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油松,又叫短叶马尾松和东北黑松,为强阳性树,性强健耐寒、耐干燥大陆性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干旱瘠薄土壤,不宜栽于季节性积水之处,喜生于中性、微酸性土壤中,不耐盐碱,近年来国家对生态建设日益重视,资金投入逐年加大,是农民增收、山增绿。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一种有效途径,以下本文对油松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做如下解析,仅供广大种植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彭海平 《农学学报》2011,1(1):44-49
为探究天安门广场油松在2010年春季针叶枯黄并逐渐出现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对油松外部形态及根部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油松所在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化验分析及立地条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油松整株针叶枯黄,毛细根萎缩干瘪,菌根腐烂死亡;油松表层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根系吸收大量盐分并失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导致油松针叶出现枯黄最终整株死亡;油松生长空间狭小、土壤密实度高,土壤通风透气性差、热辐射增加等方面因素不利于油松正常生长。2009年冬季雪后天安门广场油松周边施撒大量融雪剂是造成油松死亡的直接原因,为保护绿化成果和景观效果,对预防融雪剂危害及不良立地条件现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关于秦岭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地土壤酸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秦岭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与油松林地土壤的pH值及潜在酸做了对比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锐齿栎林与油松林相比,锐齿栎林土壤pH明显低于油松林地;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土壤pH值锐齿栎林地与油松林地0~10cm和10~30cm两土层差异极显著,其它土层无显著差异;说明锐齿栎林引起土壤pH值降低主要表现在表层土壤。土壤潜在酸和交换性Al3+含量锐齿栎林地远高于油松林地,而且这种差异在土壤剖面的各个层次均比较显著。土壤交换性H+含量锐齿栎林地比油松林地高,经差异性检验,锐齿栎林地与油松林地土壤交换性H+含量只在0~10cm土壤层差异显著,在其它土层差异不显著。正是由于土壤H+含量锐齿栎林地比油松林地高,才导致了锐齿林地土壤pH值的降低和土壤交换性酸及交换性Al3+的升高,引起土壤酸化。从土壤反应在剖面上的变化特征看,锐齿栎林地由上向下,其反应依次表现为强酸性(0~10cm)——弱酸性(10~30cm)—微酸性(30~90cm);而油松林地土壤反应在整个土壤剖面(0~90cm)上呈微酸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沈阳东陵的部分古油松周围土壤条件的调查,并且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土壤养分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表层水分含量高达25.1%,超出其适宜范围,易造成古油松烂根;土壤渗水性较差,不利于排水。土壤总孔隙度适中,但毛管孔隙度过高,非毛管孔隙度过低,多为2.8%~7.8%,小于最低限。土壤酸性过强,不利于古油松生长。土壤缺乏有机质和全N,而有效Zn、有效Cu、有效Fe含量均偏高,直接影响古油松的生长。建议改善土壤条件,从而改变东陵古油松生长衰弱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大青山区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青山前山地区不同立地油松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土壤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青山前山地区油松人工林地土壤透水性、通气性、持水能力比较协调,有利于林分生长,而阴坡的土壤物理性能及通气透水保水性能比阳坡好。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林区中部土壤养分对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行山林区中部海拔1200—1300m阴坡21年生油松人工林内12块标准地调查材料、林地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测定和74株油松样木针叶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了林地土壤氮、磷、钾养分对油松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立地等级低的油松人工林分,林地土壤中近期内可利用的养分缺乏,水解性氮和速效磷供应不足,影响了油松林木的生长;林地土壤pH的增高,会降低土壤中速效养分的有效性,从而影响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油松纯林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左县位于辽宁西部地区,现存大面积油松人工纯林,不仅改善地力和水土保持效益差,而且火险性强、虫害蔓延成灾、生长早期衰退。为改善其林分生态条件,提高林木生长量和综合效益,在中三家镇对25年生油松人工纯林进行改造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山杏、刺槐、沙棘等乔、灌木树种,利用林间空地、林缘隙地、侵蚀沟壑和疏林地造林,在大面积油松纯林连片地区进行窄带状或块状砍伐后造林,5年后效益显著,林分相对湿度提高了2.2%,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5.4%,土壤含水量提高9.8%,减轻土壤容重3%,林分虫害明显下降,油松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提高22.6%、19.8%。  相似文献   

8.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油松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三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滴定法和比色法对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研究,并用平板稀释法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在0~20cm土壤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在20~30cm土壤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纯林。三种森林类型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在三种森林类型中油松-刺槐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油松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pH值随树龄增加无确定的变化规律;土壤全磷含量随树龄增加按幂函数衰减;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树龄增加按Logstic模型变化;交换性镁含量随树龄增加按幂函数递增;油松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按幂函数衰减,土壤全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及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无确定变化规律,但土壤pH值随深度增加按幂函数增加。与撂荒地相比,油松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分别增加了46.4%~317.9%,18.7%~234.5%,174.8%~290.3%,19.7%~53.3%,0.6%~54.7%,74.1%~102.6%,6.0%~47.1%和83.7%~114.2%,速效钾则出现了表面富集化现象。表明油松林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0.
张平  唐国平 《现代种业》2006,(4):47-47,46
一、油松的生长生活习性油松属温带树种,常绿针叶大乔木,高达20多米,抗寒力较强,可耐-25度低温。是深根性树种,不仅根系发达,且穿透力很强,针叶具有蜡质层和下陷气孔,蒸腾量小,在年降水量仅有300毫米的地方能正常生长。油松对土壤养分条件要求不高,从土壤中吸收氮素及灰分元素的数量较其它树种少。在及其贫瘠的土壤上也能很好的生长。油松喜微酸性及中性土壤,土壤PH值7.5以上即生长不良。油松是喜光树种,在全光条件下能天然更新,1-2年幼苗稍耐庇荫,4—5年以上的幼树则要求充足光照。是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南部地区营造用材林和水土保持林的一个重要树种。一般15—20年可长成椽材,30-40年能长成檩材,是北方生长较快的针叶树种。幼林期通过修枝、间伐等抚育措施可获得大量枝柴。大树能采脂提炼松香、松节油等。油松材质较好,广泛用于建筑材料、制作家具及采矿立柱等。天然林在黄土高原区有较大面积分布。  相似文献   

11.
油松大蚜又名"松大蚜",是一种生长于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的分雌雄两种的昆虫。而油松是生长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树木,其抗旱、耐酸性土壤,有较好的耐寒性及抗贫性,能在我国华北土壤贫瘠地区生长。而油松大蚜是一种主要寄居在油松上的昆虫,它们呈黑褐色,体型小,翅膀和胸前花纹呈现"X"状,寄居在油松上对其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根据油松大蚜和油松生活的习性来探究温度对两者生命体征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由此来对油松大蚜进行除害,保证油松能够健康、安全生长。  相似文献   

12.
油松侧柏混交林效益及种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陕西省淳化县干旱阳坡立地上,10年生人工油松侧柏混交林的研究结果表明,侧柏属浅根型树种,根系系集中分布在0~40cm深的土层中,而油松根系在0~60cm深的土壤中呈均匀分布。混交林的根系在土壤剖面上,垂直分布趋于均匀。行间混交林、株间混交林均能显著提高油松、侧柏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同时能增强土壤中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尽管株间混交林能明显改善林地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提高油松、侧柏的枝叶生物产量,但行间混交林在这些方面却表现出强烈的负效应。混交林对油松、侧柏针叶中的氨、磷含量的影响,随混交方式而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洛南县油松容器育苗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属松科松属,别名短叶马尾松和东北黑松,为乔木,高达25米,胸径约1米,它分布于我国的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宁夏、青海、四川等多个省市区。油松为强阳性树,性强健耐寒、耐干燥大陆性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干旱瘠薄土壤,不宜栽于季节性积水之处,喜生于中性、微酸性土壤中,不耐盐碱,是营造防风固沙林的先锋树种,同时,培育油松容器苗是农民增收、荒山增绿,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洛南的一种有效途径。笔者通过5年实践和总结,摸索出洛南县油松容器育苗新技术,可使当年油松苗平均高度提高2~3cm,使苗木地径平均提高0.1cm。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西宁市油松人工林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以西宁市南北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坡向坡位(温度、湿度)、海拔、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5个因子作为研究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各因子对油松生长的影响,得出对油松人工林影响作用最大的因子。结果表明,对树高影响作用的大小排序为坡向坡位、土壤容重、海拔、土壤有机质、坡度;对胸径影响作用的大小排序为坡向坡位、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海拔、坡度,故影响西宁市油松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为坡向坡位。  相似文献   

15.
黄土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该文以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农地、草地、道路边坡为研究对象,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的方法,以地表径流含沙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并就坡度、地被物、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以及流量和土壤抗冲性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为油松林地>刺槐林地>草地>道路边坡>农地.林草措施的抗冲效果与坡度密切相关,且随坡度的增大林草措施的防冲效果变小;地被物对土壤抗冲性有显著影响,没有地被物的土壤抗冲性明显小于有地被物的土壤;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与冲刷水流的流量密切相关,冲刷水流的流量较小时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改善效果更为突出.黄土区水土保持的关键是分散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土石山区油松-元宝枫混交林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北京八达岭林区不同混交模式林分生产力、生物量及其分配状况、林分土壤养分分配状况、混交距离对油松生长的影响与不同林分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混交模式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结果表明,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的生产力、生物量及其分配状况均好于油松-元宝枫带状混交林与油松纯林。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林下枯落物分解速度较快,积累量明显少于油松-元宝枫带状混交林与油松纯林,说明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作用,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涵养水源功能好于油松-元宝枫混交林与油松纯林。此外,15a油松-元宝枫混交林混交距离应大于760cm;混交方式采用块状混交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彰武地区油松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彰武地区育油松苗的经验,对油松育苗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科学规范的介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规范和指导各类苗圃育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油松育苗技术中种子处理方法、土壤管理方式、施肥方法、作业方式、播种时间和田间管理等的详细描述,增加了油松育苗生产技术的适用性和可参考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年龄的油松人工林下土壤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油松纯林在Ⅲ令阶以前,对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甚微,在Ⅲ令阶以后,开始明显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能改良土壤结构,降低肥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发现,包头市区油松普遍长势衰弱,针叶出现"红化"现象。为了从整体上分析包头油松生长现状及分布规律,为确定造成油松生长衰退的主要原因及其复壮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通过对包头市油松生长的土壤入手,分析、对比包头市针叶正常油松与针叶红化油松的土壤含水率、容重变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针叶红化油松林与正常油松林土壤含水率偏低,在4.85﹪~9.4﹪之间波动,针叶红化油松林土壤含水率高于正常油松林土壤含水率,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昆都仑公墓土壤平均容重大于1.4g/㎝~3,阿尔丁植物园和建设路的土壤平均容重在1.2~1.4g/㎝~3之间,正常油松土壤容重高于红化严重油松林土壤,土壤容重偏低对油松针叶红化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天安门广场油松在2010年春季针叶枯黄并逐渐出现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对油松外部形态及根部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油松所在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化验分析及立地条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油松整株针叶枯黄,毛细根萎缩干瘪,菌根腐烂死亡;油松表层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根系吸收大量盐分并失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导致油松针叶出现枯黄最终整株死亡;油松生长空间狭小、土壤密实度高,土壤通风透气性差、热辐射增加等方面因素不利于油松正常生长。2009年冬季雪后天安门广场油松周边施撒大量融雪剂是造成油松死亡的直接原因,为保护绿化成果和景观效果,对预防融雪剂危害及不良立地条件现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