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农耕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与美德,对当今的农业生产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云南现代烟草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发扬三方面阐述了传统农耕文化对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的影响,认为从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精华,对于保护烟农利益、彰显云烟特色及整个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耕文化是农业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是形成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本文在明确传统农耕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联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探讨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借鉴传统农耕文化的“三才理论”,探索高原特色农业路径;发挥高原农业的特色,推动发展方式多样性;打造立体农业,突破土地制约瓶颈;根据“地宜”原则,制定高原特色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3.
农耕文化是农业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是形成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本文在明确传统农耕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联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探讨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借鉴传统农耕文化的"三才理论",探索高原特色农业路径;发挥高原农业的特色,推动发展方式多样性;打造立体农业,突破土地制约瓶颈;根据"地宜"原则,制定高原特色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4.
云南农耕文化有着厚重的内涵。当下,秉承云南农耕文化,在彩云之南的红土大地上,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对云南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云南农耕文化当代价值的生动展示。  相似文献   

5.
云南各少数民族,从事农耕的历史已源远流长,但各民族进入农耕历史的时间却相差很大,有的民族先民进人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就已发现农耕文明的遗迹,有的民族则一直到二十世纪才踏人农耕社会的门槛。跨入农业社会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云南各民族进行农耕社会的历史相差很大,时间跨度很大,因此各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差参不齐,直到二十世纪尚保留着极为原始的农耕文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农业中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游耕文化游耕是进入农业社会后的最原始业的农耕方式,有固定范围内的游耕和非固定范围内的游耕。最初的游耕…  相似文献   

6.
胡泽学 《古今农业》2022,(4):7-16+136
中国作为农业古国,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不仅是国家经济和民众生存的基础,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提升和发展,离不开中华农耕文化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贡献。本文从五个典型思想探讨了传统农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在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华农耕文化的育农、乐农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7.
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云南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无法回避全球化浪潮挑起的效率之争,也无法回避历史与未来环境恶化的危机.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激起人们从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寻求应对挑战与危机的出路.云南面临追赶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双重任务.本文基于生态优势和农耕文化基础,提出从由技术而文化,由文化而技术的两种发展路向及其融汇人手,探讨开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通途.  相似文献   

8.
一所大学如果忘记了自身的文化传承,这等于否定了历史发展的经验,一所大学如果不去进行文化创新,就等于故步自封,终被淘汰。因此,我们开辟了《农耕文化研究》专栏,连续刊登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海翔博士就如何传承与创新云南农耕文化所作的系列探讨。旨在动员大家都来关心云南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把学校置于社会发展之中,置于为"三农"服务之中来思考自己的历史方位与现实价值,担负起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历史责任,在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专栏共分七个专题:(一)剑川海门口的震撼;(二)站在现代农业门槛上回眸;(三)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四)云南农耕文化的局限;(五)云南农耕文化朴素生态思想未能传承的历史评价;(六)迈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七)绿色农业——云南农耕文化的回归与升华。本期刊出"农耕文化研究"之一:剑川海门口的震撼。  相似文献   

9.
巴渝民宿扶贫项目注重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依托"巴山渝水"的自然人文资源,创建了乡村民宿产业标准体系,形成了巴渝地区乡村传统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在地文化窗口,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民宿发展之路。在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互动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房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充分地展现了国有企业在脱贫攻坚战面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秉持初心、积极作为、大胆改革创新的精神与品质。  相似文献   

10.
该文简述了马鞍山市农耕文化发展变迁,深入分析当前农业地位下降、农业人口减少等因素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冲击,认真思考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如何将农耕文化的精华融合其中,并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时期的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11.
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民、富民、稳国、强国而王天下是中国农本思想的核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农耕文化稳定和谐的价值取向,促进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历史是不能被割断的,厚重的中国农耕文化对当今我国国民修身养性,传承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走生态文明之路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对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培养,对勤俭至上的推崇;云南农耕文化在传承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秩序与和谐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智慧,云南农耕文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利益,但资源和自然规律的约束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活动所无法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世居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在建立金朝后,把发展农业作为军事扩张的基础,视其肇兴之地黑龙江流域金源内地为粮仓,特别重视黑龙江流域农业的发展。黑龙江流域出土大量全备的铁制农具,说明女真族已把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推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引进宋朝的先进农耕技术,农业生产力空前发展。土地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均超过金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金代黑龙江流域农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堪称黑龙江流域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两面性,即先进性和局限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今天,云南农耕文化也有其不利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一面,这是我们在传承和弘扬时必须加以摒弃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封闭保守,自给自足;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原始平均,害怕竞争;势单力薄,难抗灾险。  相似文献   

14.
嘉绒藏族是一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藏族亚群体,因嘉绒藏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族源的复杂、文化的多元使其农耕文化悠久而神秘.本文通过对嘉绒藏区农业开发始源进行推测,总结历史上嘉绒藏区的农耕文化特点,进而总结提炼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包括合理利用时空结构与自然资源,构建有效循环利用的技术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污染防控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很显然,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把握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与提升农田土壤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必须采取主动防控技术措施与提升土壤质量行动,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农业面源污染被动治理与种地养地难以有机结合的局面,从而保证优地优产优质的高度统一,力求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的观点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的行动法则主要为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农牧交错带发展饲用作物,能够建立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既能综合发展农业生产和拯救生态资源的恶化,又能通过养殖业加工增值,实现农牧结合良性循环,并提高农牧交错带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牧交错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存永昌。  相似文献   

18.
New research orientations are emerging in behavioral science approaches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se new orientations are the product of both experience gained during the era that followed the Green Revolution and a response to changing goal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at now place a greater emphasis on considerations of participation and equity. They also reflect a more general concern with the relation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 growing out of efforts to understand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se orienta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hift away from a conceptual perspective emphasizing communication to one in which technolog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re deemed essential in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changing conceptual perspective is being manifested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from which technology develops. Use of ecological systems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farming systems is increasing.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s becoming evident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are beginning to simulate farm conditions at the research center and to conduct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farm. The appreciation of technology as a variable i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adapted to different socionatural situations. As these emerging orientations become elaborated, they enhance the contributions which behavioral scientists can make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而且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饮食安全问题,对食 品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给农业行业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农业行业也要与时俱进。近些年,随着科 学技术不断发展,有机种植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专家对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进行了深入 分析,能够为农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还能够使农业产品更加安全可靠。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 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农业走向两经农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具备准确立项能力、要素投入能力、高新技术的可行性和农民的接受能力等四个基本条件;提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六个方面的发展态势。协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载体之间的关系,即科技人员、科技单位、龙头企业、农户和农民、政府相互之间的关系。政府介入应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的主导力量。产业化和产业化经营二者的关系是宏观布局与微观管理的关系;产业化基本组织形式是“科研+实体+农户”,产业化的理想模式是建立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十五”期间天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应重点实施农业良种产业化、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信息技术产业化、现代装备技术产业化、农产品保鲜技术产业化等五类技术产业化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