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长江流域棉花短季直播栽培与营养钵育苗移栽的生育期、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通过增密迟播、控氮控高、化学催熟等技术措施综合运用,可以实现棉花短季直播栽培.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比较,短季直播栽培棉花全生育期缩短89 d;吐絮集中在9月至10月上旬,吐絮期缩短61d;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均极显著降低,产量略有减少,未达显著水平;用工减少47.2%,纯收益增加1.45万元·hm-2.  相似文献   

2.
黄淮海平原自然气候条件适宜植棉,发展棉花生产具有很大潜力,但这个地区粮棉争地矛盾比较突出,限制了棉花生产的发展。黄淮海地区无霜期在190—230天上下,比长江流域短15—20天,90%以上棉田是一年一季栽培,冬春季棉田休闲半年之久。小麦是这个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比较高而稳定,而小麦田又不种棉花。选育早熟小麦和棉花品种,实行麦棉二熟栽培,做到麦棉  相似文献   

3.
短季棉杂交种中棉所68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棉所68(中夏杂04)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育种中间材料MC502系为母本,与抗虫棉品系MK428杂交育成的早熟、丰产、抗病杂交新组合.2004-2005年参加本所短季杂交棉比较试验,2006-2007年参加河南省短季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河南省短季杂交棉品种生产试验,同年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在河南省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证书号:农基安证字(2007)第130号.2008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棉2008014.  相似文献   

4.
棉花是夏津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3万hm^2左右。其中,80%的棉田是一年一熟的纯作春棉,土地约有180天空闲时间。马铃薯生育期短,地膜覆盖栽培,3月上旬播种,6月上中旬收获(拱棚栽培2月上中旬播种,5月中旬收获);棉花4月中下旬播种,4月下旬5月上旬出苗,棉薯共生期只有30-45天。马铃薯棵矮,棉薯间作基本不影响棉苗生长,棉花不少收,且多收一季马铃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棉所84(原代号中夏杂08)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以sGK中825为母本,以中416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杂交一代经产量、抗性和生化辅助育种选育而成,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短季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参加河南省短季杂交棉品种生产试验,获得在河南省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农基安证字(2010)第181号].  相似文献   

6.
短果枝类型的棉花品种(系)具有适合轻简化栽培、易机收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育种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对目前我国短果枝棉花应用情况的了解,概述了短果枝棉花的分类及育种发展,指出了短果枝棉花利用的优势,分析了短果枝棉花品种(系)在长江流域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与棉花间套种植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是徐淮地区大蒜、洋葱与棉花立体种植模式的有益补充,通过对该模式技术的集成和示范,介绍了徐淮地区马铃薯与棉花间套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生产技术,该模式利用马铃薯与棉花共生期短且共生期互相影响小的特点,既能解决土地冬闲问题、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作物总产量,又能提高种植者收益,巩固棉花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8.
棉田立体多熟种植是以实现棉花多层次利用光、热、水资源,集技术、劳动力、物资为一体,密集型高集约的棉田耕作新技术,解决了棉花比较效益差的问题,是稳棉增效的一条有益途径。棉田多熟种植秋冬春三季田间农事繁忙,各个生产环节紧密相连,管理工序多,投入劳动力多,因此要求棉花栽培中通过合理运筹尽量来简化栽培,提高栽培质量,从而获得节本省工,提高棉田立体多熟种植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杂交中籼稻高留桩机收再生栽培模式存在头季机收碾压严重、再生季生长期短等导致再生季产量不高、品质差的问题,结合区域生态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创建了以“品种选择、适期早播、氮肥优化管理、干湿交替灌溉、低留桩收割(10~15 cm)”等措施为核心的早熟籼稻低留桩机收再生栽培模式。与杂交中籼稻高留桩机收再生栽培模式相比,新模式将再生季生育期延长了20~30 d,将头季与再生季温光资源的分配率由7∶3提高至6∶4,实现再生稻高产优质与资源高效协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就如何加强棉花栽培研究,以推动我国棉花生产的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建国以来棉花栽培研究的主要成就栽培研究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与生产联系最为密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产水平的高低,反映着栽培技术的高低。目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江苏省棉花生产现状、问题与优势的分析,阐明了稳定江苏棉花生产的战略构架,提出了里下河稻麦棉轮作植棉区以发展棉花超高产栽培和麦后棉花机械直播为方向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沿海旱作植棉区以发展棉田立体间套种为方向的高效栽培模式,积极开拓沿海盐碱地全程机械化植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抗虫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和栽培模式的改变,棉花种植密度出现很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棉花生产水平。为了摸清蒜套棉栽培模式下棉花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作者设置了蒜套棉栽培模式下棉花密度对比试验,摸索产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找出最能发挥地力条件的理想密度,为棉花生产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棉花南育一年三季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栽培棉花多为一年生,生育周期长,繁殖系数低,使育种工作拖的年限较长。为缩短棉花育种进程,利用海南省的时、光、温、气、水等资源优势,于1979年10月至1982年10月在三亚市崖城区连续进行了棉花一年三季的试验研究。试验期间平均气温与  相似文献   

14.
棉花生育期长,而我县无霜期短,只有中下部内围棉铃才能正常成熟,要解决棉花高产与无霜期短这对矛盾,其主要途径就是实行矮化栽培,“以密取胜”。矮化密植栽培,群体动态结构合理,能充分挖掘增产潜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于2018年在湖南长沙进行,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JX0010为供试材料,在短季直播栽培模式下设置了五个种植密度,分别是A1为30000株/hm^2,A2为60000株/hm^2,A3为90000株/hm^2,A4为120000株/hm^2,A5为150000株/hm^2。通过对棉花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考察,探讨短季直播栽培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棉花总铃数、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的影响大,其中总铃数表现为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A4处理拥有最高的群体成铃数量,为117.2万个/hm^2;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A5>A1>A4>A3>A2,且在A2~A5之间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纤维长度而变长,以A5处理最长,为28.10mm;纤维的断裂比强度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A3处理的值最低,A1处理有着最高的棉纤维断裂比强度,为28.4cN/tex。对衣分和纤维整齐度的影响不显著,对铃重、马克隆值的影响没有趋势性,对棉纤维伸长率无影响。本试验中,密度为120000株/hm^2时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分别为5983.79kg/hm^2、2217.64kg/hm^2,可作为棉花短季直播栽培的参考密度。  相似文献   

16.
棉花移栽后僵苗不发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解决了棉花同前作争地争季节的矛盾,是棉花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措施。但生产中常出现棉苗移栽后僵苗不发现象,给棉花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如何防止棉花僵苗、实现早栽早发,对于棉花优质高产栽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杂交棉花的普及和用肥水平的提高,加之高效立体种植的推广,棉花生产的栽培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一些地方的棉花栽培密度盲目降低,有些甚至不到15000株/hm2,一些种子经营单位为了提高棉花的单株成桃,也在片面宣传低密度种植.密度己成为影响棉花生产的一项重要因素,如何科学确定棉花栽培密度,是当前棉花栽培工作中的又一课题.  相似文献   

18.
棉花生长季降水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安阳45年棉花生长季各月降水量和4~10月总降水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5月外各月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总降水量和8月降水量减少最明显;生长季降水变率大,棉花蕾期受旱频率增加,花铃期旱涝不定,应及早从遗传上和栽培措施方面研究抗旱防涝对策  相似文献   

19.
苗兴武  王智华 《中国棉花》2017,44(10):39-40
正棉花轻简化栽培是提高棉花生产效率~([1]),实现棉花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推广,现将当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轻简化栽培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总结如下。1主要做法1.1棉花生产机械化棉花轻简化栽培最终要实现人工劳动全部由机械替代。在目前重点推广的是整地、播种、中耕追肥、植保和收获等环节机械化。1.2棉花生产化学化1.2.1对病虫草害的化学控制。播种前,喷施"氟乐  相似文献   

20.
江苏沿海棉区棉花生产突出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分析了沿海棉区棉花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发展棉花生产的目标任务;从强化信息引导、稳定棉花面积,优化生产布局、提高栽培水平,推广主导品种、普及主推技术,立足安全栽培、防抗自然灾害,实施高品质棉行动计划、打造棉花优势品牌等方面探讨了沿海棉区棉花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