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牧民定居是涉及牧区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改变,文化观念更新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促进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项根本措施,是牧区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桥梁,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也是喀什地区广大未定居游牧民的最热切的期盼。但因受历史、自然等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定居游牧民过着四季放牧、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制约着喀什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本文阐述喀什地区牧民定居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新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稳疆兴疆、固边富民的具体体现。实施游牧民定居对于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提出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游牧民定居转型与发展是地方政府推进草原游牧业向牧民定居变革的继续。笔者分析了国家游牧民定居政策形成的历史成因,具体分析了自治县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及20多年牧民定居的资源开发,以及游牧民定居转型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总结了自治县实施游牧民定居转型与发展的经验。通过启示性分析提出完善国家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是全面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由传统四季游牧生产方式向冷季舍饲,暖季放牧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畜牧业转型的根本途径。自治区1986年在北疆牧区经济_T--作会议上提出的“改变畜牧业经营方式,逐步实现定居、半定居,走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发展思路”是改变千百年来追水草而居、随季节而迁的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对牧区各族人民的兴旺发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牧民定居工程是实现畜牧业转型的系统工程、富民_T-程、民生工程。通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截至2012年底,我区共18.69万户牧民实现了定居,定居率达67.77%,现游牧民定居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阐述了游牧民定居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牧区因自然条件、社会因素(传统生产习俗、旧观念)等原因,牧区经济还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游牧生产经营方式使牧区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牧区牧民贫困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也给游牧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改善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牧民的个人需求。定居是为解决游牧民在牧区因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矛盾而选择的一种新型生产生活方式,从游牧到定居就是牧区游牧民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提高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定居在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和牧区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牧民定居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入户调查方式选择沙湾县博尔通古乡哈拉干德村及东湾镇傢什窑村抽取100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牧民定居后生产、生活方式现状分析,找出牧民定居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四季游牧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是比较传统的,它具有放牧的流动性、分散性,因此在牧民的生活中,多方面都产生了不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牧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导致牧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基于此,如何改变牧区生产生活状态,提高牧民们的生活水平,并且在推动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新疆游牧民区的飞跃式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在此过程中,"三牧"问题是核心,推动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则是  相似文献   

6.
《新疆畜牧业》2010,(3):5-5
<正>2010年畜牧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谋划建设一批关系牧区民生、经济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以明显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发展生产,进一步缩小全疆农区和牧区之间,北疆牧区和南疆牧区之间,定居牧民和游牧民之间的差距;逐步提高全区畜牧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满足区内外和周边国家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7.
新疆近30年推行游牧民定居兴牧工程以来,在各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和畜牧业生产方式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来看,仍有一部分牧民尚未完全适应牧民定居生活,在该政策的实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此次对托里县牧民定居点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对牧民定居政策有深层次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新疆是畜牧业大区,是全国重点畜牧省(区)之一,过去的牧民大都是以游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质量极其低下。国家推行的"牧民定居"工程,将我区牧民群众引上了崭新的发展道路,这将彻底改变游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启了现代牧区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目前,实施游牧民的定居工程,既是青海省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青海省长治久安的重要决策。青海省是中国西北的农牧业大省,对北方游牧民业的起源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从北方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及其起源问题入手,阐述了建设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深远意义,并提出了实施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的一些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关注新牧区的发展现状,研究牧民的定居、生产、生活状况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塔城地区托里县"十二五"畜牧业规划为依据,分析当地游牧民定居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牧民定居是一项事关牧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牧民生产生活水平高低的民生工程。本文通过对牧民定居历史过程的简单说明,阐述每个历史时期牧民定居的社会作用和现实意义,对今后牧民增收致富和推进牧区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进林 《草业科学》2004,21(4):38-38
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致力改善草原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到目前,全省六州牧区10余万户牧民家庭中的近9成牧户已告别了传统的游牧生活,实现定居放牧。  相似文献   

13.
在青海高寒地区推广青稞种植技术,提高青稞利用价值,努力提升游牧民定居户搬入新居后的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4.
牧民定居是促进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根本措施,是由牧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的桥梁,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逐步引导牧民从原始的游牧生活走向定居,从完全依靠天然草地走向放牧与舍饲圈养相结合,不仅是经济方式的重大改变,而且也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伊犁河谷牧民定居、冷季舍饲与暖季放牧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变"草原上放羊"为"舍饲圈养",养殖业数量适度增长。一、游牧民定居工作概况目前,新疆新源县牧民定居分布于该县七大片区、57个小片区8246户42707牧民。已累计配套游牧民3538户,配套定居达42.9%;未配套定居4708户(其中原建设标准低的危房户2661户),占57.1%。牧民定居点建成砖木结构住房5427幢,牲畜棚圈9186座,其中暖圈1812座。累计实现牧民定居点道路硬化200余千米,牧道建设1212千米。  相似文献   

16.
根据牧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技术管理水平低和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等特点,以及资源——技术——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与规律,指出“定居游牧”和“家庭牧场”道路的不合理与不现实性,提出了建立草业新村、创建草业产业,实现牧区现代化的途径。论述了牧区基层技术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步骤,以及整个牧区对内联合、对外开放的体系变革。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阿拉善盟党委和政府立足于牧区经济、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草原畜牧业实现了从依附自然逐水草游牧向建设养畜定居轮牧的历史性转变,生产方式开始从传统自然周转方式向商品生产转变,畜牧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牧区生态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改善牧民生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研究以新疆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乡为例,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牧民定居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阐述了牧民定居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沿袭数千年至今的一家一户,一年四季游牧生活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引导牧民向定居过度,才是实现我们心中的“中国梦”、繁荣牧区经济、加快牧民致富奔小康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定居游牧     
定居游牧亦称“定居移场放牧”,是牧区畜牧业的一种经营形式。定居,是指牧民有固定的定居点,并有较好的棚圈设备;游牧,是指有计划地移场放牧,它将草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或冬春、夏、秋三季牧场。或冬春,夏秋两季牧场,按季节进入不同的牧场放牧。定居有利于牧区建设和提高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计划的游牧有利于草场的公理利用和增畜保畜,并为划区轮牧建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