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东茉莉白绢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瑞国 《福建茶叶》1991,(1):31-31,50
白绢病是茉莉的主要病害,危害严重,常发生大面积枯死,造成茉莉花产量大减。本文研究茉莉白绢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及其发疫规律,总结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病害。  相似文献   

2.
茉莉白绢病又叫“白毛病”,为茉莉主要病害之一。在苏州郊区主要发生在越冬期。每年11月上旬,茉莉从室外移入花房,白绢病则在12月中旬大量发生,严重的发病率达50%以上,引起减产或整株死亡,严重影响经济收入。因此,防治茉莉白绢病是当地生产的需要和广大花农的迫切要求。本试验的目的,是应用木霉82对茉莉白绢病进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3.
花生青枯病自1974年以来在我区有逐年扩大蔓延的趋势,尤其是南康、赣县和赣州市等,病害发生面积愈来愈大,为害花生愈来愈严重。发病面积已达30%左右,发病率最低为5%,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发病率在50%以上,甚至成片枯死。为此,近年来,我们在试验的同时,做了田间调查研究工作,现将有关发病情况与防治的调查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茉莉原产亚热带波斯湾附近。茉莉的生态特性是喜温怕寒、喜湿怕渍。气温低于10℃基本停止生长,低于0℃植株即受冻害,严重者全部枯死,造成来年鲜花大幅度减产或无花可收。因此,在我省冬季寒冻较严重的情况下,确保安全越冬是茉莉栽培的关  相似文献   

5.
据1974年以来的调查,花生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湖北等省老病区逐年扩大蔓延;同时在山东、苏北局部地区为害严重,辽宁也有零星发生。湖北鄂东地区该病发生面积约占种植面积的26%,一般发病率10~30%,产量损失5~10%,严重的甚至成片枯死,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6.
茉莉叶螟(Nausinoe geometr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是茉莉的重要害虫之一,以幼虫食茉莉的叶、花蕾、小枝及新梢。大量发生时整丛叶枯黄脱落,小枝皮层被食后枯死,严重影响茉莉的生长和花蕾发育;苗被害后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7.
对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真菌病害进行田间调查,并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组织分离、病原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真菌病害的植物病原有13种,其中由Curvulairia lunata(Wakke)Boed病原引起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玉米叶部的一种新病害,在田间发病率较高,病情指数较大,危害十分严重;由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和Bipolaris maydis(Nishik.et Miyabe)Shoemaker病原引起的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发生的主要真菌病害;Physoderma maydis Miyabe和Fusarium subglutinans(Wollenwe.et Reinking)P.E.Nelson et al病原引起的褐斑病和顶腐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普通锈病在局部区域的一些品种和组合上发病较为严重;其他叶部病害零星发生,对制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一般不会造成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槟榔根部及茎部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3 ̄2005年间对海南省儋州、澄迈、琼山、文昌、陵水、琼海、万宁、保亭、琼中、五指山、白沙、三亚、乐东等13个市(县)的部分槟榔园内发生的槟榔根部及茎部病害进行了调查与病原鉴定。共调查到海南岛槟榔茎腐及根腐病害及附生植物6类21种。其中真菌病害8种,非侵染性病害4种,地衣类3种,附生蕨类植物4种,寄生植物病害1种,病原未明病害1种(丛枝病)。其中能引起槟榔全株枯死的病因有2类12种,真菌8种,非侵染性病因4种。  相似文献   

9.
杧果畸形病是国际上为害杧果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无有效化学药剂可以控制,也未发现抗病品种。目前,此病在攀枝花市零星种植或失管的杧果园发病较为严重,成片的杧果基地也有零星发生,且呈蔓延扩展趋势。国内有关杧果畸形病病原鉴定方面的报道较多,但无田间防治研究的报道。本文采取重度回缩修剪、结合其他措施对杧果畸形病进行防控研究。结果表明,与修剪处理前相比,处理1第1年发病率降低64.4%,单株产量增加10.28 kg;第2年发病率降低60.1%,单株产量增加36.31 kg;第3年发病率降低79.2%,单株产量增加28.79 kg。处理2第1年发病率降低71.6%,单株产量增加6.89 kg;第2年发病率降低62.8%,单株产量增加29.94 kg;第3年发病率降低84.5%,单株产量增加25.17kg。  相似文献   

10.
青稞镰孢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青稞镰孢根腐病的病原,于青稞苗期及成株期分别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临潭县和卓尼县等青稞主产区的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样品,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其病原,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病原鉴定,并用烧杯水琼脂法和盆栽法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青稞镰孢根腐病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分布广泛,发病率在5%~20%之间。发病植株长势弱、发黄,茎基部缢缩、腐烂,穗白粒瘪,茎秆发褐或黑红。共分离得到88株青稞镰孢根腐病病原菌,苗期50株,成株期38株,经鉴定分别为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木贼镰孢F.equiseti、三线镰孢F.tricinctum、柔毛镰孢F.flocciferum、锐顶镰孢F.acuminatum及F.langsethiae。盆栽法和烧杯水琼脂法所测得的致病性差异显著,但均表明燕麦镰孢综合致病力较强,结合其分离率,确认燕麦镰孢为优势病原。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诊在江苏小麦上新发生的一种病毒病害,采用ELISA、RT-PCR和序列测定等方法对其病原进行了精确鉴定,并对此病的田间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沿叶脉产生断续或连续的褪绿或黄化条纹,后期心叶枯死或产生枯孕穗,症状于日最低气温高于15℃连续7 d后开始表现.病株主要出现在稻套麦田中,病害轻重与麦田中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大小密切相关,病田发病率最高可达70.0%以上.经Dot-ELISA检测,病叶与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以已发表的RSV日本T分离物的相应基因片段序列设计的引物可在症状明显的小麦叶片中扩增出预期目的条带.测序结果表明,小麦来源江苏盐都分离物的CP和NS3基因与水稻来源的RSV江苏洪泽分离物和日本T分离物对应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5%以上,与同一地区灰飞虱来源的RSV分离物对应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7%以上.根据以上结果确认该病病原为水稻条纹病毒,初步命名为小麦条纹病毒病.  相似文献   

12.
茉莉顶枯病在茉莉花种植区常见,主要为害植株顶端枝条,6-10月份频繁发生. 1症状 从茉莉枝条项部侵入为害,初为褐色小点,随着病情发展枝条上部变成褐色枯死,后期病部呈灰白色,其上散生近圆形的黑色小点,即为病菌分生孢子器.  相似文献   

13.
猫豆是广西种植的一种特色药用植物,近年来发生一些重要病害,为明确这些病害种类,对广西猫豆主产区进行主要病害种类调查和病原鉴定。每块地采取5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并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结果发现,猫豆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4种,分别为猫豆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猫豆茎溃疡病(Phomopsis sp.)、猫豆斑枯病(Alternaria sp.)和猫豆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 sp.),这些病害的发病率达30%~80%。  相似文献   

14.
向日葵菌核病(根腐型)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在吉林省发生较重,在吉林省农安县连续5年调查,植株枯死率平均为5.13%,最重地块达17.5%,病害从6月末开始一直到9月末收获时均能发生。病情的消长呈多峰曲线。病菌浸染根颈、主根或侧根后蔓延至茎,病害由带病种子和土壤里的菌核侵染所致。重茬地发病严重,生育期(5—9月)降雨量和发病率呈正相关(r=0.98826)。  相似文献   

15.
猫豆是广西种植的一种特色药用植物,近年来发生一些重要病害,为明确这些病害种类,对广西猫豆主产区进行主要病害种类调查和病原鉴定.每块地采取5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并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结果发现,猫豆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4种,分别为猫豆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猫豆茎溃疡病(Phomopsis sp.)、猫豆斑枯病(Alternaria sp.)和猫豆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 sp.),这些病害的发病率达30% ~80%.  相似文献   

16.
采用形态特征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可可黑果病病原进行鉴定,并通过定点连续调查研究该病在海南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病病原为柑橘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降雨量对该病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海南发病高峰期一般在9~11月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当前种植小麦品种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利用条播法种植和人工接种的方式对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品种进行了调查;同时,构建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检测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并验证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07年田间BYDV自然发病率高达86.5%,2008年和2009年发病率降低,分别为10.6%和14.0%,不同年份间的自然发病率差异大。2009年在自然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BYDV的品种发病率较自然发病率升高43.7%,而已感病品种的发病率变化不大。小冰麦×小偃22(F1)、小偃22×小偃6号(F1)、石5144×小偃22(F2)等分离群体和小冰麦、豫麦34等小麦品种部分植株感病初期发病级别分别达到3、2、5、5、6级,而后期级别分别降至0、0、1、2、0级,表现出恢复现象。小偃6号、小偃54、小偃597等小偃品系发病率高,2009年人工接种后小偃品系发病率高达总调查种植资源数(157种)的13.5%。秦丰148、西农402、陕715、西农979四个品种连续三年表现为抗病。利用多重PCR体系检测了杨凌地区的8个田间自然发病样品,发现混合感染现象严重,PAV感染率达到25%,多重PCR体系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13年,在福建省漳州市进行香蕉根结线虫病害的分布和危害性调查,结果表明:香蕉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田间香蕉的株发病率达79.3%,苗圃香蕉假植苗株发病率达94.8%,带病香蕉苗成为香蕉根结线虫病的重要侵染源。香蕉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鉴定结果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且存在根结线虫的混合种群。  相似文献   

19.
茉莉白绢病(Sclerotium roltsii Sacc.)又称败花病、白毛病、油菜籽病及菌核根腐病,是茉莉根部的一种主要病害,在茉莉花种植区普遍发生,长年连作区常致茉莉花大面积枯死。该病由土栖真菌引起的,其病菌的寄主范围极广,能为害木樨科、茄科、豆科蔬菜、瓜类,以及棉、麻、向日葵、苹果和茶树等200余种植物的根及茎基部,导致根腐和基腐。  相似文献   

20.
大豆根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Fusarium oxysporum var.redoles(Wollenw、)Gordon。前者除危害根和茎基部皮层外,还可侵入植株中下部维管束,引起萎蔫。后者仅引起根腐,严重时植株枯死。病田种子不带菌,病田土壤和病残体是该病侵染源。粘质土壤较砂质土壤发病重。大豆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