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玲 《吉林农业》2006,(2):25-25
土壤改良利用是根据土壤的肥力属性和组合特点及其与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条件的内在联系,综合编制而成的。从区域性角度出发,根据土壤的特点,生产上的主要矛盾和限制因素,因地制宜地提出土壤的改良利用的主次方向及其措施,为综合区划和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种田培肥改进土壤等项生产规划,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冈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青冈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结果基础上,依据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原则,把青冈县所有土壤分成了4个区,8个亚区。根据各区土壤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利用措施,以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疏勒河项目区盐碱地的形成及改良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疏勒河项目计划开发荒地523万hm2,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气候条件,该区土壤中普遍含盐,且中盐土和重盐土占绝大多数,主要的盐土类型有:沼泽盐土、草甸盐土、典型盐土和干旱盐土。针对不同的盐土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利用分区,盐土的改良,必须以“水、盐、肥”为中心,水利、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4.
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土地改良利用为例,选取影响土壤形成和改良利用的5个因子,在分级赋权的基础上,运用Arc GIS软件建立数据模型进行土地改良利用分区研究,以期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使改良措施具更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绿洲大型灌溉农业区进行土地改良利用分区研究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疆盐碱地分布特点和成因及改良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盐渍化严重限制和阻碍了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合理改良开发利用盐碱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新疆现状,应用End Note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盐碱地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论述水利工程、农业工程和化学及生物改良等技术措施的发展现状,展望了新疆盐碱土改良利用的研究发展方向。新疆盐碱地治理改良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水利工程和农业措施虽然在生产实践广泛应用,但单一的治理改良方式不能彻底解决土壤盐碱化,因此,对于改良盐碱土应坚持"水利先行,综合治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土壤特征、特性,为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结合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综合考虑,本区土壤利用主要分两个区,为水土保持、板栗林牧杂粮区和改土治沙、花生为主油粮区。改良措施主要以水土保持、客土治沙为主,发展绿肥,以防止水土流失,增施有机肥,加厚土层,提高土壤肥力。1水土保持板栗林牧杂粮区本区又分为三个亚区,林果杂粮区、板栗杂粮区、林牧杂粮区。  相似文献   

7.
昭通市土壤改良工作是在全市土壤普查的基础上,明确制定出全市土壤改良工作的基本方针,以土壤改良分区为基本框架,针对不同等级的土壤采取不同的改良方法和利用措施,提出土壤利用的方向、农业配置及主要生产措施,以达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建设良性循环的土壤生态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海涂是江苏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海涂对发展苏北经济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合理、充分、有效地开发海涂,江苏省科委在射阳县中路港垦区建立了海涂土地资源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实验区,以提供农业开发海涂的科学示范和样板,带动整个江苏海涂地区的农业开发利用。海涂土壤为盐渍土,盐渍土的综合治理与改良是海涂农业开发的前提。因此,首先必须了解土壤盐渍状况,为盐渍土的综合治理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皮山县土壤盐渍化状况及综合改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皮山县自然条件,盐渍化土壤类型、分布、成因,确立了合理的盐碱地治理目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盐渍化土壤综合治理方案,以期为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GIS和综合分区模型为技术,选择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15个指标,以乡镇为分区单元,对鄱阳湖地区涉及的25个县(市)进行农业资源利用分区.根据“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农业利用主导方向”的命名原则,将鄱阳湖地区划分为滨湖平原生态景观粮畜水产区、中部平原地粮油水产区、北部低山丘陵粮棉油水产区、西部丘陵平原粮油果业区和...  相似文献   

11.
娄锋  邱以富  牟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1,(20):278-279,282
通过耕地改良利用分区原则、分区系统、分区方法,分析土壤培肥改良利用不同类型区域的耕地概况,并提出对策,以为东港区土壤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森林防火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从福建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森林火灾发生特点与规律分析入手,按照地域分异原则,进行森林防火分区.并在区内以县(市)级为总体,划分森林火险等级,提出不同的森林防火方向、防火设施布局和防范战略对策措施,科学地进行森林防火决策和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以青岛市为研究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县域耕地资源评价系统的支持下,建立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综合指数(IFI)法和累积曲线分级法对青岛市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并以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灌溉保证率、土壤物理状况作为限制性主导因子,对青岛市耕地进行改良利用分区。结果表明,青岛市耕地地力由高到低等级可划分为6级,其中1~4级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说明青岛市耕地地力整体较好;改良利用分区结果显示,青岛市耕地可划分为土壤培肥、自然环境条件改善、土体整治 3种改良利用分区类型,不同分区类型耕地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提高其产出水平。本研究可为青岛市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耕地施肥分区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便于施肥指导,进一步规范肥料的科学施用,对贵州省内不同海拔区域,依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土壤养分等因素的空间变异性研究,把省内耕地划分成三级施肥分区.以土壤类型、年均温、≥10℃积温等主导因素为主要划分依据,确定了3个一级分区;在此基础上,以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农业生产水平的相对一致性为主要划分依据,确定了11个二级分区;以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与特征划分三级分区施肥单元.  相似文献   

15.
盐碱耕地的改良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轻治为主,轻、中、重结合,以水为纲,水、农并重的原则。由于不同地区盐碱形成类型、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作物组成等不同,将全省盐碱耕地分四大盆地,提出综合改良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区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周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区,涉及到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边界具有很强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聚类方法与判别分析相结合,既能适应上述特点,又有效解决了独立样本的合理归类问题。利用主分量分析选取聚类指标,并以各指标对主分量的负荷和作用为依据确定其聚类时的权重。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区,涉及到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边界具有很强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聚类方法与判别分析相结合,既能适应上述特点,又有铲解决了独立样本的合理归类问题,利用主分量分析选取聚类指标,并以各地主分量的负荷和作用为依据确定其聚类捍的权重。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和硕县耕地地力评价与耕地土壤改良分区制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和硕县耕地地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基于GIS方法对区域内耕地土壤改良利用进行分区.[方法]应用和硕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专题图叠加确定评价单元11728个,选取了土壤管理、物理及剖面性状、化学性状等12个影响因子,采用模糊评价、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对和硕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并运用GIS手段实现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空间制图.[结果]和硕县耕地总面积为30 073.32 hm2,根据地力水平分为四个等级,一至四级地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47;、34.91;、38.18;和16.43;.[结论]从耕地自然条件出发,得到了和硕县耕地土壤培肥改良利用区、耕地土壤微肥改良利用区、耕地环境条件改良利用区和耕地土壤不良质地构型的空间分布.和硕县耕地大部分属于中等水平,土壤改良分区的空间表达有助于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9.
基于SPSS的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围绕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以长三角各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为主导因子,充分考虑各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了区域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分区依据、分区指标体系。应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进行了初步探讨,把该区域划分为6个土地利用区。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及问题,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黄淮海淮北平原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重点对大面积中低产土壤—砂姜黑土的基本特性和低产原因作了客观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兴修水利、完善农田排灌系统,以农牧业结合为突破口,促进有机无机结合发展.合理轮作、换茬等改土培肥增产综合技术措施。并从宏观总体上就砂姜黑土的区域综合治理效益进行剖析和经济估算,提出了淮北平原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分区治理改造的统一规划和技术措施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