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粱优良杂交种选育是提高高粱产量的关键因素。而杂交种选育的关键在于杂交亲本的鉴定及性状评价,从中选出性状优良、基因互补的亲本进行组配以提高杂交种的选育进程,使杂交种尽快用于生产。本文对亲本的来源、杂交种的产量及其与亲本性状的关系以及今后高粱育种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高粱优良恢复系4930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广群  王文华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2):1570-1572
高粱优良亲本系选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优良恢复系4930是通过精选亲本和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具备配合力高、恢复性能强、抗性优、综合性状好等优良特点。利用4930组配的杂交种熊杂3号、熊杂4号和熊杂5号,表现产量高、品质好、综合抗性强、稳产。  相似文献   

3.
高粱亲本系主要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亲本系主要性状配合力的研究胡广群,王文华,孙克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系)配合力是高粱亲本的一个重要遗传特性,若想选育出在生产上显著增产,综合性状好的高粱杂交种,必须先获得配合力高的优良亲本系。本研究旨在对我校新育成的高粱恢复系和新引进的不育...  相似文献   

4.
 高粱优良亲本系选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优良恢复系 4 930是通过精选亲本和复合杂交选育而成 ,具备配合力高、恢复性能强、抗性优、综合性状好等优良特点。利用 4 930组配的杂交种熊杂 3号、熊杂 4号和熊杂5号 ,表现产量高、品质好、综合抗性强、稳产。  相似文献   

5.
配合力是高粱亲本的一个重要遗传特性,若想选育出在生产上显著增产,综合性状好的高粱杂交种,必须先获得配合力高的优良亲本系,本研究旨在对我校新育成的高粱恢复系和新引进的不育系的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其利用价值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粱亲本系配合力问题的F1代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证明,高产高粱杂交种的育成取决于优良亲本系的选育。高配合力是优良亲本系的重要特征。正确地理解配合力的实质,研究亲本配合力的构成和对杂交种产量形成的影响,对于高粱杂交种亲本选育具有实际意义。材料和方法用两套亲本(A 系及 R 系)之间相互杂交(A×R)这一不完全双列杂交资料,分析高粱亲本系的配合力已被高粱育种界普遍接受和采用。依据此法用23个亲本组配了两组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共69个组合,分别于1990、1991年以3次重复种植。行长4米,行距0.6米,每亩保苗6000株。1990年为3行区,1991年为2行区。两组试验(90、91)均以小区产量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分列表1、表2。  相似文献   

7.
对10个高粱品种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性状优良的高粱杂交种产量高,穗质量、籽粒质量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因此,在综合性状优良的基础上,应把提高穗质量、籽粒质量作为今后高粱高产育种的一个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选育优质中晚熟粒用高粱新材料,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4份不同杂交组合高粱亲本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组合杂交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差异,筛选最佳的中晚熟粒用高粱组合.高粱组合杂交种的生育期存在差异,但相差不大,生育期最长的高粱组合23A×014-52,生育期为134天,生育期最短的高粱组合147A×0...  相似文献   

9.
<正>1选育过程1.1选育目标选育配合力高、农艺性状优良、遗传传递力强的玉米自交系,组配产量高、品质优良、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的玉米杂交种。1.2亲本的选育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中矮秆高粱杂交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吉林省中矮秆高粱杂交种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重和淀粉含量等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拟定了今后吉林省中矮秆高粱杂交种选育的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11.
爆裂玉米品种间杂交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地理远缘、优良的爆裂玉米品种进行杂交可以获得超过优良亲本(综合种)产量10%左右的杂交种。增产的主要贡献是双穗率提高,空秆率下降——每公顷有效穗数的增加。杂交种农艺性状无显著改变,杂交种籽粒的爆裂性状与优良亲本相似。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高粱杂交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山西省16个高粱杂交种的特征特性和区域差异,对它们的生育期、株高、穗长、千粒质量、穗粒质量、淀粉含量等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初步拟定了山西省高粱杂交种选育的性状指标,旨在为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本所1982—1988年间产量比较试验中372个玉米杂交组合穗部性状以及这些组合的139个亲本穗部性状考种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分析了“有效组合”(用于生产的组合)和“无效组合”(经产比试验淘汰的组合)在亲本组配方式上能区别;“优良自交系”(有效组合的亲本)和“一般自交系”(无效组合的亲本)在选育方式上的区别。分析认为:(1)优良自交系中外引系比例较大;(2)优良自交系中自选系主要是二环系,群体选系极少;(3)有效组合的组配方式主要是自选系x国内引系、自选系×国外引系两种方式,自选系×自选系、国外引系×国外引系非常少;(4)有效组合的穗长、行粒数、百粒重高于无效组合,穗行数相近;(5)优良自交系的穗部性状平均值高于一般自交系;(6)优良自交系间穗部性状变异较大,个别性状可明显偏低,如行数偏少或穗偏短等,但优良杂交种的穗部性状变异很小,很少有明显偏低的性状;(7)自交系穗部性状与杂交种相同性状显著正相关,杂交种穗部性状与杂交种产量显著正相关,自交系穗部性状对杂交种有间接贡献,但预测性很低,自交系配合力测定和杂交种产量测定是高产育种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17个高粱亲本7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为产量、生育期因子;第二主成分为穗部因子;第三主成分为高矮因子。17个亲本共聚力4类。据此可为高粱杂交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一、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1.母本自交系Tied1的选育锦州农业科学院2000年利用美国玉米杂交种33B75作为选系基础材料,经南北方连续多代自交选育,于2003年选育出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自身产量高,配合力高的优良自交系Tied1。2.父本自交系301的选育锦州农业科学院2000年以丹340×E28为基础材料,然后用340连续回交4代于2003年选育成了综合性状优良的  相似文献   

16.
高粱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杂交育种的目的即培育优良的品种和杂交种,正确选择亲本和尽早辨明组合的优劣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多年的育种实践证明,亲本各性状的表现与杂交后代表现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然而,亲本配合力的高低则是杂交育种工作中选配亲本的主要依据,因此,选育和鉴定具有高配合力的亲本,对杂种选配有着重要意义。 高粱配合力的研究,国外报道较多,因取材、自然条件等不同,所得结果不  相似文献   

17.
在玉米育种上,选育其有较高产量的玉米杂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玉米自交系间杂交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最有效方法,新的优良杂交种除有较高产量水平外,其亲本自交系也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产量。提高繁殖亲本及杂交种制种产量,降低度种子成本,以利于新品种快速推广应用。因此,近年来围内外玉米育种专家越来越重视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的遗传传递规律及性状间关系的研究,并对指导育种工作起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结合多年玉米育种工作实践和国内外玉米育种专家的共识,对高产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鉴定,依据高产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经分析鉴定,确定高产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选择方法,以期为玉米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协调利用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了解杂交种及其亲本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为杂交种及亲本自交系产量性状的改良提供参考。选用4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10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杂交种与亲本自交系产量性状以及产量与其他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母本自交系的秃尖长、杂交种的轴粗差异不显著外,杂交种和亲本自交系各产量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不同杂交种及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和超高亲优势均存在差异,小区产量、秃尖长和穗粒质量的杂种优势较大,穗行数、穗长、百粒质量的杂种优势较小。杂交种的穗行数、籽粒长、小区产量与母本自交系呈极显著正相关,杂交种的秃尖长、穗行数与父本自交系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母本自交系的穗粒质量、穗行数与小区产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父本自交系的籽粒长和行粒数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杂交种的穗粗、秃尖长、行粒数、轴粗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程度,为赤峰地区高粱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赤峰地区近几年选育的14个高粱杂交种的试验结果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株高、穗长、茎粗、单穗粒重、千粒重和生育期与产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6个因素与产量的关联系数依次为穗长生育期株高单穗粒重茎粗千粒重;高粱新品种选育应重点选择长穗型及生育期长的品种,兼顾其他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高产玉米杂交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华北地区近40年有代表性的25个杂交种农艺性状的演变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农艺性状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密度增大,公顷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抗病性增强是现代玉米杂交种增产的主要演变规律。在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选育中,主攻方向是选育公顷粒数多、千粒重高、抗病性和抗倒性好、耐密性强的优良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