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姆渡水井研究——兼论我国水井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井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稳定以后才发明的。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当时生产力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水井的出现,又对人们的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洪泽湖地区渔业活动历史悠久,先秦时期这里就出产美鱼,捕鱼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生活来源之一。两汉时期该区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鱼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洪泽湖地区出产鱼、鳆鱼等名贵鱼种,人们对鱼的体格形态、生活习性、产地、肉质、加工、食用方式等均有比较全面、成熟的认知。唐宋时期洪泽湖地区的重要鱼种有淮白鱼和朱衣鲋;鱼市较多,贸易较为兴盛;对鱼的食用讲究,加工方法多样;掌握了鱼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华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576-6577
论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环保思想、环保管理和环保措施,指出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在认识、改造和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不少有益的经验,这些认识和经验对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剑 《农业考古》2000,(3):228-23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国家之一,我们的先民对酿酒技术的独特创造(包括对微生物的利用),也是对人类饮食文化作出的早期重大贡献之一。我们的先民在远古时期已知道酿酒,含糖野果的天然发酵,大概在旧石器时代就引起人们的注意。谷物酿酒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这是有关研究者所同意的,但谷物酿酒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人时期或龙山人时期,学者们的意见就不一致了。主张起源于仰韶人时期的人认为:(一)仰韶人后期,在黄河流域的中游,中原地区的居民已开始主要从事农耕和栽培谷物,有了谷物,酿酒条件就具备。《淮南子·说林训》说:“清醢…  相似文献   

5.
杨钊 《农业考古》1997,(3):263-267
先秦时期的畜牧业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杨钊一、原始畜牧业的兴起畜牧(动物的驯养)是狩猎经济发展的结果,在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许多人类遗址中,都发现了多种多类的动物化石或火烧过的骨骼。可见,在远古人类的早期,人们对动物性食物是没有选择性的,能够捕捉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北京周日店龙骨山的顶部洞穴里有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渔猎是山顶洞人的主要经济部门。他们捕捞的鱼类中,有达一米以上的青鱼;他们还捞取河蚌。距离现在大约六、七千年前,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那时候黄河流域是属于仰韶文化的居民,他们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发现许多采集的坚果以及螺丝和蚌壳,还发现有捕鱼用的网坠。大约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大体属于这一时期氏族部落遗存的有: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青莲岗文化、…  相似文献   

7.
人口爆炸、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是当前世界的三大危机.我国传统养鱼技术,能把有机废料变为蛋白食物,不仅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还有助于解决劳力就业、生活同题。当然,我国传统养鱼技术也存在产量不高不稳等等问题,不过,和现代工业化养鱼生产方式比较,它更有利于缓和並解决三大危机,也更切合我国国情。因此,研究改革我国传统养鱼技术。扬其长、避其短.对我国淡水养殖及四化建设都有较大实际意义。本文从水化学角度出发,分析了丰产塘内水质矛盾运动的规律,提出:(1)在传统养鱼体制下,丰产塘内鱼的营养条件与生存条件间存在负反馈制约性矛盾,成为限制其单产及效率的关键因素;(2)按“阁楼式饵、鱼分产综合方案”改革传统养鱼技术.从理论上说,能够克服负反馈制约矛盾,保留、发扬传统养鱼技术的长处。  相似文献   

8.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人类要生存,国家要发展,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而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得发展农业,所以古人说:“农为天下先”。农业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今天我们要研究古代农具史,必当首先重视对古代农具史的研究。史学家根据劳动工具的质料,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种植谷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钊 《农业考古》2001,(3):175-177
自农业创始以后,谷物就是我国人民的主食(粮食),从古迄今在人们生活饮食中都占着非常 重要的地位。谷物品种,在原始社会末期,已有粟、稷、黍、稻等品种。夏代由于农业生产 较前进步,产量上自然也有所增加。后人的生活中心在黄河中游,粟可能仍然是占主要栽培 谷物,依《夏小正》的记述,夏代粮食作物有粟、黍、麦、糜、菽等,但是《夏小正》产生 的时代,国内学人的说法不一,不能肯定是夏代的真实记述,如果成书于春秋以后,则难免 加入成书时代的内容。商殷以后,有了甲骨文字记载,我们知道的品种就日益增多了。禾、粟:禾在…  相似文献   

11.
杨钊 《农业考古》2003,(3):175-179,192
~~的果实 ,兹味芳香甜美而被人喜爱。在西汉时期才有输入中原的记载 ,从而不见于先秦文献。但在南方地区却早已大量栽培食用。如现在四川宜宾地区 ,在春秋时是当时少数民族族聚居的地方。并建立国。《太平御览》卷一九七引《郡国志》说 :“西夷荔枝园。僮夷中最仁者 ,故古谓僮之富 ,多以荔枝为业。园植万株 ,收一百五十斛。”可见 ,当时已有规模很大的荔枝园 ,产量当也不小。先秦时期的蔬菜和果实$北京师范大学老干部处@杨钊!北京市100875  相似文献   

12.
评析了《周易》、道家、儒家的形象思维方面的一些问题,归纳出了先秦时期的形象思维具有表象性、整体性、模糊性的特征。这与西方主要以概念和逻辑形式为工具的思维方式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分析论证,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本质的认识,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恰如古代中国虽然是农业文明但创造的不仅仅是农业成果一样,先秦时期的农事活动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春耕夏耘和秋敛冬藏。在先秦时期的农事活动中音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先秦时期诸多场合的农事音乐也构成了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农事音乐活动涉及到农事祭祀、农事劳作以及农事时令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胡嘉俊 《新农村》2005,(8):19-19
轮虫是一种小型浮游生物,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等特点,是开口摄饵期的重要生物饵料。人工培养以盐度(1千克水中所含盐分的总量)1%~2.5%为宜,适温范围为10~40℃。大规模培育可采用土池或水泥池。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养鱼时,鱼池中或多或少都有杂鱼存在,这些杂鱼不仅抢食力强,食量大,而且繁殖速度快.在池塘中不仅与所养鱼类争食物,争栖息空间,而且还消耗池中大量氧气.因此,消除杂鱼也是养鱼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蔗糖简史——兼论甘蔗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种蔗制糖起源于中国。据《诗经》记载,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就已制糖。公元前三世纪的《楚辞·招魂》已明确指出甘蔗制糖,表明了长江流域早已种蔗制糖了。公元前三世纪末,闽王已从福建向汉高祖晋贡甘蔗制的砂糖。公元三世纪初,明确黄河流域业已种甘蔗。中国许多古籍,对蔗和糖两个字有不同的写法和称呼,各有约三十种;还记述了不同的甘蔗品种、用途、栽培法以及制糖工具和方法等。外国最早的记载是:亚历山大大王于公元前327年东侵印度时,他的随从执事才记录有:当地人‘咬食一种稀奇芦苇,没有蜂的任何帮助,会产生一种密’。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254~1324)于1271年11月踏上旅途往东方,1275年5月到达中国,至1292年夏离开。于1295年冬回到他的故乡。在其《游记》中谈到:旅途所经各地,只有中国几个地方产糖,和印度人来中国买糖的情况。表明了印度开始蔗糖生产比中国迟得多。有许多证明,茶和糖是由中国传到印度去的。说种蔗制糖起源于印度,明显是错误的。以下所述几方面的情况,也是佐证。种蔗和制糖是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向世界各地传播的。马可·波罗《游记》曾说到,中国泉州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实际上,泉州在宋朝(960~1279)就已经是世界著名港口,就有很多阿拉伯人来往了。传说到泉州就是到了天堂。至今还有阿拉伯人墓的遗址。蔗种和栽培技术以及制糖技术,很可能在那时候已被传去中东,然后经地中海传到意大利和西班牙。哥仑布第二次(1490)去美洲带了蔗种植于圣多·多明哥,逐渐在美洲传播开来。夏威夷‘自1852年起,从中国招来大量的蔗田工人和土法制糖技术工人,至今还留存当时从中国运去的甘蔗压榨木辊’。印尼爪哇和菲律滨等地的种蔗制糖是十六世纪由华侨传去的。日本人乌仓龙治和伊波普猷等的著作中有说到,中国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扶洋时,把制糖法传入日本。中国台湾省的种蔗制糖是由福建省传去的,并有从漳州聘去熬糖师的记载。世界蔗糖贸易是中国领先的。在鸦片战争(1840)前,中国是世界唯一产糖大国,所产蔗糖畅销世界各地,远达英国、美国。1840年后,降为世界五大产糖国(中国、印度、爪哇、菲律滨、古巴)之一。日本侵占台湾后,再降为蔗糖进口国。果蔗更是中国早有的,也销售国外。“中国种”甘蔗是世界最古老的栽培种。近年来的甘蔗学研究,如 P.H.Moore《蔗属开花的研究Ⅱ.诱导期与叶簇里的叶片数》,A.G.Alexander《蔗属品种的光合活动光谱》(以上两文皆刊载于十五届国际甘蔗技师会议论文集)和周可涌、梁天干、卢川北《甘蔗叶片光合膜面积的比较研究》(福建农学院学报,1981,[2])等的研究结果,已经给予证明。“中国种”甘蔗不是从伊里安传来,更不是在印度东北部由热带种和当地野生种甘蔗自然杂交形成的,是中国农民长期选择的产物。中国解放后的蔗糖业以及甘蔗科学研究情况,因篇幅关系,客另文陈述。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与稻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增高 《农业考古》2005,(1):218-222
水稻是喜湿性作物 ,因此可以说 ,没有充足的水源 ,便无法进行水稻的种植。《诗经·雅·小雅·白华》云 :“氵彪池北流 ,浸彼稻田” ,就深刻说明水与稻作的密切关系。我国华北地区的水利资源 ,在古代 ,远比现时丰沛 ,华北各地都有一些较大的河流或淀泊 ,如北京有漯水、易荆水、沽水、鲍丘水等 ;山西有汾水、晋水、沁水等 ;河北南部有漳水 ,我国最早兴建的 ,以灌溉农田为目的的两个大型水利工程 ,一个是安徽寿县附近的芍陂 ,另一个就是河北南部的引漳十二渠 ,在河北中部不仅有易水、涞水、滹池 (今滹沱河 ) ,而且在幽州南界还有督亢、中有陂泽…  相似文献   

18.
贾玲利  邱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40-4642,4711
从介绍先秦时期蜀国概况入手,探讨了四川园林的起源问题。通过对古蜀国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与羊子山土台考古发现进行比对,提出四川园林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蜀国杜宇王时期的园囿。认为四川先秦时期的园林主要以王族园囿、帝王或贵族墓园为主,现在有据可循的主要有3处,即羊子山园囿、南中园囿、武担山墓园,分别介绍了这3处园林的历史功能与特色。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先秦时期四川园林的特点,突出了古代蜀国"大石崇拜"精神所体现出的宏大气势。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的森林生态文化可以从3个方面体现出来:设立专门的林木管理机构,形成林木管理系统;开始森林保护的制度建设,初步形成森林保护的法律制度;进行丰富多彩的植树造林实践。  相似文献   

20.
王稳 《河南农业》2013,(6):60-6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逻辑法,探寻先秦时期武侠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渊源,揭示先秦时期武侠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主要结论:武侠是中国历史发展特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对中国武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探讨先秦时期武侠的起源与兴盛,对拓宽武术文化研究的范围、丰富武术文化内涵及促进武术史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