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川盆地丘陵区冬性豆科牧草与小麦不同间作系统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mon.  U 周寿荣 《草地学报》1996,4(3):201-206
本项研究系统在当地现行农作制中利用带种植冬小麦地的预留行间作不同冬性豆科牧草,通过比较评价为当地牧业发展增产饲料探索高效的草麦间作系统,结果表明:小麦间紫云英(70%)+饲用碗豆(30%),小麦间白三叶草和小麦间长柔毛野碗豆三个间作系统,在其小麦产量高于对照(带状单作小麦)3.09~12.89%的情况下,增产了饲料,获得较高的饲料价值(DM1.05-1.22t/公顷,TDOM0.78~0.89t/  相似文献   

2.
豆科牧草与小麦间作的群体产量结构及其生产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凯  周寿荣 《草业科学》1994,11(2):25-27
对草,麦带状间作的牧草分层,分行及小麦分行产量,小麦分行穗粒重的研究表明:白三叶和紫云英生物量分布高度位于小麦种群高度之下,且对小麦边行或牧草自身边行的产量无影响。相反,箭舌豌豆和蚕豆因对边行小麦空间的侵占作用而影响间作群体的产量结构,文章分析了间作的生产效益,并讨论了改善群体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幼龄荔枝园间作热带豆科牧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在荔枝Litchi chinensis园中间作8个不同豆科牧草品种的3年试验,结果表明:8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GC1480间作鲜草平均产量居最高,达到15 400 kg/hm2;平托落花生Arachis pintol对荔枝的茎围增长促进作用最强,达到11.0 cm,82号柱花草达到了10.7 cm,这些豆科牧草间作对荔枝茎围影响差别不显著;对荔枝冠幅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钩柱花草S.hamata cv.Verano冠幅达到5.866 7 m2,其次为爪哇葛藤Pueraria phaseoloides,达到5.733 3 m2;对荔枝花梢影响与55号柱花草S.guianensiscv.CIAT1044呈极显著差异,82号柱花草达到34.6簇,其次是爪哇葛藤,达到30.5簇,均优于55号柱花草.  相似文献   

4.
浅谈优秀豆科牧草——紫花苜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5.
研究13种豆科牧草与桉树(Eucalyptus spp.)间作的适应性筛选.结果表明:产草量以GC1581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Aubl.) Sw. cv. GC1581)最高(376.73 kg/hm2),与其他参试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DC.) Urb.)、有钩柱花草(Stylosanthes hamata (L.) Taub. cv. Verano)和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Arachis pintoi Krapov.et W.C. Greg.)不适合在桉树林间种植;参试品种的抗旱等级相差不大,其中以GC1581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Aubl.) Sw. cv. GC1581)最耐旱,抗旱等级为1.16;在6龄桉树林间种植豆科牧草,抗病性和抗虫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6.
施加生物炭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明确施加生物炭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间作系统氮吸收的影响。试验共有6个处理:玉米单作(M),苜蓿单作(A),玉米/苜蓿间作(MA),间作均施生物炭(McAc),间作仅玉米施生物炭(McA),间作仅苜蓿施生物炭(MAc)。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均大于1,McAc的LER最高;与MA相比,施加生物炭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及玉米单株地上部氮含量,且McAc的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24.95%,根表面积密度增加34.23%~275.72%,进而提高了根系吸收氮素的能力。综上,施加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和增加植物根表面积密度,提高紫花苜蓿/玉米间作氮吸收,进而提高作物产量。相比于玉米,施加生物炭对紫花苜蓿效果良好,紫花苜蓿和玉米都施加生物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间作牧草的经济、生态效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牧草与作物及其他植物间作的经济、生态效益,分析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科学研究及生产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间作牧草的经济、生态效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综述了牧草与作物及其他植物间作的经济、生态效益,分析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科学研究及生产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豆科绿肥对四川丘陵区橘园产量、品质、产值及土壤肥力的影响,2011-2013年在四川省西充县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橘园间作豆科作物柑橘产量比对照提高3.3%-5.7%、但增产不显著;(2)凡涉及间作大豆的模式,经济产值极显著提高、比对照增加14.3%-16.2%;(3)凡间种豆科绿肥的模式,柑橘品质和土壤养分都有明显改善,柑橘总糖提高13.1%-15.5%、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7.4%-20.2%、Vc 提高13.6%-16.3%、可滴定酸降低10.3%-11.8%,土壤有机质增加13.2%-15.9%、全氮增加6.3%-8.7%、全磷增加8.0%-10.6%、速效钾增加6.2%-8.7%。橘园间作豆科绿肥和间作大豆-绿肥的综合效应良好,可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牧草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为不同牧草优化配置、豆科和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结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间作对柱花草、扭黄茅和孔颖草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柱花草生物固氮,对扭黄茅和孔颖草养分吸收和生长有促进作用,与柱花草间作后的扭黄茅和孔颖草与禾本科牧草单作模式相比,能获得高的养分吸收量和产量。与各自单作对比,间作体系中的禾本科牧草生物量高于单作0.06%和26.78%;与柱花草单作对比,两个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生物量低于单作9.70%和12.83%。扭黄茅与柱花草间作后,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扭黄茅24.26%和35.18%,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孔颖草40.64%和47.50%。相对于单作而言,柱花草分别与扭黄茅和孔颖草间作,对氮吸收量分别降低8.31%和28.94%,磷吸收量分别降低3.56%和20.58%。而且两种间作模式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间作优势;柱花草/扭黄茅间作系统生产力、种间竞争能力高于柱花草/孔颖草,具有产量优势。在株行距为50 cm种植密度下,间作体系中禾本科牧草生长旺盛,柱花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在与两个禾本科牧草间作中为弱竞争作物。结果表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适合的牧草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单位面积牧草产量和禾本科牧草氮磷的吸收,有利于改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1.
豆科牧草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对豆科牧草的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刘益凡  李蕊超  林慧龙 《草地学报》2016,24(6):1176-1183
为探究我国食物需求在省域尺度上的分布差异与内在联系,本文研究了我国不同年份的口粮、耗粮型畜产品和草食畜产品人均需求的差异,并辅以空间计量方法分析2012年各省份人均食物需求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1998到2013年,口粮人均消费量持续下降,耗粮型畜产品和草食畜产品人均消费量持续增长;口粮人均消费量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从东北向西南逐级递增;耗粮型畜产品人均消费量总体呈现中部少南北多的规律;草食畜产品人均消费量西部高于中东部地区,在中东部地区又呈现中部少,南北多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2012年口粮与耗粮型畜产品人均消费量负相关,口粮与草食畜产品正相关;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三种食物人均消费量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可见,我国各省份食物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域性。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粮食安全策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区生态问题的不断恶化和草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在“粮改饲”等政策的推动下,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本文就我国农区饲草间混套作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我国农区具有代表性的饲草间混套作模式及其生产力。其次,综述了间混套作饲草的营养价值、种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展示了农区饲草间混套作在提质增效方面的优势。最后,对饲草间混套作在农区的发展潜力进行了展望,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因地制宜开发饲草种植模式,以期为农区饲草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鉴于豆科植物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近年来国际上发起将蒺藜苜蓿作为豆科基因组研究模式植物。由于具有基因组小、染色体数为2×8(2n=16)、生长期短、自花授粉、根瘤固氮、遗传转化效率高、与豆科主要作物亲缘关系较近等特点,蒺藜苜蓿已代替百脉根(Lotus japonicusL.)做为豆科模式植物。国际蒺藜苜蓿基因组研究计划于2001年启动,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即将完成。目前已经构建了细胞遗传学图谱、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获得EST序列189714条。蒺藜苜蓿基因组长度470Mbp(1C=0.47pg,2C=1.15pg),基因密度7Kbp/基因,平均GC含量33.3%。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蒺藜苜蓿染色体基因组分成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个明显的区域,常染色质区富集基因,异染色质区富集大量重复序列。蒺藜苜蓿80%的基因组以异染色质的形式聚集在着丝粒附近。蒺藜苜蓿与苜蓿和豌豆有非常高的共线性关系,与大豆在宏线性水平和微线性水平也有较高的共线性关系,是豆科作物比较基因组研究的好材料,有待在我国开展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杨航  赵雅姣  刘晓静 《草地学报》2023,31(1):187-195
为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燕麦(Hordeum vulgare L.)间作下光能利用特征对其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对其进行3年田间试验,并于紫花苜蓿初花期(第二茬)和燕麦抽穗期对2者产量和光合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二茬产量在单作中显著高于间作,燕麦则表现为间作极显著高于单作。紫花苜蓿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单作显著高于间作;而燕麦株高、净光合速率、碳水化合物、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均表现为间作显著高于单作。紫花苜蓿和燕麦的RuBP羧化酶活性表现为单作显著大于间作。紫花苜蓿二茬产量与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气孔导度和RuBP羧化酶呈极显著相关性;燕麦的产量与株高、碳水化合物和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相关性。综上,间作中影响紫花苜蓿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光合色素、气孔导度和RuBP羧化酶;影响燕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株高、碳水化合物和胞间CO2浓度。  相似文献   

16.
豆禾间作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式,有利于缓解江淮地区草地面积不足的情况。本研究在2017-2018年,通过对五个播种比例下的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 L.)+燕麦(Avena sativa L.)间作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燕麦间作进行比较;通过其产量及营养价值等数据评价其优劣。结果表明,箭筈豌豆与燕麦比例3.3:8的间作具有最高总干草产量,为1 595.72 g·m-2。金花菜与燕麦比例6.6:4的间作具有最高的土地当量比和土地利用率,分别为1.36和132.58%,且总干草产量第二。竞争力指数表明金花菜的种群竞争力要高于箭筈豌豆。在营养价值方面,金花菜+燕麦间作更具优势;燕麦与金花菜间作后的粗蛋白含量达到13.88%~14.09%,高于箭筈豌豆间作中的13.19%~13.44%。综合来看,两种间作模式各有优劣,以燕麦产量为导向时,箭筈豌豆+燕麦比例为6.6:4和3.3:8的间作模式更优;而若是只考虑最高的土地利用率,则金花菜+燕麦比例为6.6:4的间作模式更优。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具有发展苜蓿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条件,如今苜蓿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已经初步形成了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甘肃省苜蓿产业的发展对奶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的重要办法和有效途径.但目前甘肃省苜蓿产业还存在苜蓿种植整体规模化程度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种植管理水平不高、收获和加工机械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鉴于种植苜蓿的成本收益从根本上决定了甘肃省的苜蓿供给,通过收集甘肃省农户种植苜蓿、小麦和玉米的投入产出数据,对3种作物的成本收益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苜蓿纯收益和收益率最高且不断增长,因此甘肃苜蓿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最后针对甘肃省苜蓿生产实际提出了推进甘肃省苜蓿规模化种植、加大苜蓿种植补贴力度和加强苜蓿品种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几种豆科牧草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稗草种子和幼苗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用砂培法研究毛苕子(Vicia villos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和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花期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供试草种水浸提液对稗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其中对毛苕子和黄花草木樨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强于其它3种,抑制率达60%以上;紫花苜蓿对稗草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强,特别是对根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其它4个草种;白三叶和红三叶仅在水浸提液浓度0.1g/mL时,对稗草鲜根重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P<0.05);此外,供试草种浸提液对稗草的化感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随之增强。  相似文献   

19.
桑树/苜蓿间作对其生长及土地和光资源利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桑树(Morus albaL.)/苜蓿(Medicago sativaL.)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长特性、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地利用率以及桑树和苜蓿光合特性,旨在提高松嫩平原牧区的饲草产量.结果表明:在第2次刈割时,间作桑树的株高、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叶片粗蛋白含量分别比单作桑树增加了9.2%,36.4%,61.1%和12.7%;间作苜蓿的株高、主茎分枝数、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分别比单作苜蓿增加了8.7%,26.7%,11.4%,20.5%和21.4%.间作桑树根际土壤的有机氮含量、速效氮含量、脲酶活性分别比单作桑树增加了3.3%,21.5%和32.7%;间作苜蓿根际土壤的有机氮含量、速效氮含量、脲酶活性分别比单作苜蓿增加了3.4%,26.6%和32.3%.桑树/苜蓿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29,大于1.间作桑树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分别比单作桑树提高了15.0%,39.3%和20.7%;间作苜蓿的LSP,LCP和Pmax分别比单作苜蓿降低了15.6%,33.9%和17.6%,桑树/苜蓿间作增加了桑树和苜蓿的表观量子效率(AQY).研究表明桑树/苜蓿间作提高了桑树对强光和苜蓿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从而使间作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20.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青藏高原具有很高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的大型多功能生态区域。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将对控制该区域湿地萎缩、减轻草地生态压力、保护森林资源、增加对黄河水资源的补给产生巨大作用,对改善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