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乌桕容器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筛选出乌桕容器苗培育的最适施肥方法和施肥量,为乌桕容器苗的科学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一年生乌桕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施肥(C600)、指数施肥(Z200、Z400、Z600、Z800、Z1000)和不施肥(CK)共7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氮素施肥处理下乌桕容器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苗木质量指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乌桕容器苗的苗高、地径、总干质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最大值均出现在指数施肥Z600处理处,分别为107.31 cm、12.25 mm、40.01 g,分别是对照的1.36、1.47、2.16倍。苗木质量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也出现在指数施肥Z600处理处,是对照的2.25倍。对照的根冠比显著大于各施肥处理,在各施肥处理中指数施肥Z1000处理的根冠比最大,处理Z200的最小,传统施肥C600处理的根冠比大于指数施肥Z600处理。(2)乌桕容器苗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指数施肥Z600处理处,分...  相似文献   

2.
施肥方式对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的影响,以期为榉树容器苗的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榉树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施氮总量为1 000、1 500、2 000、4 000 mg·株-1)和指数施肥(施氮总量为1 000、1 500、2 000、4 000 mg·株-1)共9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施肥处理榉树容器苗的氮、磷、钾养分含量。[结果]两种施肥方式均显著促进了榉树容器苗生物量积累、氮含量以及各养分积累量的增加。指数施肥各处理茎和叶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磷、钾含量大多先增后减,并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处理最高。榉树容器苗各器官氮含量大小依次为:叶根茎,磷、钾含量大小依次为:根叶茎。榉树容器苗养分积累量以指数施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处理最高,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1 714.84、106.82和302.02 mg·株-1,分别是传统施肥处理的1.28~1.84、1.18~2.21和1.21~2.18倍。[结论]两种施肥方式施用效果都比CK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指数施肥效果优于传统施肥,并以指数施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最有利于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平茬后云南松的施肥效应机制及其云南松穗条培育提供科学指导。以1 a生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2因素3水平3×3回归设计,分析不同氮(N)、磷(P)肥对云南松营养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各器官营养元素变异来源和显著性关系随时间变化发生改变,且随着施肥后时间的增加,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与变异来源之间的显著性关系减少。总体上,平茬后云南松各器官的N含量随施肥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根和萌条中的P含量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茎和叶中P含量为先上升后下降,各器官的K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N肥显著影响各器官的N、P、K含量,P肥显著影响根、叶、萌条中N、P、K含量和茎中N、K含量。N、P配施显著影响各器官的N、P、K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器官 N∶P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施肥后整个时间动态变化中,N∶P在不同器官中均小于14。综上所述,N、P配施改变了平茬后云南松各器官的元素动态变化和元素含量变化,根据化学计量比推测其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是N元素。  相似文献   

4.
水氮耦合对红枣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分析红枣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N、P、K的含量,结果表明:水氮耦合对植株养分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灌水量适度的条件下,随氮素施入量的增加,枣叶中氮、磷、钾浓度均先增后减;枣头和枣吊中氮、钾浓度逐渐增大,磷浓度则先增后减;二次枝中氮浓度逐渐增大,磷、钾浓度则逐渐减小。氮素施入量适度的条件下,随灌水量的增加枣叶中氮、磷浓度先增后减,钾浓度则呈逐渐减小趋势;枣头中氮、磷、钾浓度均先增后减;枣吊和二次枝中氮浓先增后减,磷浓度逐渐增大,而钾浓度则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施氮(N)量[0(N0)、90(N90)、150(N150)、210(N210)kg/hm2]下糜子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地上部器官(茎、叶、穗)生物量及碳(C)、N、磷(P)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生物量分配与 C、N、P化学计量特征间的关系,从新视角解释施N量对糜子生长的影响,为糜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 N 量增加,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穗生物量占比先增加后降低,成熟期叶生物量占比先降低后增加,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生物量占比呈增加趋势。随施 N 量增加,各器官 C 含量无显著变化;茎、叶 N 含量总体上增加,而 P 含量表现为施 N 处理显著低于不施 N 处理;穗 C、N、P 含量相对稳定。随施 N 量增加,成熟期茎 N 积累量占比呈线性增加,而 P 积累量占比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叶 C、N、P 积累量占比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穗与叶相反。随施 N量增加,总体上,茎 C∶N 下降,叶表现为施 N 处理显著低于不施 N 处理,各生育时期茎、叶和成熟期穗N∶P 增加,穗 C∶N 和 C∶P 无显...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不同品种的干物重,研究了施N水平对成熟期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地上部各器官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株生物产量随施N水平的增加先增后减;主茎重量随施N量增加而明显增加,籽粒、果壳、分枝的重量则随施N量增加而先增后减;杂交种子粒、果壳、主茎、分枝的重量在不同施N水平下均高于常规亲本,在土壤供N水平低的条件下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指数施肥对美国山核桃苗期生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年生美国山核桃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运用指数施肥法研究6种不同施氮量对美国山核桃幼苗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山核桃幼苗的苗高、地径等生长指标在施肥前至第4周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4~8周、8~12周,苗高、地径、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均在施氮量为600 mg/株时达到最大值;施肥结束时,施氮量为600 mg/株的处理,美国山核桃实生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分别为33.44 cm、5.08 mm、9.33 g/株,分别是不施氮肥处理(CK)的1.48、1.45、2.16倍;随施氮量的增加,叶片SPAD值不断升高,根冠比降低。因此可见,美国山核桃幼苗的最适施氮量为600 mg/株。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镉(Cd)胁迫对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生长及养分[碳(C)、氮(N)、磷(P)和钾(K)]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d处理[0(对照)、10、20、40、80、160 mg·kg~(-1)]对其幼苗生长发育、生物量以及养分积累与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红椿幼苗生长特性指数(如叶数、叶长、叶宽、根长及地径和株高)与根、茎、叶生物量随Cd浓度增加而降低,但低Cd处理(40 mg·kg~(-1))对各器官指数、株高及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Cd胁迫浓度增加,根、茎、叶中Cd浓度逐渐升高,且根大于茎;根K、茎K、叶K和叶N累积量随胁迫浓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而根C、根N、茎N、根P和叶P累积量则逐渐降低。此外,茎C、叶C和茎P在低Cd处理时无显著差异,但较高Cd胁迫处理(≥40.00 mg·kg~(-1))则显著抑制并改变其累积与分配格局。红椿幼苗具有一定的抗Cd胁迫能力,但较高浓度Cd胁迫(≥40.00 mg·kg~(-1))显著影响了红椿幼苗的生长特性及其养分格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外源氮、磷添加后云南松苗木各器官及土壤中氮、磷、钾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为云南松苗木培育过程中养分的合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试材,设置氮、磷配施试验,每种肥料设置3个施肥水平,氮肥的施用水平为0,0.4和0.8 g/株,磷肥的施用水平为0,0.8和1.6 g/株,共9个施肥处理组合。施肥后2,4,6个月分别测定苗木根、茎、叶及土壤的氮(N)、磷(P)、钾(K)含量,计算N∶P、N∶K、K∶P,探讨施肥对云南松苗木 土壤氮、磷、钾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施肥处理后2,4,6个月,9个施肥处理组合的云南松苗木根、茎、叶平均N∶P分别为2.85~4.30,3.60~5.12和5.18~6.65,总体上表现为氮受限,其中根的平均N∶P以氮肥0.8 g/株+磷肥0.8 g/株处理最小,茎、叶的平均N∶P以氮肥0.4 g/株+磷肥0.8 g/株处理最小;平均K∶P分别为3.72~5.87,5.04~7.26和5.62~7.71,均以氮肥0.4 g/株+磷肥0.8 g/株处理最小;平均N∶K分别为0.71~0.78,0.71~0.74和0.89~0.93,总体上均以氮肥 0.4 g/株处理最大。根、叶N∶P、K∶P随苗木的生长呈现降低趋势,茎N∶P、K∶P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根、叶N∶K随苗木的生长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茎N∶K呈现增加趋势。施肥后2,4,6个月各施肥处理组合土壤的平均N∶P、N∶K和K∶P分别在3.48~4.58,0.70~0.74,4.93~6.52内波动,随着时间推移,N∶P、K∶P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N∶K呈增加趋势。氮、磷配施改变了苗木与土壤的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异,施肥处理后2个月内云南松苗木各器官与土壤化学计量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随时间延长,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综合来看,氮、磷配施改变了苗木及土壤的氮、磷、钾化学计量比,表现为降低了苗木及土壤的N∶P、K∶P,提高了苗木及土壤的N∶K。随着时间变化,N∶P、K∶P总体上呈现出降低的趋势,N∶K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氮限制有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龄杨梅各器官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梅(Myrica rubra)为我国特有常绿果树,但有关杨梅不同器官氮(N)、磷(P)、钾(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以浙江省仙居县杨梅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对不同年龄杨梅叶片、茎(枝)、根系中N、P、K质量分数的测定,探讨了杨梅不同年龄各器官N、P、K化学计量特征及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杨梅N、P质量分数大小表现为叶、根、茎,K质量分数高低排序为叶、茎、根;随年龄的增加,杨梅叶中P、K质量分数下降,根中N、P、K质量分数均下降,而茎中的N、K则逐年增高;杨梅各器官N∶P介于12.69~42.97,N∶K介于0.89~2.16,K∶P介于9.10~26.04;随年龄的增长,杨梅叶N∶P、K∶P先降低而后增大,茎、根N∶P、K∶P逐年增高,N∶K在叶中逐渐增高,茎中先上升而后降低,而根中则先下降而后升高。杨梅叶片的N、K平均分配比例达55.3%和43.1%,而在根系的分配比例仅为18.2%和18.4%。影响杨梅生长的限制元素是P,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适当增施磷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甜瓜植株养分承载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分析合理施肥方式、浓度以及指数施肥对甜瓜的适用性,为设施甜瓜节本增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白莎密薄皮甜瓜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处理CK、指数施肥处理(E2、E4、E6、E8、E10)和平均施肥处理(C2、C4、C6、C8),分析养分承载和氮吸收利用情况。【结果】2种施肥方式各器官养分含量和积累量均随呈现相同的趋势。各器官养分含量均和地上部养分积累量分别以E4(4 g/株)、E6(6 g/株)最高全株各养分含量表现为钾>氮>磷,各养分均在指数施肥处理E4(4 g/株)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甜瓜植株的氮、磷、钾养分在根、茎、叶和果中的分配向叶片和果实倾斜。指数施肥E6(6 g/株)处理果实氮吸收量能达到107.88 kg/h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确定闽楠Phoebe bournei幼苗培育的最适指数施氮量,对丰富高质量闽楠苗木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6个水平指数施氮量(0、1、2、3、4、5 g·株?1)处理下闽楠幼苗生长生理及养分积累状况。  结果  闽楠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根系活力随指数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3 g·株?1时达到最大;苗木氮、磷、钾素积累量在最高指数施氮量处理中最大;苗木生物量、氮素质量分数、株含量以及施氮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施氮量为3~5 g·株?1时,幼苗养分吸收表现为奢侈消耗;临界值法表明:闽楠苗叶片氮钾的最适质量分数临界范围分别16.88~20.58和9.78~11.38 mg·g?1,最适施氮量为3~4 g·株?1。  结论  综合闽楠苗生长生理以及养分积累表现,建议闽楠苗期培育以指数施氮量4 g·株?1为宜。图3表4参34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氮素施用量对桃树叶碳水化合物含量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氮素施用量对桃树叶的细胞构造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内氮素含量(干物重%)、叶面积、全叶绿素含量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淀粉含量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全糖含量随氮素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山梨醇(Sorbitol)含量在N-0区上最低,其他处理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建立合理的施肥制度是培育优质苗木、提高造林表现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当年生核桃楸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对照(CK)、平均施肥(AF)、直线施肥(LF)、指数施肥(100E)、0.5倍指数施肥(50E)、2倍指数施肥(200E)、4倍指数施肥(400E)等处理,探究幼苗根系形态和养分累积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在生长结束时,100E处理下的苗高和地径表现较好,增长量分别为21.35 cm和3.66 mm。在施肥初期(5周后),LF处理下的幼苗比根长(SRL)、比根表面积(SRA)、平均直径(AD)、组织密度(RTD)和生物量达到最高,在施肥9周后,各处理中100E处理下幼苗根系的SRL、SRA和AD达到最高,分别比CK高77.93%、50.59%和54.84%(P<0.05)。随着幼苗生长节律的变化,不同收获时间对核桃楸幼苗根系形态存在显著影响,施肥显著降低了核桃楸根系的SRL、SRA和AD,增加了RTD和生物量(P<0.05)。100E处理和200E处理下的幼苗根系分别有较高的K和N浓度,总体上,根系养分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降低。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幼苗根系养分含量,生长结束时,100E处理下的幼苗根系N、P和K含量分别为106.41、11.00 mg·株-1和14.43 mg·株-1。指数施肥方式下100 mg·株-1的施肥量更有利于核桃楸幼苗的根系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适宜雪菊幼苗生长的硝态氮肥施用量。【方法】以雪菊为试验材料,选用硝态氮(Ca(NO3)2·4H2O)为供试肥料,采用盆栽试验,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6个硝态氮处理水平,每盆硝态氮的施用量分别为0 (CK),0.10、0.15、0.20、0.25、0.30 g/kg营养土,研究不同硝态氮处理对雪菊幼苗生长及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不同硝态氮处理对雪菊幼苗生长及代谢产物均有一定的影响。硝态氮施用量为0.25 g/kg时,雪菊幼苗的株高表现最佳,为7.26 cm;硝态氮施用量为0.3 g/kg时,雪菊幼苗的鲜重、茎粗、幼苗分枝数、SPAD值、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表现最佳,SPAD值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8.92和8.86 mg/g。硝态氮对雪菊幼苗可溶性糖有一定促进作用,在硝态氮施用量为0.25 g/kg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32.63%。对照的雪菊幼苗根冠比、根长、叶片中绿原酸、总黄酮以及根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叶和根中总黄酮分别为90.70和34.77 mg/g,叶片中绿原酸含量为10.85 mg/g。硝态氮施用量为0.3 g/kg时,雪菊幼苗中PAL活性最低,与对照相比降低10.76%。【结论】少施或不施硝态氮有利于提高雪菊幼苗叶片PAL活性,增加幼苗根和叶的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但少施或不施硝态氮对雪菊幼苗的生长以及干物质积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硝态氮施用量以0.25~0.3 g/kg营养土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林分密度和种植点空间配置对树木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影响,了解杨树Populus在生长季的碳代谢特征。  方法  试验林分以密度为一级因素,种植点配置为二级因素,采用嵌套设计。于‘南林95’杨P.×euramericana ‘Nanlin 95’生长季(7月)选取叶、枝、树干和粗根4个器官,测定各个器官中NSC (可溶性糖和淀粉) 的质量分数。  结果  在生长季,杨树各器官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叶、根、枝、干,淀粉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根、枝、叶。不同林分密度和种植点配置的杨树叶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P<0.01),根中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受种植点配置影响极显著(P<0.01),总体上枝和树干受林分密度和种植点配置影响差异不显著。尽管林分NSC总储量在2种密度间(278和400 株·hm?2)差异不显著,但林分NSC总储量在种植点配置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在生长季,苏北地区杨树优先将碳资源供给地上部分,其中首要的储存器官是树干。一定密度范围内(278~400 株·hm?2),杨树叶中可溶性糖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林分密度相同时,正方形的种植点配置方式更有助于杨树个体对NSC的积累,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林分的固碳潜力。图6表2参35  相似文献   

17.
磷肥施用方式对蓝莓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磷肥施用方式对蓝莓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确定蓝莓苗木培育的最佳施肥方式,为蓝莓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两年生蓝莓‘米斯提’苗木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一次性施肥(DF)、线性施肥(LF)、平均施肥(AF)和指数施肥(EF)4种施肥方式,以不施肥(CK)为对照,测定苗木形态、生理指标和土壤理化性质,筛选出磷肥最佳的施肥方式。结果4种施肥方式均能显著提高蓝莓基生枝条长度、百叶干质量、叶面积、基生枝条数量和冠幅,同时有利于叶片磷、钾、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和叶绿素含量的积累;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和pH值均低于对照,而全磷、有效磷、有机质和EC值均高于对照。指数施肥在促进基生枝条长度、粗度、数量、百叶干质量、叶面积、冠幅、叶片钾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方面和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及降低pH值等土壤养分方面均优于其他3种施肥方式。线性施肥在促进叶片氮含量积累方面优于指数施肥。主成分分析发现4种磷肥施用方式对蓝莓生长及养分吸收影响效果依次是EF > AF > DF > LF > CK。结论4种施肥方式均能改善土壤环境和促进蓝莓苗木生长,而指数施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以紫楠芽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缓释肥施用量对紫楠容器苗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以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以筛选最佳缓释肥施用量,为紫楠容器育苗过程中精准施肥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不同的缓释肥施用量处理:F1 2.0 kg·m-3、F2 2.5 kg·m-3、F3 3.0 kg·m-3、F4 3.5 kg·m-3,测定不同缓释肥施用量水平下的紫楠苗木生长指标、根系指标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缓释肥施用量对紫楠容器苗的形态生长指标、根系指标和生理指标存在显著影响。紫楠苗木各项测定指标基本随育苗基质中缓释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缓释肥施用量为F3水平时,紫楠容器苗的长势最佳,苗高13.63 cm、地径5.03 mm,苗木单株干质量3.92 g·株-1、侧根干质量1.16 g·株-1,苗木根系总长204.28 cm、根系表面积157.51 cm2、根系体积12.46 cm3、总根尖数597个、一级侧根15.53条;同时,苗木叶片中叶绿素和营养物质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当缓释肥施用量增至F4水平时,苗木各项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均出现下降的趋势,说明育苗基质中的养分浓度过高,对苗木生长和根系发育产生抑制作用,影响根系吸收营养物质。综合评价,可选用3.0 kg·m-3缓释肥作为1年生紫楠容器苗培育过程中的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19.
以裂叶荆芥为试验材料,设氮肥全部底施、底施+分枝期追施、底施+分枝期追施+蕾期追施和不施肥(CK)4个处理,研究了等氮量条件下不同施肥方法对荆芥产量以及挥发油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促进荆芥生长,明显提高小区产量,其中底施+分枝期追施效果最好;显著增加分枝总数和穗数,但受不同施肥方法影响不大;显著提高芥穗的总黄酮含量积累,其中底施+分枝期追施+蕾期追施效果最好。在氮肥等量条件下,不同施氮方法对荆芥产量以及挥发油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均不相同,其中,氮肥全部底施可显著增加株高,促进芥穗和全株的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茎叶的干物质积累,可以明显提高茎叶的挥发油含量和产量,但显著抑制茎叶的总黄酮积累;底施+分枝期追施可显著增加株高,促进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挥发油产量以及茎叶的总黄酮含量和产量,但使挥发油含量降低;底施+分枝期追施+蕾期追施可使株高略有降低,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挥发油含量和产量,但显著抑制茎叶的总黄酮积累。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了解毛竹幼苗的不同氮响应特征,采用室内可控水培方式,研究毛竹幼苗对不同氮浓度(0.1、8 mmol·L-1)和形态(铵态氮NH4+、硝态氮NO3- )的响应。结果表明,铵态氮处理下的毛竹生物量和体内氮含量等优于等浓度的硝态氮处理,并且不同氮处理下毛竹幼苗各部分干重和氮含量由大到小趋势均为叶>根>茎和叶>茎>根。生物量和根冠比随着N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各部位N含量却随着N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毛竹体内N含量与根系构型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是决定毛竹植株根系养分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但随着NH4+处理浓度的增加,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并且低于NO3-处理幼苗根系构型各指标。因此,这些结果表明毛竹生长和N积累表现出铵氮偏好,但浓度过高时对植物生长又表现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