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保护优质耕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具有重大意义。大理市低丘缓坡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巨大。该研究根据大理市实际情况,构建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因子权重与评分标准,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对大理市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理市85 606.33 hm2低丘缓坡土地中,适宜建设的占67.78%,不适宜建设的占32.21%。评价结果可为大理市重点区块及重点项目选址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施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建设开发,是缓解人地矛盾、优化土地配置的重要举措。选取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为研究区域,构建"地形-生态-区位-社会"框架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将其以属性值的方式赋值给各评价单元,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宜建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30 437.88 hm2,占研究区域的19.85%;建设用地最优拓展空间(包括非常适宜区、比较适宜区)的面积达到18 171.46 hm2,占低丘缓坡总资源的59.70%,主要分布在广安区内的北部、中部、西南部,其中集中连片大于500 hm2的区域适合物流、商贸园区等大规模建设。研究为西部地区合理开发低丘缓坡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7,(2):271-276
低丘缓坡荒滩的开发利用是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弹性评价因子与刚性评价因子构建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的耕地适宜性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依据邻域分析原理,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与编程的方法对耕地与建设用地均宜的图斑进行适宜性方向的优化选择,为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适宜性呈现宜耕区北部优于南部,宜建区南部优于北部趋势;均宜区面积共7 759.45 hm~2,其中,优先选择为耕地的低丘缓坡荒滩面积6 835.78 hm~2,优先选择为建设用地的低丘缓坡荒滩面积923.67 hm~2;宜耕区面积共20 066.33 hm~2,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宜建区面积共5 515.24 hm~2,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中心城区和乡镇驻地周边。 相似文献
4.
5.
6.
宜丰县低丘缓坡地宜建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江西省宜丰县低丘缓坡地的宜建性进行了评价,旨在为该县重点区块及重点项目选址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特征,引导低丘缓坡土地进行城镇建设开发,构建低丘缓坡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首先,通过评价因子的“弹性/刚性”性质的界定与处理,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然后运用ArcGIS进行单因子评价以及叠加综合分析,生成适宜性评价图;最后通过综合考虑用地成本等现实因素修正评价成果,确保评价成果的科学合理性。并以云南省宾川县为例,探讨了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这套评价体系对于低丘缓坡土地的开发建设具有针对性强、评价结果较合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依据自然资源情况,采用坡度、地质灾害、交通、水源保护地、林地保护级别、水土流失强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制分区等弹性因子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断裂带等刚性因子,采用多因素加权法、专家评分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马龙县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获得了不同适宜区的面积及空间分布,具体为:马龙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68 375.08 hm2,其中一等适宜区面积为8 737.17 hm2,二等适宜区面积34 123.88 hm2,三等适宜区面积为4 714.30 hm2,不适宜区面积为20 799.73 hm2。 相似文献
9.
以上犹县为例,基于GIS平台,在综合考虑低丘缓坡开发要求的自然、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模型(AHP)对上犹县低丘缓坡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上犹县适宜开发、允许开发、限制开发和不适宜开发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分别为2 154.7、2 875.21、569.55和678.47 hm2,分别占评价面积的34.32%、45.80%、9.07%和10.81%,初步实现了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定量化、系统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0.
选择大理市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大理市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相关研究和区域特点,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空间区位、地质条件、社会经济5个方面选择了18项相关性因子构建起一套适应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在利用传统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CA模型的原理进行适宜性模拟,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按照适宜性分值划分为不适宜、一般适宜、中等适宜、高等适宜4级,并以适宜性结果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选择建设区、建设保障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研究结果可为低丘缓坡地区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及区域新型山地城镇建设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水资源现状承载力的角度区分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选取人均年供水量、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农田灌溉年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粮食年产量、年人均GDP、生态环境用水率、森林覆盖率、石漠化面积比重、污径比为评价指标,运用正交投影法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现状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各地区水资源现状承载力从大到小为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铜仁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于低丘缓坡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需要进行低丘缓坡资源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有必要把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其中,以减少开发过程中带来的弊端.提出了基于“生态位”元胞自动机(CA)的新模型,同时将该模型应用于拥有典型的低丘缓坡资源,处于云南省中部的安宁市,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位”元胞自动机和GIS的结合对安宁市低丘缓坡资源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根据元胞在t时刻的适宜建设的概率,将元胞的建设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即高适宜(S1)、中等适宜(S2)、勉强适宜(S3)、不适宜(N),从而得出安宁市低丘缓坡资源建设适宜性结果,为更加合理地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岩出露造成的成土慢、土层薄、土被不连续、土壤贫瘠等,使土地资源存在本质的脆弱性;在人类胁迫下,土地资源极易蜕变,如土地资源损毁、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存在特殊的脆弱性。土地资源脆弱性使得土地资源易产生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使岩溶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因此,开展岩溶石山地区土地资源脆弱性研究。对岩溶石山地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岩溶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形成演化与治理、岩溶生态环境整治与重建均有着重要科学意义与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民族地区山高谷深、人文社会环境封闭,国家外在制度对其影响难度较大。喀斯特民族地区协调有关当事人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主要靠自发形成的农地习俗元制度。在对贵州省典型喀斯特民族地区——关岭县木工村的农地习俗元制度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地区的农地习俗元制度有着丰富的、独特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利用"3S"技术,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近50年的坡耕地覆盖与变化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揭示在具有鲜明区域特征下的喀斯特坡耕地资源利用历史与耕作方式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产生这种特征的驱动因素,为喀斯特山区坡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贵州省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喀斯特区域安顺市为例,针对该区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分别从耕地的质量、数量和生产效益三方面作定量与定性分析,并进行耕地生产效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该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并提出喀斯特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农业科学与技术》)编辑部》2013,(2)
湿热岩溶山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十分独特的地域单元。自然资源独特多样,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人地关系紧张。基于资源环境一体化理念,本研究设计湿热岩溶山区资源环境一体化模式框架,并应用于广西大新县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出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锰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和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等若干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选择我国西南三类典型岩溶地区(裸露型高原盆地区、覆盖型岩溶平原区和埋藏型垄脊槽谷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它们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有工业城镇、旅游城市、城郊农业、乡村农业等),分析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以地貌类型为基础,把自然水土环境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结合起来,详尽划分出各个生态型的土地利用单元,提出相应的改善和保护策略,以期获得岩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