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5.1节期间,台湾盆栽作家郑诚恭先生在尧塘公路花园举办了为期3天的“松柏及杂木盆景舍利创作讲学班”,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胡光生 《花木盆景》2006,(11):26-29
2006年5月,笔者来到安徽合肥樊氏园艺公司盆景工作室参观学习,安徽省盆景艺术大师樊顺利先生正和几位学员改作一棵台湾真柏盆景,我记录了创作过程,供同仁们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3.
方志鹏 《花木盆景》2003,(12B):16-17
在当代盆景界,上至名家巨匠,下至后学稚子,都是以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式”盆景为创作目标。“自然式”盆景已形成一股主导潮流。对“自然式”的追求,给盆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盆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盆景艺术由边缘艺术或“准艺术”走向高等艺术的必由之路。笔作为一名盆景爱好,在与盆景友人的交流、创作实践和对盆景理论的学习当中,获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4.
胡光生 《花木盆景》2007,(10):12-13
朱祥勇先生,1967年生,安徽合肥市人,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盆景协会理事,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杰出盆景艺术家u0他钟爱盆景艺术事业,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盆景的研究与创作。师从安徽盆景艺术大师朱秀文先生,在前辈梁永贵会长的悉心爱护下,多年来在杂木类盆景研究上颇有建树,作品以“端秀”见长,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松柏类盆景创作上,将杂木的“端秀“与松柏的“气韵“充分相融合,形成了“端庄、清秀、飘逸、大气“的作品风格。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大奖。  相似文献   

5.
在盆景创作中,常根据既得材料的自身条件来决定创作什么样的盆景,称为“因材立意”或“因材而作”。山水盆景《巴山夜雨》便是“因材立意”,即兴创作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6.
吴锦胜 《花木盆景》2004,(12):30-30
清代汤怡纷在《画鉴析览》中写道:“山为体,石为骨,树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这段话不仅道出了鉴赏国画及绘画的原理,并且也符合盆景制作与欣赏的要求。盆景创作过程和盆景的盆面装饰同样是重要的,在盆景艺术创作中,点石、铺苔,点缀配件等,不仅可以协调重心,使盆面层次分明,更重要的是赋予盆景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从而不难看出盆景的盆面装饰艺术在整个盆景创作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下半年,江苏常州宝盛园辛长宝先生多次邀约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欧洲的盆景作家到宝盛园交流技艺,进行盆景创作。在此期间,有众多日本专业盆景作家到宝盛园观摩交流,并创作了一大批盆景作品,今选取其中8件柏树作品的创作过程刊登,以飨读者。这些桩材全为人工经数十年辛勤培育得来,枝干丰富,苍古老道,乃辛长宝先生斥巨资从中国台湾及日本觅得。此次刊登的创作者既有世界知名的盆景大师,又有十分年轻的盆景专业作家,从他们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当可窥见日本柏树创作技艺之一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当以拿来主义的气度去消化吸收,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8.
谢荣耀 《花卉》2009,(9):8-9
盆景的创作过程充满着辩证法。胡运骅在《盆景创作与欣赏》中说到,“要创作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巧与拙、形与神、变化与统一、主与宾、藏与露、动势与均衡、以及景中各要素间的比例关系。”他阐述了盆景创作普遍适用原则,指出了盆景创作的各种辨证关系。岭南盆景的具体制作过程也存任不少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因材巧施艺     
2007年3月,河南青年盆景作家吴德军先生应湖北武汉朋友邀请,赴武汉创作了一批盆景,今再选一件刺柏盆景的创作过程与读者交流。  相似文献   

10.
《花木盆景》2014,(3):15-17
园主裴清友,南阳市盆景艺术协会副会长,业余从事盆景创作二十余年,不求高、精、尖,只求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好的心态,能够修生养心而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遂成“知春园”。裴先生盆景创作以自然为师,结合内心感悟,作品多师法自然,因势赋型,造型各异,  相似文献   

11.
在盆景这个大家庭中,树木盆景的地们是相当重要的,树木的品种极为丰富,树木的自然生命对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原始的姿态和各具的风韵给了盆景创作者丰富的遐想的创作加工的广阔天地。除了纯粹的树木盆景而外,在山水盆景、水旱盆景以及其它各类盆景中,往往都少不了树木,都需要对树木进行加工。这就说明,任何一个希望跨进盆景艺术殿堂的爱好者,都必须学会树木盆景加工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论“自然式盆景”》一中,对其生成的思想根源作了历史性的分析,以及自然式盆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辩证地给予说明,并且对它的艺术特征、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里我想就自然式盆景的基本要素、艺术品质及创作技法作进一步的论述,意在对自然式盆景有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舍利干制作属于树木盆景艺术创作的范畴,它模仿大自然中苍老古树自然形成的舍利及经久不腐的枯干,通过人为的对盆景根、干的雕琢,形象地再现自然界古树风貌。在上世纪末,经过台湾的郑诚恭等人与大陆盆景界的交流,现在舍利干在松柏类盆景的创作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成为盆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花木盆景》2014,(5):18-18
朱宝祥,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通派盆景代表人物,江苏南通人,生于1914年,因病于1994年9月13日在南通逝世。享年81岁。朱宝祥自12岁开始学艺,在盆景艺术领域辛勤耕耘近70个春秋,一生致力于通派盆景艺术发展,并在传统“两弯半”造型上,总结出“满、残、清、奇、古、怪”的选材六字诀,推出独树一帜的“贴骨棕”棕法。在盆景创作中,他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创作出《源远流长》、《听涛》、《金蛇狂舞》、《五本同源》、《峰峦叠翠》等盆景精品。他还十分注重通派盆景艺术理论研究,对通派盆景艺术特色与剪扎技艺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1989年,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联合授予朱宝祥先生“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5.
钟易 《花木盆景》2003,(12B):18-19
杨作祥先生从事盆景艺术创作已达十六年余,他为人虚心好学,在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的影响、教育、传授下,渐有所得,特别是对树石盆景创作情有独钟,颇有造诣。他的盆景创作思想是崇尚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自然界的树木形态为创作范本,结合创作艺术原理,大胆加以施艺创新,以此来反映其创作的主观意趣和思想情感,从而使其作品既有自然美,又有艺术美,以达到“动势飞扬”、“清新自然”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花木盆景》2014,(4):79-81
安徽省淮北市园艺盆景协会会长张长青先生对山水、水旱盆景十分执着与热爱.经二十余年的钻研与学习,其创作技艺日臻成熟,在各类创作比赛及交流活动中获誉甚多,今刊登其一组水旱盆景创作过程,与读者共享山水、水旱盆景独有的方寸之间蕴藏的大千世界。  相似文献   

17.
《盆景改作》栏目为盆景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前进脚印的空间。笔者受该栏目的启发,赶紧寻找盆景旧照片,也想回过头去看看自己在盆景创作中走过的弯路。但令人失望的是所留“足迹”甚少。一者,旧时照相技术不甚普及,二者,认为“不成型”的盆景不值得照。  相似文献   

18.
陈顺远 《花木盆景》2006,(12):34-35
挂屏(壁)式盆景是仿效国画、书法并融合贝雕、树皮画等造型技艺的新颖形式,其品味高雅、意趣清新。尽管近年来展示出的作品不多,但深受艺术界人士的喜爱。一般来说挂屏式是指立于儿架上可摆设在台面上的盆景,挂壁式是指挂于墙壁上的盆景。其表现形式和艺术意蕴均为“立体的生物画,有字的神韵诗”。挂屏(壁)式在立意、构图、造材、造景、养护等方面,既同于山水盆景,但又有明显的不同和难度。在立意方面与一般盆景是一脉相通的,同样是以“立意为先”和“景随情出”来构图、造材、造景。但不同于另一种“因材施艺”的盆景作法,如果事先“情不动于心”和“意不在笔先”,随意去布局造景,这样搞出来的景观就无处可藏其“气”,不知所云,不可能产生无声润物、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因此要创作出好的挂屏(壁)式作品来,其创作意识要高于一般盆景,必须懂得一些  相似文献   

19.
2006年6月上旬,笔者在扬州观看了惠幼林先生的一次创作柏树盆景(手工丝雕)的全过程,现记录如下,以促进盆景界同仁的交流、学习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花木盆景》2007,(12):42-42
邱金春先生是江苏省镇江市人,经营企业之余,酷爱花木盆景,稍有闲暇,常驱车数百公里,到各地拜访盆景界朋友,交流盆景技艺,搜寻心仪的盆景桩材。十余年来,邱先生在探索盆景创作技艺,提高自身盆景素养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级盆景协会的展览、交流活动,为协会的活动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