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而高等农科院校女研究生在就业上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她们就业更加困难。农科院校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由于性别差异,更重要者在于社会认同上出现偏差,从而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因此,对我国农科院校女研究生就业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寻找积极应对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农科院校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社会实际和我国农科院校需求,依托“农业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平台,从培养过程、评价体系、质量控制和经费保障四个方面,探索出宽口径、重实践的以“农业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平台的创新性培养模式。经实践检验,该培养模式具有投资少、效果好、培养的研究生质量高、模式可复制的特点,表现出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学生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相似文献   

3.
农科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农科院校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就业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择业中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以校正毕业生就业中所出现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农科院校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挑战。为此,在对农科院校现行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有效性比较的基础上,构建综合就业指导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农科院校应从思想转变、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内容设计和方式选择等方面设计这一综合模式,以期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科院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立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研究现状,借鉴国外农科院校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探索我国农科院校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和实践,提出发挥农科院校在农业现代化中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我国高校贫因生的基本状况,分析了高等农科院校贫因生的心理状况,认为加强自立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就业择业观的教育,是解决贫因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活动选择过程和活动内容的一个主体性因素。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涉及大学生行为控制和调节的各个方面。为了探索影响农科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抽取南京农业大学290名大学生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的测量,结果显示,农科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性别、学习成绩、专业性质以及已有的实践经历存在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建议农科院校采取切实措施,以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农科院校开办法学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先要树立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其次要树立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特色观,第三要树立全面的法律人才观。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力分析出发,探讨了福建农科院校参与农业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探讨了福建农林大学"特色产业扩散"的模式内涵。最后,从建立省级农科院校农业推广协调机构、扩大农科院校推广权限、建立多元化农业推广投融资机制,以及健全新型农科院校农业推广人员管理机制等4方面论述了完善福建省农科院校服务农业推广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彭春秀  洪明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882-10885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样本,从学生对学校学风总体看法、学生课堂学风、考风与教风及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四大方面25个子项目进行剖析,提出了农科院校学风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奥尔特加·加塞特的大学发展与大学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主要从5个方面评述奥尔特加关于大学发展与大学教育的思想。即变革是大学发展的出路和使命;大学要合理分工和定位,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色化发展;大学要加强通识教育;文化传授和教学先行;教师考核要侧重综合素养和教学才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的结构变迁与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我国的高等院校历经3次结构变迁。面对正在进行的第3次变迁,即内涵建设与结构分化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将部分高校规划建设成为高水平特色大学。高水平特色大学的高水平和特色有其独特表现。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核心是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特色师资队伍,首先要构建合理的队伍结构,其次营造特色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大学的本质,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实现其文化使命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和文化传承人、建设者;加强大学文化研究,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凸显大学文化的理性批判,引领社会文化前进;构建和谐大学文化系统,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