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形态抗性、渗透调节、光合作用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抗旱作物高粱近年来抗旱机理的研究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黍稷抗旱种质筛选及抗旱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反复干旱的方法,对山西有代表性的500份黍稷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旱性鉴定评价,筛选出9份1级高度抗旱的种质。对1级高度抗旱的种质又进行了田间抗旱生理指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合速率的测定和实验室离体叶片含水量的测定,进一步验证了反复干旱法对大批量黍稷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评价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也揭示了黍稷种质的抗旱机理。  相似文献   

3.
酒用糯高粱资源成株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干旱是影响酒用糯高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鉴定酒用糯高粱资源成株期的抗旱性,筛选抗旱指标,培育抗旱品种,对高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50份酒用糯高粱资源为材料,于2015年和2016年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在旱棚内进行田间试验,测定株高、穗长、茎粗、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产量,采用抗旱性度量值(D值)、综合抗旱系数(CDC值)、加权抗旱系数(WDC)、相关分析、频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成株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结果】干旱胁迫对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分蘖数、穗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茎粗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不显著的正相关。频次分析表明,各指标对干旱胁迫反应的敏感程度依次为产量、穗粒数、分蘖数、单株粒重、千粒重、茎粗、穗长和株高。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成分可代表酒用糯高粱抗旱性84.26%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基于D值、CDC值和WDC值的供试酒用糯高粱材料抗旱性排序相近。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指标DC值与D值间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产量、分蘖数、穗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穗长、茎粗和株高,这与各指标DC值与WDC值的密切程度基本吻合。根据D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酒用糯高粱材料划分为5个抗旱级别,其中Ⅰ级2份、Ⅱ级16份、Ⅲ级28份、Ⅳ级2份、Ⅴ级2份。除茎粗和分蘖数外,其余指标的隶属函数值、CDC值、D值和WDC值均随抗旱级别的升高而增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与D值密切相关的指标有分蘖数、穗粒数和单株粒重。【结论】干旱胁迫对酒用糯高粱资源成株期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确定了D值为适宜的抗旱性鉴定方法。筛选出成株期抗旱性强的酒用糯高粱材料分别为粱丰141-3和粱丰247-3,可为酒用糯高粱抗旱育种、抗旱机理及干旱调控缓解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分蘖数、穗粒数和单株粒重可作为酒用糯高粱资源成株期简单、直观的抗旱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抗旱高粱的筛选及栽培提供参考,从光合作用、持绿性、抗氧化防御系统和渗透调节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高粱应对干旱胁迫时生理响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植物抗旱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常红军  刘兰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09-4510,4514
论述了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钙、ABA和Lea蛋白与植物抗旱性关系以及植物抗旱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棚温室控水模拟灌浆期干旱胁迫,探讨干旱胁迫对高粱各农艺性状的影响,并运用隶属函数和抗旱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高粱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所有高粱品系都表现出穗长变短,单穗质量、千粒质量下降,干旱胁迫与对照之间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株高、茎粗之间差异不显著,干旱胁迫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采用隶属函数和抗旱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共筛选出抗旱性强的高粱品系13份,占供试品系的26.0%。这13份高粱材料可作为高粱耐旱育种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植物抗旱分子机理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植物能够通过渗透调节,脱水保护、代谢调整等多种途径适应干旱胁迫。在受到轻度干旱胁迫时,渗透调节是主要途径,当干旱胁迫的强度超出渗透调节的范围时,失水成为必须Lea蛋白及糖类脱水保护物质在植物中的积累有利于保护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膜系统免受破坏,长期轻度干旱能改变某些植物的代谢途径,有利于植物适应干旱环境。主要阐述了渗透调节,脱水保护,代谢调整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及抗旱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干旱胁迫对高粱苗期抗旱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654/LTR108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筛选出一个持绿性株系RIL-1和一个早衰株系RIL-2。以这两个株系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其苗期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RIL-1,RIL-2,654和LTR108游离脯氨酸含量均上升,且上升幅度RIL-2>LTR108>654>RIL-1;654和RIL-1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RIL-2和LTR108先降低后上升再降低;LTR108,654,RIL-2和RIL-1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先升高后降低,但不同基因型抗氧化能力达到峰值的时间有所不同。在胁迫处理的第3天,LTR108和RIL-1的抗氧化能力最高,而654和RIL-2在第4天达到最高;LTR108,654,RIL-2和RIL-1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先升高后降低,且RIL-1的T-SOD变幅最明显;654,RIL-2和RIL-1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LTR108的P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654的POD活性变幅最大。  相似文献   

9.
高粱品种抗旱性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正>永胜县近年来遭遇了四年连续干旱,随着干旱的逐步加重,种植高粱相对种植其他农作物有着较好的抗旱效益和经济效益,高粱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涝瘠薄,抗病虫害,具有省工、省时、耐瘠、耐旱、抗倒伏等特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高粱大春和小春季都能种植生长。春播生育期125 d,夏播115 d,亩产一般750 kg,最高可达1 000 kg。根据当地实际,应该掌握以下高粱栽培技术要  相似文献   

11.
高粱抗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朴英华  何文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10-17913
从高粱的形态结构、生长状况、生理、生化、标记基因以及耐旱观赏植物资源方面,综述了高粱的抗旱性以及耐旱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高粱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广泛种植的一种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本文从抗旱性鉴定方法、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3个方面,阐述高粱抗旱性鉴定的研究进展,分析高粱抗旱性鉴定的研究展望,为高粱抗旱品种的鉴定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是限制草坪草生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抗旱性一直是草坪草建植的研究焦点之一。从现有的种质资源、外源性物质、土壤改良剂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对近几年提高草坪草抗旱性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了增强草坪草抗旱性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进一步开展草坪草抗旱措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苹果属植物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叶片形态解剖结构、植物体的主动生理响应、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超微弱发光、光合作用、核酸代谢以及抗旱性相关的核酸序列的克隆分析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近年来苹果属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为抗旱栽培及抗旱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粱作为中国主要的酿造原料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整个生育期中均可发病,且在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栽种地区更易发生和流行,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引起产量的大幅下降和籽粒品质的劣变。多年来,高粱病理学家和育种家对高粱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分离、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发生原因、寄主抗性利用和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为炭疽病的生化防控以及培育抗炭疽病品种奠定了基础。开展高粱炭疽病研究,发掘更丰富多样的优异抗性种质资源,减少农药使用,不仅可以满足中国高粱产业对天然有机高粱原料的巨大需求,还可以推动高粱生产向高产优质转变。对高粱炭疽病的分布和发病症状、炭疽病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流行原因、抗性资源鉴定和高粱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认识高粱与炭疽病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高粱炭疽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高粱的抗旱性及在旱区农业中的地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以笔者研究组多年研究结果为基础,以玉米为主要参比作物,就干旱逆境下高粱的产量表现、水分利用及抗旱特性进行了论述。认为高粱是一种综合抗旱能力很强的作物,尤其具有低耗水、高水分利用效率特性,其耐旱性显著高于玉米,也高于谷子和苜蓿,属于一种典型的模式抗旱作物,具有重要的生产和研究价值。指出高粱作为抗逆性很强的粮饲酿兼用作物,特别是作为一种能源植物,仍具良好的发展前景。建议今后在降水量低于450 mm、热量可满足生长的地区扩大高粱种植面积,同时加强对其整体抗旱性机理及抗旱基因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植物抗旱耐盐机制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国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084-7085
综述了植物抗旱耐盐的生理调控机制及转基因对植物抗旱耐盐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