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icollis Miwa)在陕西武功地区为两年一代,也有一年或3—4年完成一代者,此为世代上的多态现象(Polymorphism)。成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3月出蛰,4月盛发,6月上旬终见。雌虫产卵于土中,卵期为13—38天。成虫啮食小麦等植物叶肉,残留叶脉,作补充营养;昼伏夜出,有强叩头能力和伪死性;趋光性很弱。雌雄虫平均寿命分别为285天、263天。翌夏越冬幼虫在地下20—30厘米处营土室化蛹。幼虫期平均451天,蛹期8—22天;羽化成虫潜伏土室中翌春出蛰。5月曝卵于阳光下,30分钟死亡。用七种粉刺农药制成的毒土,杀卵、初孵幼虫和老龄幼虫效果良好;用六种液剂农药拌小麦种子,防治幼虫具较好效果,溴氰菊酯效果则不稳定。大田用1605、奎硫磷、甲基异柳磷等拌小麦种子的播种量之半,防效同于药剂拌全播量麦种。六六六、DDT、1605、西维因、乐果等粉剂和1605、奎硫磷、辛硫磷、敌敌畏、甲基异柳磷等液剂农药对防治成虫均有卓效。秋播前深耕有较好灭虫作用。成虫盛发期在田间堆置鲜草小堆,诱捕效果具佳。成虫天敌主要是步行(虫甲)和蟾蜍。  相似文献   

2.
细胸金针虫人工饲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人工饲养细胸金针虫的技术,明确了该虫各虫态最佳饲养条件.该技术可用于细胸金针虫的室内大量饲养.  相似文献   

3.
细胸金针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细胸金针虫在临洮县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细胸金针虫以幼虫越冬,大多数2 a多完成1代,少数3 a 1代.并从预测预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方面提出了其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林业主要害虫之一,金针虫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土壤深度、捕食者(二疣槽缝叩甲幼虫)和植食者(细胸金针虫幼虫)虫口密度变化对捕食量及捕食者死亡的影响。【方法】以前期对土壤内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调查筛选出的叩甲科捕食者和植食者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内人工模拟野外土壤内捕食者及植食者生存环境,测试虫口密度及土壤深度与捕食者捕食行为的关系,分析对叩甲科捕食者捕食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土壤深度、捕食者和植食者密度3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交互作用对植食者死亡量综合解释值为59%,而单独和两两交互作用对植食者死亡量综合解释值均为0;对捕食者死亡影响作用值均为0。当其中两种因素存在时,土壤深度变化对植食者死亡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捕食者死亡量变化在相对浅层土壤死亡数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P0.05);植食者密度变化对自身及捕食者死亡量的影响仅在捕食者密度相对较大时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捕食者密度变化对自身及植食者死亡量变化在相对密度高于1头时显著升高(P0.05)。【结论】捕食者和植食者密度及土壤深度综合作用对植食者死亡的影响明显高于捕食者。捕食者密度或土壤深度不变时,植食者密度变化对自身死亡量具有绝对解释作用;植食者密度不变时,捕食者是直接控制植食者死亡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7.
黄足肥螋(EuboreliapalipesShlraki)属革翅目、肥螋科的昆虫,云南分布较广,蔗田内普遍发现,是甘蔗象鼻虫、螟虫和粉蚧壳虫等的重要天敌。其室内饲养法如下。将沙土筛去小石粒,装入玻罐瓶内1/2~2/3,加水保持湿润,上覆白纸,放入数片...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血红扇头蜱的生活史、蜱媒疾病以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实验室血红扇头蜱人工饲养技术和方法。对采集的血红扇头蜱以家兔为供血动物,在(25±1)℃和RH(90±5)%恒温恒湿培养箱中于黑暗条件下人工饲养。结果表明,蜱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能独立完成生活史,完成一个世代需要72~113d,卵、幼蜱、若蜱和成蜱各期均在兔体嗜血。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解内蒙古草原革蜱的发育生活史,同时为草原革蜱及其蜱传病的研究提供可控、充足的试验材料。对采自内蒙古地区的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小鼠为唯一供血动物,在实验室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人工饲养,观察记录该蜱的生活史周期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草原革蜱;饱血雌蜱产卵期为13~18 d,日均产卵量约219枚,总产卵量达2 680~4 050枚;蜱卵经25~29 d孵化为幼蜱,孵化率达到93.33%;幼蜱吸血期为4~6 d,蜕化期为4~15 d,蜕化率达到80.89%;若蜱吸血期为4~8 d,蜕化期为12~21 d,蜕化率达到68.10%。说明成功建立内蒙古草原革蜱实验室人工饲养方法,明确从饱血雌蜱产卵至下一代成蜱平均需90.66 d。  相似文献   

11.
Female ambrosia beetles placed on media containing sucrose, yeast extract, casein, starch, wheat germ, cottonseed oil, salt mixture, agar, water and cacao sawdust or powdered cellulose excavated galleries, oviposited, and produced progeny that developed to maturity. Several generations have been raised in the laboratory on media inoculated with ambrosia fungi by the beetles.  相似文献   

12.
通过孢子分离,小白球分离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萌发成菌丝,形成小白球,证实小白球是鸡(土从)菌生活循环中的一个发育阶段.鸡(土从)菌担孢子萌发的单核菌丝,经过锁状联合发育成双核菌丝,继而形成小白球,但难以在培养基上长出子实体,而在蚁巢上合轴交叉的菌丝交织成小白球,再发育成原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鸡(土从)菌破土而出形成子实体.本研究从无性循环及有性循环两方面初步阐明了鸡(土从)菌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13.
桔小实蝇实验室饲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实验室饲养桔小实蝇及种群建立是研究该虫的第一步。主要介绍了桔小实蝇的饲养设施、果实收集、种群的建立,成虫、卵、幼虫和蛹的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0月由四川峨嵋山林下引种的虹鳞肋毛蕨幼孢子体,栽培在北京成活.长成成年孢子体,其孢子叶上产生大量孢子.收集此孢子播种在盆土中进行繁殖亦获成功.目前已培育出近百株幼孢子体.在引种栽培及孢子繁殖过程中,用实体解剖镜、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生活周期中各形态结构,尤其是配子体世代的形态结构,拍摄显微照片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毛竹枯梢病侵染循环与病原菌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毛竹枯梢病在福建以病竹竹筒内菌丝体及1~3级病侧枝的子实体越冬,翌年4月底至5月初产生大量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当年新竹展枝放叶期的1~3级侧枝节叉处形成的自然伤口侵入,潜育期1~3个月,有的长达1~2年。7~8月高温干旱季节为发病高峰期,10月底基本停止扩展,11月至翌年2月为病菌越冬期。毛竹枯梢病的侵染循环属于多侵染点一次性侵染的单循环病害类型。自然条件下,竹喙球菌在病竹侧枝节又处产生单生或混生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其生活周期属于真菌的完全发育循环类型。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湖北省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病的分布。在襄阳市重病田采样观察了禾谷孢囊线虫不同龄期的形态,研究了不同龄期线虫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襄阳、天门、潜江、钟祥、汉川都有发生,以襄阳最多,平均每100 mL土样含有效孢囊12.5个。在小麦播种后20 d就有2龄幼虫侵入根部,播种后143 d根内幼虫数量达到顶峰。入侵的幼虫在根内定居取食为害,在播种后158 d发育成白雌虫而露出根外,在播种后174 d白雌虫数量达最高峰。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野外踏查与野生鹿药移栽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鹿药的生长发育特性、繁殖特性及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鹿药整个生育期约160d,从4月中旬到10月上旬划分为出苗期、茎叶生长期、现蕾期、开花期、果期和枯萎期6个生长发育时期;鹿药主要是通过根茎进行繁殖,由根茎前1年形成的顶芽萌发为地上茎,而根茎每年伸长生长1节,根茎的寿命为6年;在灌木丛和林下两个生境条件下,地上部分株高、茎粗、鲜重和地下部分根茎长、根茎鲜重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都是随生长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且灌木丛优于林下生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