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美的声音     
大学时同寝室有一个家住哈尔滨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他家住大城市,生活条件也不错,家里怎么不安电话呢?那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  相似文献   

2.
老冰棍     
初十还没到,就陆陆续续地接到朋友们的祝福电话和短信了。生日能被人记住是福气,有朋友调侃说:我们就能记住你什么时候来的,却不想知道你怎么走的!真的是很温暖。已经连续多年没陪老人一起过生日了。初九一大早母亲就打来电话问我今年生日去哪儿过,并且一再叮嘱要是回家过一定要提前往家里打个电话,说他们好把冻货提前拿出来缓上。  相似文献   

3.
新房的主人     
<正>弟弟给哥哥打去电话,说有个朋友的新楼房要装修,问他干不干。哥哥说,挣钱的事儿咋不干?弟弟说,我这个朋友刚从乡下搬来,装修的事也不太懂,你按照你的想法装就可以了。哥哥说,信得过我就对了,肯定没问题!弟弟一直想着帮助哥哥,因为他觉得欠哥哥的太多了。弟弟上高中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是哥哥靠着瓦匠的手艺把他供到了大学毕业。毕业后  相似文献   

4.
农桑     
<正>如同往常一样,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电话。妈妈在电话那头又开启了东家长西家短,事无巨细地和我唠嗑模式。突然,老妈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兴奋地说:"女儿,你知道吗?你们公司的肥料特别好用,我自从用了那个肥料,菜地里的菜长得特别好。"我听了,觉得一头雾水,仔细回想一下,才明白老妈的话。原来公司之前有一些赠品肥,我领了两小包,原本打算用作养花的,春节回家忘在家里了。老妈之前问我,可不可以种菜,我说当然可以,可是并没有放在心上,哪知道妈妈真的拿去种菜了。  相似文献   

5.
问:我家是农村的,去年年初家里给我说了一门亲事。因为我家里希望我早点结婚,所以我们双方也没怎么见面,就把亲事定下来了。我们家过给了女方家六万块钱的彩礼。10月份我们办了婚礼,但一直没有登记结婚。没想到从此她就以各种理由不在家住。最近,我听说她早就在外面找了别人,现在她人也不在娘家。我觉得她像是骗婚的。请问,对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正>一、案例描述接新生的两个月后的一个周日晚自习,班长跟我汇报说曹女生未按时来上晚自习,也未请假。我马上联系了家长,家长说家里有点事,明天送她来校。在电话中我感觉到了家长得闪烁其词,也就没有冒昧地多问,也许涉及家庭隐私吧。  相似文献   

7.
正吃过晚饭,我正要出门找小伙伴玩耍。忙着洗刷餐具的母亲叫住我说,等会儿咱们一起搓玉米。生产队分到家里的玉米棒子,全都堆垒在卧室里半空架设的竹棚子上。哥哥问母亲,今晚咱们搓白玉米还是黄玉米?母亲说,这段日子咱们吃的是黄玉米面,也该换个口味儿了,就搓白玉米吧!哥哥拿来木梯子,蹬上了竹棚子,用背篼装好玉米棒子,再递到母亲手里,估摸着取下来的玉  相似文献   

8.
无私的母爱     
华凯 《新农村》2007,(4):29-29
上世纪60年代,我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逢年过节才能杀一只鸡吃。吃鸡时,大家都喜欢吃鸡肉,唯有母亲只吃鸡头。我们让母亲吃鸡肉,母亲说:“我喜欢吃鸡头。”她吃得津津有味。母亲这么喜欢鸡头,以后每一次杀鸡,我们就互相叮嘱:“把鸡头留给妈。”后来,母亲生了大病,医生说很难治好了。在母亲临终之前,我们让她好好吃一顿喜欢吃的鸡头。我正准备去买,母亲却拉着我说:“别浪费钱了,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吃鸡头。”我诧异地问:“那你为什么每次杀鸡都吃鸡头呢?”母亲说:“傻孩子,妈怎么能跟你们抢肉吃?”这么多年来,我们竟然一直以为母亲真的喜欢…  相似文献   

9.
<正>我和妻子都是上班族,平时工作特别忙。自从有了小孩后,母亲就从乡下来照看孙子。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白天孩子就由她照看,下班以后我和妻子轮换着照看。母亲晚上有时候看电视,有时候给孙子做鞋子或做衣服,很少出门。最近半个月,母亲吃过晚饭收拾完碗筷,急忙换上我给她买的功夫鞋便匆匆地出门了。起初谁也没有在意,后来妻子问我:"老妈这几天每天出去干  相似文献   

10.
正小高是报社的门卫,恪尽职守,不显山露水。那天下班,看他在读《中国农资》周报,就问他这能解闷儿?小高说,我可不是解闷儿,我是帮家里搜集信息。听这话好像很有故事啊,我就跟他聊上了。小高老家在河南周口,属小麦主产区,家里有地,还有农资生意。他告诉我,前段尿素一直跌,搞得家里都不敢进货。那你从报纸上找到有用信息没有?他很有些得意地说,前几天从中国农资上看到电价要涨的消息,还有分析预测,就赶紧告诉家里了。麦子要种,尿素要用,电价要涨,  相似文献   

11.
怨妇在线     
早上到办公室刚打开电脑,在上海的杨就在MSN上打过来一段话:“昨天晚上被骚扰了,烦死了。”“什么事?谁骚扰你了?”“一个怨妇,给我打了一晚上电话,我根本就不想听她说。再说出了主意她也不会听的,明摆着她只是想要找个人倾诉一下。”“你可以不理她嘛。”“我……我拉不下这个脸……”我听了暗自发笑。杨和我一样,是著名的  相似文献   

12.
《农家致富》2008,(5):56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王桂芳读者来信问:我女儿现在在一服装厂打工,由于经常上晚班,家里离工厂比较远,所以晚饭都是在工厂食堂或者在工厂外摊点随便吃点小吃,我女儿特别喜欢吃麻辣烫,最近.我听人说,经常吃麻辣烫和烧烤会得舌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们是否要去医院做个检查?  相似文献   

13.
田老汉今年86岁高龄,他中年丧妻,含辛茹苦把一子二女拉扯大,现已子孙满堂,可田老汉却仍然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一天,田老汉因病问儿子要点钱上医院,儿子不给;问大女儿,大女儿说:"你的三间房子我不要,钱我也不给.”田老汉听了,非常气愤,他认为:"我养了你们的小,你们就应该赡我的老,不要房子,也应给钱看病.”田老汉虽这样说,但心里却没底,难道不要房子就可以不给钱看病吗?他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4.
同学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前几年,烤鸭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城市里涌现,养鸭专业户也随之多了起来。一次,一个商户在养鸭专业户——我的同学那里买了一批鸭苗。可谁知,只一天工夫,那个商户就打来了电话,说可能鸭舍封闭太严,鸭苗全闷死了。因为买鸭时签的合同明确约定,鸭苗离开养殖场出现状况,销售方概不负责,所以那人几乎带着哭腔问我的同学怎么办?我的同学却毫不犹豫地说:"别急,明天我再给你发一次货。  相似文献   

15.
正母亲因病住院,我在医院照顾时,发现她的睡姿很特别:别人都是仰面正躺,唯独她是侧卧,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呈环抱状。因此,输液的时候,护士几次把她的右手拿开,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又会不知不觉地往胸前靠去。我跟她生气:"妈,你就不能好好配合一下吗?你不舒展开身体,等下漏针可就麻烦了!"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红着脸讨好地笑着说:"好,好,咱儿子说得对,我听儿子的!"没想到,过了一会儿,母亲忽然幽幽地叹了口气,说:"这仰面躺着睡觉,我怎么就  相似文献   

16.
吴万才 《油气储运》2005,(12):56-56
我用的活水器,是我哥介绍给我的,一开始,我并没有把小小的强的医保活水器放在眼里,现在的虚假广告,使人上当受骗的很多,我对活水器也是抱着疑惑态度,我就根本没有当一回事。两个星期后,我哥打来电话问我使用效果,我无法回答赶紧搪塞过去。放下电话我就把它放到水缸里试用,喝水三天后就感觉腿上有劲了,又过十几天,感觉肚子有点发胀,有点不舒服,一问这是好转反应,又继续用,饭量大增,吃起饭来也香甜.也没有任何反应了。  相似文献   

17.
吴万才 《油气储运》2007,(12):45-45
我用的强的医保活水器,是我哥介绍给我的,一开始,我并没有把它放在眼里,现在的虚假广告使人上当受骗的很多.我对活水器也是抱着疑惑态度,根本没有把它当回事。两个星期后,我哥打来电话问我使用的效果.我无法回答赶紧搪塞了过去。放下电话我就把它放到水缸里试用,喝水3天后就感觉腿上有劲了,又过了十几天,感觉肚有点发胀.有点不舒服,一问这是好转反应,又继续用,饭量大增,吃起饭来也香甜,也没有任何反应了。  相似文献   

18.
开心一笑     
《新农业》2017,(4)
<正>【惊蛰】儿子问:“惊蛰是什么意思?”妈妈答:“就是气温回升了,冬眠的动物开始醒过来了。”儿子继续问:“那我怎么还没看到青蛙和蛇呢?”妈妈幽默道:“你早上醒来不是也得赖会儿床,伸个懒腰,穿衣服再出来找饭吃啊?!”【没钱任性】在商场里看上一双鞋,拿着看看,售货员冷冷地说:三万九,不买别摸,摸脏了赔不起。我一听就生气了,说:“给我包起来,别拿手摸,摸脏了我就不要!”售货员脸都绿了,忙着带手套把鞋装好,开票。我问哪交钱,服务员告诉说你往前走。好的,我拿着开好的票,溜达,溜达就出了商场大门……没钱!我也任性!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存折     
李晓 《农家科技》2013,(10):80-80
“孩子,快点寄钱回来,妈妈需要一件冬衣了;孩子,把钱寄回来吧,爸爸需要一个电视机。”这是一位母亲的唠叨和催促,不到20岁的儿子,远在东京闯荡,苦苦维生。 几乎每个月末,母亲就要打来电话,让他赶快寄钱回家,说家里快断粮了。妈,您怎么这么急啊。在电话里,他有些烦躁了,对母亲也开始躲避起来。他暗暗埋怨母亲心狠,不知道儿子谋生的艰难。有一年,母亲的生口到了,父亲要他回家,他没有回去,他怕面对母亲的目光。  相似文献   

20.
吴飞 《农村百事通》2009,(16):68-68
一个孩子随母亲走进诊疗室.好奇地拿起医生桌上的听诊器摆弄.拍搭一下就给弄断了.母亲满面愁容地对医生说:家里也到处是这样的“杰作”。这是“多动症”吗?如果是.那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