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经济贫困高职生精神贫瘠问题逐日凸现。如何破解个体精神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脱贫攻坚战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关键。精神扶贫不但可改变经济贫困高职生精神面貌,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而且有利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因此基于精准扶贫理念探索高职生精神扶贫对策对提升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性、促进经济贫困高职生健康成长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经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而新疆少数民族一直是脱贫攻坚的难点。通过南北疆的实地走访、调研、座谈和研究者扶贫工作经验,利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扶贫精准化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发现:新疆"绿洲化"政治经济格局、社会排斥和少数民族的自我排斥、扶贫物质和精神供给失衡,致使少数民族扶贫在认识、目标和对象识别、资金分配等存在不精准,未能打破深层的贫困恶性循环。研究认为:应从外部环境和贫困对象自身两方面出发,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对象的社会契合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政策主线,加强扶贫认识、目标和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化,人口政策配合等激发内生脱贫动力实现真正脱贫。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扶贫。注重精神扶贫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第一,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往往具有一种互相助推的作用。第二,精神扶贫具有一种更为深层和更为持久的脱贫效应。第三,精神扶贫具有一种互惠和感染效应。如何实现精神扶贫更精准,第一,精神扶贫核心目标是要激活贫困群体精神自我生长的内生动力。第二,要进一步富裕扶贫者的精神世界。第三,扶贫方式方法需要创新,要更加注重平等朴实的方式方法。第四,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第五,扶贫要注重消除贫困群体面临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精准扶贫群体作为一类弱势群体的存在,帮助其提升脱贫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难题。通过调查、访谈等方法对T村进行调研,发现了精准扶贫对象有技能学习、资源获取、心理调整等脱贫能力上的欠缺,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对贫困户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探析社会工作助推精准扶贫对象可持续脱贫能力提升的对策,让贫困对象有能力运用自身能力和社会资源去处理所面临的困境来实现“自助”。精准扶贫对象可持续性脱贫能力的提升,可以增强其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从而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施策"、"三位一体"等。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获得重大实践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脱贫主体缺失、内生动力不足、考核机制过于指标化的困境。针对具体的困境,提出了培育脱贫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完善考核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尧水根 《农业考古》2019,(4):260-263
产业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重要方式,研究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及长效机制具有现实价值。本文跳出从产业扶贫组织形态研究产业扶贫模式的惯性思维,从产业分类角度切入,探讨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及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准扶贫模式;同时从扶贫产业选择科学论证、扶贫产业新型经营主体选择培育、贫困农户脱贫内生动力激发、产业扶贫效果评价考核等方面,研究了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垦》2020,(2):45-46
近年来,湖北农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和农业农村部的决策部署,以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为抓手,立足贫困农场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聚焦产业扶贫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推进,走出了一条符合湖北农垦实际的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垦区14 家贫困农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持续增长,实力逐步增强,农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3):136-138
近年来,广西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随着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尚未脱贫的贫困户,其致贫原因更为复杂,脱贫主体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需要解决的都是扶贫攻坚期难啃的"硬骨头"。广西与云南毗邻,都属于欠发展的西南多山落后地区,贫困程度相似,致贫因素相似。已经在云南地区取得不错成绩的"零分贝"平台将公益力量有效地引入到扶贫中,进一步壮大扶贫的主体力量,其取得的喜人成绩和经验对广西新阶段该如何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黑龙江省近日制定出台"互联网+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建立覆盖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的"互联网+精准扶贫"体系,着力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帮助扶贫对象脱贫、帮助各级党委政府治贫、帮助社会各界扶贫、帮助各级扶贫主管部门监管扶贫工作,大幅度提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质效,力争使全省3万户贫困户受益,10万贫困人口脱贫。此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发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7):275-276
按照我国"精准扶贫"的要求,湖南省应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优化整合扶贫资源,确保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处在攻坚阶段,针对大湘西贫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途径,扶贫的同时不忘扶智,提升自身发展潜力,发挥扶贫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多、程度深,精神贫困现象突出,实现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 富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四川革命老区在物质扶贫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精 神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难点,精神扶贫有利于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精神动力,实现扶 贫“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针对四川革命老区群众精神贫困的现状,扶贫从扶“志” “智”“制”“职”等角度出发,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老区红色文化自信,推动四川革命 老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贫困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贫困治理的相关文献和查找统计年鉴发现,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探索过程,要以不同的评定标准衡量不同时期的贫困问题。实现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如期脱贫,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贫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多元化的贫困治理格局,推动贫困地区、贫困社区和贫困农户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治理农村贫困问题,应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面对当前贫困人口诸多难题,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治理现阶段阻碍农村发展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龙岩市花卉苗木产业精准扶贫方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推进产业精准扶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役的关键性举措。通过实施林业苗木花卉产业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对苗木花卉种植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户,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贫困农户""能人大户+贫困农户""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等扶贫模式,辐射带动贫困农户种植苗木花卉,加快龙岩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涪陵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在等靠要、畏惧风险、封闭自卑、稀缺心态等心理贫困表现。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心理资源,开展专业心理帮扶,才能精准解决心理问题。构建社会扶贫共同体,要充分利用心理资源,并将心理扶贫工作成效纳入精准扶贫考核体系,才能增强贫困人口脱贫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从而保证精准扶贫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5.
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让贫困群体获得利益,要让真正的贫困群体从物品工作中受益,对于农村人口来说,精准脱贫能够帮助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但是要想做到真正的脱贫致富,要学会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精准扶贫的目标。本文以河南的农业产业发展状况为例简单介绍了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业产业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141-143
精神扶贫是习近平长期领导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实践基础上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不能以获得最多的物质享乐为准,而要考量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乡村的被动扶贫模式,使扶贫对象深陷精神困扰之中,同时也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潜能。习近平在《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基础上,提出激发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在脱贫中的核心地位,深刻阐述"志智双扶"的正向作用,扶贫要唤醒贫困村民的主体性思维,重塑贫困主体可行能力。基于《资本论》中非物质的反贫困理论,对精神扶贫进行探究,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民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我国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大背景下,从理论上分析农民合作社扶贫的内在逻辑,总结农民合作社扶贫的三种主要实践模式,探讨农民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通过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发展信用合作、推广农业技术等有效帮助贫困农民精准脱贫,促进扶贫机制健康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18.
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扶贫已进入新的攻坚期,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实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措施。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手段,将精准扶贫战略扩展至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和精准帮扶,使互联网和扶贫政策有机融合,搭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扶贫信息综合平台,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机制,形成扶贫合力,开创贫困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扶贫已经处于攻坚阶段,贫困群众作为脱贫致富的主体,其内生动力的激发,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调研,贫困群众确实存在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等靠要"思想重、参与脱贫热情低、缺乏脱贫信心等。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精准识别的深入开展和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精准扶贫工作以经济手段为主,注重物质帮扶,忽视了传统型人格所嵌入的精神贫困的影响。本文回到思想层面,分析农业贫困人口精神贫困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对策。解决精神贫困问题至少需要三方共同努力:一是政府创新制度安排,为贫困户的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二是社会去污名化与谴责,为贫困户的现代性营造良好环境;三是个体树立"先飞"主体意识,强化内生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