移栽农艺要求,对栽植系统的关键部件和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满足毯状苗油菜大面积、低回数切块取苗的要求。对整机进行了稻茬田和旱田两种土壤条件下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稻茬田土壤含水率为24.7%~30%时移栽效果较好,栽植合格率最大可达85.66%;旱田土壤含水率为17.6%~26.8%时移栽质量最优,栽植合格率最大可达87.01%;在稻茬田移栽时,机具前进速度应控制在1.15m/s以内,在旱田移栽时,机具作业速度为0.8~1.2m/s时均能满足油菜移栽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油菜机收损失率过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实际生产中大多用谷物联合收割机兼收油菜,收获损失难以精准把控,割台损失率、脱粒清选损失率、破碎率都过高,总损失率难以达到行业标准要求,亟待对专用油菜籽联合收获机实际作业性能进行科学准确评价,加大专用油菜籽联合收获机推广应用力度。为此,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组织对国内主流的3款专用油菜籽联合收获机开展了包括作业性能和经济性能在内的作业效果综合测评。结果显示,3款机具的含杂率、破碎率、总损失率等作业性能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要求,满足生产需要,充分说明油菜籽专用联合收获机的作业性能比兼用收获机更为可靠;3款机具的作业效率均是人工收割油菜的100倍以上,包括人工、机具折旧、燃油在内的作业总成本只有人工的1/10,经济效果显著。通过结果分析,提出以收定种、耕种收一体推进油菜机收,大力发展高效低损油菜收获机具装备,加大机手培训指导减少机收损失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育苗移栽是稻油轮作油菜的主要栽培方式。现有移栽机以土壤流动为移栽的前提条件,不适应稻茬黏重土壤,且作业效率低。本文针对我国油菜种植效率低、茬口紧等问题,借鉴插秧机切块栽插原理,增设开沟、覆土镇压功能,形成适宜稻板田移栽的油菜毯状苗移栽机。针对旱地移栽取苗、投苗特性优化了分插机构参数和轨迹,并进行了虚拟样机仿真验证。通过分析开沟盘转速、机具前进速度和入土扭矩的关系设计了液压驱动装置,能实现破茬、开沟功能。球铰接的镇压装置设计,能满足不同土壤移栽的通过和镇压性能。以苗田机三者协调为主线,通过切块质量、入土姿态与深度、镇压效果的改进,达到良好的移栽效果。本研究为此类移栽机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解决油菜机械化瓶颈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油菜种植方式多样,既有人工撒播、机械直播、无人机飞播,也有人工移栽、机械移栽。我国油菜机收方式主要有联合收获、分段收获两种,针对不同条件和需求,既要减损、又要提质、还要高效,需要在实践中综合各种因素,平衡各种关系,求得最优方案,因地制宜为油菜收获提出高效低损机收方式。为此,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在江西瑞昌组织开展不同种植方式条件下油菜联合机收与分段机收作业效果综合测评。结果显示,不同种植方式对机收的影响体现在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能够实现晚种早熟、减轻草害、易于机收;分段收获比联合收获能够减损4.6个百分点,减损收益516.6元/hm2,且能获得较好的油菜籽成熟度一致性;分段收获比联合收获增加作业成本248.7元/hm2。通过结果分析,提出加大适宜机收的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推广力度、采取措施准确把握油菜成熟度获得最佳适收期、因地制宜选择适宜高效低损机收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油菜种植机械化的现状油菜的传统种植方式多以人工移栽、人工撒播为主 ,其中人工移栽产量高 ,但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这与当前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势要求已极不相适应。我国油菜栽植机械化基本现状是 :除油菜栽植前的耕作机械化水平较高外 ,总体水平较世界水平低 ,栽植方式还是主要以人工为主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 ,油菜种植机械化 ,起步晚 ,进展不大。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 ,首先 ,农机与农艺的配合不好。我国地域宽广 ,农情复杂 ,农村人多地少 ,经济基础薄弱 ,加上油菜种植的环节多 ,作业工时长 ,劳动强度大。其…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传统育苗移栽油菜人工占油菜生产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民难以继续做到精耕细作,栽培措施不能到位,油菜产量水平和效益下降。为此,推广双低油菜免耕移栽、套直播、机械化作业等轻型简化栽培技术,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油菜籽生产成本、和减少水土流失冬季撂荒,对于促进劳动力转移、稳定和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高我国油菜籽国际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耕作制度等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油菜免耕直播机开沟栽培技术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直接在稻板茬上施肥、撒播种子,然后在土壤宜耕期内用开沟机开沟,并将开沟土均匀抛撒在畦面上达到覆盖种子的一种轻型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江苏垦区麦稻两熟轮作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需要,提出了适应粘性土壤地区稻茬麦高产机械化作业模式与作业机具配套方案。作业模式创新和关键装备技术创新提高了稻茬麦种植质量,实现了齐苗、匀苗、壮苗,并通过秸秆全量还田与复式作业,实现了节能减排,提高了大小麦种植水平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大小麦机械化种植技术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扎实做好南方水稻机械化种植推进工作的通知》,决定组织开展南方稻区水稻机种推进行动。各地纷纷行动,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早稻机械化种植。湖南省加大机插机抛作业补贴力度。湖南省将促进早稻种植机械化率提升作为今年工作目标,多措并举抓细抓实早稻机种工作。一是加大机插机抛作业补贴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南方丘陵山区油菜机械化种植水平,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数据总结,计算出油菜全程机械化总作业时间为6.734 d/hm~2,比人工种植减少90.8%,作业成本为1 594.72元/hm~2,比人工种植减少69.1%,油菜种植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作业成本。机械化种植也使得每环节需求的人工数大大减少,使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由此,提出可以推广使用的南方丘陵山区宜机化整治地区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新疆作物移栽及移栽机应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地区在加工番茄和线辣椒种植中采用育苗移栽的面积逐年扩大,经多年试验探索,总结出移栽的最佳种植模式为铺膜、滴灌、膜上移栽、封土的作业流程,因为缺少适用的移栽机具,采用人工进行移栽。为了推动机械化移栽,分析了新疆地区作物移栽现状,总结了引进的移栽机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11.
深入分析双季稻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南方双季稻区机械化种植水平低、插秧机保有量少、手工直播趋势蔓延等栽植机械化发展现状,从茬口衔接、生育期、比较效益、技术难易、生产规模五个方面梳理制约南方双季稻栽植机械化发展的因素,通过综合测评和试验示范深入比较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秧、水稻机械化有序抛秧、水稻钵苗摆栽技术三种机械化栽植技术在缓解茬口矛盾、抵御自然灾害、农药减施、水稻增产等方面的优势,遴选出适宜南方双季稻机械化栽植技术模式。从技术推广、政策支持、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通过因地制宜选定适用主推技术、完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提高水稻栽植机具保有量、完善育秧中心布局、提高育插秧作业服务能力等发展路径加快提升高南方双季稻栽植机械化水平,促进双季稻面积恢复。  相似文献   

12.
甘薯机械化移栽是目前甘薯机械化种植的薄弱环节,由于薯苗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茎秆弯曲及群体纠缠等物理特性,移栽过程中的分苗取苗技术已成为制约甘薯自动移栽机设计和发展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阐述国内外甘薯分苗取苗技术的研究现状,对目前投入使用的甘薯自动移栽机进行比较,得出现有甘薯自动移栽机存在人工参与度过高、甘薯分苗专用装置少和地区差异大等问题。提出设立甘薯标准化育苗剪苗规范、细化移栽过程,加强视觉识别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发展建议,为甘薯机械化移栽分苗取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稻钵苗移栽是一种利用钵盘育秧的水稻移栽技术,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机械替代人工完成移栽是推广钵苗移栽技术的关键。为此,在以五杆双曲柄分插技术为核心的水稻钵苗移栽机上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单穴内秧苗拉拔力小于抗拉断力,取苗秧夹夹持秧苗茎秆的取苗方式可行;水稻钵苗移栽机栽深和株距可控,栽植翻倒率为16.7%,漏插率为14.7%,伤秧率为3.4%,栽后第2天长型根,基本无缓苗;由根系生长来看,钵体苗表现更为粗壮,抗倒伏能力强;产量较同期毯状苗机插每穗平均增加4.6%。同时,针对水稻钵苗移栽机试验中所产生的作业质量、效率等问题,分析了农机和配套农艺问题,旨在对后续机具的研发提供参考,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PLC的自动蔬菜穴盘钵机制钵和输送装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钵苗移栽技术是一项现代农业增产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钵苗移栽作业过程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人工作业的方式,这种作业方式作业效率低,并且对苗的损害较大。为了提高钵苗移栽的自动化程度,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PLC的蔬菜钵苗移栽机自动制钵和输送装置。该装置采用PLC控制系统,利用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可以实现高精度秧苗的推出和准确定位,降低了秧苗的损失。利用带传动和齿轮传动实现了转筒和栽植器的同步。最后,在实验大棚对穴盘钵苗自动输送装置的效果进行了测试,为了验证试验机的效果,将人工实验结果和试验机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基于PLC控制系统蔬菜穴盘钵苗机的移栽作业和人工方式相比,蔬菜苗损失率有所下降,成功投苗率提升,从而验证了装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水稻种植机械化方案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机械抛秧,水直播,旱直播,机动插秧机插秧,人工抛秧,手动插秧机插秧,人工插秧等7种水稻种植方案,依据产量,劳动强度,劳动生产率,人工用量,生产资料费,一次性投资等6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对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一般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依据不同的权重,分别得到3个模糊集,据此,对各方案的优劣进行了排序进行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当前机插秧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目前机插秧发展迅速,机插秧水平突破20%,但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43%的双季稻区机插秧的发展仍然迟缓。文章通过对这些稻区机插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分析,提出要加快机插秧的快速发展,必须坚持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确认合理的种植方式;提高在机插秧推广过程中的培训质量;强化育秧配套设施的建设;推进集中育秧;注意扩大机插秧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导苗管式移栽机的烟苗移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烤烟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烟草是以育苗移栽为主的作物,移栽是烤烟种植的重要环节,机械移栽的质量关系到烤烟的后期生长。目前,使用的移栽机主要有导苗管式、链夹式、盘夹式和吊篮式移栽机等。为此,重点分析了在移栽烟苗过程中导苗管式移栽机的优势及影响导苗管式移栽机作业质量的因素,对烟苗在移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段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分析认为,导苗管的倾斜角度、地轮的滑移率与移栽机的行走速度对烟苗移栽质量中的直立度、株距稳定性和漏栽率都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稻栽植机械化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要方向,也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制约因素,重点阐述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与装备、机械化移栽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秧盘育秧是实现水稻机械化移栽的前提,重点分析了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技术、作业自动化技术和精密播种智能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毯状苗机插秧和钵体苗机栽插是水稻机械化移栽的2种主要方式,移栽机械控制技术是移栽机械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分析我国水稻机械化移栽方式与装备的基础上,对毯状苗机插秧技术和钵体苗机栽插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对移栽机械控制和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加强耕整地机械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杂交稻、超级杂交稻、双季晚稻和连作晚稻机栽植问题是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的研究重点,提升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技术的播种均匀性、解决低播量下精密播种育秧、毯状苗插秧机纵向送秧的精准性和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突破毯状苗机插秧技术的关键,研发经济高效、轻简型的钵体苗栽插装备是发展钵体苗机栽插技术的核心,加强移栽机械控制和智能化技术研究是栽植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L8(23)正交试验,对筛选的两种泥脚深度的冬水田—田A(21.9cm泥脚深度)和田B(31.6cm泥脚深度)进行水稻品种内香8518的机插秧栽插试验。结合冬水田性状特点,设置插秧机、秧苗和田块这三大试验主体的插秧机浮板类型、秧苗栽插密度和田块泥脚深度为三因素,每个因素设两个水平,在此条件下进行三因素对插秧机行走速度、秧苗栽插质量及水稻实收产量的影响及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在冬水田机插秧作业时:1对插秧机行走速度影响最大的是泥脚深度,影响显著;其次是浮板类型,影响显著;栽插密度看不出影响。2对秧苗漏插率影响最大的是浮板类型,影响特别显著;其次是栽插密度,影响显著;影响最小的是泥脚深度。3三因素对水稻实收产量的影响均特别显著,影响最大的是浮板类型,其次是栽插密度,再是泥脚深度。4最优整体方案是泥脚深度21.9cm、采用改进浮板类型、栽插密度13.95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