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板栗3个野生居群部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马玉敏  陈学森  何天明  吴传金  王娜 《园艺学报》2008,35(12):1717-1726
本文对中国野生板栗秦岭山脉生态区、泰沂山脉生态区和燕山山脉生态区的3个种下居群的叶片、果实形态和坚果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为我国野生板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3个居群的叶片大小、叶柄长度和粗度以及果实形状、大小和颜色等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以叶面积及单粒重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最大,而果形指数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最小,是较稳定的植物学性状,3个居群的变异趋势基本一致。本文首次对秦岭山脉野生板栗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单果重的变异幅度为1.69-3.89g,变异系数18.3%;坚果中边果的形状有近圆形、圆形、椭圆形、扁椭圆形、短椭圆形等;坚果表面颜色有淡红、棕褐、红褐、褐色等;果肉有浅黄色、乳黄色等;涩皮均易剥离,具有北方炒食板栗的典型特征。② 3个居群118个野生株系果肉中水分、总糖、淀粉、蛋白质、脂肪、灰分和维生素C等各种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在单株间差异显著,变异系数6.2%-28.3%,其中以坚果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丰富,3个居群的变异趋势基本一致;③同一性状在不同居群间大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单叶面积和单粒重以秦岭山脉居群最小,分别为56.34cm2和2.95g,而维生素C含量最高(96.7mg/100g),分别是燕山山脉和泰沂山脉居群的2.29倍和2.22倍。④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单粒重和单叶面积与降雨量和经度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显著负相关,而维生素C含量与降雨量显著负相关,与海拔高度正相关,表明环境对板栗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从野生板栗资源中进一步选择大果型、高蛋白质及高维生素C含量等优异种质类型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更好地对江西省境内野生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 Benth.)资源进行评价。【方法】对野生毛花猕猴桃118份资源果实的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级。果实的主要数量性状包括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干物质含量、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溶性糖及可滴定酸7项指标,根据K-S正态性检验及频率分布对数量性状进行分级。【结果】单果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33.65%;可溶性固形物最小,为11.91%。经K-S正态性检验,大部分性状呈偏正态分布;根据分析结果,提出5级数量性状分级标准,每个等级提出2份不同区域种质作为参照。【结论】该研究可为我国毛花猕猴桃资源描述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国外引进品种Kromi为对照,对来自贵州3个野生居群的18份匍匐剪股颖材料表型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对选取的10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匍匐剪股颖各形态学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分布于18.5%~34.3%之间.②物种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91,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48,则居群间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511,这表明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形态遗传变异多产生于居群内(92.44%),同时居群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7.56%).③各形态学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直立枝直径>匍匐枝叶宽>节间长>匍匐枝长>直立枝叶宽>株高>直立枝叶长>直立枝长>匍匐枝直径;各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也有所差别,依次为BSE居群>BNW居群>LPS居群.④匍匐剪股颖形态遗传多样性构成中,直立枝直径、直立枝叶宽、匍匐枝叶宽、节间长、直立枝长、直立枝叶长为主要构成要素.⑤根据聚类结果,匍匐剪股颖材料并没有按居群来源聚为一类,在居群上没有明显的、有规律的形态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了解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方法】以云南有代表性的61个梨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果实16个描述型性状和7个数量型性状进行变异类型和多样性分析,利用电子鼻技术检测果实香气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的16个描述型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其中果实形状和果实成熟期的变异类型最多。各描述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在0.45~1.88之间。19个梨地方品种果实在成熟时果皮分别着鲜红、淡红、粉红、暗红等不同盖色。7个数量型性状变异系数在11.25%~61.79%之间,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H’)为1.676~2.080,果实纵径、果柄长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横径、果形指数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2.0。电子鼻技术可以区分供试地方品种,WIW(硫化氢类)、W5S(氮氧化物)、W2W(芳香成分和有机硫化物)等3个传感器在模式识别中起主要作用。【结论】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描述型性状变异类型丰富,数量型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筛选出会泽火瓢梨等7个果皮着鲜红色的品种可作为红色梨选育的优异资源。电子鼻技术可以区分61个云南梨地方品种,可用作地方品种鉴定的辅...  相似文献   

5.
【目的】种质资源评价是资源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而数量性状的合理分级是种质资源评价的基础,因此对普通杏的143~478份品种资源果实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概率分级。【方法】果实数量性状平均单果质量、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核鲜质量、核干质量和仁干质量9项指标,根据K-S正态性检验和χ2检测对果实数量性状进行分级。【结果】果实数量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其中硬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5.4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4.95%。经K-S正态性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统一用(X-1.2818S)、(X-0.5246S)、(X+0.5246S)和(X+1.2818S)4个点分为5级,使1~5级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0%、20%、40%和20%、10%,根据χ2检测,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进行概率分级。【结论】杏果实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将果实数量性状进行概率分级是比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30个猕猴桃品种(单株)主要果实品质特征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开展猕猴桃品种(单株)果实品质特征的综合评价,为本地野生猕猴桃资源开发利用、品种选择和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0个猕猴桃品种(单株)果实为材料,测定单果质量、果形指数,以及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糖、总酸含量等主要果实品质性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序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不同猕猴桃品种(单株)果实品质性状差异明显,变异系数为10.95%~53.89%,其中维生素C含量变异程度最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异程度最小。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75.675%,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计算各品种(单株)综合得分并排序。聚类分析将30个猕猴桃品种(单株)分为5个类群,且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红阳、翠玉、晚红、金红50、金桃、米良1号、东红、桂海4号、SZ-07、金艳的综合分值排名靠前,果实品质综合表现较好。【结论】30个猕猴桃品种(单株)的果实品质存在差异,此结果为宜昌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疆野生樱桃李果实部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以中国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大西沟乡的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47个实生株系的成熟果实为试材,从果实形态性状、可溶性固形物与矿质元素含量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等不同层面对野生樱桃李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新疆野生樱桃李的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和遗传改良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①新疆野生樱桃李实生株系的果实形状主要为圆形,少数为椭圆形、卵圆形、卵形和宽卵形,果实颜色有黄色、红色、紫红色和黑色等4种类型,野生樱桃李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果形指数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以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9.13 %);②新疆野生樱桃李实生株系果肉组织的Zn、Ca、Mg、Mn、Fe及Cu等6种矿质元素含量变异丰富,其中以Fe元素的含量(平均值为2.12 mg·100g-1)和变异系数(26.99%)最高,进一步筛选高铁性状单株的潜力很大;③从新疆野生樱桃李12个实生株系中共鉴定出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烃类及杂环类等6类83种挥发性化合物,各实生株系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其含量以及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分离比率与含量等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以甲酸己酯含量最高(平均值为4.33 μg·g-1),是野生樱桃李果实香气形成的重要特征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新疆天山山脉地区疏花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郭宁  杨树华  葛维亚  葛红 《园艺学报》2011,38(3):495-502
 在新疆天山山脉地区选取疏花蔷薇(Rosa laxa Retz.)6个天然居群,对叶片、花序、果实和种子等1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疏花蔷薇种内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间还是在居群内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型性状居群间分化系数为41.84%,表明居群间和居群内多样性同样丰富。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2.79%,离散程度较高。对表型性状进行的变异系数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花序和种子相关性状的变异是造成疏花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疏花蔷薇6个天然居群可以分为3类,表型性状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9.
以98份野生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果实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探索了黑龙江省野生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以期为野生软枣猕猴桃优良种质筛选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8个果实质量性状变异类型多,其中果实形状、果喙形状、果肉颜色、果心颜色和果心横切面形状等变异范围较大.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646~1.689,其中果实形状、果肉颜色、果喙形状的多样性指数较高.7个数量性状中,变异系数范围为13.82%~36.34%,以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横径和果实侧径的变异系数较小;H'指数为1.353~1.46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数量性状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以单果质量与果实三径相关系数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2.322%,反映了果实大小及质量指标.结合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果实性状可作为野生选优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可将98份资源分为7类,第1、2类果实大小及质量均较大,可作为遗传改良的优良资源;第3类和第4类的果实综合性状表现中等,可作为野生驯化的资源;第5类果大,可用于培育大果品种;第6类果实长椭圆形,可用于培育长果品种;第7类果实具有红皮、红心特征,可作为特异资源用于新品种培育和杂交亲本.综上分析,黑龙江省野生猕猴桃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变异幅度大且程度高,遗传多样性丰富,育种选择潜力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杏F_1代群体果实糖酸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科学选配亲本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杏品种‘串枝红’和‘驼驼黄’为亲本进行杂交,亲本及F_1代群体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采用离子色谱测定,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结果】杂交后代果实中可溶性糖以蔗糖为主,含量(ω,后同)范围为43.55~100.85 mg?g~(-1)。糖酸组分(除柠檬酸)、总糖和总酸含量均呈正态分布,说明它们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柠檬酸含量主要集中在低酸区域,表现为偏正态分布,表明其遗传可能存在主效基因。各糖酸组分含量在杂交后代中均出现广泛分离(变异系数均超过20%),后代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高于糖,表明糖比酸的选择潜力更大。杂交后代蔗糖、柠檬酸和总酸含量低于亲中值,表现为衰退变异。杂交后代糖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差异不明显,均在0.70以上,其中蔗糖含量的H~2高于葡萄糖、果糖和总糖,柠檬酸含量的H~2高于苹果酸,表明糖酸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论】在‘串枝红’ב骆驼黄’杏F_1代中,蔗糖、葡萄糖、果糖、苹果酸含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柠檬酸含量可能是主效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在杂交后代中易获得高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低柠檬酸含量的单株。  相似文献   

11.
以黄骅古贝壳堤18株野生酸枣为试材,连续2年测定其果实的形态和营养指标,分析评价其果实性状变异,以期促进黄骅古贝壳堤野生酸枣资源开发利用。结果表明:黄骅古贝壳堤酸枣果实性状存在较大变异,不同种质之间果实性状差异显著。在果实形态指标中,单果质量变异最大,其变异系数可达30.12%;果实纵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5.65%。在果实营养指标中,糖酸比变异最大,变异系数达到了59.47%;可溶性糖最小,其变异系数仅为38.81%。此外,单果质量和果实横径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核质量以及单果质量和糖酸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以及可滴定酸和糖酸比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新疆天山地区弯刺蔷薇居群表型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天山地区5个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居群进行叶片、果实、种子等11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弯刺蔷薇各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VST)为35.76%,远低于居群内的64.24%,说明居群内的变异是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14.78%,性状离散程度较低;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变异是造成弯刺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弯刺蔷薇部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性状存在相关关系;果长与其居群所处地理经度呈显著正相关,单果种子数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表型性状聚类结果表明,5个居群划分为4类,各居群之间没有严格按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越橘果实糖酸性状在后代中的变异和遗传倾向,为越橘品质育种中亲本的选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越橘半同胞系杂交组合为试材,连续2 a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亲本及杂交组合后代成熟果实中可溶性糖及有机酸的组分和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糖、酸组分和总糖、总酸平均含量在绝大多数组合中低于或接近于亲中值,存在一定程度的衰退变异;总酸变异系数大于总糖,各组合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超高亲单株。2)杂种后代的糖含量呈连续变异,趋近于正态分布,总糖的广义遗传力(H~2)和遗传传递力(Ta)平均值分别是0.74和0.93,主要表现为多基因控制并以加性效应为主的数量遗传;杂种后代枸橼酸和总酸呈偏正态或多峰分布,可能为由主效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H~2平均值分别为0.69和0.72,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Ta分别为0.94和0.86,表现为受加性效应影响大,而酒石酸H~2和Ta平均值分别是0.37和0.74,表明酒石酸的遗传效应小,受环境和非加性效应影响大,不能稳定遗传。【结论】越橘果实糖酸含量在杂交后代中均存在衰退变异,糖含量是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且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后代糖含量受低糖亲本影响大;越橘果实酸含量受父本影响,其中枸橼酸是主要有机酸组分,能较稳定遗传,而酒石酸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大,不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4.
杏黄兜兰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云南地区3个野生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 armeniacum)居群,进行叶片和花器官等19个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采用巢式方差、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讨论杏黄兜兰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显示:杏黄兜兰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丰富的表型性状变异,居群间有花瓣长、子房长等13个性状表现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居群内有植株冠幅、合萼片宽等10个性状差异极显著或显著;杏黄兜兰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3.02%,处于中等水平,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略大于居群内的表型分化;1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9.68% ~ 26.36%,3个居群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3.27%、15.85%和14.96%,变异系数在居群间差异不显著,在表型性状间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对植株表型差异贡献率最大的是株高和花茎高;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杏黄兜兰花被片相关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和花茎高与植株的其他性状均显著正相关,尤其与指示花器官大小的性状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新疆野苹果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深入了解新疆野苹果种质遗传选择潜力和探讨性状遗传相关关系,【方法】以300个新疆野苹果株系为试材,调查花、叶片和果实的13个性状,系统进行了性状相关、主成分和通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新疆野苹果13个性状均存在较大遗传变异,且在单果质量和果实Ca含量方面变异突出,具有良好的选择潜力;果实单果质量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横径对单果质量直接促进作用最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和叶片长度可作辅助选择性状。【结论】新疆野苹果各性状存在较大变异,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具有良好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国南方豆梨资源的分布现状,并对其进行形态多样性评价。【方法】2017年9月3—16日,9月23日—10月1日和10月30日—11月16日,前往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江西6省的豆梨原生境采集豆梨资源78份,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邓肯氏多重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其叶片以及果实等16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我国南方豆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其叶片和果实的8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0.56~1.04,8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9.85%,其中叶柄长度的最大,达到37.48%,果形指数的最小(8.1%)。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计贡献率达70.804%,表明前7个主成分能较好的解释所有变量所包含的全部遗传信息。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欧式距离系数为9.9处,可将78份豆梨材料聚为五大类。【结论】不同性状变异系数相差较大,供试豆梨资源不同居群间存在着丰富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江西省内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的多样性。【方法】对江西省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开展调查和收集,分析花器表型性状变异和SSR遗传多样性。【结果】供试68份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的雄花花器在表型性状和DNA分子水平上均存在明显的变异和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9.19%,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为花粉量(53.41%),最小的为花冠直径(15.47%)。通过表型聚类分析,可将该68份种质资源分为两大类群,类群A可分为2个亚类,大部分样品聚为第1亚类,主要表现为花梗较短,花冠较大,花粉活力较高,花冠颜色为粉红;第2亚类总体表现为花梗较长,花冠较小,花粉活力中等。类群B仅有2份样品,其特征为花冠大、雄蕊数多和高花粉量,在DNA分子水平上,筛选到的15对SSR有效引物共扩增出87个等位位点,均为多态性位点。Shannon’s信息指数为1.04,多态信息含量为46.48%。UPGMA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种质材料分为3类。2种聚类结果相似,Mantel分析中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结果呈显著相关(r=-0.79,p0.05),SSR分子标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表型性状的变异情况。【结论】68份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花粉量、单花雄蕊数、花粉活力、花瓣颜色、花丝颜色、花梗长度是造成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SSR分子标记分析与毛花猕猴桃花器表型聚类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毛花猕猴桃雄花的多种表型性状是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澳洲坚果种质果实形状、营养成分组成与含量的变异特征,为澳洲坚果的有效选育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0份澳洲坚果种质的果实性状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果实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质量性状中果仁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4.23%,最小的是坚果横径,为6.04%;营养成分中Ca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4.47%,最小的是脂肪含量,仅为2.93%。果仁营养成分均以脂肪为主,含量(w)最高的种质是GR1,为78 g·100 g-1;最低的种质是A4,为69.90 g·100 g-1。一些果实品质性状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将果实质量性状与营养成分进行综合品质分析,得到5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90.793%。根据以上5个公因子及其方差贡献率计算种质综合品质排名,得出综合得分排在前5位的种质为GR1、HJ、JW、B3和B7。【结论】鲜果纵横径、坚果单果质量、坚果横径、壳果干质量、出仁率、氨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Ca含量和Zn含量10项指标可作为评价澳洲坚果种质品质的代表性指标,综合筛选出果实质量最高的HJ、B4、GR1,氨基酸、P含量和出仁率较高的JW、A4,果实数量性状高的GR1,可溶性糖和Ca含量高的B4,果实矿质元素含量高的HJ、B7。  相似文献   

19.
以引种的11株‘Hort-16A’黄金猕猴桃和4个野生猕猴桃株群为试材,研究果实的表型性状变异及单果质量、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期改良品种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有果形、被毛量、果脐性状3种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果实糖酸含量变异系数较小,维生素C含量变异系数较大,且维生素C含量与糖含量呈负相关;不同的野生型植株在不同的营养品质中其变异系数不一样。野生型猕猴桃和变异株猕猴桃在维生素C含量上有很大差异,但随果实在树上蓄留时间的延长维生素C含量均会降低,可以明显发现变异株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下降的速度比较快;野生型猕猴桃和突变型猕猴桃总酸含量变化差异较小,成熟后均随时间的延长含量下降。利用主成分分析将6个果实性状简化成相对独立的2个主要因子,这2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可以达74.5%。第1主成分为营养品质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4.84%,第2主成分定义为外形指标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9.65%。  相似文献   

20.
研究基于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表型变异,通过相关性、主成分以及聚类等分析,对9个硬叶兜兰野生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究硬叶兜兰居群间及居群内表型多样性,为硬叶兜兰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硬叶兜兰在居群间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居群内变异较少。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64%,居群间表型分化高于居群内表型分化。22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范围为9.52% ~ 31.48%,9个居群平均变异系数为14.55% ~ 18.51%,在表型间差异显著,在居群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花纵径等花部性状和株高等营养性状是硬叶兜兰变异的主要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中萼片长和花瓣长与大部分性状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冠幅、叶片数等营养性状与海拔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花横径、花纵径等生殖性状与海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居群可以聚类为3个类群,和硬叶兜兰地理分布距离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