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对机采棉株型塑造和棉铃分布的影响。【方法】2021年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因素为缩节胺和打顶处理,缩节胺2个水平,喷施缩节胺(H1)和不喷施缩节胺(H0);打顶3个水平,打顶剂喷施(D1)、人工打顶(D2)和不打顶(D3)。研究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对棉花株高、主茎日增长量、茎粗、主茎节间数、节间长度、果枝数、果枝长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随着缩节胺的喷施,棉花株高、主茎日增长量、果枝长度、果枝夹角及株宽呈降低趋势,打顶剂喷施可以抑制棉花顶部的生长,并起到免打顶的作用。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可以塑造适宜机采的棉花株型。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可以更好的将棉花的生殖生长向营养生长转移,增加棉花营养器官的重量,提高棉花的产量。喷施缩节胺处理伏前桃个数显著高于处理不喷施缩节胺处理,增幅为43.3%。各打顶处理间伏前桃个数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的伏桃个数以打顶剂喷施处理最高,不打顶处理最低,棉花的秋桃个数以不打顶处理最低,人工打顶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2.
缩节胺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缩节胺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目前,尚未见有缩节胺在华南地区珍珠豆型花生上的应用研究报道。笔者进行不同浓度的缩节胺对南方花生生长发育影响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花生施用缩节胺药剂500mg/kg~1 000mg/kg可提高SOD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对花生降低株高,提高抗逆性,粗壮茎秆,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后期POD酶活性,促进光合产物向荚果转移有明显效果;施用不同浓度的缩节胺均可提高饱果数、荚果重和产量,尤以500mg/kg和1 000mg/kg处理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剂量氟节胺和缩节胺复配使用对棉花株型结构的影响,为机采棉中后期化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棉花生产上使用的氟节胺和缩节胺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于棉花盛蕾期、初花期、打顶期进行施药,以人工打顶为对照组。【结果】 第1次喷施氟节胺和缩节胺后,棉花株高增长量在15.00~27.00 cm,除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30 g/hm2、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50 g/hm2、氟节胺600 g/hm2+缩节胺30 g/hm2外,其他处理缩短约4.89~12.43 cm(P<0.05)。第2次施药后,棉花株高增长量在2.00~7.59 cm,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30 g/hm2、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50 g/hm2、氟节胺600 g/hm2+缩节胺50 g/hm2处理的棉花株高增长3.08~4.69 cm(P<0.05)。第3次施药后,各处理与人工打顶的棉花株高基本不再增加。当氟节胺600 g/hm2、900 g/hm2、1 500 g/hm2+缩节胺70 g/hm2时,棉花有效果枝数增加7.75%~10.64%。经氟节胺和缩节胺处理,棉花倒1至倒3果枝枝长平均减少了8.23~9.68 cm,并且与人工打顶差异显著(P<0.05)。喷施氟节胺与缩节胺,棉株上部铃增加19.72%~71.85%,而中部铃只有在氟节胺浓度为600、900和1 500 g/hm2时增加5.71%~32.65%。【结论】 氟节胺与缩节胺复配使用后,可有效控制棉花株高,且2种药剂复配浓度较高时能更好的优化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任建跃 《现代农业科学》2008,15(8):19-19,27
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缩节胺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马铃薯日生长量、植株干重、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及产量和品质指标,筛选出了适宜马铃薯生产上应用的缩节胺的浓度及施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独施用不同浓度的缩节胺研究中,以浓度为(15g/30kg水/667m^2)的用量为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氟节胺和缩节胺用于棉花的整枝塑型对其株型的影响。【方法】 在棉花盛蕾期和初花期施药相同,为缩节胺2 g/667 m2和5种不同浓度氟节胺,打顶期喷施缩节胺3 g/667 m2和5种不同浓度氟节胺,分析对棉花株型的影响。【结果】 氟节胺与缩节胺联合使用可抑制棉花株高、油条、上、中、下部果枝、节间距的生长,增加总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和各部位棉铃数。氟节胺浓度为40 、120 mL/667 m2时棉花株高、各部位的节间距的生长抑制效果最强,增长量分别为24.22、1.02 、5.06 和5.39 cm。氟节胺浓度的增加或减少均会减弱对棉花株高和节间距的抑制效果。氟节胺浓度为60、180 mL/667 m2时油条和上、中部果枝生长抑制效果最强,增量分别为4.54、7和6.83 cm。【结论】 氟节胺与缩节胺在棉花盛蕾期和初花期,联合使用可以抑制棉花侧枝生长可达到对棉花塑型的效果,打顶期喷施可达到封顶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对机采棉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2021年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二因素为缩节胺和打顶处理,缩节胺包括2个水平,喷施缩节胺(H1)和不喷施缩节胺(H0);打顶包括3个水平,打顶剂喷施(D1)、人工打顶(D2)和不打顶(D3)。【结果】在各处理中H1处理较H0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棉花的平均叶簇倾角、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增幅分别为16.0%、25.5%、8.9%、18.1%;D1处理较D2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棉花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叶簇倾角、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增幅分别为16.9%、11.0%、16.1%、3.2%、10.9%;H1处理较H0处理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分别增加了43%、9.8%,存在显著差异;D1处理...  相似文献   

7.
钾肥和缩节胺对高品质棉株型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桂生  林岩  童晨  李军  吴慧 《湖北农业科学》2011,(23):4801-4803
以高品质棉品系FZ-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钾肥施用和缩节胺化控对棉花株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节胺化控对株高、果枝数、果枝长度、果枝节间长度起抑制作用,而对果节粗度的增加起促进作用;施钾可以促进果枝长度、节枝比和果枝节间粗度的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缩节胺化控2次或3次并配合施用钾肥(K2O) 360 kg/hm2,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1膜3行条件下氮肥配比及种植株距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选出最优组合。【方法】 以新陆中 88 号为供试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氮肥追施策略,副区为10、8、6 cm 3个株距。分析不同处理对棉花生长发育、棉铃时空分布、蕾铃脱落率及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 氮肥均施的处理N2铃数多,铃数比N1、N3高8.7% ~23.3%、8.82% ~36.5%,其棉铃时空分布更理想,蕾铃脱落率低从而增加产量,且N2处理纤维品质显著优于其他2个处理。综合收获株数及单株结铃数等产量构成因素可得,氮肥均施处理N2及株距8 cm(D2)的处理N2D2皮棉产量最高,为3 025.65 kg/hm2。【结论】 在1膜3行模式下,氮肥均施及株距8 cm的处理N2D2能取得高产,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缩节胺作为棉田化控主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株型塑造及产量提升方面有显著作用.缩节胺对棉花的个体农艺性状与群体株型塑造、根系发育与养分运移、籽棉产量与纤维品质等各方面的影响均有较为详细的研究成果,为缩节胺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随棉花种植技术变化,缩节胺应用技术研究日益增多.本文概述了缩节胺的研发和应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棉花生产过程中运用缩节胺进行化学调控是我国发展轻简化棉花栽培技术的必然趋势。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可以分为基本效应和复合效应2类,基本效应指喷施缩节胺后棉花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直接变化,如农艺性状变化等;复合效应是指在基本效应的基础上,结合外界环境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后形成的变化,如产量性状变化等。重点讨论了缩节胺在棉花栽培上的使用技术,以及缩节胺对棉花种子萌发、根系活力、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和抗性的影响,同时还总结了缩节胺在目前生产中应用面临的问题,并对缩节胺化控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氮肥对棉花应用增效缩节胺封顶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明确棉花施N对DPC~+(1,1-二甲基哌啶鎓氯化物;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化学封顶效应的影响,以新陆早53号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新疆石河子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N量对棉花株高和果枝数影响不大,但显著影响棉花的产量。中N(300kg/hm2)处理子棉产量最高,较低N(150kg/hm~2)和高N(450kg/hm~2)分别增加23.5%和6.6%。棉花株高和果枝台数随DPC~+剂量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剂量DPC~+的株高较CK增加4.8~11.6cm,果枝数增加3.8~4.6台。中剂量(750mL/hm2)DPC~+处理的平均产量与CK基本持平,高剂量(1 050mL/hm~2)略有降低,低剂量(450mL/hm~2)的较CK降低6%~9%。中N中剂量DPC~+的产量是所有处理中(包括CK)最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干物质向经济器官的分配较多。低N和高N量下,分别以低剂量DPC~+和高剂量DPC~+的产量相对较高。施N量和DPC~+对棉花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棉花生产中需要根据N肥用量确定适宜的DPC~+剂量进行化学封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氮肥运筹对雹后重播受旱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影响。【方法】主区为正常蕾期灌水处理(CK),蕾期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副区为4种施氮比例不施氮(N0)、以盛铃期为界限分为(蕾期肥+花期肥)∶铃期肥3∶7 (N37)、(蕾期肥+花期肥)∶铃期肥5∶5 (N55)、(蕾期肥+花期肥)∶铃期肥7∶3 (N73),研究雹后重播受旱棉花的最佳氮肥运筹。【结果】在同一氮肥处理下,蕾期中度水分胁迫较CK处理生育进程提前,茎粗、有效果枝、倒四叶宽、双铃率以及LAI、Pn均有所降低,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及出现时间、拐点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干物质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单株成铃数、籽棉产量有所下降,单铃重、衣分无显著差异;在同一水分处理下,铃期肥比例增加,生育进程延后,倒四叶宽增加;不同追肥比例在茎粗、有效果枝数、倒四叶宽、双铃率、 LAI、Pn均优于N0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量、最大积累速率、单株结铃数、籽棉产量均高于N0处理;在正常蕾期灌水处理(CK)下N55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广西贺州市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05.0~127.5kg/ha纯氮水平,对烤烟大田生育期几乎没有影响,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粗、叶长、叶宽均呈增加趋势,打顶后N(1105.0kg/ha)、N(2112.5kg/ha)处理均出现脱肥现象;烟叶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上等烟比例、收购均价及产值以N(3120.0kg/ha)处理最高,评吸质量也以N3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减氮施肥技术和缓释氮肥在新疆滴灌棉花上的应用效果,选用当地棉花主栽品种新陆早64号,设置不施氮肥(H1)、常规全施尿素(H2,300 kg/hm2)、减氮20%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H3,240 kg/hm2)3个处理,分别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无机氮含量进行测定,并在棉花吐絮期测定棉花氮素含量,分析减氮配施缓释氮肥对棉花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棉花各生育时期,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处理0~20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常规全施尿素处理(P<0.05),在0~40 cm土层H3与H2处理全氮差异不显著;不施氮肥(H1)处理土壤酶活性在棉花全生育时期均处于较低水平,常规全施尿素H2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H3)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低于H3处理,2个处理间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H3处理在40~60 cm土层铵、硝态氮含量较常规全施尿素H2处理减少了棉花生育后期氮素的淋溶损失;H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为45.75%,高于H2处理(P<0.05),较H2处理提高了7.87百分点;减氮配施缓释氮肥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H3)处理下棉花皮棉产量较不施氮肥(H1)处理提高了18.26%,且铃质量、籽棉产量、皮棉产量与常规全施尿素(H2)处理差异不显著,可实现减氮不减产。结果表明,减氮20%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H2)增强了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可在棉花全生育期维持较高无机氮含量,减少了氮素淋溶损失,有利于棉花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提高,可在滴灌棉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暗管排水条件下不同肥料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氮素环境的影响,明确盐渍化暗管排水农田合理的施肥模式,采用田间试验,设置普通尿素(CK)、控释肥(CF)和有机硅水溶性缓释肥(OF)3个处理,在保证施纯氮量均为225 kg·hm-2的情况下,对各处理向日葵生育期间的生长状况、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排水中的氮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CF和OF处理均可提高向日葵各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及产量。其中,CF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两年内较OF、CK分别提高了14.07%和40.54%。此外,CF处理有利于0~40 cm土层土壤氮素的持续有效供应,可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更好地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与CK、OF相比,CF可有效减少向日葵收获后期0~160 cm土层NO3--N残留量,降幅分别为14.92%和7.87%。两年试验中各处理之间的暗管排水量、排盐量较接近,但NO3--N及NH4+-N流失量差异明显,其中OF、CK处理下的NO3--N流失量分别是CF的1.25、1.50倍,NH4+-N流失量分别是CF的1.22、1.95倍。研究表明,控释肥可以更好地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土壤中氮素的深层淋洗,减少氮素流失量,是暗管排水条件下较为适宜的肥料品种。  相似文献   

16.
以常规施肥方法为对照(CK),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控释氮肥对棉株主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氮素在棉株地上部的累积分配、棉花产量及构成因素、棉花纤维品质、氮肥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氮量条件下,施用控施氮肥处理的籽棉、皮棉产量显著(P<0.05)高于CK,且氮肥利用率、贡献率、农学效率亦显著(P<0.05)高于CK。这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控释氮肥能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施用常规氮素投入水平80%的控释氮肥即可实现与CK同样的产量,这一用量水平可作为环渤海潮土区棉花施用控释氮肥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氮素形态对盐碱地棉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鲁棉研28号为试验材料,利用嫁接建立的分根试验系统模拟盐分差异分布,研究了根区盐分差异分布和不同形态氮素(NH4+和NO3-)对棉苗生长和主要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盐分差异分布和氮素形态对棉花营养元素吸收及幼苗生长存在互作效应;根区盐分差异分布较均匀分布增强了棉株对主要营养元素(N、P、K、Ca、Mg、Fe、Mn、Cu和Zn)的吸收、降低了Na+含量、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17.1%)并增加了棉株生物积累量(18.5%);NO3--N较NH4+-N处理显著促进了棉苗主要营养元素(N、P、K、Mg、Fe、Mn)的吸收及生物量积累;根区盐分差异分布下,施用NO3--N较NH4+-N提高了棉苗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及叶片光合速率(13.5%)、降低了各器官的Na+含量并促进了棉苗的生物量积累(7.2%)。研究结论是盐分差异分布下,施NO3--N较NH4+-N更有利于棉花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及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施氮量和不同质地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氮素水平对棉花叶片含氮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含氮量不同,苗期、蕾期、花铃期、铃期叶片含氮量分别为28.1、27.4、32.2、30.9 g·kg-1。在各时期不同处理的叶片含氮量,均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棉花叶片含氮量增加。土壤质地不同(砂壤土、粘壤土)时,高、中、低产棉田棉花叶片含氮量存在差异;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棉花叶片含氮量随之提高,同时棉花不同叶位间的含氮量更加接近。对叶绿素的分析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相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差异显著;施氮量增加能够提高棉花叶片的SPAD值,同时减小棉花不同叶位间SPAD差值的大小。初花期和花铃期顶1叶的叶位差指数PDI与棉花叶片含氮量的相关性最高,可以用叶位差指数作为衡量棉花氮素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To reduce nitrogen fertilizer (NF) loss and improv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in summer maize,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 rates of three types of NF (urea, coated urea and compound fertilizer)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NUE of summer maize (cultivars: Zhengdan958 and Nongda108) were studied in 2004.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1) The yields of the two cultiva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each increment of N application rate from 0–180 kg N·hm−2. The increase in the yield of summer maize treated with compound fertilizer was greater than the yield of those treated with either of the other two fertilizers at the same application rate, whil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NF were not significant. (2) Grain number per ear of the two cultivars rose in relation to the increase in N application rate, whil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type of NF was very weak. The type of NF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1000-grain weight, and a difference between cultivars was observed. (3) Leaf area index (LAI), dry matter weight and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grew in relation to the increase in N application rate, and were improved more sharply by compound fertilizer or coated urea than by urea alone. (4) Compared to the results achieved with urea, the NUEs of summer maize treated with coated urea and compound fertilizer were higher but the nitrogen harvest index was not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NUEs of three types of NF exhibited a genotype difference from summer maiz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Sinica, 2006, 21(1): 115–120 [译自: 华北农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