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鹡鸰 Dendronthus indicus (Gmelin)属雀形目,鹡鸰科,野外标志:上体主要为橄榄绿色;翅大部黑褐色,有显著黄白色横斑;下体为白色,胸部有两道淡黑色横斑。取食农林害虫,为农林益鸟。 在青岛地区为夏候鸟,每年5月初迁来繁殖后代,一年一窝。9月底全部迁离,到南方越冬。在青岛居留约5个月。关于山鹡鸰雏鸟环志研究工作,在国内尚未有报导,为推动有关鸟类环志工作,现将1983—1986年对山鹡鸰雏鸟环志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1999-2002年在哈尔滨动物园对21只健康成长的笼养大鸨(Otis tarda)雏鸟进行了人工育雏的研究,总结出成功的育雏方法和经验,并对雏鸟生长发育的各项生理指标如:体重、体长、翅长、尾长、跗蹠、嘴裂、中趾及头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鸨为早成鸟,其初生体重为86.31+3.56g(n=21),其新出雏雏鸟的环境温度控制在36℃,以后每天降低一度,大鸨的饲喂实行少吃多餐的原则,雏鸟生长发育中雌雄体重从第六周有明显差异,第十四周雄鸨体重是雌鸨体重的1.8倍,可以从体形上明显区别雌雄;雌雄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大鸨雏鸟各器官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图3表2参14  相似文献   

3.
山鹡鸰繁殖生态及雏鸟生长发育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9—2001年、2006—2008年的4—9月,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的山鹡鸰的繁殖生态及雏鸟生长发育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仅由雌鸟筑巢,筑巢期5~6 d,每窝产卵4~5枚,孵化期9~10 d,雏巢期10 d。体重呈"S"型增长,其逻辑斯谛方程为:m=10.83/〔1+e-0.8355(t-2.4689)〕。  相似文献   

4.
1993年-1998年,在山西省沁水县张马地区,对白鹡鸰(Motacilla alba)和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的巢外育幼进行了观察研究.内容包括亲鸟巢外衔食喂幼鸟期、幼鸟离巢后分布、活动情况及成活率等.结果表明白鹡鸰巢外育幼期5 d~7 d,幼鸟巢外死亡率54.3%;金翅雀巢外育幼期6 d~8 d,幼鸟巢外死亡率为51.6%.  相似文献   

5.
红颈苇鹀育雏行为及雏鸟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西部首见红颈苇鹀繁殖和育雏行为,填补了历史上该区域无繁殖的记录。观察发现,茂密的植被和陈旧的草簇构成了红颈苇鹀繁殖的要件;红颈苇巫鸟的育雏行为有明确分工,雌鸟履行孵化职责,而雄鸟则负责安全警戒,孵化期约15 d,育雏期约16 d;全天喂雏行为有差别,从清晨到上午8:00时、从下午18:00时到日落为喂食高峰期,雄鸟喂食雏鸟的次数高于雌鸟;红颈苇鹀以草籽和谷物为食,繁殖季节主要捕食昆虫;50 d左右,幼鸟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赤胸鸥的种群生产量和雏鸟的生长作了报道。对样地2.85公顷中9巢观察,种群密度为3.2只/公顷,其种群生产量Pg=629.83克。1980—1982年调查,平均窝卵数为4.68枚,孵化率为92.2%,成活率为54.87%,平均繁殖力为2.06只/年对。雏鸟留巢期为10—11天。根据雏鸟的形态和行为的变化及体温的测量,雏鸟的发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日龄0.5—3.5天;4.5—7.5天;8.5—10.5天。对各器官的生长作了叙述,对各器官生长的关系作了探讨,得出各器官生长的相关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采用林地设点调查与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山鹡鸰的生态习性,明确了该鸟在曲阜市石门寺林场低山丘陵地区的迁徒居留时间、活动规律、数量分布、食性食量、交配、营巢、产卵、孵化及雏鸟的生长发育等。  相似文献   

8.
从育雏场建设、饲养管理两个方面叙述了白颈长尾雉人工育雏技术,其中育雏场建设包括育雏场址选择与建筑布局、育雏室建设和育雏设备;饲养管理包括育雏前的准备、雏鸟的培育和育雏环境控制.同时,对育雏过程中笼舍温度调控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笼舍中散热器和数显温度调节仪探头位置,室温对数显温度的影响等,比较得出了最佳的加热方式和最小...  相似文献   

9.
对11枚斑嘴鸭的卵进行人工孵化及育雏试验,结果表明:雏鸟早期生长发育阶段大致可划分为3个时期,第1时期是快速生长期,第2时期是急速生长期,第3时期是缓速生长期;斑嘴鸭的体重、翅长、跗蹠、体长、尾长、嘴长变化与日龄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适宜的孵化条件直接影响丹顶鹤卵的出雏率及鹤的成活率。与雏鹤采食有关的器官发育时间早,即雏鸟的跗跖、嘴峰、嘴裂的发育从7日龄开始达到高峰,而翅和尾的发育从14日龄开始增长,因此,可根据雏鸟的生长特点在不同生长阶段给予相应的饲料配比饲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白被野桐种子进行播种育苗,定期观察记录种子出苗率、苗高和地茎,研究白被野桐1年生幼苗苗高和地茎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沙藏白被野桐种子发芽率最高,为29.70%;苗高和地茎增长都呈"S"型增长模式,苗木增长出现缓慢期、速生期和停滞期3个时期;苗高速生期起点为7月上旬,持续至9月中旬,在8月中旬出现苗高速生点。地径速生期起点为8月上旬,持续至9月下旬,在8月中旬出现地径速生点。  相似文献   

12.
灰鹡鸰繁殖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2007年5月对牡丹江地区灰鹡鸰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每年5月中旬到5月末迁来。居留期为140d左右,繁殖期间雌雄鸟共同筑巢,筑巢后6-9d产卵,每窝4-6枚,平均5枚。共同孵卵,孵化期约为12d。共同育雏,亲鸟喂食12d左右羽毛长满,16-17d飞行,24d基本成鸟。  相似文献   

13.
对引进的105个嫁接白云杉(Picea gluca)无性系苗期6年生苗期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接穗基径、苗高、接穗高、新梢、一级侧枝、主干侧枝、冠幅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接穗高极显著差异;接穗高与苗高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0,而接穗基径与冠幅相关系数次之,为0.90,接穗高与基径相关系数为0.88;接穗高无性系的重复力为0.74;聚类分析,分为5个类型;综合评价接穗高、基径及生长的生长状况选19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4.
15.
黑云杉、白云杉苗期生长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对引进加拿大的黑云杉3个种源和白云杉4个种源及当地的红皮云杉进行了苗期生长性状的研究,通过对1年生苗期的高生长和径生长的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表明,3种云杉以苗期高生长差异显著,但径生长不显著。3种云杉以苗期高生长排序为白云杉>黑云杉>红皮云杉。同时对黑云杉、白云杉的种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云杉的7号种源和黑云杉的3号种源分别在高生长和径生长上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作为本引种试验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6.
草鸮雏鸟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鴞Tyto capensis chinensis面似猴子身似鹰,又称猴面鹰或猴面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它主要分布于原苏联西部,50年代曾在我国福建、广西等省区发现过。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武陵山区和雪峰山区屡有发现,尤其是每年6~9月份,在湖南省西部地区的不少乡镇时有人将捕获的猴面鹰雏鸟在集市上销售。由于该鸟食量大,雏鸟采食能力差、抗寒能力弱等原因,雏鸟往往几天后就造成死亡。故此,人工饲养猴面鹰雏鸟,对于保护和发展野生资源意义重大。1994年8月,我们将依法没收的3只猴面鹰雏鸟进行人工试养。经过近3个月的精心喂养,有两只先后自然迁飞,1只人工放飞。其饲养方法是:1 饲养场地 应选择比较阴暗的楼梯间或柴  相似文献   

17.
杨勇  溪波  李秀霞 《中国林业》2010,(19):59-59
<正>鸳鸯属雁形目鸭科,因数量稀少,已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等地,繁殖于中国东北及俄罗斯等远东地区。但近年来在我国中西部屡见成功繁殖的报道,河南董寨保护区工作人员多次发现有部分个体在本地区繁衍后代。国内关于雏鸟身体量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降水对白夹竹生长过程中关键时期—孕笋期和出笋—幼竹生长期的影响分析、得出上年7~11月(孕笋期)的降水量和降水天数与出笋量呈极显著相关,而当年5~6月中旬间(出笋—幼竹生长期)的降水量和降水天数与退笋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白夹竹生长发育和丰产不仅需要足够的降水量、而且与降水的年分布也有极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白哺鸡竹竹秆通直,节间长,用途广,是我省稀有的竹种之一.我国于1968年春,从渐江余杭引进36株试栽,长势良好,已成林成材,开始收益.到1979年止,已累计砍伐4000多斤,成为我国的一个新的优良竹种.形态特征白哺鸡竹的主要特征是,地下茎单轴散生,竹鞭横走地下,直径1.2—1.8厘米,鞭节间长4厘米左右.近园形,中有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