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武育粳3号(粳)和汕优63(杂交中籼)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旱秧本田期氮素营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粳稻旱秧本田期植株含氮量、吸氮量、根重和根系伤流强度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杂交稻施氮量过多,生育后期植株含氮量、根系伤流强度下降,吸氮量降低;与湿润秧相比,旱秧拔节前和抽穗后根系活力具有明显优势,植株含氮量高,吸氮量多,但拔节至抽穗根系活力较低;旱秧返青至N-n叶龄期具有明显的分蘖优势,N一n叶龄期之后分蘖消长速度低于湿润秧,茎蘖动态表现出速发稳降的特征;在适宜的施氮水平下,旱秧比湿润秧产量高,在穗粒结构上表现为穗数多、德型大、千粒重偏低的特点,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发挥旱秧增产潜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旱秧苗本田期根系建成特征及其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培试验,通过秧苗移栽前剪根与不剪根处理,对旱育秧苗和水育秧苗本田 、下层根系构成、生理活性及单株产量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表明,本田期旱秧苗下层根数量、根系体积、根系吸收表面积和根系活力,分别高于水秧苗48.5%~175.8%、31.4%~68.2%、35.7%~66.2%、61.3%~128.4%,剪根处理对旱秧苗下层根的吸收表面积、根系活力影响不明显,而对水育秧下层根的吸收表面积、根  相似文献   

3.
以松粳9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生长特性、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有利于水稻株高和分蘖的增加,但氮肥过多也会导致无效分蘖增加,增施氮肥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但会造成收获指数有所下降,氮肥能够促进每平方米穗数、穗实粒数以及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提高,同时建立了施氮量为依变量,穗数、实粒数、千粒重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可用方程y=-0.00002x~2+0.0095x+9.0384(r=0.993~(**))来描述,当施氮量为237.5 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10.17t/hm~2.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高肥处理432 kg/hm~2和540 kg/hm~2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较高,但因大量氮素滞留在茎鞘中而导致产量不高.土壤各层全氮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60cm各层土壤全氮含量增大,而60~100 cm各层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当施氮量较高(大于324 kg/hm~2)时,土壤氮素累积与下渗,土壤各层全氮含量提高,易造成氮肥奢侈吸收与氮肥污染.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大田条件下,研究氮肥用量对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根系生长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品种总根质量密度和各土层根质量密度变化趋于一致,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于抽穗期达到最大.施氮量影响根质量密度的分布,2品种均以180 kg/hm2施氮处理根质量密度最大,其中豫麦49-198分别比360和0 kg/hm2处理增加12.59%和31.11%,兰考矮早八分别增加8.02%和15.79%.大穗型品种根质量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多穗型品种,表明通过氮肥用量调控根量对提高大穗型小麦产量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播期和施氮量组合对水稻南粳9108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播期和施氮量组合对优质水稻品种南粳9108产量构成因素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设3个播期[5月23日(B1)、6月2日(B2)、6月12日(B3)]和4个施氮量[折纯,以N计,0(N0)、180 kg·hm-2(N1)、270 kg·hm-2(N2)、360 kg·hm-2(N3)]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的千粒重和产量随着播期推迟逐渐增加,穗数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上升。不同播期下,籽粒的氮素分配比率均在N1处理下最大。随着播期推迟,水稻的氮素偏生产力、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相应增加,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先降后升。在同一播期下,水稻的氮素偏生产力、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随着施氮量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总的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播期推迟、适量氮肥更利于获得高产。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B2N2或B3N2处理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依叶龄施氮模式对优质水稻群体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基蘖肥与秆穗肥施氮比例与穗肥施氮叶龄设置 1 5种施氮模式 ,研究其对优质水稻群体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叶龄及其动态无显著差异 ,但群体茎蘖消长、干物质积累以及茎生叶和节间配置均有不同的特点。在施氮 2 2 5 kg· hm- 2和大苗栽培条件下 ,采用穗重法并辅以倒 4、1叶 2次穗肥施氮 ,可优化优质水稻群体茎、叶、蘖及节间等生长动态 ,促进群体的产量形成 ,且有利于水稻的高产与优质较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施氮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漆栋良  吴雪  胡田田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4):2804-2813
【目的】垄植沟灌技术在西北内陆地区应用广泛,但往往施氮方式单一,在大田常规沟灌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不同施氮方式下根系的生长分布及产量和氮素利用规律,探求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沟灌条件下合理施氮方法。【方法】以金穗4号春玉米为供试材料,连续两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垄植沟灌技术,设均匀沟氮(CN,即两侧沟同时均匀施氮)、交替施氮(AN,即两侧沟交替施氮)和固定施氮(FN,即始终给一侧沟施氮)3种处理。各处理施氮量均为200 kgN•hm-2,氮肥选用尿素,分3次开沟施入,基施50%,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各追肥25%;磷肥选用过磷酸钙,作为底肥开沟前均匀撒施,施磷量45 kgP2O5 •hm-2。灌溉定额3 750 m3•hm-2,分别在播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灌浆期灌水,灌水定额相同。分别在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监测0-100 cm土层各层(每20 cm一层)植株下方、植株左侧和右侧的玉米根系长度,并根据采样土体折算根长密度。收获后测定产量及植株全氮量,折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玉米根系主要聚集在植株下0-4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根长密度呈递减趋势。监测期内,根长密度大小表现为:均匀沟施>交替施氮>固定施氮。0-40 cm土层根长密度以均匀施氮较大,60-100 cm土层中根长密度以固定施氮较大。固定施氮下,植株两侧根长密度值差异明显;均匀施氮和交替施氮下,植株两侧根长密度值相近。均匀施氮下,两年平均氮素吸收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值分别为217.8 kgN•hm-2、10 318 kg•hm-2和47.3 kg•kg-1N。较固定施氮和交替施氮,氮素吸收量平均提高了4.3%和2.5%;产量平均提高了8.5%和4.4%;氮素利用效率平均提高了4.1%和1.9%。【结论】均匀施氮在监测生育期内维持了较大根量,植株左右两侧根系分布最均匀;固定施氮下,根系在植株左右两侧分布差异明显;交替施氮表现介于均匀施氮和固定施氮之间。在维持玉米根系的生长和产量形成方面,均匀施氮表现最好,交替施氮次之,固定施氮最差。常规沟灌条件下,氮肥均匀撒施在两侧沟内为较好的施氮方式。  相似文献   

9.
氮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之一,氮的吸收、同化和运输直接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并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为明确黑龙江省浓江农场最佳施氮量,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氮肥施用量,水稻平方米收获穗数、穗粒数、空瘪率也相应提高,但千粒重降低,氮肥用量105~120kg/hm2时稻谷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钵苗机插水稻的适宜施氮量,以期为当地钵苗机插水稻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钵苗机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法]在统一钵苗机插条件下,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的氮肥水平N0(0)、N1(187.5kg/hm~2)、N2(225.0 kg/hm~2)、N3(262.5 kg/hm~2)、N4(300.0 kg/hm~2)、N5(337.5 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2个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2个品种产量随氮肥水平的提高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N4水平下最高;移栽至拔节与拔节至抽穗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N4处理最大;2个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常规稻品种在N4水平下吸收利用率最高,杂交稻品种在N3水平下最高。[结论]在氮肥用量为300.0 kg/hm~2时,2种钵苗机插水稻各项群体指标较优,干物质积累多,有效穗数足,产量较高,氮素吸收利用率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氮水平对中籼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的9种杂交水稻组合,在4种不同施氮水平下进行裂区试验,探讨水稻品种的最佳施肥量及不同基因型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籽粒产量的影响达0.01水平,且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显示;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不同品种间均存在0.05水平差异;其中干物质生产效率在抽穗期、成熟期变异较大,以协优9019最高;氮素农艺效率以两优培九、Ⅱ优明86、Ⅱ优084、协优9019 4个组合较高;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Ⅱ优明86、协优9019较高;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以协优9019、Ⅱ优明86较低。在反映氮肥吸收与利用的6个指标中,以协优9019、Ⅱ优明86较为理想。初步认为其是“氮高效”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新疆干旱区滴灌春小麦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根系的时空分布、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新春19号’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及成熟期施氮量0kg/hm~2(N_0对照)、150kg/hm~2(N_1)、300kg/hm~2(N_2)、450kg/hm~2(N_3)4个处理,对小麦根系根长密度、根体积、根质量等在0~100cm土层的垂直分布、动态变化及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是各处理小麦根长密度、根体积与根质量变化最为剧烈阶段;0~20cm是各处理根量值(根质量、根体积、根长密度)最大层;施氮量适宜(N_2)时,表层根量增加,氮素利用率最高;施氮量过高(N_3)可获得较高的表层根量和产量,但导致最低的氮素利用率;施氮量过少(N_1)可获得较高氮素利用率,但土层根量和产量较低;氮素严重缺乏(N_0)导致表层土壤根系数量减少,影响养分吸收并导致产量最低。建议在新疆干旱区滴灌春小麦区域采用施氮量300kg/hm~2更有利于实现节肥和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氮素对油菜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砂培试验,以3个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不同供氮水平对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3个油菜品种的根质量、根体积、根总吸收面积、根活跃吸收面积、侧根数、根长、根系活力及籽粒产量均增加,表现出根系各项指标与籽粒产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根系干质量、根系体积、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对油菜籽粒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一级侧根数,根长和根系活力的作用最小。开花期根系指标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大于苗期根系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糜子高产栽培的氮肥运筹模式,以晋黍9号为材料,基肥、拔节肥和开花肥以不同比例施用,共设6个处理(N0,N1,N2,N3,N4,N5)。结果表明:分次施肥较一次性施肥有利于糜子产量的增加,以N4(2∶4∶4)的产量最大,为4 575.62kg/hm~2;产量与单株粒重和株高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0.93和0.94;氮素养分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都以N4处理最大,氮素养分利用效率较N1(基肥100%)和N2(基肥50%、拔节肥50%)分别提高了19.70%和1.31%;氮肥农学利用率较N1和N2分别提高了25.55%和23.64%;氮肥偏生产力较N1和N2分别提高了8.72%和8.07%。所以基肥、拔节期、开花期按2∶4∶4施氮,可以有效地提高糜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条件下华南8号木薯干物质积累、分配的规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密度低施氮水平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高施氮水平处理;低密度低施氮水平处理的单条薯重显著高于高密度高施氮水平处理,并且交互作用显著;低密度和低施氮水平处理虽然前期干物质生产速率较低,但后期干物质生产速率及其向块根的分配比例明显高于高密度和高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16.
稻草还田与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寒地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稻草不还田、0.5倍、1.0倍、1.5倍、2倍还田5个处理,N0(不施入尿素)、N1(150 kg·hm~(-2))、N2(300 kg·hm~(-2))3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不同时期水稻氮素吸收情况、氮素积累量、氮素分配率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分蘖期稻草还田量增加抑制水稻氮素吸收及积累,抑制作用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幼穗分化期稻草还田促进水稻地下部分氮素吸收,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0.5倍还田处理氮素积累量达最高值;收获期水稻地上和地下部分氮素均向籽粒部分转移,稻草还田配施氮肥情况下水稻分蘖及有效分蘖提升,N1施肥水平下1.0倍还田处理产量达最高值,N2施肥水平下0.5倍还田处理达最高值,稻草还田不配施氮肥或配施氮肥情况下稻草还田过量均降低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杂交稻旱种最佳的栽培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旱育秧覆膜移栽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从3月30日推后到4月20日,杂交稻旱种全生育期逐渐缩短,从155 d缩短到148 d;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为:结实率>实粒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主要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正效应顺序为:穗长>结实率>有效穗数>千粒重>成穗率,直接通径负效应顺序为:株高>穗粒数。杂交稻旱种可通过提高结实率和穗长来增加产量,同时要控制株高。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播期>施氮量>密度,旱育秧覆膜旱移栽杂交稻最优高产栽培组合为:3月30日播种、每公倾90万基本苗和施用纯N 90 kg作分蘖肥。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各器官氮素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玉米产量及各器官氮素运移情况,旨在了解氮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依据。试验表明,合理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各器官中的氮素含量;氮肥利用率常规量施氮极显著高于高量施氮者。  相似文献   

19.
施氮水平对大豆吸收利用氮素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试验采用框栽方法,利用15N示踪,以(15NH4)2SO4作为标记氮肥,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豆吸收利用氮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的氮素积累和来源有明显影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的氮素积累量不同。高氮促进肥料氮的吸收,抑制根瘤固氮,肥料氮积累大小顺序为高氮>中氮>低氮(P<0.01),根瘤固氮大小顺序为低氮>中氮>高氮(P<0.01)。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产量有明显影响。低氮和中氮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高氮处理(P<0.01),而低氮和中氮处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