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及免疫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临床型、隐性型和健康型荷斯坦奶牛共80头,用于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及免疫试验,对治疗前后乳中体细胞数(SCC)、乳清中白蛋白(SA)、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和使用前后干奶期乳房炎的发病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灌注剂和抗生素对隐性乳房炎的治愈率分别为94.44%和88.24%,有效率均为100%;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愈率分别为86.67%和76.92%,有效率为93.33%和84.62%;对干奶期乳房炎的预防效果分别为88.89%和94.12%,而生理盐水对照组发病率高达45.45%。中药复方灌注剂可以极显著降低患病奶牛乳中SCC、SA、LDH、ALT、AST水平(P<0.01),提高SI和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P<0.01)。试验证实了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修复奶牛受损的乳腺上皮细胞,降低受损细胞产生的酶含量和血乳的渗透性,提高患病奶牛机体的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中药复方对隐性乳房炎患病奶牛血清中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试验选用穿山甲、芙蓉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通草、丝瓜络、紫花地丁及王不留行等中药按照一定比例组方,采用单纯的水煎浓缩法提取有效成分,对患乳房炎泌乳奶牛进行治疗,以健康牛为对照,对健康牛和用药前后乳房炎奶牛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组奶牛在用药第21天时分别使血清中的LDH和ALT活性下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隐性乳房炎组奶牛血清AST活性在用药第15,21天时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中药复方对奶牛乳房炎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修复奶牛受损的乳腺上皮细胞,降低受损细胞产生的酶含量,具有一定的提高患病奶牛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乳酶LDH作为奶牛隐性乳房炎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敏感的奶牛隐性乳房炎早期诊断指标,选择220头荷斯坦泌乳奶牛,分别采集乳汁进行体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汁中LDH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5),乳汁体细胞数(SCC)与LDH活性呈正相关(r2=0.93).选择LDH活性>100 IU/L作为隐性乳房炎的判定阈值,诊断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2.3%,Jouden指数为0.52.结果提示,LDH可作为奶牛隐性乳房炎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开发安全、有效、稳定的新型中兽药制剂,有利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试验研究了中药透皮剂对隐性乳房炎奶牛泌乳量、白细胞、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方法:记录用药前后5d日泌乳量,分别采用试剂盒和CA-500血液分析仪测定用药前后乳汁中ALB、ALT、LDH和血液中白细胞。结果:患隐性乳房炎奶牛泌乳量显著降低(P〈0.05),血液中WBC、MON、GRA、LYM%显著高于健康牛(P〈0.05),而乳汁中的ALB、ALT和LDH含量极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1)。通过5d中药透皮剂治疗后,奶牛产奶量大幅度增加,WBC、MON、GRA、LYM%、ALB、ALT和LDH与健康牛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中药透皮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药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选用黄芪、白芪、当归、川芎、蒲公英、王不留行、益母草等中药组方,对患隐性乳房炎泌乳黑白花奶牛进行阶段性添加试验。测定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中性粒细胞吞噬力、红细胞C3b花环、免疫复合物花环及花环促进率和抑制率,并检测隐性乳房炎转阴情况。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患牛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用药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隐性乳房炎显著好转,有效率达83%。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取某奶牛场经CMT法检测患有隐性乳房炎的泌乳奶牛,随机分成中药微生态制剂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微生态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健康对照组,治疗后第5天再用CMT检测乳汁,评价中药微生态制剂治疗效果,并同时颈静脉采血,评价中药微生态制剂对血常规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微生态制剂治疗组隐性乳房炎的治愈率达78.5%、有效率达90.7%;用药后,泌乳量有所提高;用药前,患牛血液中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用药后,血液中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中药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血液中炎性细胞的数量,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对乳房炎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6头健康奶牛和30头隐性乳房炎患牛,组成健康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壳聚糖1、2、3、4试验组,每组6头。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壳聚糖0 g、0 g、10 g、20 g、40 g和80 g/d·头,探讨壳聚糖对乳房炎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牛连续饲喂2周,分别于试验开始(0周)、1周和2周采取血样,测定血液WBC、LYM、TLYM、BLYM、PMN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血清CIC含量和隐性乳房炎乳阳性乳区/阳性牛的数量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饲喂壳聚糖后, WBC和LYM降低至临床健康牛的水平。活性TLYM和BLYM升高;PMN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下降。血清CIC含量和隐性乳房炎乳阳性乳区/阳性牛数下降。表明壳聚糖具有抵抗炎症、清除血清CIC、调节PMN的吞噬活性,可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隐性乳房炎奶牛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与乳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变化的关系,选取24头患不同程度隐性乳房炎的奶牛和8头健康奶牛为试验动物,采集64份乳样分离乳清,利用ELISA法检测乳清中IL-1β和IL-6含量。结果表明:患中、重度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清中IL-1β和IL-6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或极显著升高(P0.01)。说明乳清中IL-1β和IL-6含量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程度成正相关性,随着乳腺炎症状加剧,乳清中IL-1β和IL-6含量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不同发病阶段与乳清中α_1-酸性糖蛋白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取10头健康奶牛和30头不同发病程度(轻、中、重)隐性乳房炎患牛作为试验动物,采用α_1-酸性糖蛋白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乳清样品中α_1-酸性糖蛋白的含量,对α_1-酸性糖蛋白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隐性乳房炎组奶牛乳清中α_1-酸性糖蛋白的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健康组奶牛(P0.01或P0.05),且随着奶牛隐性乳房炎病情的加重及乳中体细胞数的增加,乳清中α_1-酸性糖蛋白的含量呈现出递增趋势。研究结果提示,乳清中α_1-酸性糖蛋白的含量变化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乳腺炎症引发的乳腺损伤及乳中体细胞数增加与乳清中α_1-酸性糖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选取蒲公英、金银花、黄芩等中药组成方剂并制成中药乳膏,应用于患乳房炎奶牛。采用形态检查法对奶牛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试验组用药前后差异显著,用药后与健康组差异不显著。从而说明此中药制剂能提高乳房炎奶牛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对于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具有促进的作用,对揭示中药治疗乳房炎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乳头液体保护膜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预防效果,选择隐性乳房炎奶牛6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头。试验I组为对照组;II组为4%次氯酸钠组;III组为0.5%洗必泰组;IV组为1%碘伏组;V组为奶牛乳头液体保护膜浸组。在0、30、60、90 d采用SCC法和CMT法检测牛乳中体细胞数并记录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发病数和发病率,同时记录各组奶牛泌乳总量和平均泌乳量。结果表明:同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隐性乳房炎病牛体细胞数,且对奶牛乳脂、乳蛋白、乳糖及乳汁pH值、比重、日均泌乳量几乎没有影响。用于预防奶牛隐性乳房炎时,试验III、V的效果高于试验II、IV组,差异显著(P〈0.05)。在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临床治疗试验时,试验V组对隐性乳房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7.78%和88.89%,远远高于其他各组。说明奶牛乳头液体保护膜是一种更适合于进行临床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新型奶牛药浴药物,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作为预防类药物用于奶牛生产中,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5,(9):91-94
为观察乳头药浴涂膜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预防效果,选择隐性乳房炎奶牛6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头。试验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4%次氯酸钠组,Ⅲ组为0.5%洗必泰组,Ⅳ组为1%碘伏组,Ⅴ组为药浴涂膜剂浸组。在第0、30、60、90天采用SCC法和CMT法检测牛乳中体细胞数,并记录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数和发病率,同时记录各组奶牛泌乳总量和平均泌乳量。结果:同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隐性乳房炎病牛体细胞数,且对奶牛乳脂、乳蛋白、乳糖及乳汁p H值、比重、日均泌乳量几乎没有影响。用于预防奶牛隐性乳房炎时,试验Ⅲ、Ⅴ的效果高于试验Ⅱ、Ⅳ组,差异显著(P0.05)。在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临床治疗试验时,试验Ⅴ组对隐性乳房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7.78%、88.89%,远高于其他各组。结论:奶牛乳头药浴涂膜剂是一种更适合于进行临床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新型奶牛药浴药物,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作为预防类药物用于奶牛生产中,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田斌  蔡元  徐小兵 《中国奶牛》2014,(16):33-35
用LMT诊断液对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奶牛场泌乳期高产群的62头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将检出的阳性牛体细胞较高的牛分为高剂量组,其余牛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各组使用生化黄腐酸制剂-牛乐先锋,每日一次添加到奶牛(全混合)日粮中,高剂量组每天250g/头;低剂量组每天100g/头;对照组不添加。结果表明,牛乐先锋高、低剂量组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牛和阳性乳区转阴率分别达到87.50%、86.36%和75.00%、6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和7.14%,P<0.05)。试验表明,生化黄腐酸(牛乐先锋)对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降低体细胞数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被毛中Zn、Cu、Mn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别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健康对照组奶牛和 CMT/BMT 法检验为阳性的奶牛的被毛中 Zn、Cu、Mn 的含量,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与被毛微量元素 Zn、Cu、Mn的关系。试验选择 1 个乳区患隐性乳房炎组(Ⅰ组)、2 个乳区患隐性乳房炎组(Ⅱ组)、3个乳区患隐性乳房炎组(Ⅲ组)、4个乳区患隐性乳房炎组(Ⅳ组)和健康对照组(Ⅴ组)。结果表明,Ⅰ组的Cu、Mn含量与Ⅲ组的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奶牛隐性乳腺炎快速、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采集患隐性乳腺炎奶牛乳汁,研究其对乳清急性期蛋白含量、乳酶活性的影响,并做和乳汁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组奶牛(健康奶牛与患隐性乳腺炎奶牛)乳清中HP、SAA、AGP、CRP含量均差异显著(P0.01),且与SC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HP(r=0.806)、SAA(r=0.662)、AGP(r=0.604)、CRP(r=0.717)。2组奶牛乳清中LDH、MPO、NAG、CAT活性差异极显著(P0.01),且与SC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LDH(r=0.729)、MPO(r=0.433)、NAG(r=0.932)、CAT(r=0.430)。结果提示:乳清中HP、SAA、AGP、CRP等急性期蛋白含量与LDH、MPO、NAG、CAT等乳酶活性均有可能作为奶牛隐性乳腺炎的诊断指标,但其具体诊断指示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用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对奶牛场不同泌乳期的40头临床健康黑白花奶牛的160个乳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共检测出阳性头数21头,阳性率52.50%;阳性乳区42个,阳性率26.25%。将检测出的21头患隐性乳房炎的病牛随机分成A、B、C、D共4组,A组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22.22%;B组用左旋咪唑注射液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30.00%;C组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57.14%;D组不采用任何治疗措施,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抗生素组疗效并不理想,左旋咪唑注射液疗效高于抗生素组,中药组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乳房炎对奶牛血清细胞因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随机选择48头泌乳期奶牛,按体细胞数(SCC)高低分为健康组和乳房炎组,分别采用体细胞计数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分析法、全自动生化分析法和比色法测定乳汁SCC和各项血清细胞因子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乳房炎组奶牛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表达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或P0.01),乳房炎组与健康组奶牛血清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乳房炎组奶牛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白蛋白(ALB)水平、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或P0.01),乳房炎组与健康组奶牛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奶牛血清免疫指标、生化指标与乳房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特别是IL-1β、IL-8、ALB水平及NAGase活性的显著变化与乳房炎的感染和发生关系密切,故这些指标可作为诊断奶牛乳房炎和乳腺组织损伤程度的血清学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自制的金英黄归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及临床疗效,本文将金银花等8味中药常规制备成奶牛乳区注射用药,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及热源检测评价其安全性,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该注射液中多糖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绿原酸、大黄酸、大黄素的含量,并将其应用于兽医临床治疗奶牛乳房炎。结果显示,该注射液不引起家兔体温升高,LD50>5 g/kg,多糖浓度为0.48×10-1mg/mL,绿原酸、大黄酸、大黄素的含量分别是0.59 mg/mL、0.26×10-2mg/mL、0.17×10-1mg/mL,隐性乳房炎的奶牛通过3 d中药乳区注射用药治疗后治愈率达53.8%,有效率达92.3%;患隐性乳房炎奶牛乳区自愈率为0;健康奶牛乳区发病率为13.9%;治愈率、有效率经X2检验中药透皮剂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通过3 d中药乳区注射用药治疗后临床诊断其治愈率达88.9%,有效率达88.9%;CMT诊断治愈率达33.3%,有效率达88.9%。表明该注射剂无热源,几乎无毒性,有效成分检测指标可能是绿原酸,对奶牛乳房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的注射剂。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考察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壳聚糖和聚维酮碘为主效消毒成分研制奶牛乳头保护膜药浴剂,分别使用壳聚糖乳头保护膜药浴剂(左乳区,试验组)和聚维酮碘药浴剂(右乳区,对照组)对奶牛乳头进行药浴,通过乳中营养成分、体细胞数(SCC)及体细胞评分(SCS)、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等指标评价壳聚糖乳头保护膜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相对分子质量为50×10~3的壳聚糖对6种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在乳头保护膜中添加1.00%的壳聚糖后,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的抑菌效果要显著大于未添加组(P0.05);乳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28 d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含量、总固体含量和SCC、SCS差异不显著,28 d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分别为9.38%和14.58%,此外试验组14 d的SCC显著低于0 d(P0.05),而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表明壳聚糖乳头保护膜药浴剂可有效地预防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奶牛乳清H_2O_2水平及其意义,在南宁市某奶牛场随机选取122头泌乳奶牛分4次采集乳样,记录奶牛临床健康情况、检测乳汁体细胞数(SCC),分离乳清并检测H_2O_2含量,分析乳清H_2O_2含量与奶牛疾病、乳品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疾病组奶牛乳清H_2O_2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奶牛(P0.05);乳汁SCC与乳清H_2O_2含量极显著正相关(r=0.729,P0.001);乳优组乳清H_2O_2含量显著低于乳差组(P0.05)。提示:乳清H_2O_2可作为判断乳品质量和临床检测奶牛乳房炎等疾病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