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颈苇鹀育雏行为及雏鸟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西部首见红颈苇鹀繁殖和育雏行为,填补了历史上该区域无繁殖的记录。观察发现,茂密的植被和陈旧的草簇构成了红颈苇鹀繁殖的要件;红颈苇巫鸟的育雏行为有明确分工,雌鸟履行孵化职责,而雄鸟则负责安全警戒,孵化期约15 d,育雏期约16 d;全天喂雏行为有差别,从清晨到上午8:00时、从下午18:00时到日落为喂食高峰期,雄鸟喂食雏鸟的次数高于雌鸟;红颈苇鹀以草籽和谷物为食,繁殖季节主要捕食昆虫;50 d左右,幼鸟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相似文献   

2.
北红尾鸲(灰顶红尾鸲)Phoenicuru sauroreus(Pallas)是一种食虫鸟类。笔者从1985~1986年4~6月,于北红尾鸲育雏期,在徂徕山林场光华寺营林区,对该鸟育雏习性和雏鸟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根据雏鸟食性、食量,可推知一窝北红尾鸲在育雏期消灭害虫的个体数量,对农林生产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9-2002年在哈尔滨动物园对21只健康成长的笼养大鸨(Otis tarda)雏鸟进行了人工育雏的研究,总结出成功的育雏方法和经验,并对雏鸟生长发育的各项生理指标如:体重、体长、翅长、尾长、跗蹠、嘴裂、中趾及头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鸨为早成鸟,其初生体重为86.31+3.56g(n=21),其新出雏雏鸟的环境温度控制在36℃,以后每天降低一度,大鸨的饲喂实行少吃多餐的原则,雏鸟生长发育中雌雄体重从第六周有明显差异,第十四周雄鸨体重是雌鸨体重的1.8倍,可以从体形上明显区别雌雄;雌雄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大鸨雏鸟各器官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图3表2参14  相似文献   

4.
灰椋鸟繁殖习性及其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4年,灰椋鸟在滕州4月中旬开始产卵,窝卵数4~7枚,平均卵重6.1g,孵卵期14~15天,卵的孵化率92%,雏鸟巢期17~21天,每天8:00~11:00、16:30~17:30为育雏高峰期。灰椋鸟的食物主要是农林害虫,有蝗虫、螽斯、蝼蛄、金针虫、金龟子、象甲、叶甲、尺蛾、舞毒蛾、胡蜂、牛虻、象鼻虫、地老虎、玉米螟、粘虫、麦叶蜂等。  相似文献   

5.
从育雏场建设、饲养管理两个方面叙述了白颈长尾雉人工育雏技术,其中育雏场建设包括育雏场址选择与建筑布局、育雏室建设和育雏设备;饲养管理包括育雏前的准备、雏鸟的培育和育雏环境控制.同时,对育雏过程中笼舍温度调控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笼舍中散热器和数显温度调节仪探头位置,室温对数显温度的影响等,比较得出了最佳的加热方式和最小...  相似文献   

6.
白头鹎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头鹎在青岛地区属夏候鸟,每年4月下旬迁来崂山繁殖。5月15日营巢,5月25日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5枚。6月13日雏鸟孵化,孵化期15天。6月24日出飞,育雏期12天。育雏期间全部以食农林害虫为主,10月中下旬迁回越冬地。  相似文献   

7.
对7只野生白琵鹭雏鸟进行人工育雏试验的结果表明,白琵鹭雏鸟体重增长符合Richards方程W=A(1-Le^-bt)^c,体长增长符合Richards方程L=A(1-Le^-dt)^c其生长发展迅速,体长、嘴峰在80日龄时接近成体,跗,翅长,尾长在45-50日龄时接近成体,饲养期120天,育雏成功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已有30多年的朱鹮人工繁育历史,人工繁育技术日渐成熟,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主要对四川朱鹮繁育基地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基于实践经验以及现有的文献资料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和预防方案。2017—2019年四川朱鹮繁育基地共繁育朱鹮107只,发现弃卵雄鸟6例、死亡胚胎78例、育雏期疾病8种共94例。经分析,弃卵行为可能是由外界干扰造成,胚胎死亡则可能与亲鸟营养缺乏相关,而育雏期疾病大都由饲喂不当、育雏环境管控不严、雏鸟营养不良所致。因此,加强朱鹮繁殖期和育雏期的管理、改善朱鹮亲鸟和雏鸟的营养水平有助于减少朱鹮人工繁育中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幼雏脱温前适应能力的锻炼为保证孔雀幼雏在育雏期结束后,能适应自然的气温条件,应有计划地进行定向培育,如适当降低白天幼雏采食活动时的育雏温度,但应避免突然降温,并要经常注意观察幼雏的表现。将雏鸟经常放置于室外,不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接受自然环境的锻炼,而且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有利于幼雏体钙的吸收。为此,在天气晴好时,可将雏孔雀移置室外,让其逐渐适应自然温度环境。置于室外的时间要逐渐延长,以使雏鸟造成有个适应的过程.但要注意防止阴雨等恶劣天气对雏鸟造成的损害,同时也要防止雏鸟被烈日直射而发生日射病.…  相似文献   

10.
对11枚斑嘴鸭的卵进行人工孵化及育雏试验,结果表明:雏鸟早期生长发育阶段大致可划分为3个时期,第1时期是快速生长期,第2时期是急速生长期,第3时期是缓速生长期;斑嘴鸭的体重、翅长、跗蹠、体长、尾长、嘴长变化与日龄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棕头鸦雀的繁殖做了系统研究,包括营巢、产卵、孵卵、育雏及雏鸟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体重、体长、外部器官(翅长、嘴长、跗蹠、尾长)的生长等。而棕头鸦雀窝产6卵者,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黄雀在我国为“三有”野生动物,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掌握黄雀的繁殖习性及活动规律,为以后的保护救护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研究发现繁殖种群于2月中下旬开始营巢,巢形状为杯形或深坛形,伪装得酷似浓密枝叶。冬季繁殖产卵高峰在3~4月,巢卵数(4.0±0.9)枚,卵重(1.01±0.25)g,卵长径(16.8±0.8)mm,卵短径(12.2±0.4)mm;孵化期(14.4±0.21)d,刚出壳雏鸟重量(1.276±0.049)g,巢内育雏期(17.6±0.1)d;孵卵雌鸟食物供应主要由家族雄鸟和其他亲鸟负责;亲鸟采用嗉囊携带方式运送食物,雌鸟嘴对嘴地喂食给雏鸟,雄鸟也喂雏鸟。  相似文献   

13.
池鹭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鹭在山东济南属夏候鸟 ,每年 5月上旬迁来 ,栖息在济南珍珠泉院内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上 ,5月下旬开始产卵 ,每窝产卵 3- 6枚 ,6月中旬雏鸟孵化 ,孵化期为 2 2天 ,育雏期为 31天 ,以青蛙、鱼、泥鳅为主食。  相似文献   

14.
池鹭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鹭Ardeola bacchus为林栖群集性鸟类。作者于1984-1986年对池鹭繁殖生态作了系统的野外观察和研究,现将结果作一报道。一、工作地点和方法工作地点在浙江西北部安吉县西亩林场12年生杉木林。1984、1985年进行数量、分布、栖息环境的调查,采用查巢、直接计数和查粪堆数等方法统计数量。用JD型照度计测试鸟出飞和回归亮度,并对孵卵期雌鸟鸣声进行音频分析。产卵期每日上、下午各查巢一次,育雏期隔日测定雏鸟生长,以拴颈法进行雏鸟食性和食量的测定,对鸟粪成分  相似文献   

15.
黑鹳(cicomia nigra)隶属于鹳形目(ciconiformes)鹳科(ciconiidae),为全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我园自1986年开始对黑鹳进行"易地保护研究",至今已人工孵化及自然孵化哺育成活黑鹳雏鸟28只,其中F1 4只,F224只.2005年3~8月我们对黑鹳育雏期的生态行为做了初步观察研究,旨在为这一珍稀物种的研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并为其扩大人工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于2015~2017年的3年间在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分别对褐马鸡的家鸡代孵及育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孵化期为28.3 d,大致分为初期(1~10 d)、中期(11~21 d)、后期(22~28 d)。其受精率为64%,孵化率为50.3%。孵化的平均温度为37.37℃,平均湿度为60.63%,凉蛋平均温度为23.33℃。育雏采用室内自然育雏与室外自然育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室内自然育雏的平均密度为0.1~0.2只/m~2,喂食为用温水泡软不定量的小米、2颗熟鸡蛋黄/d、只,10~15 g黄粉虫和蚁卵,以后逐渐增加,饮水为1/1000的青霉素温开水,室内自然育雏期为18 d;室外自然育雏的平均密度为0.05~0.1只/m~2,喂食为雏鸡饲料、绿叶蔬菜、一定量黄粉虫和蚁卵,饮水为1/1000的青霉素温开水,室外自然育雏期为50~65 d。  相似文献   

17.
草鸮雏鸟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鴞Tyto capensis chinensis面似猴子身似鹰,又称猴面鹰或猴面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它主要分布于原苏联西部,50年代曾在我国福建、广西等省区发现过。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武陵山区和雪峰山区屡有发现,尤其是每年6~9月份,在湖南省西部地区的不少乡镇时有人将捕获的猴面鹰雏鸟在集市上销售。由于该鸟食量大,雏鸟采食能力差、抗寒能力弱等原因,雏鸟往往几天后就造成死亡。故此,人工饲养猴面鹰雏鸟,对于保护和发展野生资源意义重大。1994年8月,我们将依法没收的3只猴面鹰雏鸟进行人工试养。经过近3个月的精心喂养,有两只先后自然迁飞,1只人工放飞。其饲养方法是:1 饲养场地 应选择比较阴暗的楼梯间或柴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原鸡与白鹇的活动节律和种间关系,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糯扎渡保护区安装触发式红外相机共40台,对两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原鸡(Gallus gallu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进行一年的连续监测。经统计,40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2283个工作日,拍到白鹇独立有效照片93张,统计到白鹇122只/次,雌雄比为1:1.65;拍摄到原鸡独立有效照片43张,雌雄比为1:2.59。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均为日间活动,其中原鸡的活动时间为6:00~20: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上午7:00~8:00,11:00~13:00和下午14:00~19:00;白鹇的活动时间为6:00~20: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上午8:00~10:00,下午14:00~15:00和16:00~19:00,原鸡与白鹇都出现3个活动高峰。原鸡在3~5月活动强度较大,白鹇在1~5月份活动强度较大,其余时间活动较少。原鸡和白鹇种间联结性不强,遇见率低。虽然原鸡和白鹇在日活动节律和月活动节律相似,但通过错峰活动以减少直接的种间竞争。  相似文献   

19.
小五台山野外褐马鸡育雏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 1998年 ,我们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生态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 ,特别是利用定位观察和野外跟踪的方法对褐马鸡的育雏行为做了详细观察。该文从褐马鸡的离巢、转移、取食、避敌、栖息、代育现象 6个方面对它的育雏行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北红尾鸲繁殖习性及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伟  王军 《辽宁林业科技》1998,(6):10-12,23
北红尾鸲在辽宁省为夏候鸟,居留期长达半年。以多种昆虫为食,这些昆虫多为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在抑制森林虫害的发生,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方面有较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宽甸县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的观察,报道了该鸟的求偶与交尾、营巢与产卵,孵卵与育雏等繁殖习性,并对雏鸟的生长变化及食性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有助于对该鸟的生态进行深入研究和人工招引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