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苜蓿自交亲和性、授粉方式及后代性状分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份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材料的自交亲和性及授粉方式的研究表明:参试苜蓿材料的自交亲和性存在较大差异,自交亲和指数为0~1.39,其中有2个自交亲和材料(自交亲和指数>1.00),5个自交不亲和材料(1.00≥自交亲和指数>0)和1个极端自交不亲和材料;2个自交亲和材料自交所得S1具有出苗后分批逐渐死亡的自交衰退现象,最终叶片多叶型和枝条高且分枝多型成活率分别仅为34.80%和32.30%;在4种自交授粉方式中兄妹自交结实率最高,适宜在苜蓿自交授粉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ABA对北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影响,本试验以白菜型冬油菜陇油8号为材料,分别于冬油菜冬前三、五、六、七叶期用10 mg/L的脱落酸(ABA)溶液喷施叶片,以各个时期喷蒸馏水为对照,分析其对越冬率、产量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ABA喷施能够显著提高白菜型冬油菜的越冬率和产量,提高保护性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等生理生化物质含量,且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受到低温(-5℃)胁迫以后, ABA处理的越冬率和产量分别较CK增加14.3%, 8.0%;受低温胁迫后的SOD、POD、CAT酶的活性分别较CK提高39.8%, 20.8%,31.0%;SP、SS、Pro含量较CK增加104.5%,120.1%,77.7%,且随喷施时期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六叶期喷施效果最佳。同时ABA处理能增强根系活力,降低MDA含量。因此,在北方寒旱区,在白菜型冬油菜冬前六叶期喷施一定浓度的ABA能提高冬油菜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7种药剂对引起白菜型冬油菜根腐病的半裸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甲·丙环唑、十三吗啉、苯醚甲环唑、恶霉灵4种药剂对半裸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EC50均较小,毒力较强,对半裸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0.15、15.67、22.61、67.45μg/mL,对尖孢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2.11、11.78、8.56、62.41μg/mL。采用7种药剂对冬油菜种子拌种,进行了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苯甲·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十三吗啉、恶霉灵4种供试药剂对半裸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防效显著高于其他3种药剂,平均防效达60%。 相似文献
4.
对白菜型冬油菜F2群体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进行分析,利用陇油7号和陇油9号杂交得到103个F2单株,对越冬率、幼苗习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8个指标进行调查、测定。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除SOD 活性外,其余各指标在F2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在聚类距离为3.58处,F2群体分为8个类群,群体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所有指标与越冬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各生理生化指标对越冬率的通径系数与相关系数方向均一致,但通径系数更有利于解释其本质,通过通径分析得到各指标对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相对重要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幼苗习性,SOD 活性,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 活性,CAT 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幼苗习性对越冬率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起作用,影响率达79.8%,CAT活性对越冬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间接影响起作用的,间接影响率达68.7%,而其余各指标对越冬率的影响均是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共同起作用的。这些结果可为白菜型冬油菜数量性状抗寒基因定位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比较原鸡(♂)与文昌鸡(♀)杂交F1和F2代肉质性状,探讨原鸡与文昌鸡杂交改良肉质的效果。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龄原鸡(♂)与文昌鸡(♀)杂交F1代和杂交F1代(♂)与文昌鸡(♀)杂交F2代肉鸡各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饲喂相同日粮,试验第90、120 天时,每个重复随机取10只鸡进行屠宰,取胸肌和腿肌样本测定肉质性状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除90日龄F1和F2代胸肌和腿肌pH、胸肌剪切力及120日龄F1和F2代胸肌和腿肌24 h的滴水损失、剪切力和腿肌pH24 h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肉质物理性状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而对肌肉组织学而言,除120日龄F1和F2代腿肌的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密度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处理间均差异显著(P<0.05),F2代肌纤维密度高于F1代,尤其母鸡杂交优势更明显;在肌肉化学方面,除120日龄腿肌粗脂肪含量各杂交后代差异显著外(P<0.05),90和120日龄杂交后代胸肌和腿肌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显著杂交优势。提示,原鸡与文昌鸡杂交F2代更适合作为优质肉鸡开发利用,120日龄出栏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以4个杂交组合的539株梨杂交F1代单株为试材,开展了梨果实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果形、风味和单果重等性状在F1代的变异较大,属于高变异性状,而萼洼宽度、果肉类型、纵径、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的变异较小,属于低变异性状,单果重和果形在F1代的变异情况受杂交亲本影响较大,梗洼深度、果心大小和横径的变异受杂交亲本的影响较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F1代呈正态分布,分级描述性状在各个表型的分布不均匀;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果重与横径,单果重与纵径,横径与纵径、果肉类型与果肉硬度、果形与纵径、萼洼深度与萼洼宽度,梗洼深度与梗洼宽度等性状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梨杂交育种正确合理地选择育种亲本、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放牧条件下引进的萨福克羊对河谷型藏绵羊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的改良效果,试验选取体况、体型基本一致的3月龄萨福克羊与河谷型藏绵羊杂交F1代(以下简称萨藏杂交羊)公羔与河谷型藏绵羊公羔各50只饲养至18月龄,测定初生及3,7,18月龄体重,计算日增重;分别选择体重接近试验羊群体重平均值的7,18月龄萨藏杂交羊、河谷型藏绵羊各10只屠宰,测定屠宰前的体尺指标和屠宰性能指标,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萨藏杂交羊初生及3,7,18月龄羔羊体重及初生~3月龄、4~7月龄、8~18月龄日增重均显著高于河谷型藏绵羊(P<0.05)。18月龄时,萨藏杂交羊体高、腹围、胸围、臀高显著高于河谷型藏绵羊(P<0.05),体长、胸深、胸宽、臀长、臀宽、管围、前肢长、后肢长、头长、头宽、耳长二者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7月龄时,萨藏杂交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左半骨重、左半净肉重均显著高于河谷型藏绵羊(P<0.05),骨肉比、屠宰率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8月龄时,萨藏杂交羊宰前活重、胴体重、胴体长、左半净肉重均显著高于河谷型藏绵羊(P&l...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种间杂交及F1代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同属于禾本科小麦族披碱草属,均为异源四倍体,两个种的杂交为地理上远缘的种间杂交。试验采用将母本穗人工去雄后与相邻种植的父本穗套袋的方法获得了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正反交的种间杂交种子。对亲本及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F1代杂种仍是四倍体,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所含的两个染色体组之间具有同源性,但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结构变异;杂种F1代高度不育。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6,(9):58-61
为了研究2个品种杂交F1后代的生产性能,通过引进的国外肉用品种澳洲白绵羊与小尾寒羊进行杂交。试验分2组,分别是小尾寒羊×小尾寒羊组(寒×寒)和澳洲白羊×小尾寒羊组(澳×寒)。在相同舍饲条件下,对两组组合的繁殖性能和杂交的F1后代公母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澳×寒杂交组合母羊繁殖性能低于寒×寒组,但F1羔羊成活率高于寒×寒组;澳×寒杂交组合F1后代公母羊初生重、3月龄、6月龄体重和胸围、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寒×寒组(P0.01),12月龄屠宰体重、胴体重、骨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显著高于寒×寒组(P0.01或P0.05)。因此,可以得知用澳洲白绵羊杂交小尾寒羊后,仍保持较高的产羔率,F1后代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明显提高,养殖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刈割高度对冬小麦再生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刈割留茬高度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光合产物累积及分配的影响,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对冬小麦陇育4号(LY)和运旱2号(YH)于分蘖期进行刈割处理,刈割留茬高度为6cm(R_6)和3cm(R_3),以不刈割为对照(CK)。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影响冬小麦株高增长,刈割后花期植株叶面积指数与CK无差异。在R_6和R_3处理下,LY的地上部生物量较CK分别下降了23%和3%,根生物量分别下降了12%和13%(P0.05),YH的地上部生物量分别降低了22%和15%(P0.05)、根系生物量分别下降了6%和0.1%(P0.05)。刈割干扰使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在全株中占比下降,茎干重在地上生物量占比下降,而叶干重占比上升。留茬6cm下,冬小麦花期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与对照无差异,而留茬3cm下光合产物向地上部转移比例增加,意味着适度干扰可通过源库协调,释放生长冗余,维护籽粒形成。 相似文献
12.
13.
叶面喷施硼肥对西北旱寒区冬油菜保护酶、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硼肥对西北旱寒区冬油菜(Brassica napus)保护酶、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施硼可以诱导旱寒区冬油菜保护酶SOD、POD、CAT 和APX活性提高,硼浓度为0.16%时SOD、CAT和APX活性最高。喷施硼肥处理的冬油菜,其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度、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全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角果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硼肥浓度为0.16%时冬油菜产量和含油量最高,较对照分别高36.85%和14.52%。西北旱寒区冬油菜最佳叶面喷施硼肥浓度为0.16%。 相似文献
14.
施肥和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花后干物质转移、糖代谢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不同的施肥(无机+有机)和覆盖模式,2012-2015年在典型的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肥+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转移、糖代谢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分析糖含量与产量、物质转移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比较对照T1(不施任何肥料),不同的施肥+覆盖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籽粒产量,依次为高量化肥+有机肥(T6)>等量化肥+有机肥(T4)>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5)>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3)>常规化肥(T2)>不施肥(T1)。增施有机肥(T4、T6)提高后期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比率、贡献率,增加粒重,并保证较高的有效成穗,从而增加籽粒产量,处理T6、T4分别比对照T1增产119.22%和118.24%。地膜覆盖(T3、T5)增加了花后不同时期叶片、茎秆、叶鞘、颖壳干物质累积量和单穗粒数,为籽粒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相反,地膜覆盖(T3、T5)降低干物质转移比率和贡献率。增施氮肥(T3~T6)提高了叶片干物质累积量,但过多的氮肥不利于籽粒增重,并降低了干物质转移比率和贡献率。不同的施肥+覆盖模式(T2~T6)降低了灌浆中前期(10、20 d )各个营养器官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延缓了前期叶片和叶鞘可溶性糖和蔗糖下降的速度,叶片、茎秆、叶鞘、颖壳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最快的时期均在花后30~40 d,籽粒在花后10~20 d。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穗长、旗叶面积均与中前期(花后10、20 d)叶片、茎秆、叶鞘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证实,在甘肃旱地雨养农业区,结合有机肥施用(T4、T6),适当增加氮、磷用量完全能达到地膜覆盖对籽粒产量的增加,是更为持续、稳产的旱地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