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用不同毒力株雏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鸭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迅速传布的以肝炎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是世界广泛传布,发病年龄从2日龄到3周,成年鸭有抵抗力,在1950年Levine等首先描述了鸭病毒性肝炎,在长岛对雏鸭引起严重的损失,然后在美国大部分养鸭地 相似文献
3.
4.
5.
6.
7.
鸭肝炎自然病例与鸭肝炎病毒人工发病病例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目前为止,对鸭肝炎I型作组织病理学研究的工作可分为下列几种:鸡鸭肝炎I型标准毒株人工发病雏鸭肝、脾、脑等多种器官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对鸭肝炎I型野外病例肝、脾、脑等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对鸭肝炎I型人工感染鸡胚肝脏等几种脏器作组织病理学观察等。国外Sandhu等还对鸭肝炎I型变 异株感染雏鸭作组织病理学观察。本文报道了对珠江三角洲有变异倾向的鸭肝炎I型自然病例和6株野毒人工发病病例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观察包括肝、脾、胰、脑、心、肺、肾、、腺胃、小肠、法氏囊等10种脏器,并对各器官的病变进行具体描述与统计。为国内外研究DHVI型变异株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更丰富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7日龄雏鸭经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BZ株1周后,发病率100%,死亡率为80%。接种鸭全身多数器官出现充血、出血、坏死等症状,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在肝实质严重变性、坏死;脾淋巴细胞局部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肺淤血,内有大量细胞渗出;胰腺中可见凝固性坏死灶;大脑软脑膜充血、水肿,小脑脑膜上炎性细胞浸润。鸭接种该病毒后,攻毒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和血清尿酸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果表明:坦布苏病毒BZ株可造成全身多器官的病理性损伤以及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的显著变化,这可能是该病毒致病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雏鸭感染鸭病毒性肝炎后神经系统的动态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 型鸭肝炎病毒所致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 [1]。1 95 8— 1 962年 ,我国局部地区初次暴发鸭病毒性肝炎 ;1 980年至今 ,鸭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再次暴发 ,且发病严重 ,流行区域广 ,造成巨大损失 [2 ]。近年来 ,广东省很多地区流行该病 ,给养鸭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3 ,4] 。病鸭发病初期食欲不振 ,甚至消失 ,嗜眠。剖检的特征变化主要在肝脏。人工发病在接种后 1 2h,不论强毒株或弱毒株都出现肝瘀血、肿大 ,有些肝表面呈黄褐色 ;接种后 2 4 h肝脏体积增大 ,肝表面有时会有肋骨印状瘀血块 ,有时还会… 相似文献
11.
1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高死亡率传染病。为探究该病的致病机理,本实验用患鸭病毒性肝炎死亡的鸭肝脏制成病毒组织液,并用该组织液人工感染3日龄健康雏鸭。对感染雏鸭的临床症状、发病情况进行观察,并测定了部分健康雏鸭和濒临死亡时的感染雏鸭的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13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血液葡萄糖、血液淀粉酶、胆碱脂酶含量在病发后显著下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尿酸、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显著升高;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在病发时略微下降。上述的试验结果提示:雏鸭患鸭病毒性肝炎后肝脏受损最明显,同时胰腺、肾脏也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13.
在湖北某养殖场的雏鸭群中,出现以角弓反张和肝脏树枝状出血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根据临床病症初步判断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使用本实验室建立的RT-PCR方法对鸭胚分离毒株进行鉴定,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929bp的目的片段。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上公布的Ⅰ型鸭肝炎病毒基因C型株序列同源性达98%,由此可以确定该雏鸭群感染了新型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尿囊液接种非免疫7日龄雏鸭,48h后试验组出现症状,60h出现雏鸭死亡,出现角弓反张等症状,病理剖检及组织病理学切片都能观察到特征性病理变化,对照组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大肠杆菌感染雏鸡、雏鸭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细菌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常引起严重腹 相似文献
15.
1999年6~8月间,广东省南海市多个番鸭养殖场发生了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了控制,现将对该病的防治体会介绍如下。l流行病学经对20多个发病鸭群的调查,发现发病日龄最小的为9天,大的则在38天,大部分于15日龄左右开始发病,一直到40多日龄出售时仍有发病,发病率为12%~75%,死亡率为7%~66%,附近饲养的麻鸭等不发病,气候突变。环境恶劣、饲养密度大、不同日龄鸭群混养等都易于诱发本病,春冬、… 相似文献
16.
17.
应用RT-PCR检测鸭肝炎病毒Ⅰ型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肝炎病毒Ⅰ型(duck hepatitis virus Ⅰ,DHV Ⅰ)感染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特别是1周龄以下的雏鸭最易感染,死亡率较高,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1].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我国于1963年在上海首次报道了该病的临床病例,至今,全国各养鸭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目前,已有多种检测DHV Ⅰ抗原的方法,如免疫电镜、Dot-ELISA和病毒中和试验等,这些方法在DHV Ⅰ的诊断中各有优势.PCR作为一种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快速、特异、操作简单等优点[2~4].本实验通过目前已发表的DHV Ⅰ基因组序列相对保守的区域设计引物,成功建立了RT-PCR方法检测鸭肝炎病毒1型. 相似文献
18.
给7日龄樱桃谷鸭饲喂含黄曲霉毒素AFB,的饲料,分别于采食AFB1后第12、24、48、72、96、120、144、168、192h各剖杀2只雏鸭,观察病理变化并采取组织病料,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超薄切片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眼观病变为气囊有黄色纤维性物质渗出,肝、肾肿大,质地变脆。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胆管增生,肝细胞空泡变性及后期极度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和散在凝固性坏死;脾红髓淤血,脾窦扩张;大脑膜水肿扩张,脑实质毛细血管扩张;心肌纤维、十二指肠腺上皮细胞、胰腺细胞颗粒变性。超微结构变化为肝细胞中空泡大量聚集导致细胞核变形,肾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变形,大脑神经细胞髓鞘溶解及胰腺细胞酶原颗粒减少。表明,AFB,对雏鸭心、肝、脾、肺、肾、脑、十二指肠、胰腺等均有明显病理损害,以肝的病变最为严重和典型。 相似文献
19.
20.
2002年4~6月,遵义市红花岗区礼仪镇平庄种鸭场饲养1200余只北京鸭Ⅳ系种鸭,反复发生一种以严重下痢及死亡为特征的疾病。发病期间共死亡雏鸭227只,死亡率高达2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我们通过临床检查、实验室检验等手段,确诊为大肠杆菌病并发链球菌病,并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病情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该饲养场3月初从外地引入种蛋进行孵化,采用平铺架式育雏,简易大棚及小河沟拦网放养方式进行饲养,生长发育情况良好。3周龄后却几乎每天都出现死亡现象,高峰时每天死亡10余只,未采取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