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根据2006年水稻涝害的调查,分析出影响涝害程度的因子,并提出有效的抗逆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黄筋泥田、青紫泥田、红砂田和小粉田中铅锌砷含量与水稻分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壤中铅锌砷含量在较低浓度时,分别对水稻分蘖有促进作用,并有一个峰值,在较高浓度时,则对水稻分蘖有抑制作用;②土壤中铅锌砷的单元和三元复合污染对水稻分蘖的影响有较大差别;③水稻体内铅锌砷含量与水稻分蘖也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分蘖期节水处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选用4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在分蘖盛期进行不同程度的节水处理,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节水处理期间及处理结束后,植株有机物的运转及根系分布均可发生改变,以减轻干旱伤害;分蘖盛期节水处理导致水稻耗水量的下降由处理期间及处理结束后植株耗水量的减少两部分所组成,节水潜力大,但在品种及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分蘖期适度节水胁迫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处理期及处理结束到完熟期的水分利用效率;节水处理对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在品种与处理间存在差异,一定程度节水处理可提高某些品种的产量与稻米品质,但也可使一些品种的产量下降,故节水抗旱栽培应选择适当品种。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稻体系中铅锌砷含量与水稻分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黄筋泥田,青紫泥田,红砂田和小粉田中铅锌砷含量与水稻分蘖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中铅锌砷含量在较低浓度时,分别对水稻分蘖有促进作用,并有一个峰值,在较高浓度时,则对水稻分蘖有抑制作用;(2)土壤中铅锌砷的单元和三元复合污染对水稻分蘖的影响有较大差别;(3)水稻体内铅锌砷含量与水稻分蘖也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水稻主茎不同蘖位上产生的分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上具有蘖位优势现象;一是具有营养优势,即随主茎蘖位上移分蘖的营养生长优势下降;二是具有生殖优势,即随主茎蘖位上移分蘖的生殖生长优势加强。在主茎中部,强优势蘖位形成的基本条件,要同时具备较强的营养优势和较强的生殖优势。合理利用蘖位优势进行水稻栽培,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实践证明,水稻适当稀植可提高产量。 水稻是高分蘖作物,其分蘖数量因环境条件而差异很大。高密度栽培时,可能不产生分蘖;如果密度较小,每株水稻有足够的空间,再有相应的水肥条件,一般每株水稻可产生十几甚至几十个分蘖。因此,调控分蘖是水稻高产栽培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于1992和1993两年采用盆栽模拟方法对叶面喷施复合醇,减轻早稻涝害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稻分蘖前期或孕穗期淹水3—5天后,喷施一定浓度复合醇能增强耐涝性,减轻涝害引起的产量损失,复合醇能提高受淹早稻的根系活力,促进稻株恢复生长;提高稻叶叶绿素含量,增加单株叶面积和干物重,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减少稻叶MDA含量,降低POD活性,抑制涝害引起的膜脂过氧化,淹后早稻喷施复合醇的浓度以5.0mg/L和10.0mg/L较为适宜。复合醇减轻早稻涝害的效应在不耐涝品种浙733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于1992和1993两年采用盆栽模拟方法对叶面喷施复合醇,减轻早稻涝害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稻分蘖前期或孕穗期淹水3-5天后,喷施一定浓度复合醇能增强耐涝性,减轻涝害引起的产量损失,复合醇能提高受淹早稻的根系活力,促进稻株恢复生长:提高稻叶叶绿素含量,增加单株叶面积和干物重,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减少稻叶MDA含量,降低POD活性,抑制涝害引起的膜胆过氧化,淹后早稻喷施复合醇的浓度以5.0m  相似文献   

9.
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是构成水稻产量的三要素,分蘖是穗数的重要构成因素,高节位分蘖是水稻的一种特殊分蘖方式。以野生型水稻R818及其高节位分蘖突变体W33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水稻高节位分蘖的形态特征及其遗传行为。结果表明:①幼苗期,W33的株高、叶片大小、根条数、根长与R818无显著差异。②分蘖前期,W33已出现明显二次分蘖;分蘖中后期,R818的分蘖芽逐渐进入休眠状态,而W33除穗颈节外的其他节位,分蘖芽仍处于活跃状态,二者的株高、主茎叶长及一、二、三、四次分蘖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至抽穗期,W33的单株平均分蘖数达到79.7个,是R818分蘖数的7.5倍。③R818和W33的平均单穗谷粒数和单穗产量差异显著,但单株产量无显著差异。④W33与R818的正反交F1均无高节位分蘖;正反交F1与W33的回交后代表现为无高节位分蘖和有高节位分蘖两种表型,经2检验,其分离比均符合1∶1;正反交F2均表现为无高节位分蘖和有高节位分蘖两种表型,经2检验,其分离比均符合3∶1。表明W33的高节位分蘖能力旺盛,分蘖中后期的一、二、三、四次分蘖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R818;高节位分蘖特性表现为单基因隐性遗传。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高节位分蘖研究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稻高产的核心技术就是要提高水稻的分蘖、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和干粒重,而要实现四个提高要解决的就是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密度和施肥问题,其中密度决定植株的光照和通风。在生产上,营养生长期主攻分蘖,使单位面积有足够的茎数;生殖生长期主攻大穗,保证每穗有足够的颖花数和大的库容量;灌浆结实期主攻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水稻缺锌时,植株矮小,不分蘖或少分蘖,发育迟缓,长势不旺,容易“坐蔸”。成熟期延迟,使产量大幅度下降。水稻施锌有多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玄文成  马兴春 《吉林农业》2010,(12):118-118
文章概述了水稻涝害的发生与症状,提出了减轻涝害的途径与灾后的补救措施,以期对水稻的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灌浆期涝害对弱筋小麦相对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产区中后期涝渍害严重,研究涝害对弱筋小麦生长生理与产量的影响,为弱筋小麦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扬麦13、扬麦15、扬麦22和糯小麦4个弱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钵栽培方法,研究灌浆期人工模拟涝害对小麦株高、顶三叶SPAD值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灌浆期涝害对小麦株高无显著影响;(2)涝害后,小麦顶三叶SPAD值较对照下降,涝害时间越长,下降程度越大;不同叶位叶片涝害后下降差值差异显著,下叶位下降值大,涝害后恢复7 d,上叶位SPAD值较对照差值明显增加,涝害后下叶位叶片先受害,而后向上叶位叶片扩展;(3)小麦灌浆期涝害旗叶、倒二叶及倒三叶间较对照差值有显著差异,倒三叶SPAD值涝害指数与产量涝害指数极显著相关,且相关性最大(r=0.989 5),倒三叶叶片SPAD值为灌浆期涝害程度的指示叶位;(4)在涝害7 d胁迫下,4个弱筋小麦品种的产量均显著降低,扬麦22对涝害最敏感,涝害7 d产量较对照减少3.6 g·株~(-1),降幅最大,达39.4%。扬麦22和扬麦15涝害敏感期在涝害5 d以下,扬麦13和糯小麦涝害敏感期为涝害7 d;(5)不同品种灌浆期涝害对产量因子的影响不同,扬麦13属于千粒重降低型品种,糯小麦是穗粒数降低型品种,扬麦15是穗粒数和千粒重双因子降低型品种,扬麦22是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子降低型品种。【结论】灌浆期涝害对小麦株高无显著影响;用SPAD值涝害指数可以衡量灌浆期小麦涝害程度,指示叶位为倒三叶;扬麦22对涝害最敏感,涝害7 d产量降幅最大,扬麦22和扬麦15涝害敏感期在涝害5 d以下,扬麦13和糯小麦涝害敏感期为涝害7 d。  相似文献   

14.
水稻大棚旱育苗、钵体育苗,超稀植栽培模式,就是利用水稻分蘖的生物学特性,争取有效分蘖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栽培技术。水稻分蘖的多少,强弱,与品种、秧苗素质,密度、温度、土壤肥力,水肥管理等,有密切关系。要提高水的有效分蘖,必须掌握水稻分蘖的规律,当水稻在长出4片完全叶时,从第一完全叶长出1个一次分蘖,接着第五个完全叶伸出时,从相对侧的第2完全叶长出一次分蘖,这样,随着叶的顺序出生,有规则的长出分蘖,而且一次分蘖长出4叶时,也同样有规则的发生分蘖(2次分蘖),所以水稻分蘖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刘朝晖  罗征  宁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77-17278
[目的]研究稀土多元水稻分蘖肥在水稻促返青、促分蘖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水稻返青期,按不同比例追施稀土多元水稻分蘖肥,收获后对产量、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追施尿素相比,追施稀土多元水稻分蘖肥180 kg/hm2、追施复合肥分别增产12.5%、3.1%。[结论]与追施尿素和复合肥相比,追施稀土多元水稻分蘖肥可不同程度提高水稻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S-3307浸种对水稻秧苗的控长促蘖效应,及其对秧苗解剖结构和内源激素的影响。(1)10~400(ug/ml)的S-3307溶液浸种对水稻幼苗均有不同程度的控长效应,控长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分蘖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但以100(ug/ml)和200(ug/ml)两种浓度为佳。(2)S-3307提高水稻秧苗体内CTK含量和CTK/LAA比例,这是其促进水稻分蘖的原因。(3)组织解剖切片的研究表明:S-3307处理的秧苗,根和叶鞘的细胞横向扩大,纵向缩短。  相似文献   

17.
用壳聚糖S Ⅱ拌种,可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有效穗数、实粒数,提高产量;对水稻出苗无影响,可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其发病率比对照降低90 % 以上。  相似文献   

18.
用三可牌中微量元素基喷肥在水稻上试验,结果表明,该中微肥可使水稻分蘖增长速度减缓,高峰苗降低且提前,之后分蘖下降也减缓,最终成穗率提高、有效穗增多而增产。以促蘖期和抽穗前18d,各施中微肥4kg/667m^2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国丰一号”特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国丰一号分蘖成穗,株叶形态,产量及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国丰一号虽长势繁茂,但需氮量中等偏下。其最佳施氮量为157.5 kg/hm2,施氮量低于该水平,分蘖数和有效穗下降,营养生长不足,产量降低;施氮量高于该水平,剑叶增长加宽较披,植株增高、抗性减弱、结实率、千粒重降低,表现减产。  相似文献   

20.
直播水稻分蘖早、分蘖速度快,单株分蘖相对较多,群体较大,分蘖末期到拔节、幼穗分化期往往出现"脱力"现象,引起分蘖成穗率下降,穗型变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