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不同杉木无性系硝酸还原酶活力 ( NRA) ,叶绿素含量、水分饱和亏缺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杉木无性系生理指标差异很大 ,而且与生长及抗病性表现密切相关 .因此 ,通过这些生理指标对杉木无性系进行选择是可行的 .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杉木无性系划分为 5个类型 ,即优良无性系、较优良无性系、一般无性系、强抗病性无性系和较差无性系 .杉木优良无性系选择标准为 :硝还酶活力及叶绿素含量高 ,水分饱和亏缺低 ,生长迅速 ;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高 ,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2.
杉木无性系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木材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广西杉木栽培区选择优良无性系、提高广西杉木人工林经营效益提供参考.[方法]对34个杉木无性系的单株材积、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形态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估算无性系重复力、遗传相关和遗传增益等遗传参数,采用多性状综合指数选择方法选出生长性状与木材品质兼优的杉木无性系并估算遗传增益.[结果]杉木的生长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较大的是材积、胸径和树高,其变异系数分别为41.06%、16.44%和12.41%.杉木无性系间的胸径、树高、材积、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和管胞宽度差异极显著(P<0.01),管胞长宽比差异显著(P<0.05),且无性系重复力除管胞长宽比外均在0.5以上.木材密度与胸径、树高、材积、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在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上呈负相关.采用多性状综合选择指数法选出3个优良无性系,其胸径、树高、材积、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的遗传增益分别为9.83%、7.58%、24.60%、-3.92%、4.65%、2.12%和1.26%.[结论]杉木无性系间具有良好的选择潜力,采用多性状综合指数选择法可以选出生长性状与木材品质兼优的杉木无性系.  相似文献   

3.
杉木速生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17个福建省杉木优良无性系4个年度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产对各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各主要生长性状的差异在无性系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遗传测定,从217个优良无性系中评选出23个速生优良无性系,与杉木第1代种子园子代相比,入选的优良无性系具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和增产效果,适宜于在福建省北部或其他生态条件相近的地区推广应用。表5参4。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用于定向培育大、中径材的优良无性系,为杉木人工林高效培育精准提供造林材料,选择漳平五一国有林场17年生杉木测定林的39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出材量及材种结构的差异性规律.在野外测定不同杉木无性系胸径与树高的基础上,对树高生长进行拟合,采用最优拟合模型统计各无性系单位面积蓄积量,对实测树高、胸径与单位面积出...  相似文献   

5.
提高杉木优良无性系插穗生根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杉木优良无性系扦插生根能力的苗床基质、圃地管理、时间以及穗条的起源、处理和长度等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冬春之季进行杉木优良无性系扦插繁殖,选择长度为5.1-7.0 cm且带有顶芽的穗条经生长素处理,在河沙的插床上培育2个月以加快穗条愈伤组织形成后,将插穗移植到黄心土(80%)+火烧土(20%)为基质的苗床内,可大大提高杉木优良无性系的生根能力。在插穗培育过程应注意保水保温,同时对筛选出的杉木插穗关键技术进行了组装配套。  相似文献   

6.
杉木第1代改良种子园无性系多性状综合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对杉木无性系多性状进行综合选择,评选出子代生长快,无性系结实量多,产量稳定,抗性强,当代生长也快,综合性状优良的无性系,可用于重建第1代生产性改良种子园。其种子产量的遗传增益为150.39%,无性系当代材积比平均生长快33.81%,子代高比平均生长快8.07%。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33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无性系5、10、16、25年生的生长性状调查值为依据,采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无性系的生长性状、重复力,探索杉木无性系生长的差异性和遗传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杉木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且受遗传的高度控制,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杉木无性系各生长性状的重复力均达0.75以上,且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表明杉木无性繁殖的后代能稳定地再现其亲本在不同时期的生长表现.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的早晚相关系数呈显著相关,为从杉木无性系中选择优良品种提供依据.因此,在幼龄期进行杉木优良无性系初选可行,但需提高入选率;中龄期是进行决选的最适宜的林龄,虽仍有错选、漏选,但大大缩短育种世代,提高单位时间所获得的增产效益;林龄越接近采伐期其选择结果越准确可靠,但耗费的时间成本、现实增益比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具有知识产权的3个杉木优良无性系为研究材料,分析铝胁迫下不同杉木优良无性系质膜透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铝胁迫下不同杉木无性系间相对电导率及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变化存在差异。低浓度胁迫条件下,不同无性系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或胁迫浓度的增加,各无性系均体现铝毒症状。以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待测的3个杉木无性系耐铝能力表现为杉木03〉杉木02〉杉木01。  相似文献   

9.
杉木无性系抗旱性层次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综合评价杉木无性系抗旱性,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对不同杉木无性系抗旱性批标测定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杉木无性系抗旱性选择的递阶层次结构,对杉木无性系抗旱性进行了定量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参试杉木一系抗旱性强弱的综合排序为:115号〉268号〉197号〉29号〉277号〉32号,其中以115号无性系抗旱性最强,可以在干旱林地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二代种子园不同无性系种实生长的变异规律,以22个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对9个种实主要产量和质量评价指标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种实产量和质量在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著,各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相关性。杉木球果产量、球果长、果形指数、球果宽、种子产量、优良度、发芽率、千粒重、涩粒率均值分别为1.71 kg、27.27 mm、1.12、24.40 mm、0.16 kg、73.88%、35.21%、7.01 g、19.45%。聚类结果表明,在欧式距离为13时,参试22个无性系被分为4类,类群Ⅰ杉木种实表现最优,包括8个无性系ED4、ED14、ED3、ED8、ED19、ED17、ED16和ED12;此类杉木无性系球果产量、球果长、果形指数、球果宽、种子产量、优良度、发芽率、千粒重和涩粒率均值分别为1.86 kg、28.50 mm、1.10、25.84 mm、0.18 kg、74.67%、47.50%、8.273 g和18.42%。球果、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性状可作为杉木种质筛选的重要指标,选择出的优良无性系为参试杉木的最优种质。  相似文献   

11.
报道老杉木和杉木优良无性系杂交试验的结果 . 1 0 a连续试验结果表明 :老杉木和杉木优良无性系互作为父母本的各杂交组合 ,在树高、胸径 (或地径 )、材积、冠幅、侧枝数、分枝角度等性状上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从参试的 34个杂交组合中选出三 5 4×闽 1、王台×三 66等 9个组合表现较好 ,具有较高的遗传增益 .老杉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利用老杉木作为杂交亲本时以杉木优良无性系为母本、以老杉木为父本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2.
杉木无性系木材密度遗传变异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3块7~10年生杉木无性系测定林的木材密度遗传变异情况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木材密度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为无性系木材密度做出贡献的各因素中,有50%~60%来自于遗传因素;无性系木材密度的重复力介于0.829~0.911之间,遗传变异系数介于4.86%~6.98%之间,木材密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介于1.25~1.47之间.无性系重复力较高.相对生长性状而言遗传变异及无性系间的差异较小;木材密度与树高、胸径、材积的表型、遗传和环境的相关性均呈现负相关,有近80%的木材其密度与生长性状的表型、遗传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水平,这表明选择生长性状与材质兼优的无性系相当困难.讨论提出了杉木优良无性系选择分两步进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不同种质杉木球果和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优质杉木资源,为杉木的良种选育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2代杉木种子园40个无性系的球果和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分别从球果表型性状、种子发芽特性和种子优良度性状对15个品质指标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40个杉木无性系球果和种子15个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1.4792~2.0803,均值为1.9090,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空粒率,最小的是霉变率;变异系数介于4.55%~120.72%,均值为29.60%,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霉变率,最小的是果形指数;遗传力介于0.366~0.969,均值为0.843,其中遗传力最大的是球果横径,最小的是空粒率。除空粒率在无性系间差异显著(P<0.05)外,其他14个品质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40个杉木无性系可划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类群Ⅱ的综合性状最优,类群Ⅰ的种子优良性状最好。对15个杉木球果和种子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性状排名前8位的无性系编号分别是14、34、28、31、38、9、29、27。【结论】广西2代杉木种子园40个无性系球果和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筛选出的8个无性系可作为优良材料用于杉木种质资源开发、保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组建杉木第三代育种群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杉木第二代种子园研究的基础上,经杂交、侧交和自交等有性及无性手段,选育出大量的优良无性系。按杉木第三代改良目标,从多角度、多用途、多目标出发,选择材积速生型、生长和材性兼优型、无性繁殖优良型、抗逆性能优良型、表型特征特异型和未改良林分优树等不同类型的优良基因型个体291个,组成第三代杉木育种基本群体。  相似文献   

15.
杉木无性系主要生长、材质性状遗传差异及无性系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营造在福建省邵武市11 a生杉木无性系试验林的树高、胸径、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这4个主要生长和材质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采用指数选择法进行优良无性系选择.结果表明:4个主要生长和材质性状在无性系间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且有较高重复力(除材积外)和中等的变异系数;3个生长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均为密切正相关,3个生长性状与木材密度间则均为弱度遗传负相关.采用材积和木材密度两个性状,应用选择指数初选出8个中期表现较好无性系,它们在木材密度基本保持试验群体平均水平的情况下,材积比试验群体平均值大51.65%,比试验对照大102.68%.  相似文献   

16.
杉木无性系苗期选择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遗传力、性状早晚相关及不同年度苗木生长的稳定性分析 ,探讨了杉木无性系苗期选择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 ,杉木无性系大多数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较高 ,性状早晚相关明显 ,而且大多数无性系在不同年度苗木生长表现较为稳定 ,因此杉木无性系苗期选择具一定可靠性 ,1年生苗木高度可做为杉木无性系苗期选择的主要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17.
杉木无性系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采自湖南会同的14个杉木无性系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测计,结果表明:杉木无性系木材的气干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等主要指标均属小至甚小级,不宜用作结构用材;无性系间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显著,据此可用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因子选育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杉木第一代改良种子园45个优良无性系调查结果表明:无性系间单株产量达到极显著水准,遗传方差份量占总变量的37.77%,可见杉木种子园产量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性的制约。在参试的45个无性系中,高产无性系占20%,产量占总产量的42.02%,单株产量构成的直接因素为单株产量和单果出籽量,间接效应为雌雄花量。  相似文献   

19.
杉木第一代改良种子园接株产量变异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杉木第一代改良种子园45个优良无性系调查结果表明:无性系间单株产量达到极显著水准,遗传方差份量占总变异的37.77%,可见杉木种子园产量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性的制约.在参试的45个无性系中,高产无性系占20%,产量占总产的42.02%,单株产量构成的直接因素为单株果量和单果出籽量,间接效应为雌雄花量.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记者王雯慧)近日,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主持,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等单位协作选育的"湘杉"系列杉木优良无性系良种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宣布为杉木良种。"湘杉"系列良种为我国第一批国审杉木无性系良种,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杉木无性系良种的诞生,是我国杉木无性系育种的重要突破,对杉木资源培育质量、杉木产业升级及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