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泰国各地采到带有一种不知名的病害和其他几种病毒病症状的水稻植株。用电镜和浸渍法从该植株上测定出有几种病毒病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那种不知名的病害不是东格罗感染所引起。从田间有病状植株上采集小的叶片样本(2×2m~2),置试管中,加入含有0.02%pv的0.1M 3—HCL 缓冲液(pH7.2),然后用玻璃棒捣碎。再滴入两滴敏化悬浮乳胶与抗血清并摇动30分钟,静置2小时后观察。在阳性反应中乳胶粒子凝聚,在阴性反应中则其仍呈  相似文献   

2.
正秋延后辣椒生长期施磷钾肥并配合智控叶面肥,就能有效抑制植株疯长徒长,减少养分消耗,促进花芽分化,多开花,提高花粉受精质量,多开花、多坐果,防落果,促发育。在辣椒生长期间,应每月在辣椒根部追施一次磷钾肥,每次每667m~2施过磷酸钙40kg~50kg,将磷钾肥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撒施在辣椒植株根部周围的土壤中,再盖上一层厚约3cm~5cm的泥土,将磷钾肥覆盖即可。结合施肥叶面喷施叶面肥,把植物营养生长转化成生殖营养。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靶序列位置对RNA介导的病毒抗性产生的影响,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扩增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复制酶基因(nuclear inclusion b,NIb)不同位置的cDNA区段,反向插入双元载体pROKII中,构建了发夹RNA(hairpin RNA,hpR-NA)结构的植物表达载体。将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冻融法转入农杆菌LBA4404,叶盘法转化烟草NC89,获得转基因植株。攻毒试验表明:PVYNIb基因不同位置cDNA区段介导的对PVY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3′端1/2处和中间位置的序列可介导高水平的病毒抗性,抗性植株的比例在50%以上,而5′端、5′端1/2处和3′端的序列介导的抗性效率较低,抗性植株的比例仅为10%~30%。Northern杂交显示:抗病植株中RNA的积累量明显低于同类型的感病植株,抗性与RNA积累量呈负相关;抗病转基因植株中有siRNA存在,表明病毒抗性是由RNA介导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看麦娘对氯磺隆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连续施用氯磺隆不同年限的麦田采集日本看麦娘种子,室内通过不同剂量的氯磺隆处理,测定对日本看麦娘幼苗的苗高抑制率、根长抑制率、植株鲜重抑制率。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氯磺隆5-6年、异丙氯混配剂5年以上,日本看麦娘的抗性指数达l111.3~l528.3倍;连续施用氯甲磺隆混配剂3年、异丙氯混配剂2—3年,日本看麦娘的抗性指数为65.5倍;对日本看麦娘敏感种群(S)和不同抗性水平的抗性种群(R)幼苗的苗高、根长、植株鲜重的相对毒力倍数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日本黄脊蝗Patanga japonica(I.Bol.)是以成虫越冬的土蝗种类之一,在河北省从未造成过危害。1989年此蝗在太行山脚下的平山县寨北、古月乡镇的半山坡农田成灾。发生面积16962亩,5—30头/m~2的有6550亩;31—50头/m~2的有5500亩:51—150头/m~3的有1450亩。受其危害减产10—15%的有7550亩;减产15—30%的有4550亩;有1450亩谷子、玉米、豆类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6.
选取噻唑膦、阿维菌素、阿维·丁硫等非熏蒸型药剂,结合番茄定植前撒施与生长期灌根施药,防治温室内秋季番茄根结线虫病。结果表明,在定植前撒施10%噻唑膦颗粒剂2 kg/667m~2的处理较撒施0.5%阿维菌素颗粒剂6 kg/667m~2处理的防效好;而番茄生长期2次冲施灌根处理中,以5%噻唑膦乳油2 000 mL/667m~2的控病、增产综合效果最好。整体施药方案为番茄定植前撒施1次10%噻唑膦颗粒剂2 kg/667m~2,生长期施用2次5%噻唑膦乳油2 000mL/667m~2灌根,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的病指防效达73.04%,增产43.67%,增加效益5 857.51元/667m~2。  相似文献   

7.
研究典型株型沙生灌丛周围的流场分布,旨在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选择不同株型的防风沙植被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3类典型株型(坛形、梭形、帚形)灌丛周围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植株形态对风沙流的影响,并加以风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1)3类株型周围流场可分为5个区,且株后均存在3个涡流。受涡流强度的影响,在积沙初始阶段,梭形、帚形植株主要在株后6~7 H处积沙,而坛形植株在3 H附近积沙。(2)受植株最大侧影面积高度层的影响,3类株型灌丛株后1 H处的风速极小值依次出现在0.3 m、0.4 m、0.8 m高度处,最优防护高度依次为0.2~0.4 m、0.3~0.6 m、0.8~1 m。3类株型株后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逐渐减小,且坛形的粗糙度明显高于其他株型。(3)3类株型在-2~10 H范围内均可有效降低风速,株后近地表区防风效益表现为坛形>梭形>帚形,而中高空区防风效益均随株距增加而减小。(4)在T=10 s时,3类植株周围总积沙长度分别为8.5 H、6H、4.5 H,梭梭、沙拐枣分别在距入口5~5.5 m、4.5~6 m处存在不同程度的风蚀现象。对比其他...  相似文献   

8.
《植物医生》2016,(2):16-16
<正>2015年,福清市农技协在东张镇道桥村惠煌公司农业基地建立了20 000 m~2试验田,协会农业专家陈家模也在阳下街道作坊村建立了4 000 m~2试验田。这两处试验田分别采取地膜覆盖新技术试验种植地瓜。2015年12月4日,福清市农技协对道桥村试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二化螟在湖南省水稻上为害严重,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上升,需筛选高效替代药剂。通过田间施药试验,比较不同类型药剂的防治效果。第2次药后16 d,混剂或复配剂防效较高的有5%环虫酰肼悬浮剂50 mL/667m~2+20%三唑磷乳油150 mL/667m~2,残虫防效达92.00%,10%阿维·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00 mL/667m~2防效达90.67%,35%水胺硫磷乳油100 mL/667m~2+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60 mL/667m~2防效达89.33%;单剂防效较高的有5%环虫酰肼悬浮剂100 mL/667m~2,防效达89.33%,5%丁虫腈乳油200 mL/667m~2防效为88.00%,40%毒死蜱乳油100 mL/667m~2防效为85.33%。  相似文献   

10.
防城港假高粱发生情况和扑灭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高粱 [Sorghumhalepense (L .)Pers .]为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 ,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禁止进境的危险性杂草。 2 0 0 0年 5月 ,防城港检验检疫局在防城港市进行疫情调查时 ,发现假高粱植株。现将其发生、分布以及采取的扑灭措施报道如下。1 假高粱发生情况首先在防城港粮食中转站附近发现小片的假高粱植株 ,然后对该站业务辖区内进行全面的调查。结果发现在靠近粮转站的公路两旁疫情较为严重 ,点片发生的假高粱植株有 2 0余处 ,其中最大的一片就有 2 0m2 以上 ,植株长势茂盛 ,高的超过 2m ,并且大多数植株已处于灌浆…  相似文献   

11.
50%农利灵是西德巴斯夫公司生产的一种杀菌剂,为了验证该药剂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3年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 试验设50%农利灵40g/666.7m~2、50g/666.7m~2、60g/666.7m~2;50%速克灵50g/666.7m~2;清水对照。共5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于油菜盛花期(3月  相似文献   

12.
王振庄 《植物保护》1991,17(1):47-48
河北省水稻种植面积187万多亩,冀东唐山、秦皇岛两市水稻面积达154万多亩,占总面积的82%。自1984年以来,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Thunb)对水稻的危害逐年加重。1984年两市中华稻蝗发生面积(1头/m~2以上)为41.5万亩,1985年为52.95万亩,1986年上升为102万亩,1987年高达120.62万亩。二至三龄期虫口密度由3—5头/m~2上升为30—50头,局部最高密度达562头/m~2,田埂卵块最高密度62块/m~2,一铁铲能铲出蝗卵8块。昌黎县1986、1987连续两年在8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三高农业的发展,我县早春温棚番茄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常年连作,各种病害逐年加重,特别是灰霉病1994年在我县大发生。 该病在育苗期就开始发生,首先从叶尖处染病,病斑呈“V”字形向内急剧扩展造成叶片枯死。幼茎感病严重时,病部以上枯死。定植后开花座果期及果实生长期遇连阴雨,此病蔓延极快,发病3~5d即可造成严重危害。如沛县城镇蔡庄村一大棚番茄发病不到5d,第1穗果已全部感病被摘除,仅此每667m~2减少收入2000元;南孔庄村有3户菜农1333m~2  相似文献   

14.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20%噻虫胺SC 40 ml/667 m~2、50%吡蚜酮WP 16g/667 m~2、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m~2、20%呋虫胺SG 20g/667m~2、75%吡蚜·呋虫胺WG 10g/667m~2,于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1次,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效,5种药剂中防效最好的是75%吡蚜·呋虫胺WG 10g/667m~2处理,达88.0%~94.21%;其次是20%呋虫胺SG 20g/667m~2、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m~2处理,为83.5%~94.48%;20%噻虫胺SC 40ml/667m~2处理施药后3d、7d的防效较好,分别为87.8%和92.43%,与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 m~2处理防效相当,施药后14d的防效较差,仅为87.53%,均差于其他各处理;50%吡蚜酮WP 16g/667 m~2药后3d的防效较差,为84.84%;施药后7d、14d的防效较好,为93.07%和92.13%,与20%呋虫胺SG 20g/667m~2、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m~2防效相当。建议在生产应用上5种药剂交替使用,避免抗性的产生,保持药剂对水稻稻飞虱的良好防效。  相似文献   

15.
假高粱Sorghumhalepense(L .)Pers为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 ,也是我国禁止进境的危险性杂草。 2 0 0 0年 5月 ,防城港检验检疫局在防城港市发现假高粱植株。现将其发生、分布以及我们采取的扑灭措施报告如下。1 假高粱的发生情况2 0 0 0年 5月 ,防城港检验检疫局进行疫情调查时 ,首先在防城港粮食中转站附近发现小片的假高粱植株 ,然后组织人力对业务辖区内可能发生假高粱的场所进行全面的调查 ,结果表明 ,在靠近粮转站的公路两旁疫情较为严重 ,点片发生的假高粱植株共有 2 0余处 ,其中最大的一片就有 2 0多m2 ,植株…  相似文献   

16.
热雾施药技术具有高效、节水、省工省时等特点,适合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本文采用TSP-65型热雾机喷施40%噁唑菌酮·霜脲氰悬浮剂防治温室番茄晚疫病,以常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为对照,比较不同施药方式下药剂雾滴沉积分布和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采用热雾机施药,植株上部、中部和下部雾滴密度分布为216.98±13.52个/cm~2、125.32±7.82个/cm~2和55.28±10.45个/cm~2,药剂总沉积率为32.33%,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施药,药剂总沉积率为22.38%,热雾机施药具有更高的药剂沉积率;(2)热雾机施药用水量为4L/667m~2,喷雾时间为5min/667m~2,背负式喷雾器用水量为60L/667m~2,喷雾时间为60min/667m~2,采用热雾机防治番茄晚疫病每亩可以节约用水56L,节约时间55min;(3)在相同施药剂量下,热雾机喷施40%噁唑菌酮·霜脲氰悬浮剂,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为84.22%,手动喷雾器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为69.94%,热雾施药技术具有更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黑地珠蚧不同危害程度田块的虫口密度与667 m~2产量的关系调查和回归分析表明,虫口密度与667m~2产量显著相关。相关方程y(667 m~2产量)=533.461 9-0.1071x(虫口密度),r=0.982 7,由回归方程,得出该虫发生轻、偏轻、中度、偏重和重发生5种发生程度的虫口密度分别为250、500、750、1000头/m~2和1500/m~2。  相似文献   

18.
烯啶虫胺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了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田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样品用水提取后经二氯甲烷萃取;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依次用水、丙酮提取,提取液经液液萃取及柱层析净化;HPLC-UVD检测。当烯啶虫胺在田水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为0.1~5 mg/L和0.1~5 mg/kg,在植株和糙米中的添加水平为0.2~5 mg/kg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7.2% ~10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在1.9% ~12.9%之间。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植株和糙米中方法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1 mg/L和0.1、0.2、0.2 mg/kg,检出限(LOD)分别为0.04 mg/L和0.04、0.08、0.08 mg/kg。温室模拟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以推荐使用高剂量的20倍(有效成分1 500 g/hm2) 施药,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以及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0.58、3.31及2.70 d,消解速率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于大田分蘖期按推荐使用高剂量的1.5倍(有效成分112.5 g/hm2)分别施药3次和4次,间隔期为7 d,距最后一次施药7 d后采样,糙米中烯啶虫胺的残留量均低于LOD值(0.08 mg/kg)及日本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5 mg/kg)。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 50 mL/666.7m~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15 mL/666.7m~2、5%甲维盐WG40 g/666.7m~2和5%啶虫咪EC 45 m L/666.7m~2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后3 d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防效达90%以上,啶虫咪平均防效略低,仅为84.7%±2.18%;药后7~10 d,4种农药防效均达90%以上,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防效优于啶虫咪;药后14 d,各处理区药剂防效有所下降。试验结果表明,60 g/L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均较好的防治效果。在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高峰期,使用60 g/L乙基多杀菌素50 mL/666.7m~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15 mL/666.7m~2、5%甲维盐40 g/666.7m~2,兑水40 L对玉米叶面喷雾,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河西灌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探索玉米合理的灌溉量,以期指导区域玉米合理灌溉。通过在石羊河流域设置不同的灌水量梯度,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全膜垄作沟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含水率、产量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灌玉米灌水量从4 500 m~3·hm~(-2)增加到4 725 m~3·hm~(-2)、4 950 m~3·hm~(-2)时,产量并没有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灌水量增加到5 175 m~3·hm~(-2)时,在水分利用效率没有降低的情况下,产量相对于4 500、4 725 m~3·hm~(-2)和4 950 m~3·hm~(-2)处理明显增加11.46%、8.39%和8.54%,其中果穗长度、穗粒数和百粒重平均增加4.88%、3.27%和4.31%是其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对于土壤含水率,玉米需水盛期的7月16日至8月3日,5 175 m~3·hm~(-2)处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处理,而灌浆期各处理间则差异不显著。与播前期相比,收获期土壤含水率降低层主要集中在20~80 cm土层,土层贮水量平均降低6.72 mm,且各处理0~110 cm土层贮水量差异并不明显。因此,本研究表明5 175 m~3·hm~(-2)为石羊河流域全膜垄作沟灌条件下的适宜灌溉量,但灌浆中后期的最后一次灌水应考虑适当降低灌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