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度对茶发酵叶色泽及茶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究温度对发酵外形、汤色指标和品质成分的影响,并获得快速判别发酵适度的指标,该文以福鼎大白茶品种鲜叶为原料,设置25、30、35、40℃等4个发酵温度,首次检测在制品外形L值(亮度)、a值(红度)、b值(黄度)和△E值(总色差),汤色LC值(总汤色值)、LL值(汤色透亮度)、La值(汤色红度)和Lb值(汤色黄度)等色泽属性,以及TFs(茶黄素)、TRs(茶红素)和TBs(茶褐素)等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建立3类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发酵的进行会导致外形色泽L值、b值的下降,a值的增加,汤色LC值、La值和Lb值的先升后降,LL值的下降,各色泽属性的剧变期均发生在前90 min;不同温度比较,低温(25或30℃)有利于外形亮度L值、外形黄度b值、总汤色LC值、汤色黄度Lb值和汤色红度La的值的稳定,高温(35℃)有利于外形红度a值和汤色透亮度LL值的增加。品质成分TFs和TRs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然茶红素峰值点出现时间晚于茶黄素,整体上以25℃发酵有利于TFs的形成和累积,而30℃发酵有利于TRs累积。相关性分析表明,TFs和TRs均与TFRB(茶黄素和茶红素之和与茶褐素的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TFRB值较TFR值(茶红素与茶黄素的比值)更可有效代表茶黄素和茶红素在叶内的贡献表征;外形色泽属性与汤色色泽属性间呈极显著相关性,TFs与L值、b值、L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C值、La值呈显著正相关,TRs仅与a值和Lb值呈显著正相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获得了以LL值、Lb值和b值为变量的茶黄素回归模型,R2达到0.804,结合回归模型和相关性结果可以看出外形黄度b值最为关键,可作为判断发酵适度和衡量茶黄素含量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2.
以自然发酵和人工接种发酵(Lactobacillus pentosus 和 Leuconostoc.mesenteroides 为发酵剂)加工的白菜为材料,对比了两种加工白菜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有益微生物(乳酸菌)和有害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并对其制品做了感观分析.结果得出人工接种发酵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整个过程均比自然发酵的低,且未出现自然发酵白菜初期出现的"亚硝峰"; 人工接种发酵白菜中肠杆菌及乳酸菌之外的需氧嗜温菌的数量较自然发酵的少;乳酸菌数量较自然发酵的多;人工接种发酵白菜感官分析优于自然发酵.说明人工接种发酵白菜的品质优于自然发酵加工的制品.  相似文献   

3.
植物乳杆菌发酵不同果蔬汁风味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5.
冻融循环下冷冻非发酵面团品质的变化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为了探讨储运销售过程引起的冻融循环对冷冻非发酵面团品质的影响,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LF-NMR)、质构仪与流变仪等对样品面团水分与蛋白质组分、质构与流变特性进行测定,研究冻融循环下冷冻非发酵面团品质变化。结果表明:5次冻融交替中,失水率显著上升,达至3.14%;总水分中半结合水含量在 F1后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冻融循环过程中,半结合水不断散失;至第5次冻融时,醇溶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谷蛋白与谷蛋白大分子聚合物(GMP)含量至第4次冻融后均显著下降(P<0.05),分别降至2.26%与0.70%;生面坯剪切力显著上升,强韧性则与之相反;熟面坯硬度呈上升再下降趋势,黏性基本呈上升,弹性呈下降趋势;弹性模量G'与黏性模量G'均呈下降趋势,且在第4次时,tanδ(tanδ=G'/G')至最大,表明G'的变化程度比G'大。由此可见,冻融循环致使冷冻非发酵面团品质有所下降。总而言之,冻融循环对冷冻非发酵面团的品质下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清酒乳杆菌固态发酵鳓鱼过程中品质的变化,以促进传统发酵水产品标准化生产中品质控制水平的提高,本研究综合测定了鳓鱼发酵过程中的理化、色度和质构等常规指标,采用电子舌技术对滋味特性进行分析,对感官品质进行了人工评价,并对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鳓鱼发酵过程中,pH值先下降后上升,最小值为4.88,水分含量减少,总酸度先升高后下降,最大值为13.4 g·kg-1,氨基酸态氮(ANN)、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增加;内聚性、硬度和咀嚼性均先上升后下降,第9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6、437.4 g和217.8 g,弹性和回复性持续下降;鳓鱼色泽变化显著(P0.01),L*值先升高后下降,a*值先下降后上升,b*值持续上升,逐渐呈现黄亮的发酵色泽。基于电子舌技术的滋味特性分析表明,发酵过程中主要形成酸味、苦味、甜味和复合滋味等,而鲜味和咸味的成分较少,且构建的主成分分析模型可明显区分不同发酵时间的样本。对感官品质的人工综合评价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72.8)。综上所述,清酒乳杆菌固态发酵过程中,发酵鳓鱼的理化、质构、色度和滋味品质存在一定关联性,各指标在发酵中期达到最佳,发酵周期以9 d为宜,这为发酵水产品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葡萄品质的评价及其与土壤质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河北省葡萄主产区涿鹿县的葡萄样品与土壤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K-均值聚类法对影响葡萄品质的主要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单粒重、固酸比、pH和Vc进行评价,同时测定了相应葡萄采样点土壤的机械组成,并且对葡萄品质指标与土壤机械组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一般一级葡萄品质的单粒重>6.0 g,二级>5.0 g,四级<5.0 g;一级葡萄可溶性固形物>175 g/kg,二级>160 g/kg,四级<130 g/kg;优良品质葡萄固酸比大都在20 ~ 30之间.②研究区葡萄单粒重与0 ~ 60 cm土层内细砂粒含量都呈显著正相关,与物理性黏粒(<0.01mm)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细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物理性黏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固酸比与粗砂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③优质葡萄采样区土壤质地在0 ~ 60 cm土层内均为轻壤土,品质差的葡萄采样区土壤质地在0 ~ 60 cm土层内均为重壤土或中壤土.因此,在涿鹿县土壤质地、单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可作为评价葡萄品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高静压加工对黄桃罐头品质的影响(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展非热加工技术在水果罐头加工中应用,以黄桃罐头为试材,研究了高静压加工对黄桃罐头品质的影响。分析了黄桃罐头果肉或汤汁的质地、显微结构、色泽、pH值、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在加工前后变化,并与传统热加工产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静压加工(600 MPa, >5 min)能有效地保持产品质地、显微结构、色泽、pH值、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而热加工(90±2°C, 20 min)导致果肉质地软化、显微结构破坏及可溶性固形物增加,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同时感官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高静压加工黄桃罐头除新鲜度及滋味稍差外,其他方面均无明显差别,而热处理黄桃罐头除保持较好色泽与香气外,其他方面均产生劣质的影响。所得研究结果将为高静压技术在水果罐头中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米粉的营养价值,本研究将不同粒径的豌豆粉添加到米粉中,分析不同粒径及添加量(0%、7.5%、15%、30%)对大米粉粉质特性及米粉蒸煮、质构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添加豌豆粉可以增加米粉中蛋白质的含量,添加30%豌豆粉后米粉的蛋白质含量为原米粉的1.73倍.豌豆粉的添加降低了米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灭酶处理对燕麦气味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择合适的灭酶处理方法,通过电子鼻、感官评价和快速黏度分析等方法,对5种灭酶处理(焙炒、常压蒸煮、高压蒸煮、远红外处理和微波加热)对燕麦粉的气味、色泽和糊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燕麦粉的电子鼻主成分分析(PCA)二维和三维指纹图谱均可将不同灭酶处理的样品明显区分开来;样品的感官评价气味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焙炒组,红外组,高压蒸煮组,常压蒸煮组,微波组;样品白度检测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红外组,微波组,焙炒组,蒸煮组,与色泽的感官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微波组和红外组的色泽明显优于其他3组的色泽。样品的糊化特性指标中,除糊化温度外,其他6项快速黏度分析(RVA)特征值均差异显著。由此说明,不同灭酶处理对燕麦粉的气味、色泽和糊化特性均有不同影响,应结合燕麦粉的不同用途选用不同的灭酶处理。  相似文献   

11.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武夷岩茶品质成分在线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在武夷岩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在线检测应用,该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70个武夷岩茶样品为试验材料,首先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测定了其品质组分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水分、茶多酚、咖啡因和粗纤维的分布范围分别为6.02%~8.09%,9.07%~15.65%,18.41~30.22 g/kg和9.19%~16.62%,标准偏差分别为0.424%,1.353%,2.613g/kg和1.497%,然后采用TQ Analyst 8.5光谱分析计量学软件,比较了不同数据预处理方法的建模结果,优选并成功建立了水分、茶多酚、咖啡因和粗纤维的定量分析模型,以上成分的预测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5,0.7427,0.8601和0.8840,标准偏差分别为0.0812%,0.748%,1.39 g/kg和0.580%。将上述预测模型的偏差结果同对应现行国家标准理化分析测试方法要求对比,水分预测模型优于偏差要求,咖啡碱、茶多酚及粗纤维预测模型稍高于偏差要求,但均能够满足生产线快速测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红茶与绿茶感官品质与其化学组分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茶叶感官审评分属性与其化学组分的相关性进行探讨,该文以不同等级、产地红茶和绿茶为代表,利用传统感官审评方法鉴定茶叶品质(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并对各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对茶叶品质影响最重要的品质指标,即滋味。在利用尺度评价法对茶叶滋味品质的10个分属性(浓度、厚度、甘度、鲜度、醇度、涩度、嫩度、陈味、纯正度、火工度)进行更为细致的评定和对茶叶中主要呈味物质—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等级、不同产地茶叶的滋味分属性进行差异分析,并对化学组分与滋味分属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茶样之间的产地和等级间差异主要是鲜度和涩度,而与之相关的组分主要是茶氨酸和咖啡碱,茶多酚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该研究实现了茶叶感官品质的定量分析,提高了感官审评结果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为茶叶原产地保护和分等分级提供核心技术和标准支撑。  相似文献   

13.
在啤酒酿造工艺的煮沸和主发酵阶段分别添加乌龙茶,探讨茶叶不同添加方式对啤酒理化特性、抗氧化能力、啤酒贮存稳定性以及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未添加茶叶的啤酒产品(对照组CG)相比,在煮沸阶段(煮沸添加组BG)和主发酵阶段(主发酵添加组MG)分别添加0.3 g/L的茶叶均提高了酵母发酵速率;添加茶叶的两个茶啤酒产品(煮...  相似文献   

14.
曲拉热风干燥工艺参数筛选及色泽品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为了降低曲拉因干燥过程引起的褐变,保证产品干燥后色泽良好,同时为曲拉干燥设备及工艺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选择热风干燥的方式,以干燥后产品的亮度值L*、红度值a*和黄度值b*为目标,利用数据标准化的综合评分方法对3个目标评分。根据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理论,探讨了热风温度、物料厚度和风速对曲拉热风干燥工艺的影响,建立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并对干燥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综合评分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热风温度、风速、物料厚度;曲拉热风干燥最佳工艺参数为:热风温度41℃,物料厚度10 mm,风速60 m/min,此时得到最大综合分为0.9012;工艺优化后曲拉的亮度值L*比牧区自然暴晒干燥方式提高了7.18(P<0.05),红度值a*和黄度值b*分别极显著的降低了1.41和10.29(P<0.01),过氧化氢值(peroxide value, POV)、硫代苯巴比妥酸反应底物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及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 5-HMF)值分别极显著降低了1.15 g/100 g、0.84 mg/kg和1.973 mg/L(P<0.01)。表明该干燥工艺可有效降低曲拉干燥过程中脂肪的氧化程度与美拉德反应的发生,改善产品色泽品质。研究结果为曲拉热风干燥设备及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杀青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杀青作业是提高绿茶加工品质的关键工序,为了提高茶叶加工品质,采用微波、热风、蒸汽、锅炒和蒸汽-热风组合等不同杀青方法对加工后绿茶的感官品质和茶叶内含成分品质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输出功率 10 kW、时间2.5 min、杀青叶温室75℃,杀青后茶叶的外形色泽、汤色、叶底表现较好,只有香气、滋味欠佳,咖啡碱、茶多酚、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是2.70%、34.40%、3.335×10-3 mg/g和2.24 mg/g,时间是传统杀青的1/4~1/3,能耗成本是传统杀青的1/3。蒸汽-热风组合杀青时间为6 min(蒸汽和热风各处理3 min)、叶温80℃杀青的茶叶香气最好,氨基酸保留量达到3.48%,感官品质总分达到90.75分。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微波热处理对山核桃贮藏品质的影响,将新鲜山核桃(500 g)在微波(2455 MHz,650 W)下分别进行1,2.5,3和5 min 热处理,然后置于温度:(2±0.5)℃,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中贮藏120 d。贮藏期间对山核桃营养成分,品质变化,感官指标进行监测。结果显示2.5 min 的微波处理能够显著(P<0.05)延缓蛋白质、脂肪的降低,对脂肪酸和维生素 E 有较好的保存效果,此外,2.5 min 微波处理能够减慢贮藏期间山核桃水分和可溶性糖的流失速度,维持较好的感官品质。同时2.5 min 微波处理对脂肪酸败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在贮藏120 d,山核桃保持了较好的品质。与2.5 min 相比较,较短时间(1 min)和较长时间(3和5 min)微波处理没有提高山核桃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1 min 的微波处理对贮藏期间山核桃脂肪、蛋白、脂肪酸、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生育酚等营养几乎贮藏无影响(P>0.05),3和5 min 处理显著(P<0.05)加剧了各项营养指标的衰败速度,因此2.5 min为适宜的微波处理条件。该研究为微波保鲜山核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RGB模型的脱绒棉种颜色特征与发芽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得到脱绒棉种质量与其表面颜色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数码相机拍照,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脱绒棉种表面颜色特征,并严格按照GB/T3543.4-1995进行发芽试验,通过线性拟合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脱绒棉种质量的颜色特征估算模型,并对其精度进行了评价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R/(R+G+B)、G/(R+G+B)、(R-G-B)/(R+G)和R/G 4个颜色特征参数,逐步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949和0.7148,且均通过了P=0.01极显著性检验水平。该研究为基于RGB颜色模型对脱绒棉种实施快速、有效的分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亚热带丘陵区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环境、茶品质改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蚯蚓生长,增加土壤关键层次(0~20cm)关键时期(4~6月份)水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低温时增温、高温时降温及降温时保温的综合动态调控效果,增加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有效缩短高温和干旱时间,改善茶叶品质,显著增加茶叶产量,增幅为39.04g/m2。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风味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影响,在控温除湿环境中以基于静态摊晾于水筛加工而成的白茶为对照,在不同茶鲜叶减重率(65%、70%和75%)时对在制品进行并筛或堆青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制成的白茶呈现出较为相似的感官品质特征,但堆青处理相较并筛处理及对照茶样的香气鲜度下降而滋味甜度提高。在并筛处理中以在减重率为70%时并筛略优于在减重率为65%时并筛的白茶品质,且二者均以薄并筛处理较优于对照茶样。在减重率达75%时对在制品进行相同时长不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方式:2~6筛并1筐)以厚堆处理的白茶品质较优,而不同时长相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时长:2~6 d)则以短时堆青的白茶品质为佳。不同摊青处理白茶的儿茶素类、生物碱和主要氨基酸组分无明显规律性差异。相较静态/并筛工艺组,堆青工艺组茶样中呈甜味的脯氨酸和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等花果香成分显著降低(P<0.05)。基于茶样生化组成的模式识别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静态/并筛工艺组与堆青工艺组2种类群。堆青处理可通过促进脂肪酸代谢,增加烷烃类、降异戊二烯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来有效调节白茶样品的生化组成;橙花醇、橙花醛和香草醛等23种化合物可视为其与静态/并筛工艺组茶样相互区分的主要特征标识物(群)。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摊青方式的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