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欧洲大范围的暴风雨和暴风雪的危害或长期持续的干旱导致了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种群数量的增加和爆发。在抑制小蠹种群数量的治理项目中,应用了含有人工合成信息素的排水管式诱捕器,这些诱捕器诱到的小蠹数量与一根一般的饵木一样多。在集约经营的森林中,大量诱杀是云杉八齿小蠹综合治理措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量诱杀效果将随着寄主抗性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应用信息素监测云杉八齿小蠹的扬飞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2—2005年,应用聚集信息素对云杉八齿小蠹成虫的扬飞规律进行了监测。全年扬飞曲线头出现两次扬飞高峰,证实云杉八齿小蠹的越冬成虫和新羽化出的成虫都能对信息素发生强烈的聚集反应。日诱捕反应节律的观察表明:云杉八齿小蠹虽然多数时间在寄主树皮内营黑暗生活,但仍然具有日间活动昆虫的特点,其活动规律主要受林问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林间生测技术,比较了自主合成的与国外引进的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诱捕效果,并应用自主合成的信息素进行了发生期监测和大量诱杀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国内与国外信息素对重齿小蠹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国内释放介质对重齿小蠹的诱捕效果比国外的好。利用国内诱芯对重齿小蠹成虫发生动态进行监测,明确了成虫扬飞的始、盛和末期以及成虫的持续期。国内信息素诱捕器的诱杀防治效果显著,2块样地防治前和防治后小蠹总致死木数量平均下降了62.07%。国内诱芯可以取代国外引进的诱芯,并可应用于重齿小蠹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4.
用小蠹虫性外激素诱捕云杉八齿小蠹成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5月我们从挪威Borregaard公司引进人工合成的云杉八齿小蠹性外激素,计划在小兴安岭林区进行试验,由于,当时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因而此项工作延迟了。今年4年中下旬,我们从牡丹江塑料厂買到做诱捕器用的塑料制品,接着到五营丰林自然保护区选点、安装诱捕器,5月16日首次诱捕到云杉八齿小蠹成虫,从这一天  相似文献   

5.
沙地云杉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林间生测技术,对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a (H.Q.Wu) W.D.Xu]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开展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聚集信息素组分配比的反应试验中,Id+EM+At(20 mg+20 mg+2 mg)的信息素组分配比诱捕效果最好;在不同聚集信息素剂量的反应试验中,最高剂量的Id+EM(200 mg+200 mg)诱捕效果最好;在不同类型的聚集信息素诱芯的反应试验中,开口塑料瓶式诱芯诱捕效果最好.但是,建议在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中使用海绵塑料袋式诱芯,信息素Id+EM+At的剂量和配比分别为20 mg+20 mg+2 mg和1∶1∶0.1.  相似文献   

6.
光臀八齿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永贵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62-162
青海省黄南州天然林小蠹调查结果表明,危害云杉林的小蠹先锋种有光臀八齿小蠹、香格里拉小蠹、四眼小蠹和大小蠹4种,其中光臀八齿小蠹(Ips nitdus Eggers)为先锋种和优势种,为害尤其严重。2005-2007年通过野外危害木、饵木定点观察和信息素诱杀调查等方法,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光臀八齿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作了初步记述。  相似文献   

7.
应用北美小蠹信息素对中国一些小蠹的引诱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南松大小蠹Dendroctonusfrontalis、西松大小蠹D.brevicomis,山松大小蠹D.pondrosae,云杉八齿小蠹Ipstypographas和I.sp的信息物,对华山松的小蠹和光臀八齿小蠹I.nitidus进行了三年的引诱试验。结果表明;云杉八齿小蠹信息素用于光臀八齿小蠹成虫诱集是成功的,可用于预测预报,也可配合防治处理;几种美洲的大小蠹信息素对华山松大小蠹D.armandi等多种小蠹的引诱只可用以进行分布预测及成虫发生期预测;对小蠹天敌也有一定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8.
光臀八齿小蠹Ips nitidus Eggers是黄南乃至青海天然林区内危害的主要优势种,主要危害风倒木、衰弱木、濒死木等,很少危害健康木,通过对光臀八齿小蠹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其风险评估值R=1.49,在麦秀林区属于低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是云杉属树种的重要有害生物,在麦秀林区有明显扩散蔓延趋势,对麦秀林场云杉属树种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9.
经过林区调查、信息素诱虫、室内鉴定,明确在坎布拉林场为害油松的小蠹科害虫有9种,其中横坑切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六齿小蠹、天山星坑小蠹、柏肤小蠹、钝翅细小蠹、云杉小蠹等为青海省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油松是天山星坑小蠹、柏肤小蠹、钝翅细小蠹、云杉八齿小蠹、云杉小蠹、中重齿小蠹为害的新寄主。为林区小蠹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云杉八齿小蠹主要危害云杉、落叶松和红松等针叶树种,危害轻则使木材质量下降,危害重则使林木大面积死亡。本文总结云杉八齿小蠹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危害症状,并提出治理措施及防治效果的调查监测方法,为阿尔泰山林区防止该害虫的发生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残膜污染已经成为新疆棉田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广东上九公司提供的3种淀粉基全生物降解地膜为供试材料,在我国西北内陆棉区(新疆石河子)开展了田间试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配方的不同,3种降解膜的降解特性、增温保墒性能以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从地表覆盖试验与填埋试验的结果看,与日本的生物降解地膜(CK2)相比,国内的3种供试地膜品种都表现为降解过快,特别是A膜和B膜,降解最为迅速,C膜降解相对较慢。过快的降解速率显著地影响了3种供试降解膜的增温保墒性能,特别是A膜和B膜,与普通膜(CK1)相比,土壤温度平均低2~3℃,土壤水分低3~5个百分点,3种供试降解膜比较,C膜的增温保墒效果略好。从产量结果来看,与普通膜相比,国内供试的A膜和B膜对产量影响较大,减产幅度分别为20%以上,供试C膜和对照的日本降解膜都表现为增产趋势,但与普通膜产量结果比较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1983—1986年应用舞毒蛾光学活性性信息素及其光学异构体的生物活性试验表明,顺-7,8-环氧-2-甲基-十八烷[(+)-(7R,8S)-disparlure]是舞毒蛾天然性信息素,诱蛾效果非常显著,而其它光学异构体基本无效。舞毒蛾性信息素不仅对舞毒蛾具有活性高,而且对松针毒蛾也具有活性。使用舞毒蛾性信息素作为测报工具,不仅可以监测舞毒蛾的发生,同时也可以监测松针毒蛾的发生。性信息素监测虫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精确度高,方法简便易行。在低虫口地区,使用粘胶诱捕器进行大量诱捕法是成功的,连绩使用诱捕法即可有效的控制舞毒蛾的危害和蔓延,抑制其猖獗暴发的周期。在虫口密度大的地区,可先用杀虫剂压低虫口密度,再使用性信息素进行控制,使性信息素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害虫天敌,从而提高防治效果。舞毒蛾性信息素的应用,为该虫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将成为综合治理舞毒蛾的有力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3.
氧乐果微胶囊剂的制备及防治杨干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是一种世界性的危险性杨树检疫害虫。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是一种毁灭性的蛀干害虫,对杨树威胁极大。当前国内外对该虫的控制仍然普遍使用常规农药,不仅对环境易造成污染,而且残效短、成本高。本项研究是将氧乐果加工成微胶囊缓释剂,应用更有效、经济、安全、合理。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为杨干象等害虫的综合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蜂窝塑膜温室覆盖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窝塑膜是一种新型温室覆盖材料。实际生产试验表明,使用该材料较好地解决了温室保温与透光的矛盾,为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与普通单层塑料薄膜覆盖温室相比,在覆盖层成本提高较小、不过多影响透光率的情况下,使用蜂窝塑膜覆盖材料大大提高了温室的保温能力,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创造了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因此,该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蜂窝塑膜温室覆盖材料性能试验测试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该材料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1990—1991在山西省榆次市的黄土垣区对旱地玉米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地膜加秸秆覆盖等几种覆盖栽培形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膜加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提高达23.4%,能有效结合单独使用地膜和单独使用秸秆的优势,克服其不足,是黄土高原旱地玉米增产丰收的一项先进技术,宜向该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新型药剂富锐 18 1Ec、美满 2 4F对甜菜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可作为当地防治甜菜夜蛾的首选药剂使用 ;米满 2 0F防效好但速效性差可在一般发生年份使用 ;歼灭、高效灭百可、农地乐等速效性较好 ,但对高龄幼虫效果差 ,可与其他药剂交替作用。富锐 5 0 0 0倍与辛硫磷 15 0 0倍、米满 2 0 0 0倍与高效氯氰菊脂 2 0 0 0倍液混合使用 ,既可降低防治成本又能预防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玉米象成虫虫体和玉米、小麦、大米等正己烷萃取物对玉米象两性成虫有诱集性。玉米油、芝麻油对该虫诱性明显。菜油、花生油、生姜油无诱虫活性。塑料探管诱捕器能监测小麦和玉米中的害虫。虫体草取物结合瓦楞纸诱捕器能将玉米集从小麦中诱出。萃取物能加强芝麻油的诱虫性,其诱性与标准诱剂接近,并能引诱米象小蜂。玉米、小麦、大米气味挥发物主成分为亚油酸,其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植物纤维膜是一种由芦苇或农作物秸秆制成的新型薄膜。经田间试验及室内试验研究表明,植物纤维膜具有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等塑料薄膜的特点,同时,它增加了膜的透气性,尤其是能够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19.
设计了一种滚轮缠绕式残膜回收机,利用分布在滚轮边缘上的拾膜弹齿将田间的残膜拾起并缠绕储存在滚轮上。该机具将拾膜与储膜融于一体,略去了输膜过程,在配置割刀或犁的情况下,可进行割茬或起垄与收膜的联合作业。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操作维护方便,回收大根茬作物的残膜具有良好的效果,残膜收净率85%一90%。  相似文献   

20.
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Rott,是我国北方杨树主要蛀干害虫之一。据在北京市调查,每年苗木被害率可达70%,防治又较困难,采用40%氧化乐果1:800倍液喷洒,需喷6—8次,才能控制。1982—1984年采用白杨透翅蛾性引诱剂反3、顺13-十八碳二烯醇对成虫发生期进行监测,可准确地预测成虫发生期在北京地区5月上旬为成虫羽化初期,直至10月中旬结束,历期可长达5个月之久,并测到有第二代成虫的出现。性诱与化防相结合,不仅减少喷药次数,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保护天敌,而且提高防治效果,每亩在不喷农药的情况下可挽回损失95元。诱芯采用200μg剂量即可,诱捕距离可达100—200米。在整个成虫羽化期不必更换诱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