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草地生产是近些年,特别是1985年国家颁布<草原法>后才为人们有所认识.但总体看,人工草地生产仍处起步 阶段,在农用土地中占的比例很低,近乎空白.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后,党和国家对退耕还草、 建立人工草地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人工草地生产逐步被纳入重要日程.但目前人们对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的认识还只 是着眼于草地的生态功能上,其实其意义远不止这一点.本文想通过草地生产的固有内涵(生态、经济、双重功能)和现代农 业生产实践,论述人工草地生产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论述黑龙江省退耕还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相 应对策,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2.
1发展人工草地的意义 新修订《草原法》颁布后,国家对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人工草地生产逐步被纳入重要日程。但目前人们对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的认识还只是着眼于草地的生态功能上,其实其意义远不止这点。  相似文献   

3.
哈密市在退耕还草,增加人工草地的草业结构调整中,紫花苜蓿被列为首选牧草品种之一,其生产技术要点如下: 1种子田耕作  相似文献   

4.
优良牧草的混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草混播是改良退化草地,建立优质人工草地,提高我区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保持水土流失和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的基础。牧草的混播对退牧还草、退耕还草项目的逐步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可喜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因此,牧草的混播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松嫩草地自然环境及其特点的剖析,进一步认识到它是东北西部的天然生态屏障。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使生态环境受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修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了3项修复措施:①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是修复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②不同类型退化草场,采取相应改良措施,建立半人工草地,③充分利用秸秆饲料资源,减缓天然草地负荷,促进“三化”草地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6.
牧草种子是改良退化草地,建立人工草地,提高我区畜牧业生产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干旱地区生态工程建设、保持水土流失工程以及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的基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草、退牧还草项目的逐步实施,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业“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和人工草地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国土治理、生态建设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7.
以喀斯特区域不同草地生态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喀斯特山区耕地、退耕还草地、草地、林草间作地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粗粒径微团聚体、团聚体含量随生态的不断恢复而增加,细粒径含量降低,但土壤机械组成与之相反。0~10 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分别比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低0.15、0.15和0.11 mm;团聚状况在10~20 cm下均表现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其中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林草间作地和草地,分别低8.26%和13.18%;土壤结构特征表明退耕还草地结构最弱。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团聚体和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退耕还草地耕地林草间作地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表明喀斯特山区土壤结构随生态恢复而逐渐变好,土壤分形维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的过程与特征。同时喀斯特地区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理化性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微团聚体及团聚体分形维数能够较好的表征土壤结构及抗蚀能力的强弱。在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通过人工调控措施,缩短退耕还草阶段,加快草地等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该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区苜蓿地的土壤呼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大量农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为了摸清退耕后土壤碳排放的变化,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对退耕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农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相关性较强,土壤水分和土壤呼吸没有显著相关性;苜蓿地、农田、天然草地的年均土壤呼吸值分别为1.60、1.03和0.85 μmol·m-2·s-1,苜蓿地土壤呼吸比农田高出55.3%,比天然草地高出88.2%;年CO2排放量分别为1 461.96、940.66和777.36 g·m-2·a-1。农田转化为苜蓿地9年后,土壤CO2排放量增加、有机碳含量下降。在黄土丘陵区退耕还草初级阶段,生态恢复措施对固碳增汇的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9.
随着退耕还草、生态建设和天然草地保护等工作的开展,草种的选择和种植已成为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为此,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和四川省燎原草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关专家经过多年试验和对生产经验的总结,提出了“退耕还草、天然草地保护及生态治理草种选择和配方”,现推荐给各地,供大家在生产中参考。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屈坤宁局长赞同方案,他指出:中伟省长(指四川省省长张中伟)最近在视察牧区天然草地保护和农区退耕还草后指示我局,一定要在成片的多年生牧草种植示范、推广上拿出样板,畜牧系统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省草原总站的这个做法很好,可选择几个片区,做出示范。  相似文献   

10.
以喀斯特区域不同草地生态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喀斯特山区耕地、退耕还草地、草地、林草间作地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粗粒径微团聚体、团聚体含量随生态的不断恢复而增加,细粒径含量降低,但土壤机械组成与之相反。0~10 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分别比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低0.15、0.15和0.11 mm;团聚状况在10~20 cm下均表现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其中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林草间作地和草地,分别低8.26%和13.18%;土壤结构特征表明退耕还草地结构最弱。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团聚体和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退耕还草地>耕地>林草间作地>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表明喀斯特山区土壤结构随生态恢复而逐渐变好,土壤分形维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的过程与特征。同时喀斯特地区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理化性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微团聚体及团聚体分形维数能够较好的表征土壤结构及抗蚀能力的强弱。在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通过人工调控措施,缩短退耕还草阶段,加快草地等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该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退耕还林(牧)还草地的生态恢复及改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青海草种区划及栽培技术的简介,探讨了青海高寒地区不同生态类型区适宜种植的优良牧草和退耕(牧)还草地的生态恢复和草地改良技术,旨在为我省退耕还草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退耕还草地和天然荒山调查表明,平均每公顷人工紫花苜蓿退耕草地有地下鼠洞8.3个、地上鼠洞11.6个;平均每公顷天然荒山草场有地下鼠洞34.5个、地上鼠洞15.5个。D型肉毒素对天然草场地上鼠灭杀率为100%,对退耕还草地上鼠灭杀率为83.3%,对退耕还草地下鼠灭杀率为62.5%。鼢鼠灵对天然草场地下鼠灭杀率为90%,对退耕还草地下鼠灭杀率为85.7%。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四子王旗从畜牧业大区转变为畜牧业强区,并且真正实现农区舍饲圈养,牧区以草定畜,冷季舍饲半舍饲,暖季轮牧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战略目标。四子王旗应该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实际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人工草地:1.生态经济型人工草地,以发挥草地生态功能为主,防风固沙与建设草牧林业并举,建立农田、草牧场生态屏障,达到防风固沙,防止风沙入侵的目的;2.农区高产高效人工草地,在农区利用平原、丘陵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相对发达的农业栽培技术,建设高效、优质的饲草饲料生产,达到为集约化的养殖业提供物质基础的目的;3.牧区人工草地建设,主要用于解决牧民以草定畜后牲畜冷季舍饲或补饲的饲草料供应,以减轻天然草地压力,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4.
加快武威市退耕还草步伐 促进人工草地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魁 《草业科学》2003,20(2):21-23
武威市退耕还草、人工草地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在武威种草发展畜牧业的经济收入比种粮的收入高几倍,种草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并就搞好退耕还草及人工草地建设等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牧草种子是改良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建立人工草地及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随着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以及人工草地建设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对牧草种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我区发展牧草种子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草原生态建设现状分析、问题诊断和措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现状分析多年来,我省在治理草原"三化",遏制草原生态逆向发展方面做出了艰苦的努力。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实施了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原围栏、草原改良、西部治碱、退耕还草、"生态草"建设、草地治虫灭鼠、草原防火、草种基地建设、天然草原保护和草原禁牧舍饲等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两大主要牧草品种敖汉苜蓿、沙打旺可以在退耕还草、防风治沙中发挥重要作用。敖汉旗全旗草地总面积24万hm^2,其中人工草地8.13万hm^2,每年可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2亿kg的优质牧草和l000~1500t的优质牧草种子。该旗具备无霜期长、降水集中、热量丰富、雨热同期等良好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发展人工种草和牧草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18.
种内种间竞争是研究人工草地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草地生态与生产稳定性是建立人工草地的根本目标。单播人工草地种内竞争尽管是相互的,但主要由密度依赖机制控制着种群动态。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特征决定着混播人工草地种间竞争的过程和结局。虽然存在竞争排斥,但生态位相似、竞争能力相当的2~3个草种混播是比较适宜的。要获得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19.
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态与生产功能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31年时间序列生态和生产功能演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1)人工草地群落生态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天然草地。生态功能随群落结构变化显著,其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演替阶段,即2~6龄紫花苜蓿草地阶段、6~31龄苜蓿人工草地向长芒草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31龄之后的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苜蓿种群在6龄后开始退化演替,其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逐渐减小,群落结构趋向于复杂化,生态稳定性相对增大,群落演替逐步向天然植被演化。2)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产功能呈“倒V”型变化趋势。群落生产力随演替年限延长先增大后减少,6龄苜蓿草地的年生物量最大,之后,年生物量逐渐下降。年生物量与苜蓿种群重要值相关系数最高,与多样性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年生物量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随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延长呈“倒V”型变化趋势,6龄苜蓿人工草地二者相关性最高,成为人工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转折点。3)可通过灭杂、施肥、有效利用水分和探索适宜栽培种植方式来遏止人工草地向“生态稳定性”天然草地恢复的趋势,延缓其“生产稳定性”,以保持人工草地的生产、生态可持续。  相似文献   

20.
2008-2011年在互助县东沟乡进行了短芒披碱草与老芒麦、垂穗披碱草的生产性能及经济性状比较试验,表明短芒披碱草的产草量及产籽量比典他两个品种高,产籽量差异极显著,而且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是青海省农牧区草地建设、退耕还草和生态治理的优良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