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1年10月,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组团赴韩国就如何发展森林体验和森林教育进行了为期14天的学习和培训,对韩国在开展公众自然教育、培育生态文明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在当今世界,韩国人以热爱登山而著称,韩国满大街的户外用品店就能反映出他们对登山的喜爱.并且韩国森林体验和教育设施十分完善.为韩国人登山提供了便利,也为市民周末度假提供了方便.这些设施低价甚至免费提供.成为市民学习自然、休闲度假、享受生活的良好去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源  侯迎 《森林与人类》2023,(6):133-135
<正>自然教育是指通过亲近和体验自然的方式,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欣赏自然,激发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热情,增强保护自然的能力,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来了解自然规律,并将积累的知识技能传承给后代,这可以算是自然教育的萌芽。在今天的现代教育理念下,自然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各国得到广泛发展。在一些国家,自然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人与自然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规律和目标。这是它的本体论的解说。古代社会人臣服于自然,现代社会人统治自然。这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正常状态。它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不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和谐"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自然本性。人与自然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人与自然界和谐"为目标,反对"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主张"人和自然的统一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规律,是对新中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是我们在人和自然关系认识上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一大飞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最高境界,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贡献了宝贵智慧。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但发展  相似文献   

5.
唐秀萍 《中国林业》2019,(10):F0002-F0002,I0001-I0007
插花是我国传统花艺文化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我国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既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也是插花艺术的最高境界。插花其实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创造。中国插花讲究“外师造化,内发心源”。通过将自然界花、果、枝、叶,按照花艺者自己对自然的理解,来表达、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以,插花可以看做是每个人与自然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借助自然界中的素材,按照自己的取舍,将自然融于方寸,这一缩微的自然,是每个人对于自然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6.
《国土绿化》2006,(11):1-1
10月21日~22日,第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致信祝贺,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出席并讲话。许嘉璐在贺信中说,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促进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城市的必然要求。张思卿指出,要继续强化对城市森林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类尊重自然,自然就会哺养人类。因此,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8.
西方人与自然是一种相对、相斥、相离、相敌的关系,人的最大愿望就是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中国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强调“与浑成等其自然”,“万物与吾一体”,物与我与自然交融而默契,是一种深层的感情和精神上的交流。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充分了解区内典型生态系统特点和规律是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是世界公认的研究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在简述中国园林、人、自然三者关系的前提下 ,从心理艺术、数量类型、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量化关系等方面比较了古今园林的差异 ,提出了中国园林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最佳中介面 ,并且在现代园林中加强了它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在今后园林发展中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汇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在托物喻志、托物寄情中表达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传统哲学思想和朴素的生态观念。植物诗词通过植物意象托物寓意、阐释哲理、表达情意,成为中华民族的丰厚文化滋养。人与植物的关系,构成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热爱植物、敬畏自然,既是诗词的意境、作者的情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哲理体现。  相似文献   

12.
亲水是人的天性,水以它柔美而广阔的特性、多变的姿态,成为园林中的灵动之韵。湿地与水密不可分,由湿地理念发展产生的湿地园林,不仅可以观赏到鱼儿嬉戏的自然美景,尽情地享受水域带来的恬静和清新,也能让人们犹如回到自然的怀抱,可以真正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结合当今经济发展带来的全球环境问题,论述了园林景观中自然要素的时代性、艺术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以及中国园林景观中自然要素的表现和审美观。指出景观设计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有效途径,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生态批评范畴,越来越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遥相呼应,另一方面也在古代社会有着非常深厚的思想土壤。现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古代的物我关系有所相似,唐代诗圣杜甫的大量诗作就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内容。自然教育是围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目标,依托大自然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孙进华 《中国林业》2010,(10):43-43
<正>人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在人之中,这表明人与自然界在本质方面是一体的,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必然也必须要面对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  相似文献   

17.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小学生触摸自然、感知生命、品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是教育工作者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也是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正在得到大力提倡的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显然是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人类的发展是以自然的损失为成本甚至代价的。如果从更长远的视角看,这种发展模式其实是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就开始渐成主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文化价值观也逐渐形成。而新的文化价值观则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自然能否实现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我国而言与自然能够达到和谐需要一个平衡的供需关系,尤其是我国的森林产业。森林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循环可再生的经济产业,不仅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整个生态文明的工程建设。本文就基于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我国的生态文明,以及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同时作为党的重大行动纲领写入党章,是我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行动指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