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精子向卵内的侵入成熟的有核精子变成裸露状在卵管基部的前庭附近等待时机,这一点上一篇已经叙述过,但是接近产卵时,卵沿卵管落下去,这些精子就由位于卵上部的精孔进入卵内。图1就是模式地表示卵的精孔部与精子的侵入,但前面所讲的裸露状精子是怎样地找到精孔、贯穿精孔组织进入卵中的呢?关于这一点并不很了解。一般家蚕是多精,2~3条(多的时候也有11条的例子)精子进入卵,由于这个精孔以外的部分是由硬的卵壳包被着,所以对于精子进入卵内就必须一定通过这个地方。前面所讲的体外受精的场合,一旦精孔部干燥,即使再使其湿润,也不能得到  相似文献   

2.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蚕、野蚕、桑蟥卵壳的表面构造,并比较了三者间的差异。精孔区:家蚕、野蚕均有两层菊花瓣状卵纹,第三层花瓣状纹模糊不清,而桑蟥则有三层明显的菊花瓣状卵纹。卵壳中央部表面:家蚕由埂状突起交错构成小室,内含粒状突起,野蚕则小室状结构不太明显,气孔数著少,突起间交界处多生裂纹;桑蟥由许多脊状突起纵横相连,构成粗的不规则网纹,与前两者迥异。桑蟥卵壳断面构造与家蚕相似。从卵纹结构看,野蚕较桑蟥更近于家蚕。因此认为:卵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者间的类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朱琴 《四川蚕业》2015,(2):10-11
蚕品种资源保存无论春用还是夏秋用品种,多年来以春制越年方式为主,但是连续采用该保存方式后,部分夏秋用品种出现死卵发生较高现象,使家蚕品种品质和种性维持受到严重影响。通过调查"台7"、"台11"入库前后到催青各时期死卵数量及孵化率,分析死卵发生原因,提出防止死卵发生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家蚕种质资源质量、维持夏秋用家蚕品种种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企图用一种检查法来查明肝脏的全部功能是不可能的。一般认为,将多种检查法组合起来检查肝病或肝功能障碍时,误诊率即可降低。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无选择地增加数量,也不是说检查方法越复杂检出率就越高。即使极其简单的检查法,只要应用得当,其效力也很大。本文拟以繁忙的临床工作者利用诊疗空隙能办到的简单检查法为中心,就如何正确地加以实施的问题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5.
家蚕起源于黄河中游中华民族发祥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世界各地饲养的家蚕染色体数目都是n=28。中国陕北地区有n=28、二化性为主一、二化性自然混杂种群的野桑蚕。四川、浙江等省气候温暖湿润,有三、四化性自然混杂种群的野桑蚕,染色体也是n=28。我国云南、广东、广西、新疆等省、区和越南、阿富汗均无野桑蚕。陕北家蚕在农家自留蚕种的年代,都是一化性。实验得知:一化性种有的能分化出二化性蚕,二化性种有的能分化出三化性蚕;广东轮月系有滞育卵多化性种,引进热带即能自然生活继代,演变成为无滞育卵多比性种。河内的无滞育卵多化性老品种,分泌“滞育激素”机能已退化,引进温带,因不产滞育卵,在冬季天寒,桑树落叶期较长的环境中,不能自然生存。就中国境内来说,家蚕和野桑蚕都由北向南,随气温逐渐增高而增加化性。家蚕由一化→二化→有滞育卵多化→无滞育卵多化;野桑蚕由一、二化自然混杂种群→二、三化自然混杂种群→三、四化自然混杂种群。古代交通不便,远道携带蚕种,只有一、二化性种滞育卵共不发育阶段经过日数长的才能适应。考诸史籍,黄帝族原居住陕北。中华民族中汉、黎两族均由北向南发展,古代文明相随传播。陕北有些地方有实生地桑(桑墩、桑朴)和乔木桑,塬面较完整。原始社会人类就塬边挖洞居住,利用地桑及野桑蚕比较方便。可以设想,捕捉野桑蚕放置?  相似文献   

6.
2003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和重庆市政府联合向世界宣布:中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这是我国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是继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精细图完成之后,我国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研究成果。由西南农业大学著名蚕桑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担纲的项目组,联合中科院研究所,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即在全世界率先破译绘制完成了家蚕基因组序列框架图,这是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图,也是世界第一张鳞翅目昆虫基因组图,它确立了我国在鳞翅目昆虫基因组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小英 《四川蚕业》2008,36(3):37-37
家蚕夏秋用推广品种夏芳×秋白,自1994年经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以来,在四川省、重庆市等地呈规模推广,对蚕丝业健康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近年来,该品种在繁育过程中,发现华系夏芳母种、原原种、原种,蛾间、蛾内出现卵色驳杂的变异现象,表现出较大比例淡颜色卵(肉色)。该类卵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孵化不整齐,严重地影响了该品种的实用经济价值。采用传统的母种继代时单一淘汰变异卵的方法,连续几年未能解决问题,在种性维持中遇到了难题,2000年代方银、朱勇等对夏芳变异卵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在探明变异卵遗传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选除变异卵的纯化品种性状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8.
家蚕的精子,在精巢中几乎呈裸露状态,但当精子从精巢一出来到外面,就由厚的被膜所包被,整个精子体被保护起来,关于这一点已经讲过。下面来看看射精到雌体内以后的精子的行动和形态变化。交尾与精子的行动:精子一旦被射精到雌的交配囊内,有核精子束就渐渐地解开与无核精子相混合,但是,在此阶段尚未见显著的细微形态的变化。此后,这些精子通过精子导管到达受精囊。再经过一定时间,临近精子进入卵内(产卵)时,仅是有核精子显示出显著的形态变化。也就是说,此时,可观察到在紧紧包被有核精子周围的厚被膜上产生裂口,精子从被膜内部飞出。至此,在卵  相似文献   

9.
徐世清  陆星垣 《蚕业科学》1989,15(4):233-235
<正> 家蚕卵内含有保幼激素活性物质(Gharib,B.,et al,1983).向家蚕滞育性卵内注入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能促使滞育性胚活化(徐世清等,1989).然而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家蚕卵内发育胚有何影响至今还不清楚.在半翅目昆虫菩提蝽中,Slama,K.(1974)报道过用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卵发生期的雌虫或刚产下的卵,能够抑制卵内胚胎的发育,为了探讨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家蚕卵内胚胎发育的影响,做了以下试验.  相似文献   

10.
罗子和 《中国蚕业》2003,24(4):50-51
由于受传统习惯因素的影响,目前两广(广东、广西)的家蚕普通一代杂交种的制种仍然采用落后的平附种形式,而我国除两广以外的其它蚕区早已采用较为科学的盒装种形式(又称散卵制种形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平附种的不科学性、不适应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现在是两广家蚕普种制种形式由平附种改为盒装种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1.
自然产生的种间杂种(象骡子)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种间杂种一般不育。哺乳动物嵌合体能自然产生,也可人为地获得。但是嵌合体即使能育,也不可能真实地遗传,因此,对于群体继代改良没有什么价值。过去,改变动物的遗传结构是采用传统的费力费时的育种方法。仅近些年来,育种者  相似文献   

12.
<正> 笔者曾于本刊1992年第4期上撰文讨论了对家蚕母蛾抽样检验结果评判问题的一些理论和计算公式;给出了在允许病蛾率为0.5%,置信概率(即判别信赖度)为98.5%以上条件下,江苏现行家蚕母蛾检查抽样方法中各样本的允许病蛾数。就是说,根据实际检验结果,如果其病蛾数不超过相应的允许病蛾数,则该批蚕种认为是合格蚕种,其信赖度在98.5%以上。否则就是不合格蚕种。但是,根据概率统计理论,既然是抽样检验,那么即使样本实际检出病蛾数小于或等于允许病蛾数,这批蚕种仍可能是不合格的,不过其可能性很小,在1.5%以内。反之,即使样本实际检出病蛾数大于允许病蛾数,也仍然可能是合  相似文献   

13.
家蚕具有从减数分裂到受精的突变。这在其它生物是看不到的。由于家蚕的卵是多精受精,以决定卵(分割卵)发生的,所以这些突变表现为嵌合体。胜木(1927)发现的遗传性嵌合体系统是因为极核也受精,而成两个受精核,故产生嵌合体。同样的嵌合体系统,田中也发现过,这是受第3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支配。另外,有的系统缺乏使与受精无关的精核非活性化的机制。这样在正常的受精核以外,由于精核的单性发生,显示出卵色嵌合体,但它们完全不孵化。用这些嵌合体,能够研究与发生有关的基因和关于生理突变基因的表现。在此,就嵌合体的发生机构和其基因的表现机构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盐酸解除家蚕滞育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晓明  朱勇 《四川蚕业》2004,32(2):7-10
在蚕卵人工孵化法中 ,盐酸、硝酸、硫酸、王水等无机酸都能不同程度的解除家蚕滞育 ,其中以盐酸孵化法成效最佳 ,它不仅可以解除蚕卵滞育 ,而且具有卵面消毒作用。盐酸为什么能解除家蚕滞育呢 ?目前尚无明确报道 ,笔者曾用同Cl 浓度的CaCl2 和HCl作对比试验 ,发现CaCl2 对家蚕滞育解除无效。笔者又用有机酸醋酸与无机酸盐酸作对比 ,进行蚕卵浸渍 ,发现含有H+ 的醋酸完全可以解除家蚕滞育 ,因此认为盐酸的效应离子是H+ ,H+ 可引起细胞膜正负电荷的改变 ,导致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H+ 对生物酶的影响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影响酶的稳定性 ,二是影响酶的活性 ,且酶的催化作用存在一个最行之有效的 pH值 ,是H+ 的浓度 ,通常是由酶活性中心部位的静电环境或总的表面电荷所决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利于蚕业生产上及时、有序地供应无毒蚕种,探究了春制越年一代杂交种在冬季浴消之前将滞育卵进行冷藏浸酸处理,对孵化蚁蚕进行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的可行性。采用该方法从抽样107个批次越年蚕种样本(7 g/批)冷藏浸酸孵化的蚁蚕中检出7个带毒批次,并且与同批次的母蛾及常规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结果一致。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应用此方法可以提前数月开展春制越年蚕种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  相似文献   

16.
专养雄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家蚕是雌雄异体昆虫,需通过雌雄个体间的交配来繁殖后代,养蚕生产上所用蚕种的雌雄比例为1:1。由于雄蚕体质强健、好养、饲料效率高、茧丝品质好、雄蚕茧出丝率比雌蚕茧高20%左右。如果能全部饲养雄蚕,可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多产丝15%。因此,在生产上光养雄蚕是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要做到光养雄蚕,就必须在卵期或尽可能早地在幼虫期将雌雄蚕分开,以及用生理学方法将胚胎期雌转化为雄,或使用各种手段控制只有雄蚕孵化。要在早期将雌雄蚕分开,一般用限性遗传的手段。限性遗传是指某一性状只限于在一种性别上表现的性连锁遗传现象,家蚕的限性遗传也称W染色体连锁遗传,现在生产上所用限性品种是通过诱变方法使带有标志基因的常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育成。已育成卵色、蚕体色、茧色  相似文献   

17.
<正> 家蚕良种繁育制种型式,自五十年代后期起,由于已基本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制种型式,一代杂交种已全部由框制和平附逐步改为散卵。同时,为了提高原种卵粒的匀正度和统一卵量规格,也对原种进行了框制改散卵的试验。在原种制种时,仍采用28格框制连纸,越年种用28格框制上浆连纸,不越年种用28格框制耐酸连纸,每格产一蛾卵,每蛾产卵后对号袋入蛾盒,母蛾镜检方法和框制种同,在浸酸或浴消前,按各品种原种合格蛾卵标准,肉眼淘汰不合格蛾卵,铲除产附差、双蛾卵、空圈卵、卵色卵形异状、产卵量少、不良卵粒多  相似文献   

18.
家蚕食道下体(SB)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道下体(Suboesophageal body)简称SB,首先由Wheeler(1893)在一种冬蜥(Xiphidium ensiferum)的胚胎中发现和报道的.在家蚕中Hatscheck(1877)认为SB是胚胎期作为"内胚层的原基",因此,Toyama(1902)认为在家蚕胚胎发育时就形成了SB,并认为它起源于一串中胚层细胞.Sakurai(1915)报道家蚕幼虫体中的SB是由多核的大细胞组成,Miura(1936)用免疫的方法推断SB是决定滞育的内分泌器官.由于Fukuda,Hasegawa(1951)鉴别出咽下神经节是滞育激素的分泌器官后,这一推断就被否定了.Akai(1976)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家蚕幼虫的SB细胞中含有许多小的颗粒.最近,Sato(1998)通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认为SB是分泌器官.尽管国外特别是日本对家蚕SB形态学方面的报道时间较早,但对家蚕SB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也刚刚起步,而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着重介绍家蚕SB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家蚕的半活化胚现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滞育是家蚕的生理现象 ,家蚕滞育卵的活化处理是养蚕生产上重要的技术操作。研究了家蚕盐酸处理卵、复式冷藏卵和长期保存卵的胚胎活化过程 ,认为家蚕胚胎除滞育态和活化态以外 ,还存在半活化状态。半活化胚胎的形态与萌动期 (乙 1)至反转期 (己 1)的活化胚相似 ,但胚胎整体发育不平衡 ,后部发育慢于前部 ,在 2 5℃、RH 75 %~ 85 %催青环境中的发育速度明显慢于活化胚 ,而越接近反转期发育速度越接近活化胚。同一群体内出现的半活化胚胎之间发育比较整齐 ,而不同群体的半活化胚胎之间发育有一定差异。活化刺激量越大 ,出现的半活化胚胎发育越快。探讨了半活化胚胎产生的机理以及对蚕种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应用电泳方法研究家蚕血液蛋白始于五十年代,通过纸上电泳或用提塞留斯氏电泳仪(Tiselius apparatus)不连续电泳法等进行电泳,认为家蚕血蛋白由五种成分组成,近年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法,最多能分离出17—18条带,其中有9条主带(何家禄等).家蚕血蛋白成分的电泳图谱,因电泳方法而异,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法,分离效果高,图谱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