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表明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在活体内外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壁降解酶(PG、PMG、Cx),并且几种酶的产生有一定的时间顺序,首先是PG和PMG的产生,PG活性高于PMG的活性,而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不大,而且活性相对较弱,对掖单13和浓试29的损伤率,表明感病品种被损伤的程度比抗病品种强,而且PG对两个品种的影响较为明显。说明PG在弯孢菌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元俊  付波 《杂粮作物》1999,19(4):41-43
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辽宁省常用的30个玉米自交系及26个杂交种进行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所鉴定的自交系及杂交种中,绝大部分感病,仅有个别的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3.
玉米新品种抗弯孢菌叶斑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近几年在葫芦岛地区发病较重,玉米大面积减产15%-20%,为筛选出玉米抗病新品种,1999年我们对10个玉米新品种(组合)进行了抗弯孢菌叶斑病鉴定。  相似文献   

4.
玉米尾孢菌,弯孢菌叶斑病发病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孢菌 (Cercosporamaydis)和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ijn)叶斑病均为发生在玉米叶片上的病害。 1996年辽宁省部分地区严重发生玉米弯孢菌斑病(拟眼斑病 )和尾孢菌斑病 (灰斑病 ) ;1997年作物生育期间高温多湿 ,庄河地区玉米普遍发病 ,其中沈单 7号、掖单 13号、东试 7号等品种表现较为严重 ;1998年发病比上一年稍轻 ,玉米叶斑病主要表现为拟眼斑病和灰斑病 ,发生也较重。拟眼斑病和灰斑病可使玉米减产 10 %~ 2 0 %,个别严重地块减产可达2 5 %~ 30 %,所以研究玉米尾孢菌、弯孢…  相似文献   

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性遗传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采集国内各地的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接种玉米不同品种,做寄主-病菌互作试验,结果发现,病菌菌株和玉米品种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地菌株对当地主推玉米品种具有一定的致病专化性,证明病菌致病性遗传和分化与玉米品种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环节的若干问题研究表明:玉米叶面渗出物对弯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孢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弯孢菌孢子主要在白天飞散;弯孢菌叶斑病较大面积发病田经1个月左右,顺风向可传播约250 m;病害传播梯度模型为xi=159.33.exp(-0.010 3di);病害空间分布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7.
蒋志良 《杂粮作物》1998,18(5):53-5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葫芦岛市已连续发生4年。该病害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据调查,1996年全葫芦岛市受害面积达3.7×104hm2,约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0%。其中减产20%~30%的有8000hm2,减产30%~50%的有1.1×104hm2,减产6...  相似文献   

8.
玉米尾孢菌、弯孢菌叶斑病严重流行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适宜和感病品种多年的大面积种植,导致我国玉米种植区的玉米尾孢菌、弯孢菌叶斑病的危害越来越重,辽宁、河北、河南等地均有发生,尤以辽宁发生最为严重,一般减产10%~20%,个别地块的感病品种几乎绝产,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以推广抗病品种为重点,采取合理的品种布局及药剂防治等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9.
利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94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组合)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同时筛选出用作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抗病和感病自交系。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一般表现为中抗和中感,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高抗和高感的材料。抗病材料只有8个,可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材料。杂交组合中抗病材料占了多数,而且出现了5个高抗组合。  相似文献   

10.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和防治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吉林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和防治几个问题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保存1~3年的病叶、当年室外越冬的病叶均具有产孢能力;玉米生育期对弯孢菌侵染概率有明显的影响,生育前期侵染概率高,抗侵染力低,生育后期侵染概率低,抗侵染力强;施用氮肥、磷肥对玉米弯孢菌侵染概率影响不明显,而钾肥能降低侵染概率。对生产中一些玉米品种、自交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如吉玉106、CM1、济单7号、吉846、5002表现抗性较好。筛选出对防治弯孢菌叶斑病有效的药剂:甲基托布津防效最高,可达91.59%;其次是炭疽福美、速克灵,防效也分别达88.37%和82.98%;代森锰锌的防效为78.37%。  相似文献   

11.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米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玉米主要病害.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病性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今后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测定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丽艳  李志勇  郭梅 《玉米科学》2003,11(2):093-09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品种及弯孢菌菌株密切相关,相同菌株对不同玉米品种及不同菌株对相同玉米品种产量影响有差异,产量损失幅度为10.10%~48.6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影响玉米产量构成,使玉米穗变短、细,百粒重减少.通过药剂防治试验结果看出,药剂防治能有效地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70%代森锰锌WP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达95.46%。  相似文献   

13.
为鉴定钝叶草叶斑病的病原,通过对61份来自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江苏,以及美国和南非的疑似钝叶草叶斑病的叶片样品进行分离培养,获得120个菌株,对其进行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利用来自海南的钝叶草为靶标寄主,并利用rDNA-ITS、GAPDH、TUB2引物对55号菌株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经柯赫...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物信息学鉴定Clpg基因家族成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lpg)在病原菌-寄主植物互作时期的表达情况,鉴定Clpg基因的家族成员,研究每个成员在侵染过程的表达水平,明确Clpg基因在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lpg基因家族有4个成员,分别命名为Clpg1、Clpg2、Clpg3和Clpg4,均含有3个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与其他真菌PG基因具有相同的NTD、DD、GHG、RIK保守结构域。Clpg1基因的表达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在3 h达最高值;Clpg2、Clpg3和Clpg4基因的表达趋势为逐渐上升,结果暗示Clpg基因可能参与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互作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采集田间自然发病典型的散尾葵叶部,按照柯赫氏法则获得致病菌株,通过病原菌形态观察以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散尾葵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Speg.)Satista & Peresapud Batista]。  相似文献   

16.
景殿玺  刘震  周如军  傅俊范 《玉米科学》2013,21(5):136-139,146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二比空栽培模式与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比空栽培模式的发病程度轻于常规栽培模式,病害初始病情与传播速率均低于常规模式。病害流行时间动态模型拟合发现,Weibull模型较好,其中,两种栽培模式下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相同,二比空栽培模式下病害Weibull增长期(盛发期)短于常规模式,且衰退期出现较早。  相似文献   

17.
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的寄主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桂清  陈捷 《玉米科学》2006,14(5):138-142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鉴定方法、接种方法和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用于玉米灰斑病菌的抗性鉴定,利用成株期进行鉴定较好;利用自交系或品种均可以对玉米灰斑病菌的不同菌株进行抗性鉴定,从效果上看,利用自交系较好。对于玉米灰斑病菌来说,高粱粒灌心方法是抗性鉴定的首选方法。玉米灰斑病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土壤条件特别是N、P肥施用不均匀、不足或过多,均可对鉴定结果产生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增施N、P肥能提高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李金堂  默书霞 《玉米科学》2015,23(2):137-140,146
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观察比较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流行动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重于常规栽培模式,适合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下病情差异更为明显。应用Logistic模型推导两种栽培模式下病害的流行时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的指数增长期及衰退期较常规栽培模式短,而逻辑斯蒂增长期则长4~5 d,说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更适合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双株定向栽培的玉米产量高于常规栽培,但随着两者病情差距的扩大,增产优势会降低。  相似文献   

19.
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定技术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桂清 《玉米科学》2008,16(5):126-130
Compared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gray leaf spot(GLS)pathogen in virulence,isozyme level and DNA level,we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existed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irulence of some isolated from GLS pathogen and their isozyme spectrums.However,the variation of isozymes could not represen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ll isolates from GLS pathogen in virulence completely.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APD labels and virulence of GLS pathogen were smaller,so it could get more perfect results when identifying the isolated with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in virul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