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上海市甜菜夜蛾对虫螨腈的抗药性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浸叶法监测了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及浦东新区4个地区甜菜夜蛾对虫螨腈的抗药性,并在室内抗性筛选的基础上,研究了甜菜夜蛾上海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上述4个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对虫螨腈均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RR为0.9~5.2倍)。田间药效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趋势一致。虫螨腈连续筛选10代后,与起始种群相比,抗性下降30%,甜菜夜蛾对虫螨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041 4。抗性筛选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对虫螨腈产生抗性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性差异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室内用浸渍法测定了 14种杀虫剂对山东泰安和浙江杭州两地小菜蛾种群的毒力。结果表明 ,两地小菜蛾对溴氰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 ,分别达 6 3.9和 52 .5倍 ;对氟啶脲的抗性也分别达 35.0和 12 2 .1倍 ;常用的有机磷类、灭多威和杀虫双等药剂对它们的毒力均较低 ;两个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和氟虫腈最敏感。  相似文献   

3.
不同药剂对甜菜夜蛾幼虫毒力和田间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浸渍法分别测定虫螨腈等不同药剂对甜菜夜蛾3龄及5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一些特异杀虫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毒力普遍高于试验用常规化学杀虫剂的毒力;同一药剂对不同龄期幼虫毒力的差异程度也不同,如虫螨腈、氟啶脲、氟铃脲、甲胺基阿维菌素、阿维菌素、虫酰肼等药剂对甜菜夜蛾3龄及5龄幼虫毒力的差异程度明显低于顺式氯氰菊酯、丙溴磷、灭多威等化学药剂。同时,作者还对12种药剂分别稀释1000倍对甜菜夜蛾5龄幼虫不同时间的毒力进行了观察,除常规化学农药出现中毒现象较快外,虫螨腈、甲胺基阿维菌素也表现较快中毒症状,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验证防治甜菜夜蛾宜选用虫螨腈、氟啶脲、氟铃脲、甲胺基阿维菌素、阿维菌素、虫酰肼等药剂。  相似文献   

4.
甜菜夜蛾对三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脱离药剂选择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对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3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及抗性衰退规律。结果表明,即使甜菜夜蛾对氯氟氰菊酯、氰戊 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分别达522.9倍、669.7倍和2 737.2倍,抗性仍不稳定,分别经10代、8代和9代饲养后抗性下降为60.8倍、90.8倍和180.5倍;对田间抗性种群的抗性衰退研究发现,甜菜夜蛾对这3种拟除虫菊酯的抗性也表现为不稳定性,在无杀虫剂选择的情况下,开始几代抗性下降较快,当下降至一定水平(6~10倍)后,抗性趋于基本稳定,但很难完全恢复对拟除虫菊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甜菜夜蛾抗药性及其机理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采用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甜菜夜蛾山东泰安种群对顺式氯氰菊酯等5种药剂的抗性,以及5种增效剂对5种药剂的增效作用。用浸渍法测定了2种渗透剂对药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泰安种群与敏感种群相比,对顺式氯氰菊酯、灭多威、丙溴磷、氟啶脲和硫丹的抗性分别达1536.0,532.1,193.5,25.0及11.9倍,且抗性谱广、发生程度严重。5种增效剂和2种渗透剂与不同药剂混用,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表明该种群为多重抗性。其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水解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提高有关,也涉及抗击倒基因敏感度和表皮穿透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山东地区甜菜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采用竞争性特异等位基因PCR方法,检测甜菜夜蛾钠离子通道基因片段上L1014F的突变频率.结果表明,敏感种群个体中均未发现突变个体;田间章丘种群92%个体具有L1014F突变,其中64%为L1014F突变纯合子,28%为L1014F突变杂合子.经高效氯氰菊酯汰选5代后的抗性种群检测个体中均未发现敏感型纯合子.安丘种群的L1014F突变等位基因频率最高,为85%,泰安、滕州和滨州种群分别为50%、43.33%和30%,相关性分析表明甜菜夜蛾L1014F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与对高效氯氰菊酯不敏感度呈线性正相关(Y=1.106x +0.079,R2 =0.93).  相似文献   

7.
分别于1990年、1992年、2001年和2005年从山东泰安、山东夏津和湖北天门采集3个棉铃虫H elicoverpa arm igera种群,采用点滴法测定了4种杀虫剂对其的毒力,以监测各种群的抗药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01992年3个种群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增长迅速(13.256.1倍);19922001年抗性增长速度有所减缓(3.111.0倍);20012005年抗性水平降低。3个种群棉铃虫对灭多威和辛硫磷的抗性变化趋势与氰戊菊酯的基本相似,但抗性水平较低;对硫丹则均一直处于敏感水平。引起抗药性变化的原因主要与各类药剂的使用频率和转B t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发展及抗性种群中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室内采用饲料混毒法进行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选育,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抗性和敏感种群之间RyR基因mRNA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室内选育31代后获得一个抗性倍数为105.60倍的甜菜夜蛾抗性种群,其mRNA表达量在甜菜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之间均存在差异,以表达量最低的卵期作为对照,抗性种群中1龄幼虫表达量最高,是卵期的154.58倍;其次是雄性成虫,其表达量是卵期的101.51倍;2~5龄幼虫分别是卵期的59.56、35.35、72.99和19.84倍。抗性种群中1、2和4龄幼虫mRNA表达量分别是敏感种群的5.99、2.79和2.14倍,其余阶段低于敏感种群。表明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可能主要表现在幼虫阶段,RyR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氯虫苯甲酰胺诱导有关。  相似文献   

9.
广西不同甜菜夜蛾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室内浸叶法测定了广西3个甜菜夜蛾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广西不同菜区甜菜夜蛾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不同。柳江甜菜夜蛾种群对氟啶脲、溴虫腈和氟虫脲的敏感性最高,分别是南宁种群的3.06、5.90、5.17倍,是桂林种群的2.28、2.56、4.93倍;桂林甜菜夜蛾种群对虫酰肼和多杀菌素的敏感性最高,分别是柳江种群的3.82、10.62倍,是南宁种群的4.91、4.36倍;南宁甜菜夜蛾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几乎与桂林种群一样,是柳江种群的2.80倍;广西3个甜菜夜蛾种群对氟虫腈、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和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均相当低,无法求出毒力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11种杀虫剂对江苏省南京市马群和山东泰安市郊区斜纹夜蛾田间种群的毒力。用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南京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LD50)大小顺序为: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辛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灭多威;对泰安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为: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马拉硫磷>辛硫磷>毒死蜱>灭多威。高效氯氰菊酯对两种群的毒力最大,灭多威的毒力最小。山东泰安种群较南京种群对杀虫剂略敏感。用浸叶法测定结果表明:9种杀虫剂对南京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LC50)大小顺序为:除尽>菜喜>高效氯氰菊酯>米螨>抑太保>氯氟氰菊酯>辛硫磷>毒死蜱>抑食肼。对山东泰安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为:除尽>菜喜>抑太保>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辛硫磷>米螨>氯氟氰菊酯>抑食肼。除尽和菜喜对两种群的毒力最高,抑食肼的毒力最低。山东泰安斜纹夜蛾种群除对氯氟氰菊酯和米螨的敏感性略低于南京种群外,对其他药剂均比南京种群敏感。  相似文献   

11.
玉米田主要杂草对烟嘧磺隆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我国玉米田杂草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及分布现状,于2010—2011年自山东、吉林、四川、河北4省采集连续多年施用烟嘧磺隆的玉米田杂草种子样本121个,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法测定了其对烟嘧磺隆的抗性。结果显示:4个杂草样本对烟嘧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山东淄博张店区傅家镇高家村的牛筋草抗性种群的GR50为25.76g/hm2,是敏感种群(1.33g/hm2)的19.37倍,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四川彭山县谢家镇岳油村的稗草、河北大城县广安镇夏屯村的虎尾草和河北邯郸的狗尾草分别产生了6.14、5.43和5.65倍的低水平抗性;其余杂草样本均无明显抗性。同一杂草不同采集地点的敏感样本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上海市水稻田千金子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Case) 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发生情况及可能存在的抗性机制,在上海市千金子发生严重地区的水稻田共采集51个种群,采用单剂量抗性甄别法测定了不同千金子种群对3种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水平,扩增和比对了靶标酶ACCase基因部分片段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氰氟草酯105 g/hm2有效成分剂量选择压下,8个千金子种群标记为抗性种群,6个种群为发展中抗性种群;在噁唑酰草胺 120 g/hm2有效成分剂量选择压下,4个千金子种群标记为抗性种群,5个种群为发展中抗性种群;在精噁唑禾草灵62.1 g/hm2有效成分剂量选择压下,6个千金子种群标记为抗性种群,2个种群为发展中抗性种群。对15个抗性千金子种群靶标酶基因片段的测序发现,9个种群共发生了4种ACCase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ACCase基因 1999 位点色氨酸 (TGG) 突变为丝氨酸 (TCG)、1999位点色氨酸 (TGG) 突变为半胱氨酸 (TGT)、2027位点色氨酸 (TGG) 突变为丝氨酸 (TCG) 以及2027位点色氨酸 (TGG) 突变为半胱氨酸 (TGT/TGC)。其中,5个抗性千金子种群ACCase 基因突变频率均大于60%。研究表明,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千金子在上海市部分地区发生已较为严重,ACCase 基因突变是导致不同千金子种群对该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区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全国不同稻区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水平及其抗性机制,2012年采用点滴法测定了16个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和3种增效剂在10个抗性种群中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安徽安庆、合肥、江苏南京、盐城和无锡5个地区种群达到高抗水平(抗性倍数为74.1~91.2);浙江杭州、台州、湖州3个种群达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5.8~47.7),福建福州和广东广州达到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8.4~21.3),其他地区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增效剂增效结果表明,氧化胡椒基丁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在5个高抗种群和2个低抗种群中对吡虫啉均具有增效作用,表明P450单加氧酶和羧酸酯酶是抗性产生的主要代谢机制,而3个中抗种群中,仅PBO对吡虫啉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说明这3个种群仅有P450单加氧酶是其抗性上升的主要代谢机制。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测定的10个种群中对吡虫啉均没有增效作用,说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没有参与其抗性上升。建议在中等水平至高水平抗性地区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14.
我国部分地区水稻田鳢肠对吡嘧磺隆的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是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恶性阔叶杂草之一,为了明确鳢肠对吡嘧磺隆的抗性发生情况,采用生物测定法检测了2011-2013年从山东省、湖北省和江苏省水稻田采集的28个鳢肠种群对吡嘧磺隆的抗性。结果表明,从山东省采集的7个种群、湖北省的17个种群和江苏省的3个种群均能被有效剂量30g/hm~2的吡嘧磺隆控制,表现为敏感;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鳢肠种群LC12-25在30g/hm~2剂量下仍存活,进一步以江苏省敏感种群LC12-24为对照,对江苏省鳢肠种群LC12-25进行抗性水平测定。敏感种群LC12-24的GR50为0.25g/hm~2,抗性种群LC12-25的GR50为16.66g/hm~2,其抗药性指数(RI)达66.64,表明LC12-25种群对吡嘧磺隆产生了较高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安徽省稻田杂草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的抗性,从安徽省12个市38个县(市、区)稻区千金子发生较严重的田块中共采集72个千金子种群,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检测其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的抗性,筛选同时对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有疑似抗性的千金子种群并测定其对这2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千金子高抗种群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基因是否发生抗性位点氨基酸突变。结果显示,在72个千金子种群中,13个千金子种群已对氰氟草酯产生抗性,5个千金子种群已对噁唑酰草胺产生抗性;AH-1、AH-3、AH-7、AH-34和AH-72这5个千金子种群同时高抗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其中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指数介于21.98~65.52之间,对噁唑酰草胺的抗性指数介于11.76~27.19之间;这5个种群的ACCase基因片段均在2 027位点发生氨基酸突变,色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此外AH-3和AH-72这2个种群在1 999位点也由色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表明安徽省千金子已经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产生交...  相似文献   

1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监测了1984、2001和2010年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变化趋势,以及2010年河南、安徽和山东3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现状。结果表明:1984、2001和2010年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31~0.87、0.05~1.21和0.20~1.09 μg/mL,26年间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未发生显著性变化;2010年河南、安徽和山东3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15~1.16、0.43~0.90和0.09~1.33 μg/mL,4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相互间差异不显著。井冈霉素仍然可以作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主要药剂。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在山东省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对采集得到的山东省14个棉铃虫种群共109个样本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mt COI)及亚基II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mt COII)基因片段测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究其在山东省的种群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棉铃虫mt COImt COII基因拼接(1 306 bp)共有18个单倍型Hap1~Hap18,其中Hap2和Hap3单倍型包含的个体数量最多,分别为37个和20个。莱阳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为1.000,莱西种群的核苷酸多态性最高,为0.004 5,14个棉铃虫种群的总体固定系数FST值为0.028,说明棉铃虫种群之间几乎没有遗传分化。GENEPOP分析表明种群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山东省不同地区棉铃虫遗传分化较低,各地区种群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