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集新鲜荔枝落果培养荔枝蒂蛀虫蛹,采用10%蜂蜜水+清水饲养荔枝蒂蛀虫,取羽化1、2、3、4、6、8及10日龄健康雌成虫,解剖卵巢观察卵巢发育进度,制订卵巢发育等级,比较不同日龄雌成虫产卵量和交配率。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iey雌成虫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1个交配囊和1个受精囊组成。根据雌成虫生殖系统发育的典型特征,将卵巢发育时期分为乳白透明期(Ⅰ级)、卵黄沉积期(Ⅱ级)、成熟待产期(Ⅲ级)、产卵盛期(Ⅳ级)和产卵末期(Ⅴ级),即5级卵巢;不同日龄雌成虫卵巢发育进度不同,4日龄雌成虫开始大量产卵,6日龄成虫进入产卵盛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酚类物质由于本身的涩味而影响果实的鲜食品质,探究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中多酚及与酚类代谢相关酶的变化规律,以期探究影响果实鲜食的酚类物质及关键酶。【方法】选用涩味明显的普通橄榄‘檀头23’及适宜鲜食的实生变异株系——涩味较淡、回甘明显的清橄榄‘马坑22’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动态变化和苯丙烷类3个代谢相关酶(PAL、C4H、4CL)和多酚分解相关酶(PPO、POD)的活性变化。【结果】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马坑22’总酚、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与金丝桃苷的含量显著低于‘檀头23’(p 0.05),且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马坑22’酚类物质合成酶(C4H、4CL)活性显著低于‘檀头23’,酚类物质分解酶PPO的活性在成熟后期出现活性高峰且显著高于‘檀头23’,使得两个品种(系)中酚类物质含量出现明显差异。【结论】总酚及多酚组分间的含量差异导致普通橄榄和清橄榄苦涩味不同,其中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与金丝桃苷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鲜食橄榄口感风味不同的重要影响因子;PPO、C4H、4CL活性的协调差异调控与橄榄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等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预测预报其发生期以推断防治适期是有效防治该害虫的关键。我们采集红脉穗螟幼虫饲养后,解剖其雌成虫生殖系统,观察分析其生殖系统结构,进行卵巢发育分级,可为红脉穗螟的生物学研究和田间预测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红脉穗螟雌成虫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相似,外生殖器主要由产卵器、导精管、交配囊及其附属结构组成,内生殖器包含卵巢1对、侧输卵管2根、中输卵管1根、受精囊、附腺和生殖腔。红脉穗螟卵巢发育可分为5个级别,即Ⅰ级.乳白透明期,Ⅱ级.卵黄沉积期,Ⅲ级.成熟待产期,Ⅳ级.产卵盛期,Ⅴ级.产卵末期。红脉穗螟3日龄雌成虫卵巢普遍为Ⅳ级卵巢,进入产卵盛期;4日龄时日均产卵量达到最高,为42粒/头。本研究明确红脉穗螟雌性生殖系统结构,建立了红脉穗螟卵巢发育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4.
磷脂酶D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着重综述了磷脂酶D催化的磷脂代谢途径与特性、磷脂酶D与果实发育和成熟的关系、磷脂酶D参与的衰老相关的生理生化进程和磷脂酶D基因、蛋白质结构及其表达模式, 并探讨了磷脂酶D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进程中的可能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张琪静  董文轩 《园艺学报》2018,45(10):2052-2062
就NAC基因结构与功能及对果实发育和成熟的调控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NAC转录因子通过乙烯途径和多重激素途径影响果实成熟。乙烯途径包括:乙烯诱导NAC转录因子,NAC转录因子调控乙烯信号系统上游转录因子,和直接调控主要乙烯合成基因影响果实成熟;多重激素途径包括,通过生长素、脱落酸及赤霉素/油菜素内酯等途径,影响果实成熟。  相似文献   

6.
针对果园检疫性害虫苹果蠹蛾,本试验引进了一种防治药剂——希艾姆迷向剂,观察每667m~2果园悬挂33根(每棵果树挂一根)对苹果蠹蛾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希艾姆对苹果蠹蛾具有很好的迷向效果,整体迷向率达到99.14%,迷向+常规化学农药防治区苹果蠹蛾蛀果率为0.24%,比常规化学防治效果高88.6%。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苹果蠹蛾在果园内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期,我们采用苹果蠹蛾性诱剂诱集雄成虫方法,对其生活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始见期4月中旬,发生高峰期为5月上旬、第2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7月上旬、5月中下旬和7月中旬分别为1、2代幼虫发生盛期,也是蛀果的两个高峰期.因此,5月上旬、7月上旬是苹果蠹蛾化学防治关键期.  相似文献   

8.
9.
苹果蠹蛾又称苹果小卷蛾 ,主要危害苹果 ,其次是梨。自 2 0 0 2年传入金塔以来 ,迅速蔓延 ,多数果园虫果率 2 0 %~ 3 0 % ,严重的达 70 %以上 ,2 0 0 3年全县发生面积达 1 70hm2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1 8.7万元。1 危害特点与形态特征幼虫多从果实胴部入侵 ,果面留有伤疤 ,  相似文献   

10.
周峰 《北方园艺》2015,(2):175-178
果实是人类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研究果实发育和成熟的调控机制可为果实品质改良提供参考。文章首先介绍了果实的命名、演化和多样性,并对果实形成过程中的雌蕊发育、受精过程、果实发育、果实成熟后干果的裂开和肉果的颜色等方面的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1.
果树EST在果实发育和成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达序列标签(EST)已成为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揭示植物生长发育机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果树EST研究与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dbEST数据库中EST信息量超过5 000条的果树已达37种。着重介绍柑橘、葡萄、苹果、猕猴桃、桃、草莓和杨梅等果树EST在果实发育和成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今后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枇杷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其果肉细胞质体的发育与果肉颜色变化的关系。【方法】以不同颜色的枇杷品种‘黄金块’(橙红)、‘解放钟’(黄色)、‘白玉’(白色)不同发育阶段的果肉为试材,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果肉细胞质体的大小,颜色和超微结构。【结果】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发现‘黄金块’、‘解放钟’果肉细胞中的质体由叶绿体转变为有色体,而‘白玉’的果肉中没有形成相应的有色体。此外,在对质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时,发现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黄金块’、‘解放钟’果肉细胞质体中的质体小球逐渐发育,到成熟期有大量的质体小球出现;而‘白玉’果肉细胞质体在成熟过程中没有大量的质体小球出现。【结论】‘黄金块’、‘解放钟’、‘白玉’果肉的不同颜色可能与有色体的形成有关,而质体小球的发育影响有色体的的形成,最终表现为果肉颜色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周峰 《北方园艺》2016,(7):194-197
肉果是人类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研究肉果成熟和发育的转录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果实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文章首先介绍了肉果早期发育阶段和成熟过程的转录调控,以及乙烯作为一种重要激素在肉果成熟转录调控中的作用。番茄作为研究肉果成熟转录调控的模式植物具有很多优点,重点概述了番茄成熟的转录调控网络和转录因子的作用目标分子,指出MADS(MCM1 AGAMOUS DEFICIENS SRF)域蛋白FUL(FRUITFULL)、RIN(RIPENINGINHIBITOR)、AP2a(APETALA2a)和TAGL1(TOMATO AGAMOUS-LIKE1)等转录因子在番茄果实发育和成熟转录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灰树花子实体发育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厂化栽培设施条件下,使用工厂化栽培菌株"灰M云"进行袋栽试验,观察记录灰树花原基形成及分化全过程。从形态学角度出发,将灰树花原基形成过程划分为:菌丝恢复期、现蕾期、原基愈合期,其中关键时期为菌丝恢复期;灰树花原基分化过程分为:脑状体期、蜂窝期、珊瑚期及成熟期,其中关键时期为珊瑚期。  相似文献   

15.
李眷 《北方果树》2008,(5):43-44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innaeus),又名苹果小卷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原产于欧洲,1953年由中亚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地区,并在当地长期危害苹果、沙果和'香梨'等水果的生产.1989年随游客携带的果品传人甘肃省敦煌市,并有不断向东扩散的趋势.2006年在黑龙江省东宁县被发现.在东西夹击的形势下,已经对辽宁省果树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6.
生育酚是薄壳山核桃种仁中重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为揭示薄壳山核桃种仁成熟过程中生育酚的动态变化情况,选择‘波尼’等5个国内主栽品种,对其果实发育后期(盛花后115~175 d)种仁中α-、γ-、δ-生育酚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种仁中γ-生育酚的含量最高,其次是δ-生育酚,α-生育酚含量最低;各生育酚均在种仁发育早期含量高,随种仁发育含量逐渐降低;不同品种的生育酚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在种仁发育早期差异更明显;各生育酚指标间均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苹果蠹蛾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了苹果蠹蛾的发生及危害情况,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在采取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的同时,于5月上旬至8月上旬幼虫发生期,全园喷布2.5%敌杀死乳油3000~4000倍液,或3%高渗苯氧威2000~3000倍液,每15~20天喷1次,可将虫果率控制在3%以下.  相似文献   

18.
性诱剂防治梨树苹果蠹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试验比较,明确了塑料杯丙二醇式苹果蠹蛾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比罐头瓶水式诱捕器的诱蛾量高近2倍。采用性诱捕器诱杀雄蛾与化学防治方法相结合,可将库尔勒香梨的苹果蠹蛾虫果率控制在0.84%以下,其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用化学农药的防治处理。利用性诱剂测报苹果蠹蛾发生期,可有效地指导喷药适期。  相似文献   

19.
苹果蠹蛾是一种危害苹果果实的钻蛀性和重要检疫性害虫,经过福海县发生与危害的初步调查,在当地发生严重,1年发生1代,以预蛹树干树皮下越冬,幼虫对苹果果实的危害率在90%以上。目前苹果蠹蛾的分布与危害有与日俱增的趋势,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工程的建设和经济林的发展。为实施科学防控和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对该虫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了发生程度、调查方法、发生规律与防控措施等,以期为阿勒泰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诱导及其发育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青  马绍望  蔡永萍  何金铃  林毅  皮瑞 《园艺学报》2009,36(10):1525-1530
 以霍山石斛试管苗带节茎段为材料, 诱导产生类原球茎, 并研究类原球茎发育过程。结果表 明,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Knudson + 2, 4-D 0.1 mg·L - 1 + KT 0.05 mg·L - 1 , 诱导率为25.50%。以固体静置、固液双层静置、液体静置、液体振荡4种不同培养方式进行增殖培养, 其中液体振荡培养方式更适于类原球茎快速增殖。类原球茎通过胚状体发生途径形成, 类似于合子胚的发育, 即经历原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胚, 最后发育为成熟胚。类原球茎发育进程大致可分为类原球茎形成期、类原球茎肥大期、茎叶分化期、茎叶形成期以及茎叶伸长期等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