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为快速繁育马铃薯试管薯,本研究使用宁波1号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研究了无病毒试管苗的培养条件,壮苗培养方法、快繁培养基配方及光照对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瓶内诱导小种薯的影响。研究表明,pH 5.8的MS+6BA 0.01 mg·L-1+IAA 0.1 mg·L-1液体培养基最适合宁波1号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壮苗和快繁;然后转pH 5.8的结薯培养基(MS+蔗糖80 g·L-1+活性炭 1 g·L-1+香豆素 20 mg·L-1),培养条件控制在温度(25±3)℃,光照强度2 000 lx,每日光照6 h时最有利于宁波1号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瓶内诱导小种薯产生。  相似文献   

2.
板栗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外植体消毒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胚萌发和生长的影响。以迁西板栗主栽品种‘燕山早丰’成熟胚为试验材料,采用L9(34)试验设计对增殖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二次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抑制污染,污染率最低为16.67%。胚萌发和生长最佳基本培养基为WPM+6-BA 1.0 mg·L-1,萌发率最高达到95.00%,胚萌发苗最高为59.65 mm。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IBA 0.1 mg·L-1。芽诱导率最高为92.50%。最适增殖培养基为GD+ZT 2.0 mg·L-1+NAA 0.1 mg·L-1,增殖系数最大为3.91。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出适宜白花除虫菊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外植体诱导、继代培养及生根培养阶段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建立白花除虫菊高效再生体系。【方法】以白花除虫菊尚未张开的花蕾作为再生体系的外植体材料,花蕾经过灭菌消毒以后,采用MS固体培养基,比较不同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对白花除虫菊花蕾诱导出芽、增殖及生根等关键环节的影响。【结果】白花除虫菊花蕾外植体最适宜的消毒条件为75%酒精处理30 s后用0.10%氯化汞溶液消毒10 min,之后用15%次氯酸溶液处理15 min;白花除虫菊花蕾诱导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5 mg·L-1TDZ+0.2 mg·L-1IBA;白花除虫菊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1 mg·L-1TDZ+0.1 mg·L-1IBA;白花除虫菊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MS+0.1 mg·L-1IAA+0.1 mg·L-1IBA;炼苗移栽的最适基质为...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利用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获得脱毒苗以及脱毒苗鉴定的方法,本实验以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为培养对象,通过外源激素分化愈伤组织形成组培苗,并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病毒进行鉴定。实验中将本地小黄皮马铃薯品种的芽通过显微镜切下0.2~0.3 mm的茎尖,在基本培养基(MS)+0.5 mg·L-1 6-苄基腺嘌呤(6-BA)+0.1或0.5 mg·L-1萘乙酸(NAA)培养基中进行试管苗分化培养,当分化出的试管苗培养到苗长5~10 cm时,转接到MA+6-BA 0.15 mg·L-1+NAA 0.2 mg·L-1培养基中进行壮苗培养,然后采用qRT-PCR的方法对小黄皮马铃薯试管苗进行病毒检测,实验表明,在试管苗中未检测出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H病毒(potato virus H,PVH)和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等,大田种植的脱毒试管苗形成试管薯后,其产量和品质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研究为马铃薯...  相似文献   

5.
进行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华重楼种子萌发影响的试验, 并检测最佳外源赤霉素处理华重楼种子的内源激素变化。结果表明, 在120 d范围内, 赤霉素对华重楼种子的萌发有显著促进作用, 且500 mg·L-1的赤霉素浸种处理在第120 d萌发率达85.7%;外源赤霉素处理种子的内源赤霉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含量于90 d达到480.38 ng·g-1;赤霉素处理后90 d的内源脱落酸含量相比较0 d下降6.58 ng·g-1。 500 mg·L-1赤霉素可有效促进华重楼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高效的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离体叶片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滇杨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方法】以滇杨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及生根的影响,从而获得滇杨再生组培苗;进一步以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探讨菌液吸光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对滇杨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滇杨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0.005 mg·L-1噻苯隆(TDZ)+0.010 mg·L-1萘乙酸(NAA),诱导率达91.7%;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0.002 mg·L-1 TDZ+0.010 mg·L-1 NAA,诱导率为75.0%;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 MS+0.010 mg·L-1 NAA+0.100 mg·L-1吲哚乙酸(IBA),生根率高达96.7%,平均生根数为2.57条。利用pBI121-GUS载体转化滇杨,最适转化菌液吸光度D(60...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延长马铃薯原原种贮藏期的方法。【方法】在自然条件下,用不同浓度多效唑对中薯2号、费乌瑞它和米拉3个品种的马铃薯脱毒原原种进行不同时间的浸种处理,测定影响贮藏效果的相关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结果表明:各浓度处理组都能不同程度的延长了种薯的贮藏期、减小了重量损失、抑制了种薯的芽长、降低了POD活性、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以PP333在25mg/L,处理时间为40min时与CK组比较效果极显著,其中以米拉表现最为明显中薯2号和费乌瑞它次之。【结论】各品种的种薯对多效唑浸种处理的浓度和时间都表现出一定差异,贮藏期随浓度的增高、浸种时间的增加而延长,但处理时间过长导致种薯顶芽生长受到强烈抑制,因此推荐多效唑使用浓度为25mg/L,处理时间为20min。  相似文献   

8.
以"克新13"马铃薯为试材,利用钼酸钠溶液浸种处理,通过考察种薯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以及马铃薯芽粗和芽干重的变化,研究钼酸钠浸种处理对马铃薯萌发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适量钼酸钠(2.0~5.0mg·L-1)浸种处理通过促进淀粉分解,提高还原糖和蔗糖含量,进而增强了芽势,促进幼芽增粗和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9.
【目的】香芹酮是植物精油中常见的单萜类物质。从激素调控和膜脂过氧化方面探讨香芹酮对马铃薯种薯发芽调控的作用机制,为其在种薯上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薯9号’微型薯为试验材料,采用香芹酮0.3 mL?kg -1(药剂体积/块茎重量)的处理剂量,贮藏18周后进行停药6周的处理方式,同时以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分别在贮藏0、6、18、20和24周,测定种薯芽长、失重率、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并定期对种薯芽分生组织进行切片和显微成像分析。【结果】香芹酮可调控种薯的发芽和芽长,降低种薯的失重率,贮藏24周时,处理种薯芽长为4.77 mm,显著低于对照芽长51.02 mm,且失重率比对照降低49.76%。香芹酮通过损伤种薯顶芽分生组织和维管束组织抑制顶芽的生长,但不影响腋芽的萌出。贮藏期间,香芹酮显著提高了种薯中ABA的含量,但抑制了IAA的含量,推迟了GA3含量的峰值和(GA3+IAA)/ABA>1拐点的出现;香芹酮处理的种薯MDA含量比对照降低了15.04%—25.90%,PRO含量比对照高24.59%—54.45%,SOD、CAT和PPO活性分别比对照高18.86%—35.56%、14.34%—31.97%和26.00%—36.41%,POD的活性是对照的1.87—3.07倍。【结论】香芹酮通过促进/抑制甲羟戊酸途径中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辅酶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来调节种薯中内源激素ABA、IAA和GA3的含量水平,抑制种薯顶芽生长。此外,香芹酮提高了种薯中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进而延缓种薯衰老。  相似文献   

10.
以2001杨的春季新发嫩枝茎段、叶柄、叶片为外植体,尝试在MS和WPM基本培养基中添加多种组合激素,探索不定芽诱导、丛生芽伸长和生根最优条件,建立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MS培养基的诱导分化效果比WPM好;在MS+TDZ 0.025 mg·L-1+6-BA 0.05 mg·L-1+NAA 0.05 mg·L-1+蔗糖30.00 g·L-1的培养基上,不定芽诱导分化效果最好,茎段和叶柄诱导分化率可达90%,叶片诱导分化率 60%;丛生芽转入MS+KT 0.25 mg·L-1+GA3 1.00 mg·L-1+果糖30.00 g·L-1的培养基中茎伸长效果最佳;每个叶片外植体诱导茎伸长的芽平均达6.4个,芽数量最多;不定芽在1/2MS+IAA 0.02 mg·L-1+IBA 0.02 mg·L-1+AC 3.00 g·L-1+蔗糖30.00 g·L-1培养基上形成的根条数多,生根率达90%。  相似文献   

11.
杜鹃花种子细小且发芽率低,为探索有效促进种子萌发的方法,选用杜鹃花主栽品种春鹃紫蝴蝶自交种子为材料,通过蒸馏水浸种、GA3浸种和无菌播种添加NAA、KT、ZT及GA3的处理方式,比较不同处理对杜鹃花自交种子萌发时间、发芽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蒸馏水浸种处理以24 h浸种的效果最佳,发芽率达43%;无菌播种结合2.0 mg·L-1 GA3+0.05 mg·L-1 NAA处理的效果最佳,发芽率达75%;GA3浸种以1 600 mg·L-1 GA3处理24 h的效果最佳,发芽率可达82%,是对照组的1.82倍。以GA3浸种法处理杜鹃花2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种子,发现其各项发芽指标均优于对照,其中29号杂交种子的最适GA3处理为1 200 mg·L-1浸种24 h,发芽率达96%;59号杂交种子最适GA3处理为1 600 mg·L-1浸种24 h,发芽率可达95%,二者发芽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0%和71%,萌发时间分别提早2和8 d。因此,适宜浓度尤其是高浓度GA3浸种处理能有效促进杜鹃花自交和杂交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2.
野生茄子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茄子砧木品种。针对当前种子市场上托鲁巴姆供货渠道多、种子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以10份不同来源的托鲁巴姆种子为材料,研究GA3浓度及GA3浸种时间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发芽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未经GA3处理的条件下,不同来源的托鲁巴姆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仅2份托鲁巴姆种子的发芽率达到90%以上。托鲁巴姆种子来源、GA3浓度对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存在极显著影响,GA3浸种时间对种子发芽指数存在极显著影响。在种子发芽率方面,种子来源×GA3浓度、GA3浓度×GA3浸种时间以及种子来源×GA3浓度×GA3浸种时间的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在种子发芽指数方面,种子来源、GA3浓度、GA3浸种时间之间的一级互作、二级互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不同来源的托鲁巴姆种子适宜采用不同的GA3浓度和GA3浸种时间,以达到最佳的种子发芽效果。试验结果还表明,在购买的10份托鲁巴姆种子中,有9份发芽率未达到种子包装袋标识的发芽率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盐胁迫下,氯化钙浸种对荆芥种子萌发及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以荆芥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化钙(0、2.5、5、10、20、40 mmol·L-1)浸种后,在150 mmol·L-1 NaCl胁迫下,荆芥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50 mmol·L-1 NaCl胁迫下,荆芥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单纯盐胁迫处理相比,氯化钙浸种处理后荆芥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等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荆芥幼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提高;幼苗中丙二醛及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由此表明,氯化钙浸种对NaCl胁迫均具有一定缓解作用,其中20 mmol·L-1氯化钙浸种对盐胁迫的缓解效果最佳,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荆芥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缓解膜脂过氧化作用,降低膜系统损伤程度,增强荆芥幼苗的抗盐性,为荆芥在盐渍土地区的栽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响应面法优化马铃薯茎段高效再生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马铃薯茎段愈伤组织高效再生的最佳激素浓度配比,建立马铃薯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新体系,以马铃薯品种川芋10号茎段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采用响应面方法(RSM)中的Box-Behnken设计方法,研究TDZ、2,4-D、GA3浓度对马铃薯茎段愈伤组织芽分化的影响,优化马铃薯愈伤组织芽分化的最佳激素配比。结果表明,从响应面法优化所得模型可知,培养基中的激素浓度变化对马铃薯愈伤组织出芽敏感性TDZ>GA3>2,4-D;所得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921,确定了川芋10号茎段愈伤组织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2.02 mg·L-1 TDZ+0.08 mg·L-1 2,4-D+2.25 mg·L-1 GA3,在此条件下,实际测得的平均出芽率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证实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施钾和叶面喷施赤霉素对春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施钾和叶面喷施赤霉素对春小麦种子胚根性状、发根力、芽长、干物质转运与消耗等的影响,为研究栽培措施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春31号小麦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施钾量(K)设K0(0 kg/hm2)、K180(180 kg/hm2)和K360(360 kg/hm2)3个水平;裂区叶面喷施赤霉素量(G)设G1(0 g/hm2)、G2(8 g/hm2)、G3(16 g/hm2)、G4(24 g/hm2)和G5(32 g/hm2)5个水平。【结果】施钾量对不同萌发时间的总根长、根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发根力、芽长及籽粒干物质转运率有显著影响。随着施钾量增加,总根长、根系体积、发根力和芽长均表现为下降趋势,而根系平均直径则反之;籽粒干物质转运率随着施钾量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K180水平比K0和K360水平显著高26.51%和38.15%。叶面喷施赤霉素对不同萌发时间的根系表面积、发根力和芽长影响显著。增加赤霉素用量,根系表面积下降,而发根力和芽长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分别于G3和G2水平下达到最大,比G0水平分别高25.89%和6.05%。随着萌发时间的推进,根系总根长呈线性增加趋势;根系表面积呈先增加,至第4 d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而根系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于第4 d时达到最大。籽粒干物质转运率(Y1)和消耗率(Y2)的变化符合二次方程,分别为:Y1 = 0.579 7 X2 + 3.682 X + 0.246 6,Y2 = 0.021 5 X2 + 5.082 3 X + 4.064 6。【结论】施钾和叶面喷施赤霉素对小麦种子萌发有显著性影响,施钾量为180 kg/hm2、叶面喷施赤霉素为16 g/hm2时,有利于小麦萌发和幼苗壮苗。  相似文献   

16.
赤霉素喷施对红灯甜樱桃果实品质及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红灯甜樱桃生长期喷施不同浓度(20、60、100 mg·L-1)赤霉素(GA3)对果实品质及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60 mg·L-1的GA3处理增加了单果重与纵径。不同浓度GA3处理对果实横径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果实硬度、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了可滴定酸含量,致果实品质总体下降。解剖结构结果表明,GA3喷施浓度越大,果实角质层与表皮厚度越薄,果肉细胞与表皮细胞越大,硬度越小。建议在生产中减少GA3的使用,尤其是高浓度(100 mg·L-1)的GA3喷施对果实不利。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双氧水与PEG协同引发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测定了引发处理后冬小麦的苗长(SL)、根长(RL)、发芽势(GE)、发芽率(GP)等9个种子活力指标。结果表明,‘长7170’在0.25%H2O2浸泡6 h+10%PEG浸泡4 h(处理3)条件下比对照(处理1)的发芽势、发芽指数、苗长、活力指数显著升高了18.4%、30.2%、26.1%、48.4%,对比于0%H2O2浸泡12 h+0%PEG浸泡12 h(处理2)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根重分别升高了20.7%、16.2%、13.6%、22.8%。‘长6388’在0.25%H2O2浸泡6 h+10%PEG浸泡4 h(处理3)条件下的发芽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及0.5%H2O2浸泡6 h+5%PEG浸泡4 h(处理9),发芽指数与0.5%H2O2浸泡12 h+10%PEG浸泡2 h(处理8)相比升高了12%。种子活力的综合评价结果(D值)显示,2个品种均在处理3的协同引发下最大,分别为0.9482、0.8293;GGE双标图分析表明,0.25% H2O2浸泡6 h+10%PEG浸泡4 h(处理3)协同引发下,2个品种都在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长上表现良好,这些指标可以作为小麦种子活力鉴定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树上干杏开花坐果期3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内源激素对树上干杏开花、落花及坐果的调控机制,为树上干杏内源激素在花期调控,提高杏坐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0年生树上干杏植株为材料,分别于花期、坐果期,采集花芽、花朵或幼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其内源激素赤霉素(GA3)、油菜素内酯(BR)和脱落酸(ABA)的含量。【结果】内源激素GA3含量194.12 ~511.17 pg/mL范围内,对花芽的发育起促进作用,幼果的发育需要较高水平的GA3;内源激素BR(125.8~153.65 ng/L)对花芽发育以及成花具有促进作用,坐果期初期较高含量的BR可能利于幼果的发育;低含量(72.71 ~105.12 μg/L)的ABA可能利于花芽萌动,激素间相关性分析显示ABA与BR含量、ABA与GA3含量、BR与GA3含量极显著相关。【结论】花芽膨大期初期GA3含量最低,盛花期末期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内源激素BR含量在露萼期和盛花期出现峰值,从盛花末期开始下降;花芽膨大期ABA含量处于低水平状态,之后总体为上升趋势,盛花末期ABA含量达到峰值后下降。高含量的ABA可能会促进杏花开放衰老,低水平的ABA可能利于幼果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垂盆草人工种子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垂盆草2~4 mm带腋芽茎段作为包埋外植体,研究海藻酸钠浓度、激素配比、活性炭、离子交换时间及人工种子培养条件对人工种子成型、萌发及成苗的影响,探索适合垂盆草的人工种子制作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滴珠法,以MS+4%海藻酸钠+1.0 mg·L-1 6-BA+0.1 mg·L-1GA3+0.5 mg·L-1 NAA为人工胚乳,与2% CaCl2水溶液发生离子交换反应15 min后获得的人工种子呈规则的球形、富弹性,在MS培养基中培养20 d萌发率达95%,30 d生根率达90%,在培养皿中催芽成苗率达60%,为制备垂盆草人工种子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刻叶紫堇(Corydalis incisa)种子种皮透水性测定、种胚休眠特性检验、种子萌发抑制物的生物测定3个方面探讨了刻叶紫堇种子休眠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不同层积方式和激素处理等方法探讨解除刻叶紫堇种子休眠的最佳处理方法。结果表明,种皮和种皮中含有的萌发抑制物并不是阻碍刻叶紫堇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而是由于刻叶紫堇种胚本身存在休眠,决定了其必须经过形态-生理后熟才能萌发;刻叶紫堇种子须经过沙藏层积才能打破休眠,本试验中低温转暖温沙藏是最佳层积方式,与GA3浸种结合既可以提早打破休眠,还可以提高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