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乡土性技术创新是农村走向内源式发展的触发点和中介力量,但整个技术的创新扩散是镶嵌在农村社会网络中的,离不开农村社会资本的支持,两者存在紧密的互动关联。一方面,现有的农村社会资本是乡土性技术创新的"促进器"和"粘合剂";另一方面,乡土性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也有助于现代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湖南农业》2020,(7):12-13
正为激发社会资本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小编带你了解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诸多利好。明确投资重点现代种养业方面,支持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种养业,巩固主产区粮棉油糖胶生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延伸拓展产业链,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乡土特色产业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发特色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乡土特色产业,建立利益联结紧密的建设运行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有利于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是长久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后,除了经济上要带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更应该意识到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只有全面理解乡村文化建设内涵,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具备文化软实力。通过简述乡土文化的内涵与现状,分析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为乡村振兴下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人才价值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人才当前正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但是乡土人才价值的再认识就成为了我国进入新历史阶段的要求。空间维度、整体视野、内部关照等内容都是乡土人才价值再认识的基本渠道,所以乡土人才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实现基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资本,同时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基因。保护乡土人才的多样性就是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一定要维护好乡土人才,因为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乡土人才来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对资本的类型进行分析时,指出资本的三个主要形态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进一步指出这三种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农民工从乡土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后,由于文化资本的不足、经济资本的贫乏和社会资本的欠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对其社会融入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应通过制度保障提升农民工的经济资本、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文化资本、参与互动提升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以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6.
这些“农村版的海归”带着增加了的人生资本返乡。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们下一代的人生和中国乡土社会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大多数,农村面积占国土90%以上,因此要想实现富强民主梦,就必须重视农村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振兴。乡土人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只有农村本身拥有一定的人才储备,才能彻底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为统筹城乡工作增加动力。江苏省在落实乡土人才开发工作上作出大规划,计划通过“三带两助”来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打造出一支资本强大的实用型乡村人才队伍。基于此,本文将研究江苏省实用型乡土人才开发现状,并探寻能够促进其快速发展的对策,也希望能够为其他省市乡土人才开发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冠华 《农学学报》2020,10(5):91-96
2017年以来,民宿成为资本投资的重点。本研究叙述了资本与民宿的结合方式以及资本运营下国内民宿的发展现状与规模,分析归纳资本运营民宿的优势以及实践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指出政府及行业层面应为民宿的投资与发展搭建合理健康的政策平台,创造规范制度化的投资环境。可以通过细化和完善民宿规范与标准,建立民宿投资担保和监管机构,引导资本与民宿建立合作共赢模式,挖掘"乡土"文化内核等多种路径实现,从而推动资本运营下民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传统农村社会为改变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劣势地位,试图通过乡土文化转型重建社会共识。乡土文化转型中的自我否定、自我创生、自我发展与现代农村社会变迁之间的调适过程,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在传统与现代的耦合中快速解构与再建构的过程。在"场域—惯习"理论指导下,建立乡村场域—社会关系—资本—惯习—实践的分析框架,讨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袁家村乡土文化转型的具体机制及具有历时性特征的主体实践, 展现了在以新乡土文化为基础的村庄变迁中,乡土文化通过"学习服从—学习团结—学习自主—学习多样—包容多样"的内生发展实现了与乡村社会的双向互构,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发挥农村回流农民工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调动农村地区的人才资源和知识储备。而农村地区回流农民工是乡土社会的“精英阶层”。回流农民工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如下:他们的人力资本可以促进农村新文化建设,他们的社会资本可以整合社区关系网络,他们的组织资本能够推动民主政治改革,他们的经济资本有利于生产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195-197
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学界有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研究,但进行实证研究的很少,并存在问题化等现象。基于江苏徐州贾汪区青山泉镇马庄村、邳州岔河镇颜楚村、邢楼镇大固村503名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结合知情人访谈、文献资料收集,主要从文化资本因素,结合经济资本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探讨,得出在乡土意识逐渐淡化的农村环境下,农村经济资本缺乏等结论,从具体的形态、客观的形态、体制化的形态分析留守儿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乡土现代性的努力遭遇颓败,致使新世纪之初乡土想象在现实乡土、城市乡土和历史乡土三个层面陷入困境,乡土情结的表达出现焦虑:由批判乡土转型颓败引起抒发现代乡愁乃至滑入怀旧的深渊,由忧虑乡土文化消失引起焦虑乡土情结无所依附,由借助历史苦难返乡引起弱化乡土情结表达的欲求。为此,不少乡土叙事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探索与实践,乡土情结的表现视域和文化内涵发生了变化:一是表现视域发生变化,如展示地域文化风貌,关注乡土主体精神;二是乡土情结发生移植,如乡土情结衍变为土地情结,探索讴歌生命价值,构筑现代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乡土草的园林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乡土草资源情况,分析了乡土草在园林绿化中的优势,提出在城市绿化中应多利用当地乡土草,最后指出在利用乡土草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乡土不仅是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更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契合。根植于乡土的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沃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乡土人。然而受城市强势文化的同化,乡土文化的特色逐渐被掩埋,乡村基础教育也逐渐失去了根基。因此,必须重视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改变远离乡土生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体系和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具体分析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缺失的原因,并从乡村经济结构、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乡土文化传承及乡土文化回归乡村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从乡土植物的概念和作用入手,通过分析乡土植物在地域特色景观应用中的问题,探讨了乡土植物在地域特色景观中的应用对策,以为乡土植物在地域特色景观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前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乡土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对新农村建设发展具有很好促进作用。在当前赣州市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乡土绿化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在乡土绿化中需要对乡土绿化树种进行合理选择及配置,从而保证乡土绿化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本文就赣州市乡土绿化树种选择及配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简述乡土树种开发利用的意义,介绍浙江省平阳县乡土树种在城乡绿化中的应用现状及种质资源,初步筛选了14个乡土树种;分析乡土树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为平阳县园林绿化中乡土树种的选择应用推广及深入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乡土材料的内涵和特性,探索了乡土材料在旅游村落景观营造中的运用,从而揭示乡土材料在旅游村落景观营造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应用乡土村料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北京高校校园中木本乡土植物应用现状,通过对北京市10所高校校园木本乡土植物进行实地调查,对木本乡土植物区系组成、占校园木本植物总种数比例、应用频率和受保护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所高校校园共栽植木本乡土植物31科63属85种(含变种),其中有18种属于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的重点保护植物;乡土树种占校园木本植物种的整体比例为33.7%,乡土树种应用比重较低;在乡土树种的选择上多数高校具有趋同性,所选用种类60%以上均为校园绿化同时也是北京市绿化中极常用的乡土树种。最后推荐30种还未得到推广的优良园林绿化木本乡土植物;并对校园绿化工作提出建议,包括提高乡土树种在绿化植物中的比重,重视部分已有园林观赏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积极引种驯化乡土植物新种用于园林绿化,重视可用于园林绿化的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乡土植物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