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传统工业衰退带来城市棕地数量激增,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公园城市”理论以建设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相融合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其理念有利于推动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相宜的城市棕地再开发。以公园城市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城市棕地再开发中的生态、生活、生产三方面的问题,提出打造城市棕地生态格局、建设城市棕地公园体系、完善城市棕地生产模式的城市棕地再生途径,为城市棕地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代强 《现代园艺》2014,(14):232-232
公园它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公园是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以及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众提供游览、观赏、休憩、科研、教育和娱乐的空间,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共场所。加强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高造园水平,对加快园林城市建设,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保护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综合效益有效发挥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和谐统一,其中,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是湿地公园开发建设的基础。在我国湿地公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当前湿地公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以杭州大江东江海湿地规划为例,着重从湿地生态水系的构建与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两方面探讨湿地公园的保护策略,并提出建构新型的圈层保护模式,以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及合理地进行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4.
张玥 《现代园艺》2023,(3):115-117
湿地被称为城市之“肺”,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建设湿地公园时,如何保护湿地既有生物资源、减少水资源损耗,同时对已经受损生态环境予以修复,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生态、社会和经济三方面分析湿地公园的价值,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水质与水系保护、鸟类与植物保护、湿地生态文化保护,以及植被恢复、基质恢复和水环境恢复等方面,提出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保护与恢复方法,为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从2015年起我国多部委联合推出针对城市雨洪管理的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将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目标。而城市公园景观绿化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将景观性与城市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文章以洛阳市新安区水城生态公园为例,对其如何构建"海绵城市"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陈民 《现代园艺》2022,(14):148-150
从生态理念出发,阐述了西北地区湿地公园定义及发展背景和景观生态保护设计原则与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湿地公园类型及特点,并探讨了具体的湿地公园景观生态保护设计措施。旨在通过建设湿地公园,保护我国生态环境,让城市中的人们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大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公园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重点阐述深圳市红花岭生态公园的建设特点,探讨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的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管理,以野花、野草为主的野趣景观,通过生态修复、梳理内外交通、协调植物群落、倡导海绵城市等方法和措施,保存垃圾填埋场边缘地块的场地原生特征,用荒草稀释土地污染,恢复生态环境,为龙岗区区域更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园林建设的新尝试,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长田漾湿地公园当地原始的项目施工环境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该项目规划定位以保护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准则,以"生态、乡野、活力"为主题,结合利用长田漾地区湿地独特的资源特征,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此次项目如何把长田漾湿地公园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主题休闲和观光旅游圣地。  相似文献   

9.
阐明了生态修复在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重要性,利用生态修复规划和措施,保护郊野公园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长田漾湿地公园当地原始的项目施工环境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该项目规划定位以保护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准则,以"生态、乡野、活力"为主题,结合利用长田漾地区湿地独特的资源特征,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此次项目如何把长田漾湿地公园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主题休闲和观光旅游圣地。  相似文献   

11.
陶琳 《花卉》2017,(12):175-17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实践中普遍认同的一项原则就是整体性保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则是该原则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探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将国内外文化生态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将国内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路与做法当作参照,讨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角度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持续性,为辽宁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特定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发展及区域内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平衡等方面,自然保护区扮演重要角色,是推进地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魅力生态城市的重要发展载体。以禄丰县樟木箐州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统计分析近年来保护区建设管理数据,总结禄丰县樟木箐州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就及在建设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从保护区实际出发,提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复杂性难题。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出发,以临河黄河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临河黄河湿地植物现状,总结临河黄河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植物选择的原则与类型,以期为临河黄河湿地公园景观环境的生态建设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作为生态和城市改善的催化剂,城市公园的设计旨在打破城市与自然、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以景观作为视角,统筹协调多专业多部门,从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发展、地域特征和使用功能的角度出发,考虑公共游憩空间营造、步道系统设计、城市拓展的功能以及文化精神传承。本文以兰州七里河区彭家坪中央生态公园为例,在优化上位城市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立足于场地现状条件及地域特色,确定公园整体景观结构及功能分区。一方面,方案设计较好地呼应了公园与外部城市的联系;另一方面,方案设计基于场地的特征,解决了排洪沟的场地分隔限制,形成公园内部的交通连接和竖向体系。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园设计的综合性进一步提高,越来越需要建筑、景观等不同专业的全面协作。本文以景观统筹为例,在地勘、建筑、水利等不同专业融合、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相关经验。文中例举代表性设计内容,并详细阐述其实施原则及落实要点,为推动建设开放便捷、地域特征突出、邻里和谐的城市公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遗留了大量棕地,棕地的生态恢复与再生是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重大实践,对促进城市更新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园博湖人工湿地为例,对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的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提升,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湿地保护又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境内有湿地8204.53hm2,对会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精力与财力去保护。结合实际,分析会泽县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并从建立保护区、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提高居民湿地保护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公园是以城市生态保护与恢复为前提规划设计的城市绿地。本文总结了目前城市生态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对策,以便为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提供更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大中型城市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导致城市中适合野生动物栖息的空间逐渐缩小。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的环境,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带来视觉享受。以驻马店上蔡县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分析城市湿地公园与野生动物的生境改造与保护,明确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策略,有效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晔 《中国园艺文摘》2016,(4):145-146,20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城市湿地公园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应,成为环境学、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研究热点。文章在分析湖州市湿地公园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对管辖区内湿地进行有效管理,做好长远保护和规划。同时,在湿地设计层面,提出利用雨水、保护原生环境、维持植被多样化等综合策略,促进湖州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向海兵  林杨  肖炜 《现代园艺》2022,(16):169-171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传统产业的衰落,导致一些土地被遗弃,这些棕地阻碍了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效修复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业污染场地及废弃的土地,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从生态特性、观赏特性两方面,研究长沙市棕地生态修复及其生态与景观效应。记录植物共49种,其中,乔木15种、灌木23种、地被植物7种、藤本类植物4种,通过综合评价经过生态修复的棕地样地,其综合评价排名如下:A类地>D类地>E类地>C类地>B类地,并以此为依据,对长沙棕地生态修复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