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辽宁省玉米种子携带的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辽宁省广泛栽培的32个玉米品种的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带菌分析,采用保湿培养检验法和分离培养检验法分别对种子表面附带真菌及内部寄藏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在供试的32个玉米品种种子上共分离得到14属真菌,分别为枝顶孢属(Acremonium)、刺毛霉属(Actinomucor)、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平脐蠕孢属(Bipolaris)、毛壳属(Chaetomium)、附球菌属(Epicoccum)、镰孢菌属(Fusarium)、串棒霉属(Gonatobotrys)、毛霉属(Mucor)、黑孢菌属(Nigrospora)、青霉属(Penicillium)、根霉属(Rhizopus)及木霉属(Trichoderma)。种子表面附带真菌以镰孢菌分离频率最高,可高达90%以上;其次是曲霉菌、青霉菌及木霉菌。而在内部寄藏真菌中则以曲霉菌和青霉菌分离频率较高;其次是镰孢菌和毛壳菌,其它各属则仅在一个或几个玉米品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玉米矮花叶病(MDM)是玉米的一种重要而又广泛传播的病毒病。Gordon等(1981)指出,美国大多数生长约翰逊草的地区均发生矮花叶病毒A株系(MDMV-A)。据Scheif(?)le(1969)报道,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使产量减少17%。Cole等(1969)所获资料表  相似文献   

3.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侵染和干旱胁迫能降低玉米的产量、株高和籽粒饱满度。其影响早有记载,但很少有人研究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在干旱年份(如1988年美国玉米带)也许是很重要的,因为和干旱有关的大量病毒传播介体所引起的MDMV接种体可能增加。以前对干旱和玉米矮花叶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Lindsey等(1975)认为,MDMV侵染的玉米植株叶片和正常叶片相比蒸腾速度下降,水势增加。在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4.
一、玉米种子应用的不同形式对全世界玉米种子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有几种不同的应用形式。地区之间的明显差异和第三世界国家应用改良玉米种子十分有限是两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播前在不通气水中浸泡种子,导致多种植物种子发芽率降低。然而,对降低发芽的机制却了解甚少。在浸泡期间,像乙醇、乙醛和CO_2作为无氧代谢的最终产物从种子和浸泡水的累积物中排放出来。在一项对水稻、莴苣、玉米、蚕豆和豌豆的研究中,种子浸泡期间排放的乙醇数量与随后的发芽率呈负相关(r=  相似文献   

6.
玉米催芽播种是防止粉种 ,促进早熟 ,提高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采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 ,如果用常规的方法催芽 ,就会使一些有效成分在浸种过程中泡掉分解一部分 ,从而降低种衣剂的作用 ,包衣玉米种子如何进行催芽 ,才能达到既催芽播种 ,又能不降低或较少降低种衣剂的效果 ,我们经过 1996、1997两年的试验摸索 ,认为用热水闷种催芽方法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对比法。用不包衣的相同种子做对照 ,每次种子数量 50 0 0粒 ;品种 1996年为沈单 7号、掖单 13号 ;1997年为丹 933、丹 4 13。药种比例为 1∶50 ,种衣剂采用天津种衣…  相似文献   

7.
玉米种子萌发前预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目前玉米种子预处理的主要方法及特点,分析了这些处理方法的作用机理,探讨了种子预处理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玉米种子干燥伤害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宝  胡霁虹 《玉米科学》1996,4(3):062-065
本文对玉米种子干燥过程中所受伤害的机制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玉米种子干燥伤害发生的时间及玉米种子成熟度和干燥温度对种子干燥的影响等问题。在种子干燥过程中,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稳定性对保护玉米种子不受干燥伤害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玉米矮花叶病毒对玉米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性不同的10个玉米品种人工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B),研究在大田和温室条件下接毒和对照植株农艺性状,发现病毒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危害大于对株型性状的危害,株型性状损失率平均为9.8%,穗部性状损失率平均为34.7%。病毒可使株高降低15.8%、茎粗减少7.6%、叶长缩短6.5%、叶宽减窄9.4%、百粒重降低14.8%、穗重减轻51.7%、穗长减少32.5%、穗粗减少16.2%、穗粒数减少42.4%、穗粒重减轻50.5%。玉米生产上选择抗病品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赵桂萍 《杂粮作物》1998,18(1):52-53
提高杂交玉米种子质量和产量的探讨赵桂萍(辽宁省铁岭市种子管理站铁岭112000玉米杂交种子现在已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全国每年需玉米杂交种约8×105t~9×105t,可见杂交玉米种子质量的好坏、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及粮食产量。玉米杂种优势的充分...  相似文献   

11.
玉米矮花叶病的药剂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志强  周广和 《玉米科学》1998,6(1):073-076
综合温室浸种、保护剂和治疗剂试验以及田间小区试验结果,供试药剂DHT、灭毒灵、病毒A、A21、三功苄、三功苄 1号及黄枯绿等对玉米矮花叶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0.3%DHT和0.3%灭毒灵效果较好,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病毒A300倍、A21 200倍效果也比较好,可以配合使用,黄枯绿作为治疗剂、保护剂以及浸种剂都有一定效果,值得进一步利用。三功苄及三功苄1号浸种无效,但作为治疗剂和保护剂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三功苄2号作为浸种剂和保护剂有一点作用,无治疗作用,应用前景不大。  相似文献   

12.
田间采集玉米矮花叶病标样,常规摩擦接种检测,几个分离物寄主范围局限于禾本科植物,可汁液摩擦、蚜虫(棉蚜和桃蚜)传毒、种子带毒(带毒率3%)。病叶汁液体外稳定性测定稀释限点(DEP)为10-3~10-4、失毒温度(TIP)为55~60℃、体外存活期(LIV)为1~2d。病毒粒子线状约430~750×13~15nm,病叶超薄切片内可见风轮状、环状内含体。病毒提纯制剂紫外最大吸收为262nm,最小吸收为245nm,A260/A280=1.2,病毒提纯制剂制备抗血清与MDMV-B(对照为北京分离物)和所采集的其它分离物均呈阳性反应。以朝阳、大连两分离物病毒RNA为模板,按文献报道的MDMV-B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合成引物反转录PCR,cDNA序列分析表明,和已报道的MDMV-B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同源率达98.7%,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存在2个氨基酸差异,其同源率为99.4%。通过病原鉴定及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克隆与cDNA序列分析,结果认为引起辽宁地区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病毒是MDMV,其流行株系为B株系。  相似文献   

13.
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海光  马占鸿 《玉米科学》2003,11(2):089-092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上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毒病害之一.近40年来,国内外关于玉米矮花叶病的研究文献多达800余篇.本文从发生危害、品种(自交系)抗性、病原及其传播方式、栽培管理、环境条件、流行的时空动态、预测方法等方面综述了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吴建宇  盖钧镒 《玉米科学》2001,9(1):080-082
在简要分析造成当前我国玉米抗病育种被动局面与短期行为的思想及问题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可行性出发,提出下一步玉米抗病遗传育种,应树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开展与当前进行的生产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抗病育种相结合的预防性育种工作及抗病遗传研究,并建立玉米对矮花叶病抗病遗传研究方法的标准化体系,该体系包括采用株系的依据、调查的性状和标准、亲本的要求及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玉米矮花叶病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光  马占鸿 《玉米科学》2004,12(4):094-098
为了较准确地预测玉米矮花叶病发生流行情况,对该病进行有效控制,根据历史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应用生长模型预测法、马尔科夫链预测法和回归模型预测法对该病进行了预测预报研究,初步建立了玉米矮花叶病流行预测体系.生长模型预测法可对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的春玉米进行玉米矮花叶病短中期预测,对夏玉米出苗后即可进行短中期预测.马尔科夫链预测法可对发生程度作概率预测,可作为玉米矮花叶病长期发生趋势预测预报的一个参考.应用回归模型预测法可进行中期预测,预测一个生长季的最终病情。  相似文献   

16.
玉米粗缩病(MRDV)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玉米粗缩病(MRDV)已成为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玉米生产构成极大威胁。通过对玉米粗缩病(MRDV)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寄主范围等分析以及玉米抗性鉴定研究,提出了以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主要推广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艳  赵延明 《玉米科学》2014,22(2):139-144,149
2010~2011年在玉米粗缩病重发区进行3个播期下的田间自然鉴定,评价山东省主要推广品种对玉米粗缩病(MRDV)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粗缩病的抗性在不同品种、不同年份和不同播期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18个供试品种中,仅青农105表现为抗病;登海3622、邦玉358、金海5号和农大108表现为感病;先玉335、农华101、蠡玉16、丹玉86、金海604、先玉688、济单7号、隆平206、登海605、郑单958、鲁单818、蠡玉37和中科11均表现为高感。播期间比较,青农105在6月5日播种感病最轻,其次为5月10日和5月25日;其他供试品种在5月10日播种感病最轻,5月25日和6月5日播种感病较重,调整播期能降低粗缩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通过病情指数可以准确预测玉米粗缩病导致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8.
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第一代灰飞虱5月25日左右迁飞进入玉米田叮咬吸吮玉米汁液传毒感病是玉米发生粗缩病的根本原因。利用杀虫剂严格选择喷药时期(5月23~27日)杀虫防毒对防治玉米粗缩病十分有效。选择抗病品种或调节播期均不失为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感病亲本Mo17为轮回亲本、抗病亲本四一为供体亲本,构建近等基因系,对抗病基因Rscmv1进行精细定位。结果表明,在自交系四一中定位了两个抗病基因Rscmv1和Rscmv2,其中Rscmv1是抗源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抗病基因。以选育的近等基因系BC4F3、BC4F4和BC4F5为定位群体,在抗病基因区域内开发了9个有多态性的BAC-SSR标记,将Rscmv1定位在BAC-SSR标记A5-1和B2-1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3 cM和0.6 cM,2个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为1.38 Mb。  相似文献   

20.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近年来在水稻上危害日益严重的两种病毒,由于两者同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在症状、粒体形状、传播介体及寄主等方面非常相似,由此也给诊断及鉴定造成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设计简并引物,并优化体系,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特异的方法,为这两种病毒的检测及鉴别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