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州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以福州市为例,选取公园绿地面积、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及形状指数四个因子进行可达性评价,分析各因子与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相关性及变化规律,构建公园绿地服务模型.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面积比为33.74%,服务人口比为43.18%,整体服务情况较好.4个因子对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与其服务面积呈正相关,与其服务效率呈显著负相关;人口密度与其服务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其服务效率呈弱相关;路网密度与其服务面积及服务效率均呈弱相关;形状指数与其服务面积呈正相关,与其服务效率呈弱相关.各因子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面积模型:形状指数人口密度公园绿地面积路网密度;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效率模型:公园绿地面积路网密度形状指数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周口市建成区公园绿地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方法】以周口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形理论、核密度估计法等方法,对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根据公园绿地的空间矢量数据和人口栅格数据获取了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再使用改进后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价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供需匹配性,最后通过对公园可达性及供给和需求的聚类分析进一步剖析供需差异化的成因。【结果】1)周口市的公园绿地空间布局表现出整体集中、局部分散的特征,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整体呈现为两条带状分布。其中新城区公园绿地数量明显多于老城区。2)周口市公园绿地密度从建成区中心向周围不断衰减。3)周口市建成区公园绿地供需匹配程度总体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公园绿地供需匹配程度差异明显。4)周口市建成区的老城区大部分区域位于低供给高需求低可达性区域,新城区大部分位于中高供给中低需求中高可达性的区域。【结论】针对周口市不同分区公园绿地的特征,提出优化建议并给出构建方案,同时为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布局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兰州主城区为例,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在对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公园绿地供需匹配性进行评价,并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总体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空间布局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公园呈现“均匀式”布局态势,专类公园呈现“双核心”空间格局,社区公园呈现“西密东疏”的集聚特征。2)主城区公园绿地供需匹配程度总体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空间分布特征;从西北—东南向剖面来看,总体呈现出“M”型分布态势;不同类型公园绿地供需比值均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各类公园绿地分布数量、面积和服务半径的差异,不同类型公园绿地与人口供需匹配程度也存在差异。3)人口分布、交通路网、公园绿地自身及周边环境是影响城市公园绿地供需匹配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空间句法理论中的可达性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重要指标。为了给南陵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合理空间布局提供指导与科学依据,以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构建线段模型并进行句法测度与量化分析,结合ArcGIS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和心理可达性4个维度指出南陵县在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1)南陵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全局和局部可达性良好,能在总体层面上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要求。但其空间聚集性呈现多核心的圈层分布特征,新老城区公园布局不均衡,部分公园周边道路体系建设不完善;2)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整体感知可达性较差,不利于城市居民通过局部路网感知公园的整体空间信息,并且公园整体空间渗透能力不足,心理可达性一般;3)在依据完善城市道路结构、合理增加公园绿地、优化绿地分类分级体系和丰富绿色开放空间等策略优化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后发现,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的全局与局部整合度值均明显提升,公园空间分布系统性与均衡性方面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重要体现,分析福州市主城区城市公园的服务能力对提高布局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统计法,提出游憩可达性与避灾覆盖率2项指标对福州主城区城市公园现状布局的影响;通过城市兴趣点(POI)数据计算城市服务压力对城市公园潜在服务的需求。  结果  台江区、鼓楼区现状服务能力较好,避灾覆盖率大且路网丰富,可达性较好,服务能力最好的是鼓楼前公园;晋安区与仓山区现状服务能力较差,避灾覆盖率小且路网较差,较偏僻地区可达性较差,服务能力最差的是飞凤山公园。城市公园潜在需求分析表明鼓楼区服务压力最大,仓山区服务压力最小,城市公园集中在鼓楼区与仓山区。  结论  城市公园的布局较好,呈聚集性分布;布局合理性很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在鼓楼区北部与台江区南部,布局合理性很差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仓山区的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晋安区东部及北部地区,原因是这些区域本来公园绿地就少,避灾覆盖率及游憩可达性较差。从城市空间布局上对城市公园进行优化;对城市公园现状优化有12个,其中,台江区4个,鼓楼区3个,晋安区2个,仓山区3个;根据土地利用情况,建设潜在城市公园:仓山区可建45个城市公园,鼓楼区可建7个城市公园,晋安区可建19个城市公园。图10表3参25  相似文献   

6.
社区公园的使用存在时间与空间差异。已有很多学者对社区公园的使用情况、使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目前多以社区公园内部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对影响社区公园使用的外部因素的研究仍然较少,而外部因素往往会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58个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腾讯宜出行游客签到大数据为基础,使用核密度估算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分析社区公园使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外部因素(步行可达性、车行可达性、人口密度及商业办公设施)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社区公园使用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2)社区公园使用的空间分布呈现向中心区与东北部聚集的趋势。3)在4个外部影响因素中,步行可达性与社区公园使用关联性最强,人口密度及商业办公设施对社区公园使用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车行可达性对社区公园使用的影响并不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社区公园的建设中协调与周边用地的关系,并完善步行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公园绿地等公共资源的空间配置关乎民生健康和空间公平等重大社会议题,合理衡量地理区位、邻里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公园绿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将有助于反映当前存在的资源配置及其社会公平问题。基于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本研究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将传统指标与新兴数据结合从步行可达性、绿地占有量和悦跑活力指数3个角度评价公园绿地的空间利用水平,并利用地理探测器从区位特征、邻里特征和社会特征3个方面探究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空间利用格局方面,公园绿地的步行可达空间分布存在空间分异性,核心城区内沿轴带分布,外围则围绕点状聚集,仅有50.02%的居民可在15min步行内到达公园绿地;绿地占有量呈现3组团镶嵌分布格局,虽然绿地分布广泛,但有67.59%的区域处人均绿地占有量低;在悦跑指数上,居民的选择以优质的浑河生态廊道为主,公园绿地为辅,城郊的高校与大型公园的利用率相对较高。(2)影响机制方面,区位特征与社会特征对绿地占有量和步行可达性有明显影响,邻里特征对于步行可达性和悦跑指数有较强的解释力。由此可知,3个角度的空间利用格局是局部有交集、整体不重合的关系,所以对交集内和交集外的地区应根...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城市公园绿地使用效率,查找公园绿地分布布局短板,基于公平理念,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从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与社区人群需求出发,利用分级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地均绿地服务水平、人均绿地服务水平区位熵及可达性指标,通过优化可达性评价模型,提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方法;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公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海淀区大尺度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充足;海淀区社区型游憩绿地供给有待提高;海淀区"三山五园"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绿地可达性。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增加社区级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及增加社区到达绿地空间的便捷性。实证研究表明,提出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模式能为城市公园绿地的更新及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贵阳市中心城区园林绿地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该市的绿地空间组成。结果表明,贵阳市各类型绿地的分布情况符合各个研究区自身的服务性与功能性特点,辖区内绿地多以碎斑的形式分布,破碎度高、分布密度大;贵阳市公园绿地整体的可达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差异化的公园服务体系与精细化的人口热力数据,建立多模式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模型G2SFCA,并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分析方法biLISA,研究杭州市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的可达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1)杭州城市公园可达性呈现西高东低的整体空间格局,服务不足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东南部;2)不同群体的公园可达性因社会经济特征不同而异,基于住房数据的高低房价群体呈现出更加显著的空间分异与错配现象;3)随着地理尺度的变化公园可达性的平均值和可达性标准差均下降,基于网格尺度和热力数据的可达性分析能够更好地反映公园绿地的供需关系。提出区域互动性、设施联通性、群体补偿性、绿地共享性的空间优化对策,以期为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人本主义转向与空间动力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影响绿地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绿地建设合理的重要依据。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于人口权重的人口重心模型,模拟研究区内新增绿地格局,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生成新的绿地格局空间分布,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公园绿地面积增加5.5%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人口增加了50.3个百分点,可达性面积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影响绿地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绿地建设合理的重要依据。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于人口权重的人口重心模型,模拟研究区内新增绿地格局,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生成新的绿地格局空间分布,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公园绿地面积增加5.5%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人口增加了50.3个百分点,可达性面积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运用GIS技术和Fragstats4.2景观指数分析,采用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度2个空间构成指标和5个常用景观指数,从总体构成、具体河段以及主城与郊区差异比较3个方面分析滨河区主干河流周边绿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整体区域植被覆盖度不高。休闲服务类绿地占比较小,分布分散,连通度低。自然形态类绿地占比相对较大,集中分布,连接度低。农业生产类占比大,集中成片,连接度高;中小型河流的公园休闲服务空间体系完善,连接度较好。区域性和流域性两级河流绿地空间功能单一,连接度需提升;主城区主体类型公园和乔木林地分布较之郊区分散,连通性更好。研究结果为城市滨河区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方法借鉴,对于提升复合生态功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对居民公共健康的影响,促进健康社会的发展,采用ArcGIS网络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福州市二环内、二环与三环之间和三环外的3个居住区进行分析,计算他们到达最近公园绿地的路网距离,并同出行方式、公共健康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居住区离公园绿地越远,居民越倾向于机动化出行,而居住区离公园绿地越近,居民则越倾向于低碳出行;长期选择私家车等机动化方式出行易引发肥胖和慢性疾病,同时心理健康也将受影响,而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则会促进居民的生理健康;构成公共健康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通过影响出行方式从而对居民的公共健康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凤飞    刘健      余坤勇    刘艳芬    高仰驰    杨柳青    林灵辰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6):201-206
随着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关注,作为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的小型公园绿地日益被重视。引入分形理论的计算方法,用量化的方式探讨福州市主城区小型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特征,以期为后续此类小型公园绿地的合理布局与科学选址提供参考。以福州市143个小型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网格维数、半径维数、边界维数3个分形维数的计算,分析总结其空间布局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主城区小型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具有分形特征但不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其网格维数为1.135 3,空间分布均质度和填充度较低;半径维数达到2.608 0,离心程度强,没有明显的城市中心指向形态,布局密度以绿地重心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大的平均速度比较大,但实际上是一个由中心开始,先缓慢地增加,后转为不均匀的较快速增加,继而进入缓慢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边界维数为1.385 9,生态稳定性一般,具有较为显著的边界效应。福州市主城区的小型公园绿地其空间布局仍可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可为其空间布局合理性的提高与自我优化结构潜能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因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当前国内外研究多聚焦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小城市和典型城市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鲜见,且在案例代表性和数据精度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西南山地类型的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城区为案例,以居民小区出入口与公园绿地出入口为研究主体,构建改进潜能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特征和存在问题,参考位置分配模型与调研结果,得出优化布局方案并检验.结果表明,江津区中心城区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与服务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提出拟新建7个游园与5个社区公园,并将部分公园绿地进行合并扩建或新增出入口.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上海市社区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优化策略,作者选取了上海不同建设年代的3个典型城市社区:黄浦瑞金社区、闵行莘城社区和松江方松社区,通过对比分析各社区绿地景观斑块的平均分维数、聚集度指数、破碎度指数、蔓延度指数、连接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数,来研究上海城市社区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破碎化指数分别为0.77、0.45和0.40,瑞金社区的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低于瑞金社区。2)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蔓延度指数分别为76.16、69.02和66.14,反映出方松社区绿地分布较为均匀。3)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连接度指数分别为40.07、53.18和70.61,表明方松社区中各类型绿地斑块间的空间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18.
以可达性分析为视角,选取江西省上饶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在以层次分析法评价公园绿地服务吸引力、以ArcGIS源点-目的地(OD)成本矩阵求解最短出行距离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按潜能模型利用面向ArcGIS的Python脚本编程技术高效量算可达性及相关指标值的设想,最后通过空间插值及综合服务区、吸引力、人口等的复合分析客观评价研究区内所有公园绿地的服务状况。评价分析表明:(1)上饶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低,近30.14%的居民点至相应公园绿地的可达性高于平均水平;(2)三江公园、滨江公园、庆丰公园、人民广场受居民人口规模影响最大,服务总面积小,服务总人口却约占城区总人口的29.6%;(3)樱花公园、龙潭湖公园、市体育馆、市植物园、楮溪湿地公园等受居民人口规模影响最小,服务潜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优化建议和研究方法可为上饶市中心城区及其他具有类似发展态势的城市区域进一步优化公园绿地服务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徐州市区2008年城市航片影像数据为基础,将遥感图像解译为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水域、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用地类型,并结合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市绿地分布间的空间关系和阻力模型,利用Geoprocessing地理处理方法建立徐州市城市绿地空间可达性评价模型,对徐州市区的绿地可达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内低外高”的特点,而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则呈现“北低南高”“内高外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余双燕  钟业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42-15844
研究以城市公园分类图、道路图和水系图为基础数据资料,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可迭性的概念与原理,采用费用加权距离方法,对南昌市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可达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生成公园可达性的时间等值圈图,通过对生成图表的分析得知:南昌市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不太合理;公园可达性较好,存在一定的差异,昌北可迭性优于昌南;居民需驾车前去的公园少。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是衡量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社会公平性的有力手段,因此,它将丰富我国城市绿地评价的核心指标体系,亦可为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合理规划与布局城市绿地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